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包茂宏与景爱等分别在他们的《环境史:历史、理论与方法》与《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的论文中谈到环境史的研究方法问题,他们提出的有些观点至今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环境史的共识。他们认为,环境史的研究,必须利用跨学科的方法,既含有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又包括自然科学的手段;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相关学科相配合,相互借鉴,研究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应该说,在近些年的环境史学研究中,这些观点事实上已被许多学者较为广泛地运用包茂宏:《环境史:历史、理论与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景爱:《环境史:定义、内容与方法》,《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1.环境史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从一般的学术研究规律而言,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有相对宏观而清晰的研究思路与原则,又要有较为微观而具体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如前所述,为了达到整体复原或重建我国历史时期宋代生态环境变迁的详细历史的主要预期研究目标,本书所确立的基本研究思路与原则是:以纵横研究的“两大系统”为主线;具体研究内容以“七大分支板块”为主体;研究过程与方法以处理好“四大关系”为基本原则,在进行逐级集成分析、时空差异集成分析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综合集成分析以提高整体复原和重建宋代不同时空生态环境状态及其变迁断面的可靠度与可信度。

上述环境史中的“两大系统”,是指两宋生态环境变迁的一个“纵向系统”和一个“横向系统”。其中,“纵向系统”是指研究两宋时期生态系统中各个环境要素包括气候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环境(或农业生态环境)、矿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生态元素与环境灾害以及与其相伴随的环境保护在整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严格地讲,这里的“环境灾害”不是可以与“气候环境”“水环境”等并列的生态环境元素之一,而是人类按照自身的标准以自然现象是否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危害所做出的一种判断。按照人类的传统观念,“环境灾害”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一种过度的或极端的反映,或者是一种非正常的表现;若按照自然界本身而言,它同样是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的自然变化,不存在人类眼光中的“灾害”与“非灾害”问题。当然,也正是由于它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所以把它列为环境史研究中与“气候环境”“水环境”并列的重要问题之一)。“横向系统”则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个环境要素在同一历史阶段变化的相互作用、区域差异及其重要的影响。

“七大分支板块”是指以“五大环境要素”为主体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气候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貌与土壤环境(或农业生态环境)、矿产环境等五个基本的生态元素加上生态环境灾害与环境保护研究,共同组成了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专题的“七大分支板块”的具体内容。

“四大关系”是指本书在研究过程与方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要科学地注重研究纵横联系的时空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跨学科间的整合关系。在研究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并全力处理好如下四大关系:

首先,是要处理好生态系统之间纵横联系的时空关系。

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既是各个环境要素所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横向整体研究,又是各个不同的环境要素的纵向单一的历史研究。由于自然环境所组成的是一个具有相互内在联系的生态系统,在其研究过程中,既要注意其生态系统之间不可分割的横向空间联系的整体探索,又要注重其自身变迁在时间纵向上的差别研究。

其次,是要总结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的统一与辩证的关系。

研究两宋的环境变迁史,实质上就是研究两宋时期生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揭示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有机联系。这种联系从各个地区环境的变迁历史来看,既有人与自然不协调的一面,也有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矛盾,也有协调。大量环境灾害是其矛盾的集中表现,而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许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例子。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环境变迁史,就是力图将研究重心放在人类历史时期之内并重视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找到更多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经验,探索人与自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存在的矛盾及其深层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有效手段,以期维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常态,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要了解与倡导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环境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类活动固然是推动其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愈益显现,但这只是环境演变的众多诱因之一,既不是唯一的原因也未必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是向“坏”的方向发展的。由于生态系统自身具有很强的再生或调节与平衡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应特别注重探索两宋时期生态系统自身良好的调节功能及其原因,努力研究与揭示生态系统向平衡的状态发展与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的机制。

最后,是要协调好进行跨学科研究之间的整合关系。

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在现代学科门类逐渐细分的同时,出现了不同学科的渗透与融合。而本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多学科的整合内容与方法,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注重借鉴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进行各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广泛的探讨,进行学科整合,打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畛域之分,运用各学科、各地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更深刻、全面地揭示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的演变规律,促进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的研究。

2.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的集成分析系统

在上述结构中,“两大系统”与“五大环境要素”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本书的具体完成过程,就是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纵向变迁与内容的横向比较分析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同时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视野,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对组成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内容的“两大系统”“五大环境要素”与生态灾害以及环境保护共“七大分支板块”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比较研究及其科学评估。

参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负责,陈宜瑜院士主持编写的《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未刊稿,1999年)中有关气候变化研究路线与方法的论述,改绘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的集成分析系统示意图表示如下:

图1-6 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集成分析系统示意图

上述示意图之所以名为“集成分析”,主要是根据集成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决定的。这个理论基础就是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协同性特点。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是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完整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因子存在难以分割的协同性,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其他相关要素,不论是环境要素之间,还是环境变迁的过程,或是其时空上的相互联系,其协同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具体而言,自然环境系统的协同性,其一是表现在环境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物质之间的彼此协同;其二是环境要素及环境过程之间的协同性,即同一环境状态下的各个环境要素,其所发生的环境过程之间彼此协同;其三是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在地区分布之间的协同性,即按照地理区域的分布规律,同一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现象,其空间分布是有序的;其四是生态环境系统及其变化在时间上的协调性,即具有联系的生态环境系统及其运动过程,在发生时间上是先后有序的,这种次序性在其形成的时间上也具有充分的体现。

按照“集成分析系统”的方法,就是从上述各方面的协同关系出发,把不同类型的资料信息、不同时空的研究结果集成在一起,进行从代用资料到环境要素变化及其特征的逐级集成,减少各个分析环节中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其代用资料的集成分析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选择代用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和使用代用资料指示的环境所具有的代表性。在具体的研究环节,结合对史料的考证,根据资料信息的空间分布与统计特征,尽量作出科学的判断,提供有较大可信度的研究结论参见陈宜瑜主编《过去2000年中国环境变化综合研究预研究报告》,未刊稿,1999年。

从目前中国环境史的研究实践看,除了上述相关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的集成分析系统的基本思路与原则外,其实还有许多传统的史学研究手段和有待尝试的新的具体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以历史学中的文献研究为基础,系统与完整地对两宋的相关生态环境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做好各种资料与现有研究成果的信息集成分析与管理。

对现今中国环境史的研究来说,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积累,是我们赖以拓展新的研究课题的基石。本书拟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史学方法入手,以全面、系统、丰富、有效的文献证据链条而不是个别的材料对两宋的整体环境与各环境要素状态及其变迁以及环境保护成效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做好各种资料信息与现有研究成果的集成分析与管理,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可信度,从而在文献方面突出地体现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优势。

第二,以综合的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手段与方法为主,吸收、借鉴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与环境学中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实用方法,力求科学、准确地对各个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不同级别与不同层次的集成分析与时空差异比较的集成分析。

从事环境史研究需要具备丰富的自然与工程科学知识以及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宋代环境史的研究,应以跨学科的角度与交叉研究方法为主,吸收、借鉴考古学、生态学、地理学与环境科学中相关的研究成果和重视实践、实验的研究方法,如年代测定方面有C14测年,生物、气候方面有孢粉分析法、物候分析法、树木年轮判读法,古迹地层和方位确定方法有航空、卫星遥感照片判读以及现代科学仪器的观测、记录等;此外,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中生物化石的鉴定方法、地质学研究中的河相沉积与湖相沉积的钻孔方法等,应该说,也可以作为环境史研究中经常运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宋代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载有他在赴辽使途中看到太行山地区有海洋生物化石而判断远古的太行山地区面临海洋的结论至今仍然有其科学的价值。通过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可以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与实效,并在这方面充分地体现出本书在环境史研究方面的基本特色。

第三,注重吸收、采用计量史学、比较史学和运用计算机技术及电脑软件绘图、电脑扫描等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优化研究的新途径,借鉴环境史研究领域各种最新而有较好成效的研究方法,按照信息集成分析框架,在进行逐级集成分析、时空差异集成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综合集成分析,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状态,不同类别的环境要素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环境意识,各种不同的环境保护实践的地域分布、特点等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际效果。

第四,根据自身的研究条件,在对宋代环境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坚持确立的指导思想与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即力求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历史地理文献与野外实地考察的研究结合起来,把传统的历史和面临的现实研究结合起来,把学术理论研究与探讨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历史史料论证与理论观点论述结合起来,坚持既定目标,努力取得相应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当然,上述有关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作者希望在研究实践中的一种尝试或理想途径,至于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理想状态或实现这个既定目标,还有很长、很艰苦的路要走。不过,鉴于主观方面研究能力的限制和客观领域资料的缺乏等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完全遵循这些原则和运用这些方法,是相当困难的。同时,有些理论方法的效果,还有待于在未来研究实践中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