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找最合适的人,做最擅长的事
∣要让员工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优势∣
我一直把企业中的员工分为三类,不论是什么行业的企业,它的员工都跳不出这三个类别:
第一,骨干型员工。每家企业都有一小部分骨干型员工,他们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和潜在的管理能力,也是最具创新精神的一群人,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的大部分问题都需要他们解决,80 %的利润也由他们创造。这类员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因此对骨干型员工的使用是重中之重,能否用好他们,和企业的未来息息相关。管理者要尽可能地为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把他们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平庸型员工。尽管这类员工在企业中占多数,但是他们却只创造了企业利润的20 %。之所以称之为平庸型员工,是因为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但在处理技术问题和管理水平上的表现并不能让企业完全满意——他们只是完成了一道工序的工作,是工作流水线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不过这个类别的员工在企业的发展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他们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愿意充电学习,服从性强,对企业的要求也不高,是不可或缺的群体。管理者如何使用他们,怎样用好他们,也决定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坏苹果员工。这一类员工是管理者要警惕的,他们有的是能力强、品德差,有的是能力差、意志弱,总之身上具有致命的弱点,他们在工作中懒散、消极、嫉妒、攀比、对抗、堕落……同时还具备强大的感染力,这些恶习总能向周围扩散,影响更多的同事。管理者面临的不是怎样使用他们的问题,而是如何防范和清除他们。因为坏苹果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就会引发不可控的灾难。
这三种员工都有他们特定的价值。大多数管理者清楚对前两类员工的使用,总能为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其特长,但第三类坏苹果员工呢?在管理学中,“坏苹果”是绝对应该被摒弃的,犹如粮仓中的老鼠,它们偷吃粮食,啃坏仓门,放更多的老鼠进来。可我有一点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每个团队都有必要保留一颗“坏苹果”,上司可以将他放到一个尽情作恶也不致损坏企业的位置上,为其他人树立一个“榜样”。
我处理“坏苹果”的成功案例是,2009年时我在巴博萨新成立的一个规划部门留用了一名才能平庸的懒汉,让他做无关紧要的档案和收发工作。每当需要批评那些才华出众却犯了些小错误的员工时,他就是我挂在嘴边的参照物。以至于后来他对此十分适应,乐意担当这个不讨好的角色。我认为这个作用配得上发给他的微薄薪水。
用人,要告别“个人英雄主义”
现代管理需要团队合作,同时也需要精确使用人——针对人才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价值。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按他的说法,团队是一群为了同一个目标而相互合作的人所组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在古希腊时期,塞浦路斯有一座城堡,里面关着7个小矮人。他们受到了诅咒而被迫居住在这里,没有食物和饮水,也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就绝望了。有一天,守护神雅典娜给7个小矮人中的阿基米德托梦,对他说,在这个城堡中还有其他的25个房间,其中的一个房间内有一些蜂蜜和水,够他们维持一段时间,另外的24个房间中有石头,这些石头里有240块灵石,只要收集到这240块灵石,把它们排成一个圆圈,就能消除咒语,逃离城堡,回归家园。
阿基米德醒过来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其他6个人,召开会议商讨。不过除了爱丽丝和苏格拉底愿意与他一起行动外,其他的4个人不相信这是真的。虽然爱丽丝和苏格拉底愿意相信阿基米德,可是由于三个人都觉得这事得靠自己,让别人打下手,所以他们相互间的合作很差。比如,爱丽丝要去找木材生火,苏格拉底要去找那个有食物的房间,而阿基米德则想快点把240块灵石找齐,赶紧逃离城堡。三人配合不到一块儿去,几天下来无功而返。
他们对此做了反省,意识到靠某个人是完不成任务的,也许只能死在这里,团结起来才有机会走出去。三个人决定,先去找火种,再去找吃的,最后再一起去找灵石,保持步调一致。在紧密的协同合作下,他们很快找到了火、大量的水和蜂蜜,解决了食物的问题。
后来其他四个人——特洛伊、安吉拉、亚里士多德和梅里莎也加入进来,阿基米德把大家分成了两队:原来的3个人去左边的房间寻找,安吉拉等4人则去右边的房间寻找。这个方案很快便遇到了新问题,安吉拉等4人没有任何的方向感,只能漫无目的地原地转圈。阿基米德只好重新分配。
经历了一系列的磨合后,7个人互相交换方法,密切协作,终于找齐了240块灵石。他们将石头排好,打破了诅咒,得以离开城堡,重返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依靠团队的力量是很难完成一些高级工作的。这与不少企业家的想象相反,在信奉完美主义的团队主管看来,一支没有“英雄”的团队是失败的,因此他总想找到一位“英雄”然后赋予其重任。这类管理者一般很快就会吃到苦头,现实会给他当头一棒。
我们的身边总是有一些管理者抱有这种错误的用人观念,他想寻找能力突出、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就搞定一切事情的英雄下属。这种心理本身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管理了,现代经济规则之中,几乎没有哪个部门的成功是靠某一个人单枪匹马打下来的。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商业合作的日益普及,都让个人英雄主义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
因此,管理者要找的最合适的人,是懂得与他人互动、取长补短和甘为团队做牛做马的战士。这也是对管理者个人的要求——你要比员工具有更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你能否成功地带领团队实现目标、成为用人高手的关键不在于专业能力有多突出,而在于你的组织中的人才能发挥出多大的合力。你用人的目的是实现“1+1>2”,而不是“1+1=2”,甚至“1+1<2”。
合格的管理者,是可以让下属各司其职
假如你经常处于“累坏了”的状态,一回到家就瘫倒在沙发上,连拿起手机发表抱怨心情的力气都没有,那你一定是无能的、差劲的老板。
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给自己做出的定位是与员工不同的,很重要的几点是:
(1)你要懂得怎样让别人干活,而不是任何事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和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虽然很受一些老板的欢迎,甚至他们以此为荣,但结果却是既降低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又压制了团队中优秀人才的发展。
(2)你要明白如何发挥群体的力量来完成团队的目标。方法就是将员工放到最适合他们的职位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一个人的力量即使再强大,也无法超越团队的力量,合理地释放员工的能力,发挥员工的价值,既能体现管理者用人的能力,也能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疲惫的管理者,那么你的管理就是失败的。当我在新闻上看到一位网约车公司的总裁夸耀自己“勤奋”和“带病工作”的历史时,我就知道她治下的团队也许连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也无法保障。后来,这家公司接二连三爆出的安全管理事件验证了我的判断。一个以自己勤奋工作为荣的管理者,他带出来的往往是一支没有竞争力的团队。
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好,忽视对人才的“量才而用”
迪士尼公司的创办人华特有一次接受一名小男孩的采访时,被问到米老鼠是不是他画的,华特回答说不是。小男孩继续问他是不是负责想点子的,华特仍旧回答说不是。小男孩困惑地问:“那么你干什么?”华特回答说:“我就像一只蜜蜂,从公司的一个角落飞到另一个角落,采集点花粉,然后为员工打打气,这就是我的工作。”
在管理这方面,华特显然是出众的。他清楚地知道怎样用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才能,他也知道企业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培养人才,而不是自己什么都做。事实上,管理者在权力上是公司的中心,但在工作上仅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充当着红绿灯的角色。
不能对人才“量才而用”,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上司焦头烂额,下属却不知所以。不会用人的管理者自己上阵处理工作,员工却常常不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这就形成了一种上司忙得焦头烂额,下属却不知道如何配合的现象。上司做出决策时,下属由于没有参与,对决策的内容只有书面的了解,没有深刻的感悟,所以也就不清楚怎样执行。这也就浪费了信息传递与回馈之间的时间,把决策和执行割裂了。
(2)严重压制了有能力的下属。不用人和用错人的直接后果是,有能力的员工被“废置”了,工作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上司统领决策与工作安排,他们只负责实施,机械地完成组织目标。那些创造性枯竭的团队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员工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有创造力的员工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企业必然走向消亡。
(3)优秀员工对企业失去信心。管理者用人失误也容易产生集权的现象,有效的权力集于管理者自身——不用人和用错人放大了权力的危害,迫使管理者不断地亡羊补牢,事后修补错误,客观上加深了管理者对下属工作干涉的程度,造成上下级的不信任。当然,员工同样能够感受到这种不信任,进而对企业产生不信任。特别是优秀员工,他们失去信心后,大多会选择离开。
(4)企业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不懂用人就带不好人,企业的人才梯队质量不可避免地要下降。用对人是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则,如果用人失误或管理者集大权于一身,人才的成长就处于被动和停滞的局面,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他们也就无法发挥自身的才能,发展更会受到限制。于是,有才能的人离开了公司或者埋没于平庸上司的压制之下,企业便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
上面这四个问题可以在每一家犯下用人错误的企业中看到,“如何用人”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文化,管理者所需的不仅是有精准的眼光,还要有让下属各司其职、各就其位的分配能力。用好人,也是提升管理效率、发挥钱的最大价值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