共生与跨界: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可持续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非序言

想一想,我和董治年认识也已十年有余。在他攻读硕士研究生时,由于教学之缘故,彼此有了初步接触与了解。毕业后他留校做起了老师,我们也就成为了同事。随后,学校诸多事情自然都会由我们这个大的团队共同去面对: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创新、设计教育与社会实践、学术交流与未来期盼……作为年轻的一代,热情、冲动、理想等属性他当然也具备,而敏锐甚至带有些批判意味的个人色彩则更显突出,也成了他不断寻求变化的支持。

4年前,我发起创建了一个主题为“设计的可能性”的不定期学术沙龙,董治年就开始了与我的进一步合作。该沙龙旨在创造一个无疆界的场域,聊任何可能与艺术设计相关或无关的话题,形而上与形而下均有之,后来衍变成了一个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从人们称之为大腕的人物,到我们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参与。沙龙主题涉及面十分广泛,氛围轻松自在,一直持续到现在。活动也得了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ABBS、非常设计网、中华建筑英才网等媒体,以及德国海福乐、MAD、LCD、PENDA等单位的协办与报道。在这几年的活动中,小董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策划到细节落实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同时,他还为自己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的事而不停忙碌,实在不易。

前些日子,董治年说起,希望我能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写点东西。这部书是以他在清华美院答辩通过的博士论文为主体,补充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反复斟酌修改而成。其实本应由他的导师周浩明教授来写序言,只是去年,我正好应清华美院之邀,作为他论文的评审人和答辩委员,参与了整个过程。加之我们从师生到同事共处十多年,有较深的了解,也就答应下来写这几句。关于这部书,读者会去慢慢读解,其中会发现许多新的主张和见解;对于作者这个人,不知用“执着的新设计教育理想模式的实验者”来表述我对他的印象是否妥当,也不知小董他自己如何看待?

诚然,这就是几句大白话,而非序言。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博士

2015年初夏于北京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