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背古诗文72篇(必练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答司马谏议书

〔宋〕王安石

某启[1]

昨日蒙教[2],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3],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4]“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的“术”指王安石、司马光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虽欲强聒[5],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6],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7],于反复不宜卤莽[8],故今具道所以[9],冀君实或见恕也。本段主要交代作者写这封信的原因,即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注释

[1]某启:信里写的是“安石启”,草稿用“某”字。启,启告。

[2]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3]君实:司马光的字。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4]操:持,使用。术:主张。

[5]强聒(guō):在耳边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6]上报:给您回信。

[7]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看待。

[8]卤莽:同“鲁莽”,粗疏草率。

[9]所以:原委。

译文

安石敬白:

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我们所持有的观点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为您所体察,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回复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辩。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或许能谅解我。

段解

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盖儒者所争[1],尤在于名实[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3]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表明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5],以授之有司[6],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7],难壬人[8],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9]本段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不为……”,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注释

[1]儒者:这里泛指封建士大夫。

[2]名实:名义和实际。

[3]怨谤:怨恨,指责。

[4]人主:人君,君主。

[5]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6]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7]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8]难:责难。壬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9]固:本来。前:预先。

译文

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君主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本来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段解

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1]、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4]?盘庚之迁[5],胥怨者民也[6],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7];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8],度义而后动[9],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10],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11],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本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个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进(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注释

[1]恤:关心。

[2]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3]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4]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5]盘庚之迁:商代国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6]胥:皆,都。

[7]特:仅,只。

[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9]度(duó)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

[10]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膏,油。泽,雨露。这里都用作动词。

[11]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译文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当作好事,皇上正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百姓也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段解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坚决破除旧弊,锐意改革。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1]

注释

[1]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谦词,指区区之心。

译文

没有机会见面,不胜内心仰慕之极。

段解

写信的客套话。

情境默写

1.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说出了王安石和司马光“而议事每不合”的具体原因。

2.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作者认为勉强辩解也未必被对方理解,所以就简略说明自己的想法。

3.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作者认为自己受到对方的厚待,做事不能粗率冒失。

4.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是作者辩解自己的改革“不为侵官”的话。

5.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解释自己的改革不是“生事”的话。

6.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列举了国人敷衍了事、不思政治方面的问题,只是谄媚世俗的现象。

7.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盘庚迁都是臣民都反对的事情。

8.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古人写信结束时的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