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六则
求科名之心者[1],未必有琴书之乐;讲性命之学者[2],不可无经济之才[3]。
【注释】
[1]科名:原指科举的名目。本文指科举考中取得的功名。
[2]性命之学:即讲究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
[3]经济:经国济民。
【译文】
有求取功名心愿的人,不一定能享受琴棋书画的乐趣;讲究生命形而上境界学问的人,不能没有经国济民的才干。
【评析】
世间总有一些事情不可兼得,也总有一些要求必须兼顾全面。有求取功名心愿的人,就不见得能享受琴棋书画这样的闲雅趣味;讲求性命哲学的人,却不能没有经国济民的才干。前者之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困于功名的困境之中;后者之失则关系很大,闭起门来讲思想、谈学术,却没有济世之怀、入世之能,是社会的损失。这是有针对性的,前者从个人说起,后者则从国家说起。个人有功名之心,当然会牺牲生命的乐趣,二者难于兼得。但在官场社会却有一批人无法忘记琴书之乐,于是吏隐官场,追求风雅,而于官务不甚了了。所以作者明说二者不可兼得,其实在告诫求科名入官场的士人,做好放弃的准备。后者是更高层面的讨论,宋明以来都曾出现过讲学之风,但这些讲学者往往受到无经济之才的质疑。这是因为思想和济世处于不同层面,本不必求其共处共存。但在中国文化中,现实事功的迫切性要求思想直接为现实服务,所以讲学者也应该有济世之力、经济之才,正所谓体用合一,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