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选段
毛诗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1],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2],言之不足故嗟叹之[3],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4],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
[1]志:情志,怀抱。之:往,向。
[2]形:表现。
[3]嗟叹:感叹,赞美。
[4]永:长。
译文
诗,是人情志的表述,在心里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段解
诗是志的表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
典论·论文
〔三国·魏〕曹丕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1],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2],见意于篇籍[3],不假良史之辞[4],不托飞驰之势[5],而声名自传于后。
注释
[1]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
[2]翰墨:笔墨,指文辞。翰,毛笔。
[3]篇籍:书籍,典籍。
[4]假:借助。
[5]飞驰:驰骋于仕途的达官贵人。
译文
文章,是关系到国家治理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寿命有时间的限制,荣禄欢乐也只限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尽之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把自己的思意表现在文章书籍中,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
段解
文章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诗品序
〔南朝·梁〕锺嵘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1],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2],汉妾辞宫[3]。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4]。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5],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6],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7]”
注释
[1]祁寒:严寒。
[2]楚臣:此指屈原。
[3]汉妾:此指王昭君。
[4]飞蓬:蓬草秋后随风飘荡,比喻行踪漂泊。
[5]解佩:解下身上佩带之物(印信等),比喻解职回乡或辞官隐居。
[6]蛾:蛾眉。
[7]《诗》可以群,可以怨:语出《论语》,意思是《诗》可以教人处理人际关系,可以使人懂得如何批评社会、政治。
译文
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的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欢乐的聚会上用诗来表现亲近之情,离群孤往则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宫女辞别宫廷。有的人身死北方的旷野,灵魂随蓬草飘飞。有的人背着武器在外戍边,杀气充斥边境。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有的女子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些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展现人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人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段解
诗歌创作的感发。
与元九书
〔唐〕白居易
感人心者[1],莫先乎情[2],莫始乎言,莫切乎声[3],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4],实义。
注释
[1]感人心者:感动人心的事物。
[2]莫先乎情:没有比情更先的,即首先是感情。莫,没有。
[3]切(qiè):贴近。
[4]华:花。
译文
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
段解
诗歌的情、言、声、义能打动人心。
题画
〔清〕郑燮
江馆清秋[1],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2]。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3],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4],定则也;趣在法外者[5],化机也。独画云乎哉[6]!
注释
[1]江馆:江岸宿舍,指作者所住的地方。
[2]勃勃:欲望强烈的样子。
[3]倏:迅速,极快。变相:变化出新的形象。这里指画出的竹子和构思时的不一样,比构思时的又有了创新。
[4]意在笔先:在下笔前先立意构思。
[5]趣:意趣,韵味。
[6]云:语气助词。
译文
我在江边的馆舍居住,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我的心中情致勃动,有了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心中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我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绘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画出的竹子又不是心中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段解
艺术创作中客观的创作素材、主观的艺术构思和最终完成的作品之间的关系。
人间词话
〔近代〕王国维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译文
作词、论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格调高迈不群,自然有名句。
段解
强调境界在文学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地位。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段解
境界要包含真景真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4],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注释
[1]出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2]出自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3]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遽(jù):就,竟。
译文
从古到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经历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重境界。这类话非大词人不能说出来。但我就用这些话的含意来评释各类词作,恐怕不会被晏殊、欧阳修这些人称许。
段解
艺术创作与人生的三境界。
情境默写
1.《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揭示了人的情感没有表达和表达之后的状态,强调了诗歌中情与志的统一。
2.《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说人的情感会表达出来,并进一步生发成诗歌。
3.《毛诗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诗歌不能充分表达情感时,人们会进一步地用形体的舞动去表达。
4.曹丕的《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这个观点对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曹丕的《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表达了人生短暂,快乐荣耀只能延续一生,但文章却可以长久流传的思想。
6.曹丕的《典论•论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是说文章可使创作者不必借助史笔、显宦就能“声名自传于后”。
7.锺嵘的《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列举了四季可以兴发诗歌的景致。
8.锺嵘的《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是说人们群聚或独往时都可以用诗抒发情感。
9.锺嵘的《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边塞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悲凉场景。
10.锺嵘的《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羁旅之人和闺中女子的悲伤。
11.锺嵘的《诗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的观点,他认为人被自然景色、个人遭遇等“感荡心灵”后,也只有诗歌能够表达思想、情怀了。
12.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诗歌中最先能感化人的是情感。
13.郑燮的《题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江馆清秋”中看到的竹子的状态。
14.郑燮的《题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看到竹子而有作画冲动后的具体做法。
15.郑燮的《题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表述了艺术创作中“意”和“趣”的关系。
16.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强调境界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17.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是“有境界”的具体特点。
18.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一个境界。
19.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二个境界。
20.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是人生三境界中的第三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