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艺术(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简谱和五线谱都是近代由西方传入的,我国古代的乐师用什么来记谱呢?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乐谱并不是西方的简谱和五线谱,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文字谱——《碣(jié)石调·幽兰》。它大约是唐代早期的一个手抄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现在保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谓的“文字谱”,就是用文字来记录每一个音的弹法,比如说“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即表示用左手中指按在古琴第二弦十徽以上半寸左右的地方,右手的食指、中指以“牵”的手法连拨一二弦,共得四声。这样的记谱方式能够用弦序、徽位来表现出一个音的音高,但是另一方面,它没有办法精确表现出乐曲的快慢节奏,而且这种记录方式也太过冗长,不利于音乐的保存和流传,所以到了唐代,就出现了曹柔所发明的古琴“减字谱”。

《碣石调·幽兰》曲谱

“减字谱”示意图

所谓的减字谱,就是将文字谱中涉及的手法、弦序、徽位浓缩成一些符号,并将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近似于汉字的记谱方式。比如左下图的符号表示的就是右手食指用“挑”的指法弹三弦,同时左手大指按住三弦,从高往低下滑到十徽八分的地方出声。这样的记谱方式相对于文字谱来说固然简便得多,但是仍然没有办法表现出精确的音乐节奏。当然,它也有好处,这种不精确给后世的古琴家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使一首乐曲始终处在具有一定自由度的流变之中;但就其弱点而言,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还原乐曲创作者的演奏状态了。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另一种主要的记谱方式是广泛运用于各种民间音乐的“工尺谱”。所谓的“工尺”是音高的标志,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果需要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果需要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与古琴减字谱不同的是,工尺谱是有节奏标记的,这就是所谓的“板眼”。“丶、×、○、●、△”等都是表示节拍的板眼符号。“板”一般代表强拍,而“眼”代表弱拍,板眼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尽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工尺谱可以“翻译”成简谱,但是很多戏曲家和戏曲爱好者仍然偏爱采用传统的工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