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篇
一、选材新
201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要写好这个题目,首先要弄清语言的含义。显然,在这段材料中,语言比我们通常所说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包含我们人类的语言,还包括动物的语言。而且它也不仅仅指汉语、英语,还包括音乐语言、雕塑语言、程序语言、基因语言,等等。这一个“等等”不知包含多少语言。所有这些语言都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不同的世界,从功用上说,“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也就是说,语言含义多多,功用多多,但是作为考生,一定不要迷失在这林林总总的语言和多样的功能之中,而应该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智慧。也就是说,找到自己熟悉的语言,写出自己熟知的功用。
体裁上,可以写议论文,对语言提出自己的认识、看法或主张,并围绕它进行论述;也可以写记叙文,围绕语言叙写一个故事,或者写一个人,一个物;如果写散文,难度要大得多,比如可写文化散文,但对考生的积累和积淀要求非常高。
一般写法
1.很多考生把材料中提到的语言和语言的功能几乎全写一遍,弱水三千,一滴也不想遗漏,结果可想而知——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2.这个题目出了很多好文章,但是仍有不少考生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积累、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创新范文
刀与泥
江苏考生
一把刀,一团泥,便是爷爷全部的语言。
爷爷性格孤僻,沉默少语,只愿在工作桌前忙碌。淡黄的灯光下,刀与泥的交织,汇出爷爷自己的语言。
青花刀锋流转,泥也随刀而改变姿态。原本粗糙的土,因刀的打磨而显得那样光滑与圆润。
与刀共舞,与泥为伴。白闪的刀光与黑拙的泥影相融合,汇聚成爷爷孤寂的身影,又凝结成他流露的深情。也许,少语的爷爷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向世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想。那桌旁架上的雕刻,暗黄的泥土却更突显出庄重与质朴。是刀,是爷爷用刀刻出了自己的心声,塑出自己的语言!
黯淡灯光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忙碌着。
掀开泥塑上的布,露出一朵已悄然开放的荷花。光润的花瓣上泛起一层光晕,或许,这阴暗的灯光,更能衬出那菡萏的柔和与光艳。
时而远看,时而近视,时而抬头仰望,时而又低头沉思。终于爷爷抓起那柄刻刀,一挑、一抹,一步步都显得那么精细。他将全部的情感注入这朵荷花中,世界一片默然。寂静中,只有那刀与泥摩擦的沙沙声,是爷爷在诉说着,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远望去,只有一个身影,在灯光下,埋头苦作。这是孤单的背影,是寂寞的爷爷,无以言语,只好将情感刻入那厚重的泥土。
纤细的茎秆更显出那份矜持与孤傲,柔韧的花瓣,或舒或卷,似放而未放,巍然独立,莲心欲开,似闭合而未合,傲世而立,孤寂无双,唯此芙蕖。这朵荷,似乎就化成了爷爷,孤独而冷傲。桌旁的架上,排满了爷爷的雕塑,而那朵荷花,被置于最中间,傲视着一切,这正是爷爷的心声吧!不善言谈的爷爷,只能将情感寄托于刻刀与泥土,它们,便是爷爷的语言。
如今,刀迹斑驳,泥亦龟裂,黯淡的灯光下,已无那寂寞的身影,只有那架上雕塑仍诉说着他孤独的心灵。
河边,我放飞了那朵荷花,它将载着爷爷的心声归去。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奇。本文写的虽然是爷爷,但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爷爷,是一位有着高超的泥雕技术的爷爷,并且是一位沉默寡言,善于运用雕塑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艺术家的爷爷。
2.感受细腻。文章运用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感受爷爷的雕刻过程和雕刻的荷花,感受爷爷的孤独和冷傲,感受爷爷沉默的外表下所掩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3.语言含情。文章用崇敬的心情叙写爷爷的雕刻细节,描摹爷爷雕刻的荷花,结尾含蓄地告诉读者爷爷已经去世,更是充满了对爷爷的怀念。
加分亮点
1.写雕刻家爷爷,选材独特。
2.文章富有感受性。
3.文中充满对爷爷的崇敬和怀念。
创新点拨
作者有一位雕刻家爷爷,这为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但是把爷爷写好,还要看作者的手段。作者在写爷爷的时候,注重写爷爷的雕刻工作的细节,表现爷爷的娴熟技术和沉默寡言的性格。作者更善于描摹爷爷的作品,主要写了爷爷雕刻的荷花,表现爷爷的孤独和冷傲。文章从头至尾都充满感受性。俗话说,画人画虎难画骨,但是作者写爷爷却能入木三分,足见作者笔力不俗。
2017年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作文试题(适用: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西、山西、安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考生要完成的写作任务是从12个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目的是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实际上是创设了一个交际情境,让考生用文字完成一次交际任务。12个关键词涉及经济、文化、科技、环保、民生等领域,涵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题目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三个关键词进行写作,在选择的时候,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要能帮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二是要写自己熟悉的领域;三是这两三个关键词要能形成一个焦点、一个中心。这篇文章的大主题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通过向外国青年介绍考生自己所认识的中国,赞美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考生应该在自己所认识的中国上做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文章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
体裁上可写议论文,这样写容易以点带面;当然也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写人叙事表现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这样更容易出彩;如能写成散文,那就更好了,但散文需要激情和文采,语文基础薄弱的考生不可硬写。
一般写法
1.很多考生写得过于浮光掠影,只给读者一些一般化的概念,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写不出真情实感。不少考生甚至只顾选两三个关键词,而忘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造成中心不集中。
2.写议论文者多,而议论又流于一般性的说理,即使联系实际,也是泛泛的概述,缺乏具体、生动的内容。
创新范文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河北考生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冷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五湖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呵,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美食与京剧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错过的风景。相较于士大夫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文心消夏静,诗格入秋严”的高雅图景,它们更有人间味儿、烟火气,离寻常百姓的生活更近。
我所认识的中国,首先是一个绝美的中国,诗化了生活的中国。在“书藏绝妙画,月赏无声诗”的情调中,人类世俗世界的滔天利欲同满地芜秽皆如落叶般纷纷而下,留下的是母亲温暖的手痕与翰墨词曲的淡香。不信?且听我细讲。
京剧生旦净末丑,讲究的无非是八个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以程派程砚秋大师的表演来讲罢,那凤眼传神,柳眉入鬓,有说不尽的“琐窗风雨古今情,梦绕云山十二层”,看不够的“绮罗人物,薄透凝脂”。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李碧华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个中关窍,便在“情境”之中,是以虽非莺莺小姐,亦能为闺房之秀;虽无草满花盈,胜似万紫千红。
《管子》曾言:“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我所认识的中国,又是一个长幼有序、温文有礼、有分有寸的中国。
便说一餐饭吧,长者为尊,幼者承欢膝前。《红楼梦》中有“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一回,“凤辣子”笑语谑谈,逗坏了老祖宗。诸子侄敬奉老母,一餐饭除却山珍海味、珍馐玉盘,还有捧箸的女媳、严谨的礼节、长辈幼儿的天伦之乐。
烹饪有诸多规矩,子曰“色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割不正,不食”。中华文化于开阖博大处,如海纳百川;于细谨微小处,亦有讲究无数,令人啧啧称奇。
中国人的性格,是上紧的琴弦,是掌握好了火候的烹饪,是有线的风筝,是有谱的行腔。既美如流水,又峻如高山……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如今的中国,火候已足,只等豪宴四海宾客;装点已毕,只待惊艳列国嘉宾。五湖四海的青年朋友们呵,可准备好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了吗?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说本文选材新,并不是指选了京剧和中华美食这两个关键词,而是说作者在围绕这两个关键词写作的时候,选取了新颖的材料,比如作者借程砚秋大师把读者带到京剧的艺术世界,引用《管子》中的名句和《红楼梦》中的例子等来阐述我们的饮食文化,读来饶有趣味。
2.引用自然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彰显出作者独特的阅读积累。
3.语言典雅,顿挫有致。文章着眼于传统文化,而作者自己的语言也文化气息浓郁,古雅凝练。文中大量运用整句形式,读来铿锵有力。这可以从文中的画线句看出。
加分亮点
1.新颖的材料,生动有趣。
2.古雅、整齐的语言加上大量引用的新颖名句,给文章增色不少。
创新点拨
很多考生也写了京剧和中华美食,但是他们的文章大多流于一般性的介绍,他说的内容别人都知道!而本文作者却给我们娓娓道来很多有趣的知识,可以说让我们开了眼。所以选材俗烂一直是写作的一个坎,很多考生总也跨不过去。追根究底,其实不是写作的问题,而是积累的问题。一个积累贫乏的学生不仅没什么新鲜的东西可写,他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也有限。他津津乐道的内容正是高手不屑一写的东西。
2017年天津卷高考作文试题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作,首先不会出现跑题现象,因为每一个考生都是“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起来的,每个考生肯定都会有话说。但是要把这个题目写好,不是件容易事。首先读长辈的什么就大有讲究,是读他们的经验、智慧,还是读他们的情感、道德?是为长辈唱赞歌,还是质疑他们?不过这也给考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考生还应该注意题目中的“重读”二字,所谓重读,就是说小时候读过长辈,现在到了18岁的成年,对长辈必然会有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认识,考生应该在对长辈的新感受、新发现、新认识上做文章。
体裁上可以写议论文,比如可写对长辈的认识、评价,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道理;也可以写记叙文,通过续写一个或几个长辈的故事,表达对长辈的感恩以及对他们的感受和评价。
一般写法
1.有严重的模式化、套路化的痕迹。很多考生按这样的模式写,开头写几个漂亮的排比句,然后列举长辈的几个事例,然后再以排比句作结,明显有范文的影子。
2.虚构、编造痕迹过重。比如很多考生都写爷爷很慈祥,或姥姥很时尚,或爸爸很上进,或妈妈很善良,等等,有明显的编造痕迹。
创新范文
一梦黄粱一壶酒
天津考生
这个故事我读过几遍了,上小学时读出的是孩子的好奇,上初中时读出的是主人的迂腐,现在请跟随一个年轻人,一起去重读这个老故事。
这是一家不知传承了多少年的老店,隐藏在小巷深处,却不见冷清。顾客多是老者,面前一盏黄酒,闲适地聊着。店里的伙计正在忙,一问才知道,雨天是酿酒的最好时节。
说是店里的伙计,其实主要负责酿酒的,还是老店主。将米放进酒器,加上水,老人有些吃力地弓下身子,细细感触米的湿度是否合适。酿酒,最重要的是酒曲。老店的酒曲应是秘方,只见它用锦缎盒子包着,盒子样式古朴,略显陈旧。只见老人小心翼翼地量出一块酒曲放进酒器,又仔仔细细地包起来收好,指挥小伙计把酒器封上。
也没见有多复杂的工序,怎么这酒就那么出名?年轻人怀着满腹疑惑,见老者得空,忙迎上去问。老人听罢开怀大笑:“工序当然有,这才是第一步,不过这‘黄粱醉’出名靠的不是酿酒的工序哩!”老人请年轻人坐下,信手斟了一盅酒,开始了回忆。
这“黄粱醉”靠的是手法,酒曲的制作尤为重要。怎么选黄豆,怎么碾麸皮,总共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需学两年。然而这之前,还要先“练手”,要做到能捏着刚出锅的大豆不松手,为了释放大豆最本真的粮香,这一学又要十几年。老人十八岁和父亲学艺,四十几岁才能酿出一壶优等的“黄粱醉”。
这手艺全靠代代相传,除苦练别无他法。“其实现在啊,都不藏着不掖着了,只希望有个人把手艺传下去,不管什么家族传承了。”老人狠狠地抿了一口酒,出神地看着门外朦胧烟雨,双眼也朦胧起来,是映着门外的雨,还是匠人无人知晓的孤独。
年轻人亦要了杯“黄粱醉”,深棕色的酒浆看着平淡,又有谁知道,这酒水沉浮间翻滚了多少未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一次又一次的改良,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一口酒下肚,回荡在胸腔中的,是匠人们流传千载的情怀。
年轻人走出小巷,酒帘在风中徐徐招摇,小桥流水一如千年前古拙,好像从未改变。他知道有一种东西在酒曲与米粒的碰撞间升华,在杯盏的推换间流动,在酒香萦绕中弥散,他看不见它,却知道,它就在这儿。
在老者湿润的眼中,年轻人读出的不是老人的守旧和落伍,而是匠人的坚持和守候。年轻人知道,没有这样的坚持和守候,我们就和美利坚、法兰西没有什么区别了。
读者诸君,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文章叙述的是一位从18岁就学习酿制“黄粱醉”的老人的故事,而这位老人就是作者的爷爷。文中无论是写酿酒的过程和手法,还是写爷爷的执着坚守,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2.感受独特。文章不惜笔墨,叙写酿酒过程,把读者带入到将要失传的传统手艺的尴尬处境之中,让读者为之怦然心动。而文章对爷爷的坚持和守候的表现,更是打动人心。
3.写法巧妙。文章用第三人称写一个年轻人眼里的老店主,直到结尾才告诉读者“老者是我的爷爷,年轻人就是我”,不仅拉近了作者跟老人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跟老者的距离。
加分亮点
1.爷爷的故事特别新奇好看。
2.将要失传的酿酒工艺牵动每一个读者的心。
3.结尾揭示老者和年轻人的身份,令人称奇。
创新点拨
老店主是一位酿制“黄粱醉”的艺人,而酿酒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酿了一辈子酒的老人不想让这门手艺失传,甚至要打破家族传承的传统。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作者的身边。但是不能说是作者碰巧遇上了这个宝贵的写作素材,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应该说作者是一位有心人,更是一位有思想、有感情的热血青年,这才是作者能“碰”上这个写作素材的最深刻的原因。
创新范文
瓷魂
天津考生
三月的家乡时常飘着丝丝细雨,深青色石板上升起的隐隐雾气挥之不去。随着我的来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巷子深处传来。
门是轻掩着的,当我喘着气进入天井时,爷爷正戴着眼镜,专心致志地在瓷胎上摹字。唉,这么多年,他还是那么专注于青瓷,看着心无旁骛的他,我有些无奈。唉,这个瓷疯子。
那青瓷杯摆在书案上,静若悬停。爷爷一手握着笔,一手捧着瓶身,小心翼翼,仿佛手中的是传世珍宝。笔锋轻转,轻轻勾勒,原有的釉彩显得更加清晰。镜片背后的目光坚毅而专注,好像要穿透瓷器本身。多少次题字,多少次摇头,换得稍许欣慰的一笑,但爷爷似乎仍有一丝愧疚——他的手在轻颤着。题完最后一个字,爷爷用粗糙的大手轻轻摩挲着瓷瓶,我只听到窗外的雨打在芭蕉叶上,和着他的轻声叹息。
多少年了,每次到爷爷家,总见他痴迷地望着橱中的一件件瓷器,望着瓶身泼墨的山水,跃然的锦鲤,似有一抹嫣然的笑意藏在其中。我往往不以为然,借用爸爸的话来说,这玩意儿能玩出饭来吃?爷爷的学生中,有多少人升官了,发财了,只有他一心扑在这玩意儿上,痴情不改,难怪有人戏称爷爷“瓷疯子”。
“爷爷,你该歇歇了。”我说。
“嫌我活得太久,催我走了吗?”爷爷笑着。
“哪里,爷爷要活到120岁呢。”
“活着总得做点事,升官发财没兴趣,只能做这玩意儿。”然后话锋一转,“听说那两个……”
他说的是他的两个学生,一个做厂长,发了点儿财,不到50岁,刚死了;一个当了副县长,因受贿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在得到我肯定的回答之后,爷爷一声长叹:“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我知道爷爷念的是《红楼梦》里的句子。
“全是金钱惹的祸。”然后又是话锋一转,“爷爷没有多少财富留给你们,你不恨爷爷吧?”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我念了一副林则徐的对子,爷爷高兴地放下笔,用大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连说:“得爷爷真传也,得爷爷真传也。”
这时我忽然读懂了爷爷,不知谁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爷爷就是一个胸怀诗和远方田野的人啊!
小院,清凉如水,古韵古香在空气中流转。望着爷爷和青瓷,我仿佛看见旧时长安街、古城墙,丝丝微风中,古人的衣袂翻飞,熟悉而陌生。
爷爷,送你“瓷魂”二字,如何?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文章讲述了爷爷痴迷瓷器的故事,表现了爷爷的执着和痴情,赞美爷爷是瓷魂。故事和主人翁志趣都与众不同。
2.描写细腻。比如文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爷爷在瓷器上题字的过程和情态,让爷爷仿佛能从文字里走出来,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瓷魂的魅力。
3.升华自然。文章从写爷爷专注题字起笔,写到爷爷对瓷器的痴情,然后又荡开一笔写祖孙二人关于遗产的讨论,作者终于发现了爷爷的胸怀和志趣,送给爷爷“瓷魂”可谓水到渠成。
加分亮点
1.爷爷的故事新奇有趣。
2.描写生动传神。
3.文字叙述能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创新点拨
有一个痴迷瓷器的爷爷,真是家中一宝,但是读懂爷爷并不容易。首先作者眼光不俗,他从爷爷的专注、痴情,读到了爷爷的胸怀和志趣。在写法上,作者也并不急于把“瓷魂”二字送给爷爷,而是在经过了层层描写、叙述的情况下,一步步揭示爷爷的精神世界。这启示我们,在最常见的人和事物身上也完全可以有全新的发现。
2016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针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老俗语,提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主张,并且材料对此做了解释,“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材料还进一步提示了立意的方向——“个性”或“创新意识”。考生如能读懂这些,那么立意问题也就解决了。至少考生围绕个性或创新意识立意就不会走题。当然,写好这两个方面的立意还必须有日常的积累做支撑,考生选择其一的理由显然应该立足于哪一个方面的积累多,能写好。
体裁上,当然能写议论文,围绕个性和创新意识这两个立意方向都可以;也可以写记叙文,叙写一个跟个性或创新意识有关的故事,也可以虚构故事,比如写小小说,同样也可以选择写散文。
一般写法
1.议论文素材陈旧,出现名人开会的现象。
2.记叙文多写身边的亲人或者老师同学跟自己的对话,没有新意。
创新范文
那时的明月今时的风
江苏考生
曾读过关于刘文典先生“月下课堂”的故事,我颇为喜欢像刘文典先生这种有个性的老师,也颇为羡慕这样新颖的教育方式。
刘文典先生要教学生《月赋》,于是他“执拗”地要选一个望日,让学生搬来桌椅,把课堂搬到室外,那晚月色如洗,先生执着课本,吟哦着诗句,月色像轻纱,从墨香的书中展开,进入心中……学生听得入了迷,有一种与帝王共赏明月的错觉……
我想,《月赋》这篇文章不只刘文典先生一人教授过,但别的老师教案中熟的、俗的内容,他全不想用,他自己的课堂就要够个性,够特别,而且不难想象,当学生们在月色下静静地聆听时,他们会有多么深刻的感受。
令我感到庆幸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们有刘文典先生,而我,有我的语文老师。
记得那应该是在冬天,那天暖阳微风,天气难得地晴朗,老师已提前让我们预习过,这节课是来赏析几篇散文,看着书上清一色悠悠长长的叙事语调,难免有些乏味,看了没几眼,我就学着丰子恺先生在书上涂一个蓝人,一条红狗和一个紫房子,看到老师拿着课本进来,正准备听已听了无数遍的手法、情感分析,老师却话锋一转,说:“这些文章之前也有老师教过,再多地,我也无须说了,今天天气好,我们到校园里找找散文,找找诗人!”我一下子来了兴致,和同学们叽叽喳喳地“仰天大笑出门去”。
校园里的冬意仍挂在树梢上,风轻轻地一吹,枯黄的树叶就飘飘落落地掉了下来,有只野猫正耷着眼皮赖在一块石尖上晒太阳,老师在前面面露喜色地说:“同学们!这像不像德富芦花在晚秋初冬见到的景致呀!”我一瞧,真有些像是那微凉带着寒意的初冬,但是学校里没有南天竹,也就没有被麻雀啄食后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的八角银盘。看到飘落在地的银杏叶,老师召集了女生过来斗叶玩,每个女生都挑了自己觉得最好看的枫叶,高高地举着,就像举着心爱的物品。老师见我们玩得不亦乐乎,还说:“你们真像晏殊词中的邻家少女,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我们都笑了,银铃般的笑声悠悠荡荡。老师又带我们走到校园的河边,这里长着芦苇,微风吹来时,芦花洋洋洒洒地像是一场盛大的雪,老师回头笑,说:“我们也像林清玄一样来看一场可以预约的雪吧,没有台湾的菅芒花也没关系,学校的芦花也挺漂亮呀!”我们应声说好,不知我们是否也能悟出有关因缘的禅意呢?
那日的风似乎到今日还吹拂在我们心上,后来看到别班同学仍在教室里捧着书昏昏欲睡地听老师长篇大论,我都想要捂嘴偷笑,那些诗人,那些散文早已从书中活了过来,新鲜地、冒着热气地活在了我们心中、脑中,何须再听那些熟的、俗的内容呢!
那日在校园中边诵边走的我的语文老师似乎与刘文典先生的身影重叠起来,为不同年代的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本文写了两堂语文课,一堂西南联大的刘文典先生的月下课堂,一堂作者的语文老师的室外课堂,两堂课都别出心裁,而写入文章也特别新鲜有趣。
2.构思巧妙。本文重点写的是自己语文老师的室外课堂,开篇却先写刘文典先生的月下课堂,原来是用刘文典的月下课堂做铺垫。两堂课相映成趣,共同表达了作者对创新课堂的推崇。
3.描写、叙述生动有趣。无论是刘文典先生的月下课堂,还是语文老师的室外课堂,描写叙述都非常具体,活灵活现,给读者以如临其境之感。
加分亮点
1.以两堂语文课入文,新颖有趣。
2.两堂课有主有次,相互映衬,强化了“创新”主题。
3.描写、叙述鲜活生动。
创新点拨
本文写了两堂创新型语文课,不知道这道作文题是怎样唤起作者的记忆的,反正这两堂课太切题了,能联想到这两堂课,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功。在构思上作者采用一主一次的写法,也是非常聪明的。而生动的描写更是给文章增色不少。这说明本文作者是一个写作基础特别好的考生,他积累丰富,头脑灵活,又善于谋篇布局,特别是长于描写。
创新范文
我言秋日胜春朝
江苏考生
无意中翻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
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喜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和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的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那病不啦唧的模样。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耳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另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被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
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本文引述了马远、夏圭、陈寅恪、韩干等人的创作故事,不仅故事本身新颖有趣,而且涉及艺术创作的原理和创新,这肯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2.论据翔实。本文从不同侧面阐明个性和创新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不仅事实论据充足,而且有大量精彩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语言富有特色。本文语言表面上看似随意,其实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雄辩的力量。
加分亮点
1.故事新颖好看,又充满艺术情趣。
2.丰富的论据,增强了论辩的力量。
3.语言平实而有力。
创新点拨
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艺术爱好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同时作者积累了很多艺术方面的掌故、趣闻和名言名句,这都是很宝贵的写作资源。作者的聪明之处在于面对这个作文题很好地调动起自己的潜在的写作素材。作者深知这些艺术掌故、趣闻和名言名句生动有趣,所以就把它们写下来,同阅卷老师分享。因为有这么好的素材,所以作者在行文上也显得悠闲从容,一副真理在握的样子。
2016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个题目选择了当前的最大热点话题——虚拟世界,让考生完成的任务是“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一代考生就是跟网络和虚拟世界一起长大的,他们身在网络,生活积累都不缺乏,但是如何认识网络和虚拟世界,就要看个人的水平了。考生当然可以盛赞虚拟技术的种种优点,但是也必须看到它的负面影响。至于考生选择哪一种立意,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关键是要讲出令人折服的道理。这个题目显然考查的不单单是考生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考的是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而思想认识水平不是考前强化训练能提升起来的。
题目中已经明确要求写论述类文章,考生不能违反这一要求。
一般写法
1.很多考生议论空乏,缺乏生动的事实论据。
2.论证方法单一,不能多角度多方法论述,使文章缺乏说服力。
创新范文
别让虚拟冲淡了现实
浙江考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到网上购物、网上看病,再到新近崛起的VR技术……虚拟技术的日益创新是否意味着现实的迷失?事实上,虚拟技术的开发是以方便人们为动力的,方舟子犀利地指出:“新的事物往往会让无知者感到恐惧。”一味抵制虚拟技术,自然是错误的,但享受虚拟世界的奇妙的同时,也别淡忘了现实。
别让虚拟冲淡现实,是要在虚拟的光怪陆离中抽身,安稳地踏足于现实。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少年受网游情节蛊惑而行凶杀人,大学生逃避课业,将自己扔在网游的世界中,单纯女青年被网态的花言巧语蒙蔽终被骗。一味沉迷于虚拟而忽略现实,难免会造成一个人的心智缺失,就像柏拉图“洞穴比喻”中的囚徒一般,被虚拟的锁链锁在狭小的洞穴中,把自己看到的幻象当作真实,受了蒙蔽却惘然不知。
在人人都道人情淡漠的今天,更要做到别让虚拟冲淡了现实。作家尤今在《妈妈,放下手机吧》一文中反思,自己在与家人共同出游时,只顾着用手机发电邮,发图片,“当我沉湎于手机缤纷多彩的世界时,无意间把亲情晾在一边了”。是啊,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网购,却失去了结伴逛街的惬意和愉快;我们可以通过手机聊天,却无法通过屏幕凝视对方的眼睛。现实中的真情,不能靠一台发光的机器取代。
“虚拟”带来的问题,不断成为社会焦点。花季少女被疑偷窃,被网友人肉搜索,不堪受辱自杀;在“秦火火”等人的煽动下,大批网友对张海迪等名人进行人身攻击……“虚拟”在拓展,掀起了人的浮躁,让人对责任变得淡漠。站在虚拟漩涡中的,不只是个人,也有整个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你在虚拟世界中纵横驰骋,也可以让你沉迷于虚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召集更多的力量,也可能引发“群氓效应”。
浙江大学原校长林建华说:“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内在理性和人文素养,更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批判精神和决断能力。”当虚拟冲淡了现实,失落的不仅是现实中的规则和人情,还有在人类历史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虚拟时代”,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心灵的冲击。在信息和智能高度发达的未来,人们还要立足现实,清醒地认识自我。正像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所说的:“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些都是我们病态时代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活得脚踏实地,活得淡定理性,别再藏身于虚拟的盔甲中,请回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无论是文中所引述的事实论据,还是引用的林建华、王尔德的名言,都非常新颖,而且也非常具有说服力。
2.富有辩证色彩。文章虽然着眼于对虚拟技术的负面影响的批评,但并无偏颇,更不偏执,而是充满辩证色彩。比如开头说“一味抵制虚拟技术,自然是错误的,但享受虚拟世界的奇妙的同时,也别淡忘了现实”,论述过程中,也说“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可以让你在虚拟世界中纵横驰骋,也可以让你沉迷于虚幻;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召集更多的力量,也可能引发‘群氓效应’”。
加分亮点
1.选材既有论辩力,又新颖好看。
2.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令人折服。
创新点拨
本文的最大特色是选材新颖。要想使自己的文章选材新颖,就必须有大量的积累,特别是阅读积累,同时必须有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有些材料明明被很多人写烂了,有的学生还在写,就是缺乏判断力和鉴赏力的表现。选材新颖,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可是要下功夫的。本文的第二大亮点是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提到辩证地看问题,这涉及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绝不是像套数学公式一样,套一下哲学原理就能奏效,思想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作文试题(适用: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小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做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在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的最后三名候选人中选取更具风采的一个。这个题目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不会写跑题。它的写作难度在于,考生不管选择三人中的哪一个,都必须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和思考过程。这个题目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选择三人中的哪一个显然是没有对错优劣之分的,因为考生在志趣、爱好方面会有差异,这会影响到他们的选择。能写出自己的志趣、爱好恰恰是这个题目的潜在要求。聪明的考生面对这个题目,会充分尊重自己的喜好甚至偏好,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体裁上,可写议论文,因为要讲选择的理由,所以说理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写人叙事,体现自己的选择。
一般写法
1.很多考生写得太空,不能联系实际,文章说服力不强。
2.很多考生的文章缺乏切身感受,虽然表面上写的是考生自己的选择,但无法体现作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
创新范文
怀抱初心,一种超脱的风采
云南考生
大李执着于科学研究,笃学敏思、矢志创新,沉醉科学的魅力之中;老王把钢铁焊接演绎为工业艺术,大国工匠实至名归。然而,论及风采,倒是小刘的生命轨迹更使人动心。
虫鸣鸟叫、花草人间,大自然留下的每一瞬美丽都是神的恩旨,小刘行走在青山绿水间,用相机记录这动人点滴。他将每一帧的美丽定格为文字和影像,留下了游子美丽的乡愁,也凝滞了各地的风情百态。
网络上有一档叫《侣行》的纪实类节目很受欢迎,讲述的是一对冒险情侣游历世界的经历,完全的真人真景,所到之处既有宁静质朴的异域村落,也有惊心动魄的索马里海湾,或是枪声不绝于耳的中东小镇。他们去的是常人想去而去不了或是不敢去的地方,看他们的节目,就好像置身在世界各地,满足之余,也会心怀感佩——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满足于草木山川,走出去看看这世界的气象万千。
如果你不出去看看,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之所以有了景观介绍节目,背包客还是要穷游世界,是因为要目睹红霞盛开在天边才能领略第一手的绚烂;之所以有了图册画报,还是有人亲往沙漠探险,是因为纸上只能展现奇景,而沙粒的灼热和驼铃声声并不能通过画册传达至读者的感官。中国旅行第一人小鹏所著《背包十年》里有这样一句话,道尽旅行者的幸福和满足——“七月的意大利夜风清凉,钻进睡袋,也不觉得冷。仰望星空,那璀璨的天河,是最温暖的棉被”。走出去、在路上,释放万重枷锁下的灵魂,纵情青山绿水间,清涧自然会荡涤心灵的凡俗杂质,生命的风采尽现。
一心只读圣贤书并非不好,这是积淀的过程,而生命的蜕变和升华是要在迈出走向外界的那一步时方才开始。带着充实的心灵和大脑,拿起装满憧憬和希望的背囊,对庸常生活来一次越狱,寻一处好地方,走走看看,用文字、胶片或者心灵记录在路上的点滴,这份恬静美好足以玩味一生。
风采,对于形容学界泰斗、艺术巨匠或是科技奇才都是恰如其分的,然而最为超脱的一种风采,便是怀抱初心、无可凭仗,只有一副好身体,无处可去,便到处“流浪”,当时代依旧负重前行,你我已凌波微步……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文章写了网络上很受欢迎的一档叫《侣行》的纪实类节目,引用了中国旅行第一人小鹏所著《背包十年》里的一句话,特别新鲜有趣。
2.感悟独特。从文中不难看出,作者偏爱旅行,对旅行有很独特的感悟:“最为超脱的一种风采,便是怀抱初心、无可凭仗,只有一副好身体,无处可去,便到处‘流浪’,当时代依旧负重前行,你我已凌波微步……”
3.语言形象生动。文章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充满感性,因而也非常有感染力。划线的句子都是。
加分亮点
1.选材新颖,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2.感悟独特,令读者怦然心动。
3.语言生动鲜活,耐人寻味。
创新点拨
在很多考生讲空洞的道理,甚至在写连自己都说服不了的理由的时候,作者独辟蹊径,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积累。这样的文字肯定出自一位真正热爱旅行的考生之手,不然他何以写得如此意醉神迷?写自己的积累,写自己的所爱,这就是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
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试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谐的自我”。这个题目触及人的深层心理,触及了人性。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些“坚硬的东西”,比如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性格等,也都有一些“柔软的东西”,比如爱、同情等,这坚硬和柔软两个方面在我们的个性中既对立又统一,如果处理得当,就能构成和谐的自我。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于坚硬,有的人偏于柔软,有的人则亦刚亦柔,刚柔兼具。考生对此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才可以引领写作。
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写人叙事,表达自己对和谐自我的理解;也可以写议论文,直接阐明对和谐自我的认识。
一般写法
1.只笼统地写“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没有具体写明“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2.这个题目引导考生思考人性,而很多考生恰恰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因而写不出切身感受。
创新范文
刚柔相济
上海考生
人心是刚与柔的统一体,坚硬与柔软的并存使人既得以留有珍贵的棱角,保存鲜明的个性,坚持内心的准则,又得以体味世间的温情,维持人性的温度,感知世事的温暖。只有刚柔相济,均衡统一的健全人格,才得以成就和谐的自我。
太过强硬的人往往过分在意自我意志的实现,过分恪守自我的准则。性格中不掺柔软的坚硬最终会如一堵围墙一般隔绝与他人的正常交流与交往,将冷漠与隔阂一并种在人的心底。海瑞有“抬棺骂嘉靖”的凌然与强硬,却没有半点柔情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恪守三纲五常的伦理,以致将拿了男家丁一块糕饼的女儿饿死。可见,过分的强硬即意味着不知变通的固执和不懂情感的麻木,最终会如双刃剑一般伤人伤己。
但内心太过柔软同样不好,因为过分的柔软会让人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当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均被无差别地平等对待,泛滥的爱心与同情心就廉价到毫无意义,一味妥协与退让只会促使大罪恶的滋生。
由此观之,过分的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本文围绕“刚柔相济”这一中心,选取了海瑞、辛弃疾、龙应台的事例,引述了梁晓声的论述,从选材上看新颖可读,给文章平添一股新鲜气息。
2.观点深刻。本文的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表达了“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更在于表达了自己的切身体会“生而为人,我们既要有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相比之下,这种切身体会才是最深刻的、最宝贵的。
3.语言铿锵有力。文中多用整句形式,使行文显得顿挫有致。
加分亮点
1.选材新颖,可读性强。
2.体会深刻,引人思索。
3.语句整齐,顿挫有致。
创新点拨
这是一篇选材新颖、认识深刻的好文章。高中生写议论文有两大误区:一是动不动就拿名人说事,且总是有数的那几个名人;二是观点虽正确,但写不出自己的体会。本文作者避开了这两个误区,选材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观点上能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不仅是一个有思想的考生,还是一个有写作智慧的考生。
创新范文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上海考生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处,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周旋归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
诚如毕淑敏所言,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让对“自己的勇气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担忧战胜被“人世间的阴雨灰色帘罩”蒙蔽的恐惧。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也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才能成全生命伟大力量的展现。
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心在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和成谐。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本文大量引用一些新鲜的名言,有老子和毕淑敏的论述,有西格里夫·萨松的名言,《有天命风流》中的歌词,彰显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阅读积累。
2.论述有辩证色彩。坚和柔是一对矛盾,但作者却能站在辩证思维的高度,很好地处理这一矛盾,使文章充满思辨色彩。
3.感悟独特。文章不仅写出了自己对坚与柔的认识,更写出了自己的生命感悟:“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谐的自我”“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这些感悟带着作者自己的体温,打上了作者独特的生命印记。
加分亮点
1.选材独特,新鲜耐读。
2.论述深刻,有思辨色彩。
3.感悟独特,富有个性。
创新点拨
本文作者的阅读量一定很大,不然他不可能写出这么多新鲜的名句,这绝非一日之功。而辩证思维也不是一天能够形成的,也是长期思考训练的结果。至于写自己的生命感悟,也决非喜欢拾人牙慧者所能为。这篇文章让我们想到两个词语——思想素养和写作素养。而一个人的思想素养和写作素养绝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2014年辽宁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给材料作文。材料中孙子对现代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生活大加赞美,而爷爷对过去的生活却情有独钟。这不仅反映了两代人的截然不同的审美观,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生活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观,甚至也包含着他们对现代科技的不同看法。考生在上述各个方面立意行文,不应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由于材料覆盖面太广,考生应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智慧,不可面面俱到。考生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定位自己的写作,不可确定了观点,却没有东西可写。
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通过写人或叙事,或表达自己的审美观,或表达自己的科技观,或表达自己的人生观,或表达自己的社会发展观。也可以写议论文,确定一个观点(力避面面俱到),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一般写法
1.不少考生在八百字里,审美观、科技观、人生观、社会发展观等全都写到,结果造成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2.联系实际不够,或不会联系实际。很多考生流于空洞的议论。
创新范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
辽宁考生
老人以星月辉映的原始古朴为美,孙子以霓虹闪耀的现代时尚为美,这其实反映了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各美其美。美的差异性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物,都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对此,费孝通先生做了如下的引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对美的经典认识,为我们揭示了美的差异性、多元性。
时代不同,对美的认识不同。不同时代生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美的文化认知。汉代以瘦为美,名动天下的赵飞燕,体姿轻盈可作“掌上舞”。唐代以胖为美,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体态丰腴,仪态万方。今天欣赏唐代名画,若有人有马,非是“人高马大”不可。汉有汉的轻柔,唐有唐的大气,不同时代对美有不同的追求,正如自然的星斗和时尚的霓虹,都在文化的星河里闪耀。
美不单有时代的差异性,还有地区与民族的差异性。
当今世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同点点繁星,汇成璀璨的人类文明的星河,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美,正是我们追求的和谐而多彩的美的境界。
地域不同,对美的认识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环境不同,地域间评价美的标准和尺度也不一样。黄土高原的风沙磨砺了陕北文化,黄河水的浇灌使它更丰美,于是高昂的信天游、雄壮粗犷的安塞腰鼓,共铸陕北狂野粗朴的文化之美。而江南水乡,精致的苏绣、悠长的昆曲,构成了优雅细腻的江南之美。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的美。
民族不同,对美的认识也不同。由于民族性格、传统、心理不同,各民族呈现异彩纷呈的美。美利坚民族由千千万万移民组成,从而发展出一种兼收并蓄的美,无论是迪士尼,还是百老汇,美利坚融汇各种文化,形成了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美利坚文化之美。小岛上的大和民族,选择了坚忍、内敛的民族之美。今日的日本女性仍踩着木屐,穿着和服,轻声细语地漫步在樱花树下。开放并包是美,坚忍含蓄也是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美的追求,世界才更丰富多彩。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老人和孩子一手指向星野,一手指向霓虹,做出了不同的美的领悟。但不能否认,今日的夜空,星斗和霓虹散发着虽不同、但却同样光明的美。今日的世界,也是成为古典美与现代美、民族美和地域美共同绽放的文化大花园。
追求不同的美,更应尊重不同的美,让多元文化之美绽放,让世界成为百花齐放之园。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颖。本文选取了费孝通的名言、汉唐时代的审美观、陕北文化和江南文化、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等作论据,不仅典型,富有说服力,而且非常新颖有趣。
2.立意、论述都很深刻。文章以“各美其美”为中心,主张“追求不同的美,更应尊重不同的美,让多元文化之美绽放,让世界成为百花齐放之园”,颇有包容性,也很有见地。从时代、地域、民族等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加分亮点
1.选材新颖,可读性强。
2.立意、论述都很深刻。
创新点拨
议论文观点撞车,选材一致,是最没趣的事情。而很多考生的文章常常陷入这一怪圈。本文以自己深刻的立意、论述以及新颖的选材有效地避开了这一怪圈。当然,假如作者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丰富的思想积累,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
2014年四川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给材料作文。作文材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站起来”三个字,“站起来”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动作,而是一个精神动作。人在精神上站起来,可以理解为自信、自立、自强。当然仅仅理解了“站起来”三个字还不够,还要理解“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所谓“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指的是“他”立身于这个世界,并拥有自己的位置。把这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人只有自信、自立、自强,才能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这个道理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集体、国家和民族,所以考生完全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写作。
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比如可以通过叙写一个人(集体、国家和民族),表现其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也可以写议论文,比如可以围绕人只有自信、自立、自强,才能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进行论述。
一般写法
1.这个题目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站立和拥有世界。很多考生只写一个方面,比如只写在精神上站立。
2.很多考生要么空发议论,要么选材俗滥。
创新范文
站立的精神
四川考生
人,只有取得精神的独立后,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站立;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人,精神的站立是立身处世的先决条件。
保持精神的站立,才能保持特立独行的处世态度。
九万里的情怀荡漾在三千蹼水之上,他是庄子,是夜色里妩媚而不可企及的月桂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庄子偏与“天下大势”背道而驰,宁愿在溪头闲钓,也不愿为禄出世。他让自己“无所待”,成为一个有站立精神的独行者,逍遥行世。他用站立的精神为后世开辟了一块心灵净土。
王小波曾嘲讽自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活着的岁月里作为边缘人物默默地站立着。他死后,无数的人景仰、崇尚他独立的精神,并追随着他。他用站立的精神为自己架构了一个广阔的独立世界。
没有站立精神的人,他们的生命正如莎士比亚所嘲讽的“充满了声音与狂热,里面空无一物”,他们的生活单调而沉闷,随波逐流,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向连他们自己也未知的方向。
精神的站立是我们前行的强大支撑。
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便痛苦,也是美的。深刻来自于精神的站立,一个精神的巨人即便痛苦,也不会放弃前行。鲁迅与杜甫,二者相隔千年,却都有着一样的身份:孤独的斗士。时代用冷酷的眼光挑中了他们,他们用枯瘦的手蘸起人民浓厚的悲哀,书写出救世的哀歌。他们不屈的精神一直站立在那里——解救天下苍生。因此,疾病、流离从来未使他们停止一步。
博尔赫斯有言: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沙场捐躯。鲁迅和杜甫,他们是文人,但他们战斗的英姿又与这样的英雄有什么不同呢?
政治上有句名言:弱国无外交。国家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一个软弱无主、随波逐流的人又怎样得以立身于世呢?我想,一个有能力说出“我来了,我征服”的人,必然拥有一种强大的站立起来的精神,其神化为剑气,才能有攫取天下的豪情。
这个世界是属于有站立着的精神的人。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新颖。文中引述的庄子、王小波、黑格尔、博尔赫斯的事例以及他们的名言警句,超出了一般考生的阅读范围,给人以新鲜之感。
2.论述深刻。文章围绕“这个世界是属于有站立着的精神的人”进行论述,引述的事例和名言富有文化底蕴,显示了作者认识的深刻。因为深刻,所以超越了众多考生,所以新颖。
3.语言简洁利落。本文篇幅虽短,但联系广泛,信息量大,这得益于作者简洁的表达。可以说文章不多一字,一句话砸个坑。
加分亮点
1.选材新颖,可读性强。
2.论述深刻,富有文化底蕴。
3.语言简洁利落,信息量大。
创新点拨
从本文丰富、新颖的选材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读书很多的考生,也是一位善于思考的考生。读书不仅丰富了作者的写作素材,而且增加了作者的文化积累,乃至文化积淀。那些不读书、只会模仿范文的考生,永远也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2012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是“忧与爱”,三个材料中共同的关键词就是“忧”和“爱”。人生在世,总是有所爱,也有所忧。而且往往愈是爱之深,愈是忧之切。考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把爱和忧跟具体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不妨首先追问一下:爱的是什么,忧的什么;谁在爱,谁在忧;为什么爱,为什么忧。“忧与爱”是一个最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题目,选材上考生要首先到自己的生活里去寻找素材,特别是从自己身边的亲人身上寻找素材。当然,这个题目既可以写爸爸妈妈的忧与爱,也可以写自己的忧与爱,还可以写其他人的忧与爱,甚至可以写一个单位的忧与爱,乃至一个民族的忧与爱。
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围绕忧与爱,叙写一段故事,或者写一个人。也可以写议论文,但首先要确定一个中心,比如可围绕“爱之深,所以忧之切”进行论述。
一般写法
1.很多考生误把“忧与爱”当做文章的中心,几乎句句不离“忧与爱”,你却不知道他的观点特别是中心观点是什么。
2.选材上胡乱套用热点素材,“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出镜率很高,其实这些素材并不切题。
创新范文
忧与爱
江苏考生
不禁想起从早晨起床到进考场的一系列“忧事”。
先是早上被屋子的香味熏醒,洗脸刷牙后,刚准备换衣服,就听见妈妈嚷嚷:“等会儿,等会儿,穿我给你买的新衣服。”等她拿来,我一看,好家伙,金黑衬衫就着白色长裤,我妈还真准备让她闺女慷慨“就义”去了。“算命先生说你穿黑白衣服考运好。”妈妈冲我眨眨眼睛,我无奈地换上了。
自从进入六月,我妈一知识分子,竟也干起了迷信的事。前两天刚把准考证发下来校对信息,我妈就神神秘秘地把准考证号抄走了。我刚纳闷她抄准考证号干嘛,妈妈就“主动交待”了:“我给你找个算命先生,人家要用你的准考证号做个福包,到时候你带去考场,保佑你高中。”末了,还不忘添一句:“听说前年的高考状元就是在人家那算命的!”
所以,虽然我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被今天早上的“特殊待遇”吓了一跳。
吃早饭时,尽管妈妈一再叮嘱“先吃糕,再吃粽子”,在面对她的“糕粽大拼盘”时,因为素来喜欢吃粽子,还是先夹了一块粽角。我这一夹不要紧,妈妈急了,“别吃别吃,放下,先吃糕。”我吓得赶紧从命。
吃完早饭,妈妈把一个红色的小香包揣进了我的口袋,一边放还一边念念有词“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本以为妈妈的工序应该差不多了,没想到,她又在家门口点了一张符纸,然后让我跨过去,一直走,别回头。
我挺没用的,走到楼梯口时,还是忍不住回了头,妈妈在低头锁门,幸好她没看见我回头,不然她又要埋怨我违背了算命大师神圣的教导。
我只是不忍留她一个人在后面。
刚进考场时,金属探测仪在放福包的口袋处响起来了,原来福包上有个金属的小铃铛,我把福包放进了包里,放在门口的物品放置处,终究没能带进来。
但我不会告诉妈妈,不忍心让她再忧心。
尽管忙活了一早上,忧心忡忡地进了考场,但此刻,我很安心。
妈妈说了,别有负担,好好考,我在家等你回来吃饭。
是的,我知道,不管以后我走多远,你都会一直在家里等着我。
我虽然人在忧途,却能以爱为伴,已是我的大幸。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上化腐为新。高中生选材上有两个误区:要么选身边的事,一写就是那几件老俗套;要么写名人,还是老俗套。本文作者取材于身边的事情,因为尊重生活,反而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2.故事感人。“我”要参加高考,但是妈妈一知识分子却迷信到家:让“我”穿金黑衬衫就着白色长裤,是因为算命先生说穿黑白衣服考运好;吃早饭时,让“我”先吃糕,再吃粽子,显然是为了取“高中”之意;在家门口点一张符纸,然后让“我”跨过去,一直走,不能回头,也是算命大师的点化;用“我”的准考证号做个福包,带到考场,则能确保高中……“我”虽然不相信妈妈的迷信,但有一点“我”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妈妈对“我”的忧和爱。正像文中所说“我虽然人在忧途,却能以爱为伴”。连迷信都能写得如此感人,都是因为真实、真诚。
3.语言朴素、诙谐。文章语言不加修饰,却有一种自然的情趣。有的句子又特别幽默,像“我刚纳闷她抄准考证号干嘛,妈妈就‘主动交待’了”“我一看,好家伙,金黑衬衫就着白色长裤,我妈还真准备让她闺女慷慨‘就义’去了”之类的句子就是。
加分亮点
1.选材俗中求新。
2.妈妈的迷信,却感人至深。
3.语言有特色,非多数考生的“学生腔”所能比。
创新点拨
一说选材新,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搜奇索异,其实从身边同样能够选到新鲜的素材。那些被普通人忽略的小事,往往具有创新潜质。本文所写的妈妈的故事就属于这种情况。本文不仅选材新,而且语言特有风趣,也做到了俗中求新。
2011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试题
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单纯命题作文。时间是一个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概念,哲学上说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这样宇宙万物就都离不开时间,时间在流逝反映的实质是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面对流逝的时间,面对蓬勃的生命,面对社会的发展,面对万物的流变,一个敏感的人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呢?单单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高中生,从天真的儿童时期到懵懂少年,现在又刚刚进入青年期,这个题目该会引发多少思考啊:过去的成绩,不管多么辉煌,都属于过去,好汉还不提当年勇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再接再厉,创造更大的辉煌;过去的失误,不管错得多么离谱,那也属于过去,我们大可不必为之追悔,我们所要做的是总结教训,重新做起,不仅要改正错误,还要做出成绩。生命里还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美好的品德等,这一切都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绝不是被动的、无所作为的,而应珍惜拥有,用心培育美好的感情,培养自己的美好品质。这个题目简直可以写出无穷的感悟,取材的范围也无边无际。
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比如可以叙写一个故事,表达对时间的感悟;也可以写议论文,表达对时间的认识;如能写一篇哲理散文更好,但考生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头脑和文学素养。
一般写法
1.时间不是一个中心观点,而很多考生却误把它当作中心观点来写,造成文章表意不明。
2.很多考生都写珍惜时间,写法上又大同小异。
创新范文
时间在流逝
安徽考生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题记
有两个年轻人都很喜欢画画,一个年轻人很有绘画天赋,家境也很富裕,而另外的一个年轻人则资质差一些,家庭很贫困。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两个人都默默无闻,可是那个很有天赋的年轻人开始不耐烦了,开始抱怨成功遥遥无期。
而另一个年轻人则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跟人学做木匠,可是他对绘画的喜欢却从来没有减弱,每天无论回来得多晚、多累,他都要点亮油灯,伏案在破桌子上画上一个钟头。就是在走村串户为别人做木工的时候,他的工具箱里也时刻装着笔墨纸砚,在休息的短暂时间里他都会找一个地方,然后练习画画。
而这个年轻人为了画画,特地花钱买了几只虾,每天早晨的时候他都会仔细观察这些虾,然后白天的时候在心里琢磨,有空的时候就试着把脑海中的虾画出来。
这时候那个天赋较好的年轻人则早把画笔扔了,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他富裕的家境也渐渐败落了。几十年过去了,他成了一个靠乞讨生活的流浪汉;而那个穷困的木匠则成了著名的画坛大师,他就是后来蜚声世界的大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成了画坛大家后,当初的那个年轻人,现在的那个流浪汉很是不解,为什么他天赋没有自己高,却反而成了画坛大家?他特地找到了齐白石,这时候他和齐白石都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可是不同的是齐白石是画坛大家,而他却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两个人促膝而谈,齐白石听他感慨着生活的艰辛和对自己从事绘画半途放弃的惋惜,齐白石笑道:“你想错了,其实成功远远没有你想得那么艰辛和遥远,我从一个木匠到今天的画家,仅仅需要四年的时间!”
“仅仅需要四年的时间?”那个人愣住了。齐白石说道:“是呀,我从20岁的时候开始真正练习绘画,在35岁每天只能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练习画画,一天一小时,一年365天,只有365个小时,365个小时是15天,每年有15天,那么15年就有225天。而从35岁到55岁的时候,我每天有两个小时的画画时间,一共是730个小时,这是31天,20年是620天。而从55岁到60岁,我每天用于绘画的时间是10个小时,每天10个小时,一年是3650个小时,是152天,而5年是760天。从20岁到35岁之间的225天,在35岁到55岁之间的620天,再加上55岁到60岁之间的760天,我绘画共用了1605天,折合起来只是四年多的时间。”
那个人愣住了:四年多的时间是一个天资比自己差许多的人从一个木匠到画家的成功时间,自己的生命过去六十多年了,这是多少个四年呀!原来并不是自己天赋差,而是自己畏惧于成功的时间,而这时间仅仅是四年,自己浪费了多少个四年呀!可是现在时间已经蹉跎而过了,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后悔。
其实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成功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只要勤奋,用上发呆或者喝咖啡的时间就足够了,你还在抱怨没有成功的时间吗?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独特。文章取材于绘画大师齐白石和另一个年轻人的故事,特别有可读性,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运用对比手法。齐白石资质不好,家庭又很贫困,但他选择了坚持不懈地学习绘画,终成绘画大师,而另一个年轻人本来有绘画天赋,家境又很富裕,却选择了享乐,最终成了一个无家可归流浪汉。文章叙述过程处处运用对比,从而凸显了勤奋对于一个人成功的意义。
3.数学运算有深意。文中齐白石跟那位有绘画天赋的朋友算了一笔账,结果是他成为世界级的画坛巨匠,仅仅需要四年的时间。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加分亮点
1.齐白石和另一个年轻人的故事耐人寻味。
2.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3.数学运算有玄机。
创新点拨
齐白石的知名度太高了,但齐白石算的这笔账却非常新鲜。这反映了作者选材上的聪明劲。特别是把齐白石和另一个年轻人的故事放在一起,一成一败,对比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反映了作者写法上的聪明劲儿。
200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试题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饰、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思路引导
命题解析
这是一个有提示语的材料作文。这个题目有两个词语组成,一个是“时尚”,一个是“品味”。“时尚”涉及的是写作对象,材料中有提示:“时尚表现为语言、服饰、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时尚的范围如此之广,考生不可能都了解,即使都了解,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写。考生要做的是首先要找到自己所了解的、感受最深的各种具体的时尚,因为抽象的时尚是没法品味的。关于“品味”,有仔细体会、玩味的意思,它包含着评价,又比评价更具有感性,所以考生就应该多在感性上下功夫,不仅要努力写出你要写的时尚的特点,更要写出你独特的感觉。
体裁上,可以写记叙文,比如可叙写一段自己与某种时尚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悟;也可以写议论文,直接表达自己对时尚的评价和态度,但不能光有理性,还要写出自己的感性。
一般写法
1.很多考生的文章只有时尚的抽象概念和对抽象时尚的评说,或虽有具体的时尚,却没有品味。
2.连时尚也要挂上名人,据考场反馈回来的信息,在考生的作文中李白、苏轼、张爱玲的旗袍使用频率很高。
创新范文
品味时尚
江苏考生
品味时尚,让我们从“头”说起。
小时候,最时尚的发型是平头,那种发型让人看起来精干、聪明。到了理发店,跟理发师傅说一声:“就剃那个最时尚的!”理发师傅二话不说,在你头上操家伙推来推去那么几下,一个清爽爽的平头就“新鲜出炉”了,走在大街上别提多潇洒了。
时尚如同七彩屏,转瞬间,就变成了其他的色彩。
平头渐渐退隐,分头则一下子涌现出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时尚一族”,他们走着走着就突然那么一甩头,让那时尚的分头分明出来,炫耀着。这功劳恐怕还得归于当时流行的港片吧。周星驰、刘德华、周润发抑或时不时一甩头,抑或时时一阵风吹来,分头前的发梢飞扬,映射着一张张帅气的脸庞。啧啧,那个帅呀,那个时尚呀!于是众多“平头”蓄发认明“分头”之志。
等我上高中时,平头、分头早就被时尚给辞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毛毛头”。
我记得初次随同学一起去理了个毛毛头回家后,我奶奶很生气。倒不是生我的气,而是生理发师的气,她认为那个理发师可能刚刚出山,不会理发,她一定要去评评理……
我问同学,你的不也是毛毛头吗?又有什么区别?他指出了细微之处。原来他的头发是竖着的毛毛头,真指着天,像一根根“天线”。
高三了,一团乱糟糟的头发让人很是烦恼,常常是几个星期没好好洗头,一摸,头屑纷飞,我们美其名曰“下雪了”。
时尚,在高三这枯燥的日子里,继续焕发着它的光彩。某日,班长剃了个平头,我们觉得他做作业时挠着平头的样子很酷,而且一挠那个“平头”,顿时停滞的笔又飞快起来,而且不用常洗头。
于是,毕业照上,我们班男生全是平头。
“头”的时尚还在继续,翻着以前的照片,想着那时追求时尚的心,会不禁一笑。
深度解析
创新解码
1.选材独特。本文取材于“发型”的变化,也就是说写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时尚,使文章从众多浮泛议论时尚的“标准件”作文中脱颖而出。
2.品出了味道。文章从平头、分头、毛毛头,再写到平头,通过发型的变换,表现人们审美观念的流变和社会的变迁,品出了时尚的味道,更品出了生活的况味。这种写法也使本文跟众多只会抽象议论的平庸之作形成巨大反差。
3.语言生动。语言朴实而风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加分亮点
1.取材于发型的变化,具体可感。
2.从发型的变化,品味时尚,品味生活。
3.语言活泼风趣。
创新点拨
发型在生活中太普通了,普通到很多学生不屑于把它写入文章,也正是因为很多人不屑于把它写入文章,所以本文才收到了俗中求新的选材效果。当然选好材料只是写好文章的一个开端,本文从发型的变化写出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写出了时尚的变化,这才是本文最精彩之处。当然写得精彩,关键是要研究得透彻,思考得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