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品安全事件预防的措施概述
一、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体制
1.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提高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地位
赋予食品安全委员会直接监督管理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彻底改变目前各地食品安全委员会无具体实权的局面。通过加强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带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提高监管效能,减少监管空白和盲区。
2.完善法律体系,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生产标准
坚持和完善“分类管理、层级负责、预防为主、全程监督”的食品安全监管思路,建立健全全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各项制度,如许可制度、溯源管理制度、标签管理制度、市场召回制度等。
3.严格执法,依法整治
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实施力度。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法律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提高法律法规的威慑力。
4.全程监控,确保监管工作统一高效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与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电子网络监管平台,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二、紧抓食品信息,保证公开,保障信用,防患预警
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
信息公开是公众获悉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理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和事件,开发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系统,达到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最终目的。
2.构建食品安全信用机制
建立起包括查询系统、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等在内的信息共享机制体系,全面反映企业诚信状况的局面,整合信息资源为政府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信用管理提供支持。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反应机制
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定期监控与不定期监控相结合,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制,逐步建立多层级的安检体系,加大对食品安检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提高对各类食品进行迅速和准确的检验技术水平,保证消费者放心食用。
三、积极拓宽社会参与表达途径,实现共同监督
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表现的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治理对策和治理方式,而这些治理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和多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已难以做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再加之监管资源及体制机制的约束,监管不可能也做不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无孔不入”。因此,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是预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宣传教育
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开设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课程,教育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卫生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为保证中国食品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2.畅通消费者投诉表达途径
必须完善有效的消费者利益表达机制和投诉、举报回应机制。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保障知情权。方便消费者投诉,及时对投诉做出回应,激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
3.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奖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的奖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公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参与食品安全监管。
4.完善社团组织建设
社团组织是公众参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载体,应在政策上鼓励发展社团组织,赋予广大社会组织合法权利,支持社团组织开展保障食品安全活动。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社团组织参与到食品安全保障事务;另一方面,社团组织能沟通政府、企业、公众三者之间的联系。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微观食品工业水平
1.深入微观食品企业,优化工业资源配置
必须解决农业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问题,完善微观农民组织的基础上,建立食品市场准入和管理新型制。优化产业结构,扶持规模化、集约化食品企业,全程质量管理,取缔不具备食品安全生产条件的加工企业。
2.推广绿色工业,推进环保生产
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3.省部共建食品安全实验室,确保检测权威
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制定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的批准、资格认定和管理的法规,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保证。
五、重视诚信生产,提高安全意识
1.提高食品企业诚信道德意识
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对企业家及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企业的诚信建设,培养企业家们的自律精神。
2.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
消费者个人在购买食品的时候,不要图价格便宜而去购买三无产品和未经检验的食品。注重食品的卫生情况,尽量不去购买质量无法保证的路边摊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