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人:我是我自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关于这本书的构想第一次出现在2016年4月。我们俩都梦想着能畅游整个巴黎,遇见城中最鼓舞人心的女子。正如歌手埃拉·菲茨杰拉德和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在《巴黎四月》(April in Paris)里所唱的那样:街道两旁的栗花正在怒放,塞纳河上泛着点点金光,巴黎女子身着柔软轻盈的针织衫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微风中微微颤抖,她们坐在位于奥贝尔康夫路(Oberkampf)的两个朋友咖啡馆,手袋放在桌子下方。这就是典型的巴黎之春。但是,如今这一切可能和以往不太一样了,因为巴黎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大约半年前,2015年11月,一场足以摧毁全城的枪击事件,发生在巴黎人用来跳舞和举办庆祝活动的场所,许多年轻且毫无戒备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在接下来的冬日时光里,虽然巴黎人仍在饮酒、交谈、相爱,在做这些他们最喜欢做的事,但我们还是能窥见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悲伤,不过令人庆幸的是,巴黎现在又重新振作起来,虽然伤痕累累,但仍然充满骄傲。关于这一点,我们当天完全能够从两个朋友咖啡馆外的一切感受到。

在初次相谈后,我们便开启了巴黎之旅。从2016年4月到12月,我们相约在城中漫游,但让我们感到奇怪的是,丝毫感受不到这座城市的忧伤或苦涩,她带给我们的反而是快乐。我们想要拥抱坐在酒吧和餐厅外的人们,也想要亲吻在地铁站里的旅人。我们总是近乎疯狂地热爱这座城市,特别是2015年11月发生惨剧之后,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我们热爱她的傲慢,她的不完美,她的质朴,更深爱住在这里的法国女人们……正如杰克·凯鲁亚克所说:“巴黎就是个女人!”

下面,让我们再次回到两个朋友咖啡馆的露天餐桌旁吧。我们在那里一边吞云吐雾,一边尽情享受着普依·芙美葡萄酒。我们俩都近乎荒谬地执着于巴黎女子的法式风情,而她们也的确拥有能把任何服饰都打造出法式风格的魔力:比如用破洞牛仔裤搭配羊绒衫、在风衣里搭上飘逸的连衣裙、挽起上衣的衣袖、穿着破旧的芭蕾舞鞋去跳舞等。这一切特点已经基本上能完美地勾勒出传说中充满魅力的巴黎女子形象。在我们之前,也曾有其他人探索过巴黎女子那迷人又善变的情绪,她们的自信,或是古怪之处:比如,她们中的某些人会拒绝沿着斑马线过马路,还会冲着按喇叭的司机竖起中指;有时候,她们为等一通电话翘首期盼了15个月,却在电话铃响起时选择忽略。简而言之,她们有时是冷漠无情的。

我们时常觉得,找寻现代女性的特质真是一大乐事。但是,我们也经常会说,巴黎女子并不只是描绘中的那种理想女性。巴黎女子,不仅仅是有漂亮外表和炙热感情的女孩,她们的风格可不止于此。正如那天讨论的那样,我们认识太多不同类型的巴黎女子了。有人在奥贝维埃奥贝维埃(Aubervilliers),位于巴黎北郊,是许多服装业界人士的“必经之地”。这里店铺林立,店主大多都是中国人,有“成衣唐人街”之称。——译者注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在巴士底广场附近抚养三个孩子;有人会前往共和国广场参与抗议,高举拳头;还有人会跑去意大利广场跳嘻哈街舞,去美丽城收集小饰物,在“蔬菜城”(Paradis)开办餐厅,到卢森堡公园执导电影。大家刻板印象中的巴黎女子可能会和自己的猫住在圣日耳曼大道,一整天都赖在沙发上看西蒙娜·波伏娃的短篇小说,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从未遇见过这样的女人。我们无意改变过往的印象,也不想否认典型巴黎女子的存在。之所以知道这样的女人是存在的,是因为我们为了写这本书,会见了20位巴黎女人。但是,如果要用一件事情、一个超越了穿着和言谈方式的共同点来定义巴黎女子的话,那首要的,必然是她在巴黎的生活方式。

走出去结识那些拥有不同背景和生活的真实女子,是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我们想要发现她们的不同特质,想要创造出全新的“巴黎女子图鉴”。我们没有打算丢弃原先的刻板印象,但也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通过访问20位女性,了解并记录她们在巴黎的生活方式以及她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以此来解开人们对巴黎女人的迷思。

珍妮生长于巴黎第十一区,现在依然住在那里,从她公寓的顶层能俯瞰整个莫里斯·加德特公园。在描述自己的时候,她首先自称是当地著名餐厅“特鲁索广场”老板的女儿,喜欢在周六日拎着购物篮去阿丽格市集淘回深爱的陶瓷罐,再往里面随意地插上几束野花。我是写下这些文字的劳伦,刚刚庆祝了自己在巴黎第九区度过了第12个年头。我会开着颇有艺术感的古董车驶过殉道者街,在周末的时候,我还会买下几斤重的左翼报纸和杂志开着车把它们运回家,然后到出售健康食品的咖啡馆里享用有机沙拉。如果有些东西让我们成为巴黎女子,那主要应该就是——我们在这座城市里度过日常生活的方式。在4月的某个傍晚,我们在两个朋友咖啡馆灵机一动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并且决定要以最巴黎的方式来实现这个想法:漫游整座城市。

于是,我们拿起笔记本,肩上挎着奥林巴斯相机,出发去偶遇我们的巴黎女子们。我们完全是凭直觉选择被采访者,也没有什么隐秘的动机。我们可能在Instagram(照片墙)上偶然浏览到某位女子,也可能某晚在酒吧喜欢上一起喝酒的另一个女人。我们也会询问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母亲、朋友的祖母,去和那些我们崇拜的女人们对话。

我们不是人类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更无意创作一个面面俱到的巴黎女人样本群。这本书中记录的巴黎女子和我们俩一样,她们大部分来自时尚、媒体、文化和艺术领域。归根结底,她们都只是巴黎女人而已,是在撰写这本书的九个月里,我们很幸运地结识到的一群人。

每一次和她们进行会面,我们都会从她们身上习得某些新的东西,当然也会获得意外的惊喜。这群巴黎女人帮助我们了解到在巴黎生活的女人们有哪些个人特征,而我们也从中受到启发,在章节之间添加了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私房话”。巴黎女子挑战了我们的很多固有想法,也证实了我们曾经的一些怀疑。她们可能住在阁楼里,驳船上,在一座高楼的第十四层,又或者会隐匿在一个小院子里;她们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代表着各种文化。但是,有一种精神能够把她们结合到一起:她们全都怀有一种坚定地成为自己的自信。我们之所以选择记录这些个性各异的巴黎女人,是因为她们拥有珍妮老挂在嘴边的“无可替代的风情”,这可能就是“It girl”(时髦女孩)中的“It”所代表的意义吧。我们访问过的每一位女子,都会邀请我们深入了解她们的生活和思想,她们也在向我们展示:巴黎女人与这座城市是融为一体的。在这一段壮阔的旅程结束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描绘出一幅巴黎的肖像画。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因为,真正的巴黎女人本来就代表着巴黎这座城市。

珍妮·达玛斯和劳伦·巴斯蒂德
2017年5月30日写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