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昆乱”
昆曲之昆,就如同京腔之京,弋阳腔之弋阳,徽汉调之徽汉,是地域名称,所言即江苏昆山。明代该地有位戏曲家叫魏良辅,此公是嘉靖朝进士,曾官至山东布政使,后致仕,专工音律腔调。魏公对曲、词、文均有讲究,精通南北音曲,自亦能唱,后世尊他为“曲圣”。魏良辅在弋阳、海盐、余姚等地方腔儿蓝本之上,以喉转声,别成一调,发明了格调清新、舒畅委婉的昆山腔儿(又叫水磨调)。后又有人尝试用昆山腔儿演唱一些原有戏本,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剧种。这个剧种以程式缜密见长,念白唱腔、身段台步丝丝入扣,皆中于节。演员在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有“尺寸”管着,不许随意增损添加。唱念佐奏以笛管笙箫等“竹乐”为主,以琵琶、月琴等“丝乐”辅之,正合了“丝不如竹”这句古话。它的戏文多是骈语雅辞,常现典故成语,鲜有俗语粗言。唱念讲究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行腔吐字须字正而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平上去入(后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准,不准即谓之倒字。伶界老话儿“须令声中无字,字中有声”,说的就是一个腔儿中不能把一个字唱成多个字,要依这个字唱出一个腔儿,最后这个腔儿仍须归结到这个字。所谓腔圆就是每一个字和每一句拖腔儿要圆润、圆浑。咬字要分出字头、字腹、字尾;发声须讲开口、闭口、鼻音等。昆曲就是如此既细美又“麻烦”的阳春白雪。
还有人说昆曲之昆得自于人名,是明代一位叫苏昆生的人所发明。不管“昆”字是来源于地名还是人名,昆曲总体来说是严实而繁难、艰深而讲究的,颇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以昆曲进入京师以后就被单独拔高儿冠名“雅部”,其他如梆子、皮黄之流都归为“花部”。昆曲于清乾隆时最得宠,京师苏扬昆班云集,好角儿也多,宫里和外面戏台多半都唱这个水磨调,读书仕宦之人尤其迷这宗雅调,昆曲可谓当时京师之领衔剧种。
乱弹之乱指腔调兼杂、曲调杂乱,混昆腔、京腔、弋阳腔、梆子腔、柳子腔、皮黄腔等于一炉。一说,通常聚十或八人,无丝竹之乐,而是鸣金伐鼓,歌唱以上混合之调。一人引吭,十数人帮腔,其戏文粗枝大叶,似亦不乏感染震撼之力。另一说,乱弹是军中之调,擂鼓歌于马上,以壮军威。再一说,乾隆末期于江宁一带,一些乡野之人假于穹篷巨舰,十数人坐于船前舟尾卖唱娱客,船客只闻其聒噪之声,而不明所唱之意,谓之乱弹。
上面这些乱弹之说,大都是指其腔调字音任意引长,人各为政,无严谨绳墨,确乎一个乱字。后逐渐笼而统之,把昆曲之外的南北腔调儿都叫乱弹。数十年后,皮黄腔于乱弹中脱颖而出,自成体系且悦耳动听,遂盛行于京城,原始乱弹渐趋没落。皮黄现于世,一时半会儿尚来不及命名,世人但求省事,就把新生的皮黄暂称作乱弹。咸同年间,乱弹大都指京剧而言。清升平署文牍所载承差戏班分昆弋、乱弹、秦腔三类,当中的“乱弹”就是皮黄(即后来的京剧)。光绪以后的“昆乱”二字,就指昆曲和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