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达摩颂碑
第一章 参禅悟道成宗师
明朝时的少林寺,发生了许许多多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禅学方面,大德高僧云集,参禅悟道,使少林寺始终成为中国佛教禅宗曹洞宗的传播中心和旗帜。武术方面,少林僧兵征战四方,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而且使以武功著称的少林僧兵名冠天下。明万历时,无言正道禅师入主少林寺,集禅武医于一体,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少林三宝”禅武医文化。而无言正道禅师的一生,则是从一个普通的僧人,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参学,逐渐成为一代禅学大师,进而创立了惊世而骇俗的少林禅武医文化。
无言正道,法名正道,字无言,号雪居,世称无言正道、无言道公、无言禅师、道公禅师等。正道于明嘉靖丁未(1547)六月二十七日出生于江西洪都,亦称江西豫章,即今之江西南昌。南昌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镇。秦代属九江郡,汉高祖时在南昌设豫章府及南昌县,隋唐时称为洪州,五代升洪州为南昌府,北宋仍为洪州,元代称为龙兴路,明代先后称洪都府、南昌府。故洪都、豫章皆为南昌的代称。因而,关于正道之祖籍,明王锡爵的《无言正道禅师碑》和董其昌的《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称其为洪都人,而鲁凤仪的《明钦依道公无言禅师行实碑纪》则称其为豫章人,实乃一地也。
正道俗姓胡,父名永太,母杨氏。童幼时,正道即对沙门和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见到僧人时都非常欣喜。看到这种情况,他的母亲问正道说:“你愿意出家为佛门弟子吗?”正道非常恭敬地回答说:“非常愿意。”于是正道的父母将他送到位于南昌东郊的上蓝寺(今佑民寺)出家。此寺乃传承唐代马祖道一所创立的洪州禅的寺院。出家之后,正道所拜的第一个师父是上蓝寺的玉峰璘公和尚,师父给他起个了法名叫正道。其意无外乎两个意思:一是他出家信佛走的是正道;二是今后要他走正道。这个颇有正能量含义的名字,的确为正道后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并使之成为一代宗师。
佑民寺山门
正道在出家上蓝寺之后,看到寺内的许多年轻僧人的出家都是临时抱佛脚。他们虽然出家了,但大都和社会上的人一样,读习儒家经典,然后再通过科考进入官场。因而这些年轻僧人在寺院一段时间后又都回到社会重走科举之路了。在正道十五六岁的时候,发生了几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其中有三件事对正道的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正道决意永远抛弃再入世俗的念头,一定要终生事佛。
那么,正道究竟看到了什么事让他彻底看破红尘呢?
第一件事就是正道的江西老乡、吏部尚书、内阁首辅(宰相)、太子太师严嵩父子的倒台。严嵩(1480-1567),江西分宜人,字惟中,号介溪、勉庵、分宜,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翰林院编修,时因太监刘瑾当政,他称病归乡,写了许多诗,名声大振。刘瑾及党羽被剪除后,严嵩被召回朝任国子监祭酒。由于严嵩擅长阿谀奉承,深得嘉靖皇帝的欣赏。嘉靖二十一年(1542)严嵩升任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内阁首辅。后夏言入阁任首辅,严嵩退首辅。嘉靖二十七年(1548),反对严嵩的夏言被杀,严嵩重新出任内阁首辅。由于世宗皇帝从嘉靖十八年(1539)起,沉迷于道教,二十年不理朝政,因而,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独霸朝政,排除异己,杀害忠良,放松边防,致使国家财政枯竭,朝野混乱,民怨沸腾。严嵩70岁后,以年高体弱,把朝政大权交给了他儿子严世蕃。其子依仗权势,把持朝政,横行霸道,搜刮钱财,引起朝野极大不满,后被御史弹劾下狱,以通倭罪被杀。而严嵩则被贬回家乡,又被抄家,最终穷困潦倒而死。
贵为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严嵩,本人潦倒而死,其子身首异处,家被查抄。看到不可一世的严氏父子的可悲下场,这对正道不入仕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而成为其断绝入仕的首要因素。
第二件对正道不入仕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官任礼部赞善(世称宫讲)的郭希颜因谏被杀之事。郭希颜,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也是正道江西的老乡。郭希颜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13岁就以乡试第15名考取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赞善,掌使令、讽谏、教授诸郡王经籍等。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上书嘉靖皇帝立裕王为太子,竟以“妖言”罪被斩首,枭首各省。身为皇帝近臣的郭希颜因谏被斩首示众的下场,也使正道看到了仕途的险恶,这是他决意出家不入仕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第三件使正道绝意仕途的原因是明嘉靖时给事朱某因不满官场黑暗自焚而死之事。此给事朱某不知是何处人,大致也应是正道熟知的江西籍官员。而朱某自焚而死使正道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官场的险恶。由此,正道对这三件事慨叹不已。本来估计也有入世之念的正道,因看到这三件大事,对仕途彻底灰心,于是下决心一辈子出世修行,做一个超凡脱俗的方外之人。
在正道坚定了出家的信念之后,当时著名的知休禅师因到江西寻访马祖道一修行之地来到上蓝寺。对于这个难得的机遇,正道自然十分珍惜,欣然款留知休禅师,并向知休禅师求教出世的要旨。知休禅师听后非常惊讶,感到正道是出家僧人中的一个奇才,于是给正道起了一个字,叫“无方”。同时,知休特赠正道一首诗来勉励他:
仰僅弥高绝等阶,品流应必谩相猜。
本非色相何方表,幻有形声讵浪裁。
落落无羁超五位,堂堂卓立出三才。
惭余也幸亲荆识,拟是神驹再复来。
马祖道一像和洞山良价像(见《明刊孤本画法大成》)
对正道这位佛门才子,知休禅师为之开示了禅法要旨,更加坚定了他终生出家事佛的决心。
嘉靖四十五年(1566),正道20岁时,听说知休禅师在南岳衡山净瓶崖修行,决定前往知休处皈依求教,因为知休禅师在正道的方外生涯中是第一个给他深厚佛学知识的人,也是他崇敬的人。到南岳之后,知休禅师告诫正道说:“你要想透彻禅学的奥妙,必须从宗教派别的各种纠纷中穿过。”而在此时,非常有名的高僧逊庵禅师正在南岳的松树坪接纳云游四方的参学僧人传教弘法。于是知休对正道说:“那我就陪同你一起去参见逊庵禅师,如果你接受了逊庵禅师的教诲,定会受益匪浅,对你将来的发展也大有益处,也会使你有大成就。”正道听从知休禅师的话,便在知休的陪同下来到了逊庵弘法的松树坪。在松树坪,知休叮嘱同参好友逊庵禅师,一定要好好教导这位奇才弟子正道。
初祖庵大殿明代绘南岳怀让画像
知休走后,正道没有辜负老师的嘱托,在松树坪从逊庵禅师参学长达三年之久。三年之中,在逊庵的谆谆教诲之下,正道诵习众多佛教经典,逐渐崭露头角,在逊庵的弟子中无出其右者。在南岳松树坪修行研学三年后,逊庵禅师对正道的学识非常欣赏,他找到知休禅师说:“正道是一个人才,将来必成大器。他在我这里学的只是一知半解,不能让这一知半解充斥他的内心,应该让他北游参学,自己悟禅,这样定会有奇特的收获,对他将来也很有益处。”知休和逊庵禅师不愧是高僧,深谙“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为正道指明了勇猛精进的方向。
随后,正道又到了南岳的东岩听大方禅师说法。就在此时,无尽禅师在石龙塘普说戒律,正道前去受了具足戒,正式步入和尚之列,也步入了通向高僧的大道。这时,他在南岳又遇到了恒警禅师。恒警见到正道,问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牛纯乎?”这句话是说你认为牛纯正吗?意思是比牛纯正的还多着呢!“天外有天”,你还必须到更多的地方深造、参学,那里有更加高明的禅师。听了恒警的话之后,正道回到南岳知休禅师修行传法的净瓶崖修行。知休禅师彻底明白了正道的聪颖及对禅学的深刻理解后,指示他前往中国禅宗的祖庭嵩山少林寺参学,因为那里是达摩创立禅宗的地方,是禅宗的旗帜。为此,知休禅师又特写诗一首嘉勉:
世道如醪饮者多,饮之孰不困沉疴。
弊囊安得百年共,旧习终南一旦磨。
白璧可轻时可竞,残编宜宝物宜和。
长途惜我无为赠,半幅遗君谩自哦。
按照知休的安排,正道最终于万历二年(1574)离开了对他一生修禅产生重大影响的南岳,开启北游参学之路。
正道从其出家上蓝寺再到南岳参学,可以说是他求佛之路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个时期的参学,正道不仅学到了深厚的佛学知识,也迈入了高僧的行列。而正道从上蓝寺到南岳的参学,其早期所习的教派当是以禅宗南岳怀让、马祖道一和义玄思想为基石而形成的临济宗。而南岳就是怀让最重要的传法地。怀让,唐代禅学大师,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20岁左右出家于荆州玉泉寺,投师于宏景禅师。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前往河南嵩山禅宗初祖达摩传授禅学的重要寺院会善寺,从道安(亦作慧安)禅师学禅,习禅门北宗渐修法门。后又到韶州曹溪参拜禅宗南宗六祖慧能学禅宗顿悟法门,深得其法,并成为其高足。慧能去世后,怀让在南岳衡山般若寺弘扬慧能顿悟法门,开南岳一系,世称南岳怀让。怀让在南岳传法时,其九位弟子中,马祖道一堪称主座,也是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马祖,本姓马,名道一,后世称马祖道一。四川什邡人,出家后在南岳被怀让发现,由此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到江西洪州(今南昌)、福建建阳等地传法,在江西洪州传禅尤久,其说被称为“洪州禅”,所以后世亦称马祖道一为“江西马祖”。正道出家的上蓝寺,相传为道一创立,所传为洪州禅。后马祖道一又传百丈怀海禅师,百丈又传黄蘗禅师,黄蘗又传义玄。义玄于唐大中八年(854)在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创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禅师所倡导的“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后世称其为临济宗。
正道从上蓝寺出家到南岳求法这段时间,承袭的确实是由南岳怀让一系的禅门临济宗。作为临济宗的知休禅师、逊庵禅师却让他北游参学,知休更明确地指示他到嵩山少林寺参学。而此时的少林寺传承的是以“五位君臣以为宗要”的禅门曹洞宗。那么为何二位临济禅师却要他去参曹洞呢?其一,知休禅师认为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是禅学思想的发祥地,禅学大师云集,是正道参学的佳地。其二,从二位禅师的指教也反映了明代禅宗各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非常广泛的。这从当时的少林寺可以看出,少林寺也并非仅仅崇敬曹洞的宗师,也兼崇其他宗派的大师。少林寺六祖殿内的墙壁上绘的是从初祖达摩到洞山良价再到小山一系曹洞宗师的画像,而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绘的则是从达摩到道一再到义玄临济宗师的画像。也就是说由慧能开创的顿悟法门而形成的禅宗各派宗旨上并没有巨大的差异,更不像慧能、神秀时的南宗顿悟和北宗渐修对抗那样,“相见如仇敌”。另外,由南岳怀让一系形成的宗派从不故步自封,也不固执己见,而是主张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修行。这从南岳怀让“磨砖成镜”的故事中可以看出。
据《景德传灯录》载,当年马祖道一在南岳结庵而居,整日参禅打坐,来访者概不接待。怀让看到后,便拿了一块砖在道一庵前的石头上反复研磨。时间久了,道一就问怀让:“磨砖干什么?”怀让说:“磨它来做镜子。”道一说:“砖块岂能磨成镜子?”怀让说:“砖块是磨不成镜子,那你天天打坐就能成佛吗?”怀让进而解释说:“你整天在这里打坐,如果说是学禅,禅非坐卧;如果学佛,佛非定相。”道一听后大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南岳一系主张的修行渠道确实非常灵活,至于吸纳各门各派的思想,当是没有问题的。鉴于此,临济宗的逊庵禅师才指示正道北游参学,而知休禅师则直接要正道到少林寺学习曹洞法门。
正道在南岳的八年,几乎访遍了当地有名的禅师,如知休、逊庵、大方、无尽、恒警等。就是在这众多禅师的教诲之下正道才成了一位禅门的高僧。而心怀远大理想的正道于万历二年(1574)初决定北上参学,是其向更高境界迈进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正道北参先到了燕都(今北京),之后闻禅宗曹洞大师幻休常润在西京(今洛阳),于是赴洛阳拜谒。见面之后,幻休问道:“汝来何为?”就是你来干什么?正道回答说:“求决大事。”所谓“求决大事”,就是让幻休给他指明将来的远大目标,从这可以看出正道的宏伟抱负此时已显露无遗。幻休听到正道的回答,认为正道将来必成大器。
少林寺自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大宗师小山禅师退席之后,少林寺方丈一直虚席,无人敢接替小山出任方丈。明万历二年(1574),少林寺众僧思考再三决定请幻休禅师出任少林寺方丈。是年秋,幻休在正式得到朝廷礼部的任命书后正式出任少林寺方丈,正道也随之入寺。从此,正道开始了跟随幻休长达八年的孜孜不倦的参学之路。
雍正御览《少林寺图》
小山禅师行实碑铭
幻休禅师碑铭
那么,幻休是何许人也?幻休乃北方曹洞宗师、少林寺方丈小山宗师的高足,是北方禅门大师、少林寺方丈月舟文载的徒孙。其师爷月舟(1454-1523),法名文载,字虚白,号月舟,后世称月舟文载、月舟载公。月舟乃明中叶著名的禅宗曹洞宗师,13岁时出家,遍参丛林,后至嵩山少林寺曹洞第二十二代宗师无方可从席下习禅三载,得可从真传。后月舟到京师白塔妙应禅寺研习《大藏经》近30年。弘治十年(1497),少林寺虚席,寺中知事不远千里进京请月舟出任少林寺方丈,他辞之再三不就。正德五年(1510),少林寺僧赴京再请,月舟在得到朝廷礼部颁发的正式任命书之后出任少林寺方丈。在月舟住持少林寺期间,整顿丛林,清除弊风,“玄纲大振,道化日新”。而月舟被朝廷礼部任命为少林寺方丈,则开创了明代少林寺“钦命”方丈制度的先河。由此,月舟实际上乃北方禅门曹洞领袖级的大宗师。
月舟的高足小山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宗师。小山(1500-1568),法名宗书,字大章,号小山,后世称大章宗书、小山书公,更多史册则直称其为小山禅师。他是顺德南和(今河北南和)人,15岁出家开元寺,后闭关太行山修行三载。20岁时闻月舟禅师在少林寺传授达摩心宗,遂赴少林寺居其席下习禅。他从月舟八年,“洞上宗风,蒙赐印可”。后游历诸寺,讲经说法,推演禅宗,名重佛门。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三十四年(1555),少林三请小山出任方丈,不就。嘉靖三十六年(1557),少林再请,小山领朝廷礼部任命书后正式出任少林寺方丈。在他住持少林寺期间,“大开法席,众盈五百”,使少林寺曹洞宗重新振兴,少林禅宗的传扬达到极盛,为明代少有的鼎盛时期。小山任方丈的十年间,正值明代抗倭战争如火如荼之时,身为方丈的他数度派遣少林僧兵赴沿海抗倭,屡建战功,使少林僧兵名扬四方。嘉靖四十五年(1566),小山退席,隆庆元年(1567)冬圆寂(去世)。
承继小山的幻休禅师,法名常润,字大千,号幻休,世称幻休常润、幻休润公、天千润公、少室常润。幻休乃江西进贤人,俗姓黄,出家于伏牛山,拜坦然平公为师。嘉靖末,闻禅宗曹洞宗师小山在少林寺传法,于是幻休前往少林寺拜小山为师,得小山衣钵,并成为一代曹洞宗师。小山禅师去世后,幻休北游京都,讲经说法,名震佛坛。在小山退席后,少林寺一直虚席,少林僧众因而恭请幻休出任方丈,是为少林曹洞第二十五代宗师。幻休是明代对禅宗理论极有研究的一代高僧。他博探经典,洞悉奥义,讲经说法,精辟透彻。四海之内僧人闻其名而云集少林,听其讲经说法,幻休由此闻名遐迩。幻休门徒甚众,高足就有数百,而其留下的法语有数千言,具载于《休公语录》中。万历十三年(1585),幻休在住持少林寺12年后去世,葬于少林寺塔林。
在正道拜幻休为师并随其到少林寺后,正道立即被幻休任命为“书记”之职。那么,寺院的书记为何职呢?禅宗寺院的组织机构,五代宋之前由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共同负责寺院事务,上座居首,寺主次之。从宋代开始改由住持(亦称方丈)负总责,下设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四大班首为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四大班首的职责是指导禅堂或佛堂修行的。而八大执事分别是:负责全寺事务的监院、负责僧俗接待的知客、负责僧众威仪的僧值、负责宗教仪式的维那、负责僧众饭食的典座、负责接待云游僧人参学的寮元、负责协调人事的衣钵和负责书翰文疏的书记。嵩山少林寺明代的组织机构和普通寺院不一样,没有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之职,他们的执事机构是在住持(方丈)之下设监寺、首座、提举、提点、直岁、维那、副寺、书记、典座和殿主,共同负责寺院的全部事务。而书记大致居第8位,其职务类似于寺院的秘书长,即方丈的秘书长。
正道到少林寺后即被任命为书记,足见正道在拜幻休为师之前已是禅学高深、博闻多识、精通文翰的高僧了,否则正道不可能被委以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书记之职。正道到少林寺拜幻休为师后,是正道从高僧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正道在拜知休为师时,知休曾为他取了个字叫“无方”。显然这个名字颇有禅味,但幻休却不同意。为什么呢?原来,少林曹洞宗自元初雪庭福裕大禅师入主少林寺后,曹洞以少林为正宗,而曹洞的宗师也开始排代,少林曹洞的传代从禅宗初祖达摩到幻休的排序如下:
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严→云岩昙晟→洞山良价→云居道膺→同安道丕→同安观志→梁山缘观→大阳警玄→投子义青→芙蓉道楷→鹿门自觉→青州一辨→大明宝公→王山体公→雪岩满公→万松秀公→雪庭裕公→灵隐泰公→还源遇公→淳拙才公→松庭严公→凝然改公→俱空斌公→无方从公→月舟载公→大章书公→幻休润公
若从曹洞创始者洞山良价开始,少林曹洞的第二十二代宗师为无方从公。从公,法名可从,字无方,乃月舟之师,即正道法门的高祖。而正道的字“无方”,则犯了法门高祖之讳,故幻休禅师根据少林寺法堂上描述禅宗要旨的一副对联“一灯常不灭,万法总无言”,为正道取了一个字叫“无言”。从此之后,正道改字为“无言”。关于“无言”,即“万法总是在无言之中”之意。后来,正道禅师自己对“无言”又做了更深的解释:“言者疑之府也,无者执之根也。”
在少林寺从师幻休的八年间,正道锐意参学禅宗,“无间寒暑,请益入室,孜孜不怠,盖八年犹一日也”。而正道在参学时,见地高深明朗,能发符合佛法的高论,深得其师幻休的赞许。关于正道从其师修禅,还有一个非常知名的机锋妙语对答的典故。一天,幻休升堂讲法,正道问:“如何是洞上家风?”即何谓曹洞的宗风?幻休说:“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三花树即贝叶树,因以其树叶写佛经,称贝叶经。峰即五乳峰,双桂为林。幻休的话是说月下习颂贝叶经,五乳峰达摩洞前修禅这就是曹洞宗风。正道又问:“和尚还有别的么?”幻休答道:“唯此一事实,无二亦无三。”正道听了其师对禅宗曹洞奥妙的宗旨解答后,于是作偈语对曰:“云攒绝顶,月锁幽崖;石人拊掌,木女舒颜。”此偈是赞许幻休对禅门曹洞的解释太精辟了,石人都鼓掌了,木女都露出了微笑。幻休听了正道的对答后非常认可,将单传法印授予正道,并作诗一首赞道:
无言的旨不离言,玄唱玄提妙绝传。
今日单传亲印授,他年双桂利人天。
由此,正道正式承继幻休之旨,成为其第一高足和嗣法传人。正道也由此真正步入了高僧大德行列。此外,正道从幻休习禅八年,也是他从初学的临济宗向曹洞宗演化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说,从此之后,正道从一个临济僧人变成了曹洞高僧。
在拜幻休为师习曹洞法门之后,由于正道聪慧且精通禅法,众望所归,成为少林寺的首座僧,其地位在没有监寺时是寺院的次席。而幻休住持少林寺时,寻访少林寺的大儒、名家都喜欢和无言正道谈禅论道。在和正道谈禅之后,这些人都认为正道乃僧中之杰,是继承和弘扬禅宗祖庭的不二人选。这些人包括工部尚书刘东星、右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顾养谦、河南按察使佥事邹德涵等。
在少林寺从幻休习禅八年,正道虽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德高僧,但他认为自己还需要继续参学、交流和提高。为了更多地博览佛教经典,增加自己的佛教阅历和佛学知识,使自己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万历十年(1582)春,正道离开少林寺,北上五台山礼拜交流。从此,正道开启了他一生研佛的历程。
正道这次选择礼拜五台山,是因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高僧云集,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王朝对五台山也非常重视,特别是笃信佛教的万历皇帝之母李太后对五台山寺院建设尤为重视,五台山的万年寺即是万历皇帝为其崇佛的母亲所建。
正道来到五台山时,禅学大师憨山德清和妙峰福登都在五台山,三位大师将在五台山上演一场佛坛的盛举。憨山(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法名德清,号憨山,安徽全椒人。12岁出家报恩寺,拜西林永宁和尚为师,又从栖霞山云谷法会学禅,后北游参学,成为著名禅师。他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教融合,倡导禅净双修。其思想和见解与禅宗六祖慧能相契。而慧能的曹溪经憨山经营之后,由废变兴,因而憨山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妙峰福登(1539-1612),法名福登(鲁凤仪碑写作福灯),号妙峰。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人。12岁落发,拜万固寺住持郎公为师,之后参学四方,成为高僧。
五台山大舍利宝塔
正道到五台山,恰逢憨山和妙峰奉旨为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即李太后)出资修建的“大舍利宝塔”举行盛大法会。此塔甚为雄壮,高达75米,历三载而完工。在举行法会时,憨山刺血用泥金书写了《华严经》,妙峰刺舌血用朱砂书写了《华严经》,而正道则刺血书写了《普贤行愿品》和其师幻休所传授的法偈,之后将三者之血书都放在宝塔的塔顶。世传因李太后崇佛功高,所以在举行法会10个月后,万历皇帝的太子朱常洛就诞生了。
北京双塔寺
北京广化寺
正道在五台山又听了大千法师讲解《华严疏钞》。正道在五台山拜佛并与诸高僧大德交流达9个月之久。万历十年(1582)底,正道离开五台山北上京师参访,这是正道参禅史上又一重要历程。在京师,正道遍参名刹,诵经礼佛,并与京师双塔寺的宝藏禅师、龙华寺的瑞庵禅师、广化寺的荆川禅师等名师进行了深度的禅学交流,而且相处得非常融洽。正道在京师不仅与高僧交流,还不断参禅问道,于东严法师处听其讲诸佛经长达七日。经过在五台山和京师的参禅交流,正道对佛学的认知又有了一个巨大的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曹洞大师。
万历十三年(1585),正道离开京师前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南海普陀山参访、交流。在普陀山,正道又刺血书写了《法华经》,“跪诵之,自朝抵暮,勺水不入口,精虔之至”。他这样做,据说是因为正道曾梦到观音大士为其清洗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尔后,正道又返回京师,恰逢大方如迁禅师提唱公案和讲论佛经。公案即佛教禅宗祖师、大德在接引参禅学徒时所做的禅宗式的问答,或某些具有特殊启迪作用的动作。这时各个寺院争相邀请高僧大德去讲法,每次讲法,大方如迁禅师都以无言正道为首座,且每次听法会的僧俗有上千人之多,清规肃然。
少林曹洞正宗第二十五代宗师、正道之师幻休润公于万历十三年去世后,因失去了具有统领作用的大宗师,少林寺在此之后的七年间出现了空前的萧条局面,以至于出现如董其昌在《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所言的“法堂草深,宗徒雨散”的情况。这些,从万历十八年(1590)河南提学副使周梦旸的《嵩少游记》中可得到佐证。当年,周梦旸到少林寺后,让当时住持少林寺的当家和尚给他介绍琳琅满目的唐宋碑刻,当家僧仅能识别两三个碑刻,而周梦旸自己就辨识了六七通唐碑,当家僧却浑然不知。当周梦旸与僧人谈“转法华”与“法华转”时,僧人亦不能回答。由此可见幻休禅师去世后少林寺的状况之一斑。
始建于万历八年的普陀山法雨禅寺
万历十八年(1590)冬,鉴于幻休禅师去世后少林寺陷入缺乏大禅师的困境,时任少林寺主要执事的提举普均、洪好以及居士净庵焦公等,专程拜谒了时任登封知县的韩弘化,并请其发公文礼请大德高僧正道出任少林寺方丈,而众人也皆推无言正道禅师出任方丈。万历二十年(1592),少林寺再次共请无言任少林寺方丈。众人皆推荐正道任少林寺方丈除其为佛法高深的大禅师外,正道还是少林曹洞二十五代禅师幻休的嗣法门人。当聘书再次送呈身在京师的正道时,京师的众僧身穿黑衣、居士穿白衣一致礼请无言正道出任少林寺方丈。这时,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派遣姜、陈二公带斋银、冬夏紫衣、僧帽、僧履、香烛等送与正道,他焚香接领所赐物品。同时,朝廷礼部也按照少林寺方丈从明正德起由朝廷钦命的制度,专门给正道颁发了钦依任命书,让其出任少林寺方丈,以传承佛教禅宗的心印,光大禅宗祖庭的辉煌。
万历二十年十月,无言正道抵达少林寺,正式接任少林寺方丈,是为少林曹洞第二十六代宗师。正道出任少林寺方丈伊始,面对少林寺“虚堂寂寂,钟鼓沉沉”的萧条局面,他立即着手整顿寺院,振废起颓,重树少林寺作为佛教禅宗祖庭的地位和威望。对于参学者所送礼物,他一概不私藏,对于信士供奉的财物,全部归寺院所有,而他则穿着旧衣服,却显得潇洒飘逸。他每升座讲法,条理清晰,讲解透彻,人人都听得满意而归。
万历二十五年(1597),周端王朱肃溱携带僧伽黎衣(讲法穿的红色礼服)、金帛、钱财至少林请无言讲法。是年元旦,无言升堂讲法,十方请益者纷至沓来。有一次讲法时,一僧问道:“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意旨如何?”正道答道:“动容扬古路,不坠悄然机。”又一僧问道:“何是新年头佛法?”正道竖起阿罗汉说:“会么?”僧答道:“不会。”正道接着说:“来年更有新条在,不假重重为指陈。”一天,有一位老僧来访正道,问曰:“如何是无言?”正道答:“四时行焉!”老僧又问:“如何是无言?”正道再答:“百物生焉!”由此对话可知,无言正道禅师机锋敏捷,襟怀平实,耻谈玄妙,有光前哲。
无言正道禅师碑阴
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阴
正道作为禅学宗师,其在禅学方面的高见和成就,正如鲁凤仪在《明钦依道公无言禅师行实碑纪》中评述的那样:少林寺为禅师初祖达摩传法的道场,持久昌盛,这是达摩预定的。所以禅宗传灯的法则宗旨,唯有少林独存。若不是正道这样的高僧大德,怎能胜任少林寺方丈而且使少林振兴呢!董其昌在《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中对正道的总结更为精辟,说其在任少林寺方丈时,“戒行冰洁,机辩泉流。或升堂普说,或入室小参,莫不摧彼疑城,登之觉岸。明镜屡照而不疲,洪钟待叩而辄应,典刑卓尔,清规肃然,作宾王家,名动京阙”。由此,董其昌称颂无言正道为“僧中之杰”。
无言正道任少林寺方丈,不仅在寺内讲经说法,而且应邀到众多佛寺讲法。嵩山诸寺、熊耳山空相寺等都留下了正道讲经说法的足迹,而在京师的皇帝近臣也不断邀请无言正道到京师讲经。据时任翰林院检讨丘禾实所撰的《赠无言道公慈惠道场彻座还山序》载,京师皇帝近臣陈某曾专程赴少林寺请无言正道禅师到京师设慈惠道场讲经说法,而该道场一设就是六个月。此足见无言正道在禅学方面的见识高深,也证明了无言正道在佛坛的影响力巨大。
无言正道从万历二十年(1592)任少林寺方丈,至天启三年(1623)冬去世,住持少林寺禅坛长达31年之久。在此期间,其门徒之多,十方请益者之众在明代可谓首屈一指。据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王锡爵撰的《无言正道禅师碑纪》载,至万历二十七年,其得法弟子就达400余人,而他传法讲禅却是孜孜不倦。又据万历三十七年(1609)董其昌所撰的《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载,是年除其所收的入室弟子外,正道的参学门人有888名,而这888位僧人中,大都为各地寺院的方丈或有声望的名僧,这些僧人则遍及今天的北京、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福建、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山西、陕西、天津、上海、四川、重庆、甘肃等省市。而在少林寺,正道亲传的入室高足也有10多位,至去世时,其少林寺亲传入室弟子、徒孙、曾孙、玄孙、来孙就有66位。
总之,无言正道从出家到天启三年(1623)去世,他通过勇猛精进的参学,逐渐成为一代禅学大师,成为少林曹洞第二十六代宗师和禅门领袖。在其住持少林寺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仅使少林寺禅宗的大旗一直高高飘扬,而且独领明末少林寺的辉煌和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