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及文献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俞琰《林屋山人漫稿》

俞琰(清人避嘉庆帝讳作“俞琬”),字玉吾,号石涧,又号林屋山人。吴县(江苏苏州)人。以辞赋知名于南宋末年,入元隐居不出。至大、延祐间仍在世。卒年七十。一生著作颇多,仅流传至今的就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书斋夜话》、《席上腐谈》。传世有诗文别集《林屋山人漫稿》一卷、附录一卷。

《林屋山人漫稿》有数种善本传世。《四库全书》馆臣认为集中诗文“浅俗”“鄙俚”,仅置于存目(集名《林屋山人集》)。俞琰今存著述全部写于元初,自称“予自德祐后,文场扫地,无所用心”,才转而著述。他的生卒年历来有异说。生年,有宝祐间之说,又有“宝祐间以词赋称”之说。卒年,有元贞、延祐间等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曾就俞琰行年做过考证。实际上,据俞琰自己的著述就可以考出生年。《书斋夜话》卷四云:“愚谓幼习科举之学,十六岁而三场粗通,辄应咸淳癸酉乡贡,进士举。”则生于南宋宝祐六年(1258),卒年七十,则卒于泰定四年(1327)。《丙子学易编跋》自署:“泰定元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十八日,石涧老人俞琰书于梅斋西塾。”郑元祐《题石涧书隐记》(《侨吴集》卷七)说,“先生(俞琰)物故今几三十年”《林屋山人漫稿》附录,有赵孟 为《石涧书隐图卷》写的跋语,开篇即云“仆往过采莲里石涧书隐,瞻拜俞先生遗像”,等于明言俞琰去世在赵孟 之前。也就是说,死于至治二年之前。这篇跋不见于其他文献,暂不作引证。。《侨吴集》卷七《题石涧书隐记》没有署写作年代,但《林屋山人漫稿》附录则有郑元祐《题俞先生读易处石涧书隐图》自署“至正二十四年甲辰夏四月十七日,遂昌郑元祐谨题”。这首诗见《侨吴集》卷五。诗后没有自署。郑元祐卒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

俞琰享年七十这个时段框架是稳定的。可是,问题就因此而凸现:《林屋山人漫稿》中,除了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祐等年号,还反复出现了“至顺壬申”(至顺二年·1332)、“至元丁丑”(后至元三年·1337)“至元丁丑”这个干支,《林屋山人漫稿》至少出现了两次。如是前至元,丁丑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俞琰想必会只署干支,不会使用元代的年号。、“至正癸未”(至正三年·1343)、“至正辛卯”(至正十一年·1351)等纪年。《林屋山人漫稿》的作者,与《周易集说》、《席上腐谈》、《书斋夜话》等的作者,不可能是同一人。林屋山人俞琰是经学家、著述家,今本《林屋山人漫稿》的写作跨度证明,它不可能是已知生平的林屋山人俞琰所著。

《林屋山人漫稿》是一种伪书。

《林屋山人漫稿》的善本,是清抄本。康熙帝喜好金元诗,《四库全书》对宋元人别集的重视,都使古籍市场需求出现了新的动向。除《御选宋诗》与《宋诗纪事》卷七十七,俞琰其人其诗从不见于宋元诗总集,也从无明代诗论家提及。清道光年间刊刻的清人陈揆《虞邑遗文录》卷八、卷九,收有元人俞玉吾诗4首,这4首诗全见《林屋山人漫稿》。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七选录俞琰诗4首,1首出自《书斋夜话》,3首出自《林屋山人漫稿》。清初应是《林屋山人漫稿》的结集时间。

除纪年的问题,《林屋山人漫稿》跋语有赵孟“瞻拜”俞琰“遗像”的文字,但赵孟去世在至顺三年(1322),俞琰是泰定四年(1327)去世。而且《林屋山人漫稿》诗题多次提到“王本斋”,一个诗题是《王中斋宣慰以子母牛图与其弟本斋宣副索余题》。但王中斋名为“王刚中”,与王本斋(都中)不是兄弟,中斋是本斋的叔父。《黄文献集》逐一记录了王都中兄弟七人的名字,没有“中斋王刚中”,而且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四明确说:“中斋”是王刚中的表字,其父名“王伯大”与本斋是叔侄。从存诗看,俞琰与王氏相当熟悉,来往颇多,不可能弄混。

此外《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四,有十几幅徐贲的画,徐贲去世于洪武十三年,而徐贲所画《石涧书隐图》长卷,居然题“洪武二十六年徐贲补图”。这个自署,也收入了《林屋山人漫稿》的附录。而附录一卷找到了“原始”出处:全出自《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四。另外王彝《王常宗集》卷一,有《石涧书堂记》,说明书堂是“至正壬辰(十二年)”由后人(其子俞伯温子玉)建。伪书《林屋山人漫稿》是持《侨吴集》一集在手,为徐贲画而作。一,赵孟题诗必伪。二,郑元祐的题诗虽见于《侨吴集》卷五,但所谓“至正二十四年”的题记也是伪题,为了与徐贲的画相匹配。“至正二十四年”,俞琰去世已经三十七年。

明人伪书,是文献学的老话题。对于元人别集而言,清代前期的市场需求使伪书纷纷进入藏书家的典藏,扰乱了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