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大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家庭出身与少年生活

魏武帝画像

曹操字孟德,又名吉利,小字阿满。出生在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里。

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做了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才改了姓。

曹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继萧何为丞相的曹参的后代,家世逐渐没落。曹操的曾祖父曹节(此曹节与大宦官曹节不是一个人,“节”疑为“萌”)字元伟,在乡里为平民。但他在地方上素有仁厚礼让的名声,为人们所称赞。有一次,邻居家丢了一头猪,这猪与曹节家的猪很相似,这家邻居上门查找,认为曹节家的猪就是自己家丢的猪,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猪领走了。曹节明知邻居的这种做法不合适,对自家的名声也不好,却不同邻人争辩。后来邻家的猪又跑回来了,邻居感到非常惭愧,赶忙把猪送回曹家。并不好意思地连向曹节致以歉意。而曹节没说任何埋怨的话,只是笑着把猪收下。此后,曹节更博得了乡里人的敬重和钦佩。

曹节共有4个儿子。长子伯兴,次子仲兴,三子叔兴,四子季兴。季兴名腾,就是曹操的祖父。

由于曹节家里穷,没有条件供儿子们读书识字。可是小儿子曹腾既聪明又可爱,曹节很为他的前途伤脑筋。当曹节得知邓太后挑选少年入宫做宦官,伴读皇太子读书的消息后,便把曹腾送去,竟被选中了。

曹腾做事认真,性情温顺,当了伴读后,深得皇太子喜欢。曹腾因此得到了长期学习的机会,进步很快。

顺帝(刘保)即位后,曹腾为小黄门,迁为中常侍(皇帝的近侍官)。冲帝(刘炳)、质帝(刘缵)和桓帝时期,曹腾一直为宦官。前后长达三十多年。

身为宦官的曹腾,自然要维护宦官的利益。早在桓帝即位前,硬直派官僚的代表、太尉李固想立年长有德、聪慧严明的清河王刘蒜为帝,大将军梁冀则想立蠡吾侯刘志。曹腾也想立刘志,便去见梁冀说:“大将军总摄朝政,手下宾客很多,所犯过失不小。清河王严明,如果让他当上皇帝,大将军很快就会大祸临头的。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长保富贵。”有了曹腾的支持,梁冀的态度更硬了。

第二天上朝,梁冀用高压手段慑服众人,罢免了李固的官职,将蠡吾侯立为皇帝,这就是桓帝。桓帝即位后,曹腾因参与立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迁大长秋(皇后的近侍官)。

曹腾同那些专横跋扈、胡作非为、排斥名士的宦官相比,还有些不同。他能注意推荐海内一些贤能之人到朝中做高官,如边韶、张温、张奂等。他气度不凡,很懂得用人之道。一个蜀郡太守想同他拉关系,趁本郡官吏有人进京的机会,给他送去书信和礼物。益州刺史种嵩得知情况后,上书检举曹腾接受贿赂,请求皇帝将其免官。皇帝以“书自外来,非腾之过”,袒护了曹腾。曹腾没因此记仇,反而常常称赞种嵩是一位很有才能的官吏,并有“事上之节”,推荐他做高官。后来种嵩升为司徒,不忘曹腾的好处,对别人说:“我今天能够做到‘三公’官,全靠曹常侍的恩惠啊!”

曹腾死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承袭了费亭侯爵位。后来魏明帝太和三年(229)追尊其高祖曹腾为高皇帝。宦官得帝号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仅有的一例。

曹嵩字巨高。其亲生父母是谁已经不可考,史书记载说:“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只知道曹嵩是夏侯氏之子,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

有了曹腾这么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大宦官作为养父,曹嵩的成长进步很快,仕途也一帆风顺,很快做到了司隶校尉。灵帝时又转为大司农(主管租税钱谷)、大鸿胪(主管接待宾客)。大司农、大鸿胪都是“卿”官。后来曹嵩又买了太尉的官职。

宦官在当时社会上是被人歧视的,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就更看不起他们了。但在汉末宦官专权的几十年中,曹氏家族的财势却是相当大的。

曹嵩能出一亿钱买官,表明他家财势不小。这时期,曹氏同族也有几支是在中央和地方做大官的。如曹腾的弟弟曹褒官至颍川太守,曹褒的儿子曹炽(即曹操从弟曹仁的父亲),官至侍中、长水校尉,曹腾的侄儿曹鼎(即曹操从弟曹洪的伯父)官至尚书令,另一个堂侄儿(曹休的祖父,名字不详)曾任吴郡太守。在这些家族中较为突出的殷富之家有曹炽之子曹纯(曹仁弟),史称他家“富于财”,有僮仆上百人。还有曹洪,他家中豢养的家兵上千人。这些僮仆、家兵不单纯是供其主人享乐、守护宅院的,其中有些当从事耕田的生产劳动,这意味着其主人家拥有不少土地。

曹操出身于有财势的家庭,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有条件求知学习,但并不像袁绍那样是世代官僚地主、世代书香门第。因此,曹操幼年时期没有受传统儒学教育的束缚,各家的著作和主张他都学。另外,曹操孩提时母亲不幸去世,失去母爱,缺乏亲人管教的曹操,少受封建礼法观念的束缚,很容易使他放荡不羁。后来,曹操在《善哉行》(其二)诗中追忆自己在少年时的情况说:


自惜身薄祜(怜惜自己福气不多),

夙贱罹孤苦(生来微贱孤苦无靠)。

既无三徙教(没有得到慈母教育),

不闻过庭语(很少听到父亲训导)。


“祜”是福,“薄祜”即福薄。“贱”指出身宦官家庭低贱。“三徙教”,指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好孟子,三次搬家选择邻居,最后迁至学宫旁边,便于学习礼仪,才定居下来。“过庭语”,指孔子儿子孔鲤从庭院中走过,孔子把他喊住,要他读《诗》学《礼》。这段诗大体上反映了曹操少年时期的境遇。

少年的曹操,喜欢飞鹰走狗,耍枪弄棒,精于骑术箭法,虽有些“游荡无度”,但表现了智勇机警,善于随机应变。

大约在曹操十岁时,有一天,他独自在谯水中游泳,突然间有一条大的水蛇(“蛟”)正翘着脑袋向他浮游过来。他见躲避不及,便同它勇敢地搏斗起来。最后这条水蛇潜水退去了。这件事过后他没对别人说。

又有一天,曹操同朋友们一起玩耍,遇见一条蛇向他们游来,同伴们很害怕,呼喊着往后奔跑,曹操不慌不忙笑着说:“我碰上大蛟都没有害怕,看见一条蛇哪能怕成这个样子呢?”这时他才说出上次独自向大水蛇搏斗的情况。大家都对曹操的勇敢精神感到惊异。

曹操到十几岁的时候,还经常同他的族兄弟曹仁、曹洪或其他少年朋友外出打猎,奔驰在原野森林中,觉得其乐无穷。玩起来没完没了,很晚才回家。他每次行动都是不让亲人特别是父亲知道的。因为他父亲是不愿意他随意这样做的。他的叔父担心他“终日游荡”,“不务正业”,不能继承家业,争列名门,因而经常在曹嵩面前说他的坏话,曹嵩狠狠地教训了他。曹操对叔父的搬弄口舌,很是不满,找机会进行报复。

有一天,曹操在路上碰上了叔父,便故意倒在地上,假装中了恶风。他歪着脖子,张着大嘴巴,脸上的肌肉在抽搐。叔父一见此种情景,叫曹操不要乱动,好好休息,便急忙跑去告诉曹嵩。当曹嵩同几个随从慌慌张张赶来时,见曹操口脸如故,好端端地站在那里,神态和平时一样,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曹嵩感到奇怪,便问道:“你叔父说你刚才中了恶风,难道这么快就好了?”曹操装作委屈的样子,回答说:“我从来没有中过风呀!这是怎么说的?大概是叔父不喜欢我,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吧!”于是曹嵩产生了怀疑,此后弟弟再反映曹操的情况,他不再都信以为真。曹操也就深为得意,比以前更加放纵了。

曹操想试试自己有无游侠的本事。在一次同袁绍观看别人的婚礼时,他动员袁绍和他一起进行一次抢劫新娘的行动,试试能否成功。

傍晚时分,曹操和袁绍经过一番化装,就溜进主人的花园中藏起来。等客人走得差不多时,用调虎离山之计,两人一喊一应地大叫:“有小偷啊!”“抓小偷啊!”等房内众人涌出来,向花园赶去,洞房中只剩新娘一人时,曹操便钻进去手持利刃逼着新娘不要喊叫,将新娘劫持出来。当曹操出来同袁绍会合后逃走时,袁绍路没走好,突然掉进带刺的灌木丛中,不敢动弹了。曹操见状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快来抓呀!”袁绍一急,不顾刺痛,一下子就从灌木丛中蹦了出来。然后他俩把新娘丢下一起逃脱了。游侠的戏演得很成功。这件事可能属于传说,或许能反映曹操的性格。

曹操喜欢游泳、狩猎,也喜欢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有人指点,条件又方便,所以进步很快。除读《春秋》、《礼记》之类,还读《诗经》等。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以及耳闻目睹官场的矛盾,对社会了解的加深,他不再沉溺于飞鹰走狗的生活,开始关心政治,涉足社会。特别是他十四五岁时,窦武、陈蕃、李膺、杜密等人,被宦官杀害,对他的震动很大。他立志以天下为己任,改变政治黑暗腐败的局面。

此后,曹操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他读书与一般俗生儒士不同,不专读儒家的书,其他诸子百家的书也都读,而且注意经世致用,把有用的东西加以吸取。他预感乱世将要出现,只有学好兵书才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来。为此,他收集了兵家的各种兵法,深入学习,并择其精要汇编成册,题名《接要》。与此同时,他还抓紧时间锻炼身体、学习武艺,掌握了一些格斗的要领,以作防身之用。他逐渐成熟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