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剑在古战场上的作用有多大
剑指的是一种直身、尖锋、两刃的短兵器。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剑就是各个古代文明都普遍使用的武器。
中国的青铜剑已经有不少被发掘出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剑是商代制造的。春秋战国时期,铜剑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经常在各种传说中看到的“干将”、“莫邪”等吴越地区的青铜剑。中国的青铜剑大体形制都差不多,剑柄和剑身一体铸造,剑柄呈圆柱型,剑身横截面是菱形,在剑柄与剑身连接处有格。
春秋晚期铸造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锡含量高达18%,是这个时期青铜剑的代表。青铜中加锡越多,硬度越高,但是相应的韧性就会下降。所以这个时期的剑虽然锋利,但是韧性不好,也无法打造得很长,因为长了容易折断。而战国晚期和秦代的铜剑,样式上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剑身采用合铸法,锡含量在剑脊处较低,锋刃处较高,很好地实现了锋利与韧性的结合,因此可以把剑做得很长,达到90厘米以上,而且不易折断。
越王勾践剑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剑是西周晚期的玉柄铁剑。西周、春秋战国的铁剑,也时有出土。战国时期的铁剑就已经达到了一米以上的长度,这样的剑,已经可以称为“钢剑”了。到了汉代,炼钢技术又有了进步,打造的钢剑更加锋利,一度成为骑兵的重要装备。
可以说,一直到东汉以前,剑的材质虽然由青铜变成了钢铁,但是大体形状没有改变,而且一直都是战场上普遍应用的近战卫体兵器。当然无论是青铜剑还是钢铁剑,都不是战场上的主要武器,但是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为了实战需要,剑变得越来越长,而且剑刃也很宽,适合作为砍杀刺击的兵器。
西汉中期以后,更适合骑兵使用的环首钢刀在军队中推广,钢剑就逐渐被取代。晋代以后,剑就很少出现在战场上,而是作为仪仗、配饰来使用。这种不用于作战的剑,剑身逐渐变窄变薄,重量变轻,而附着在剑身上的装饰物则越来越多。这样的剑,不出现于战场,但是却给文人墨客们带来了很多谈资。很多武侠小说中,剑的出场频率也非常高,给人们一种大侠都是用剑的感觉。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关于宝剑自古就有很多传奇故事,而且剑本身轻盈灵活,正是习武者练习套路的好器具。
进入铁兵时代以后,刀完全取代剑成为近战兵器,剑则成为礼仪中的象征性武器。
《列女仁智图》中佩剑士人形象。早期封建职官等级服制的要求,使得佩剑成为士人身份的象征,进而形成一种剑配君子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剑曾经是古战场上的重要武器,主要用于近身砍刺。后来随着刀的发展,剑在这方面的作用就让位给了刀,从而“退居二线”,变成了装饰品。如果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古代的欧洲则一直把剑作为砍杀、刺击武器,他们的剑发展出了很多种,有的越来越宽大、厚重,成了步兵的重要武器,而有些则向着特殊功用的方向转变。西方的剑一直没有脱离战场,这是与中国最大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