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好的心理习惯改变自我

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坏的习惯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拖累我们终身。相比行为上的习惯,心理上的习惯影响更为严重。

开动脑筋,改变生活

从小到大,我们从老师、同学和父母那里习得了很多习惯,也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养成了许多习惯。无论是行为上的习惯,还是心理上的习惯,都将渗入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

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坏的习惯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拖累我们终身。相比行为上的习惯,心理上的习惯影响更为严重。毕竟心有所想,才能行有所为。我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在心理意识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养成心理上的好习惯就成为左右生活品质的重要一步。

勤于思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心理习惯。因为在人类的本性中,有一种本能的惰性。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认同动物性的习惯,待在安逸的环境中,物质富足,生活温饱,过一种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勤于思考,是对这种原始生活方式的逆反。

当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之后,社会生活需要更多的发明和创造,也时刻需要新思想的迸发,而这些创新的来源、未来的走向,正是勤于思考的结果。年轻人每天都在期盼未来、在幻想自己的美好人生,但美好的未来不会主动走过来,也不会在几十年后自行现身。它需要我们基于未来的思考,基于现状的行动。未来是想出来的,做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

当张宇从一个推销员成功晋升为老板时,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勤于思考。当他每天提着吸尘器样品,穿梭在富人区的别墅群时,他总是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他抬手按响客户家的门铃前,他一定会先喝一杯咖啡,擦亮自己的皮鞋,检查一下仪表是否妥当,再复习一遍专业的说辞。当彻底地静下心来时,他会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我该如何表现自己?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习惯,张宇获得了非常出色的业务成绩。除了谦逊、耐心地应对客户提出的各种问题外,还给客户留下一种专业、亲和、有说服力的形象,最后,他推销出了很多产品。

当他开始组织自己的销售团队时,培训员工的第一课他如是讲道:“行动之前,无论是面对多么重要的目标,都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多对自己发问,我们只有不断地向自己提问,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习惯,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想、想、想……”可见,勤于思考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哪怕是面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都不妨在心里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然后带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将每件平凡小事背后的真理弄清楚。

曾经有一位传教的神父,当他来到一处偏僻的乡村时,他看到了村民生活的疾苦,觉得感同身受。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一切,于是他一边宣扬上帝的慈爱,一边改善当地教友的生活。

当神父看到女教友梳落的头发时,不禁和家乡的场景联系起来。在进行工业革命之后,神父的家乡开设了许多工厂。工厂中有很多女工,当她们进入车间工作时,都会带上一个发网。那种发网是用真人的头发编成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女工的头发卷入机器。时间久了,发网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演变成车间女工的一种装饰品。

他想,如果让教友将这些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然后织成发网销售到家乡的工厂区,不是正好改善了当地村民的贫苦生活吗?于是,神父在传教时,都会耐心地嘱咐当地的女教友,让她们在梳头时,将掉落的头发收集起来。同时,他还联络了做发网生意的商人,让他们拿些生活用品,比如针线、火柴去和那些妇女交换头发。然后,商人再将零碎的头发进行加工,编织成发网,销售出去。

经过神父不懈的努力,他的计划终于实现了。不仅让商人赚到了钱,还帮助当地的乡村的穷苦人家改善了生活。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想法的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受到思想的控制,可以说,如果改变了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也就是改变了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和生活品质。建立强大的内心,需要勤于思考的头脑,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样需要勤于思考的头脑。当我们用思考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问题。当然,他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天花板思考,而是亲自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去看,去听,去寻找问题。

有一段时间,公司的收益特别糟糕,马上就要进入严重亏损的阶段。克罗克开始思考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观察后,他发现公司各个部门的经理都非常懒惰,还一副高高在上的做派,不喜欢亲自投入到工作中,而是躺在舒适的椅背上对下属指手画脚。

克罗克思考一阵之后,想出了改善情况的方法。他下令将所有部门经理的椅背撤掉。决定一出,公司上下一片哗然,有的人甚至认为克罗克是不是疯了。时间一久,大家才发现,这是克罗克用心良苦的决定。各个部门的经理都不再坐在办公室里听报告,而是深入每一家店面,和最普通的服务员一起解决现场的问题。最后,公司的经营局面大幅改观,营业额也开始急速回升。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思考的大脑创造出来的。

在阅读中完成心灵修炼

犹太人一向注重教育,尊重知识,热爱书籍。犹太人的学校曾经有一个古老的传统,就是给刚入学的新生上一堂“热爱书籍”的课。

新生在第一次听课时,都会穿着新衣服进入教室。教室里,有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几行用蜂蜜写下的希伯来字母和《圣经》里的片段。老师会让学生先诵读句子,然后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除此之外,在学生读书的时候,还会发放蛋糕、苹果和核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个最初的信念:知识等同于美味的食物。

如今,这种古老的传统已经被新的形式取代,但其中暗含的观念却从来没有改变——读书是甜蜜的。

读书是一件很好的事。读书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让原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从书中体味大千世界的快乐。任何人即使已经在人生中有所收获,都应当时刻努力精进,保持读书的热忱,而不可懈怠、懒惰。

有人把读书称为第二生活,足见其重要性。读一本好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事、一种思想,而且还让我们经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体验到我们不曾体验到的情感,在文字的世界里,看到世界的博大和丰富。

人的一生毕竟是有限的,直接向别人学习的经验也是有限的,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生老病死之后,能够用来认真生活、审视自我的时间并不多。但是,通过读书间接向别人学习则是趋于无穷的。读书能够让人穿越时空、突破极限,去走更多的路,见更多的人,感受别样的生活。

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映射的就是他个人的阅读史。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是空洞,是饱满,是浅薄,是深厚,都可以从他的阅读中看出一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见到书就会安静下来,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当他翻开书本,就像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从此他的眼睛可以看到更广阔的远方,他的大脑会承载更多的贤良和德行,他的内心也会变得宽广而强。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修行。

在中国,姓“虎”的人非常稀少,不过,在云南省,却有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姓虎的人,他就是虎良灿。在朋友圈中,大家喜欢叫他老虎。不过,这只老虎没有到处扑咬,寻找食物,而是将满腔的热情,都扑到了读书这件事上。

虎良灿爱好广泛,对音乐、电影、文学都有涉猎,不过,最先为他开启世界之门的还是书籍。当年从大学毕业后,他逃离了安稳却充满束缚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成为北漂一族。在朋友的推荐下,他知道了张承志的《心灵史》。于是,他开始疯狂地看起书来。当时,他是借阅图书馆的书,只能在馆内看,不能带走。于是,他一大早就起床冲到图书馆,然后在里面不吃不喝一整天,直到把《心灵史》读完。冲动之下甚至想要去见作者,可惜最后没能成行。

虽然工作、事业几经变换,他却从来没有改变阅读的习惯。直到从电视台辞职,虎良灿终于创办了一个致力于图书推介和出版的机构。除了为当地的民间作家提供图书出版的机会,他还倡导了云南的民间文化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喧嚣的时代大潮中沉静下来,通过文学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作为一个文化机构的老板,虎良灿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文化人,喜欢读书、玩音乐、看电影。他说:“读书,并不是想要证明什么,只要一直读下去,就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衡,变得强大起来。”

终日忙碌应酬、闲聊、杯酒相迎的人,不妨尝试走入书中的世界,每天读一篇文章,每月读一本书,用知识和思想填补内心的空虚,在文字中寻找心灵的依托;个性懦弱、弱小者,悲观厌世的人,同样可以走入书中的世界,当你见到这世间、这历史上众多不公的命运,数不清的无言苦难时,便可看穿人生,让自己从内而外地强大起来。

哲人说过,阅读让人远离世界,又让人重新找到世界。不读书的人,他的生命如同一片沙漠,徒留一片荒芜。将阅读与生活相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重新培养身心的重要转折。修行甚高的法师尚且终日诵读经典,我们又当如何呢?

正确归因,保持心理平衡

在众多年轻人纷纷逃离“北上广”的时候,小敏也加入了逃离的大军。不仅是因为高房价、激烈的职场竞争,还因“无法融入都市生活”的感觉。

小敏从美容美发学院毕业后来到北京,工作几经波折,却从来没有自己真的生活在北京的感受。她没有正规学历,仅凭着理发的手艺,在不同档次的发廊之间游走。工作了三年后,她依旧只是和几个老乡交往,生活圈子限制在住所和发廊之间,从来没有机会好好地领略一下这个大城市。心生厌倦之后,她决定回老家,享受“顺风顺水”的生活。

可是,真的回到了家乡,却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无法适应家乡生活。尽管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身边,生活上有了很多照应。但是她的工作地依旧是在发廊,每个月拿着一两千块钱的工资,还要忍受街道、社区脏乱差的环境。不到一年,她又重新回到北京,继续北漂的生活。

与小敏经历相似,大建也有过逃离的经历。他是一个专科毕业生,念了三年的半吊子大学什么都没学到。后来经朋友介绍,他来到北京开始做商品直销。与侃侃而谈的同事不同的是,他整天闷声闷气,培训课上不主动发言,联络客户的时候也总是向后退。

两年下来,他常常都是入不敷出,有时候甚至需要父母的工资贴补生活。原本自信心不足的大建,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境地。他想:“这地方都是有能力的人待的,我能力不足,根本就不应该来这儿工作。”当同事过来安慰他说:“大家都看到了你的努力,可能是你最近运气差了点。”大建则反驳说:“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根本没法和你们比嘛,落后也是正常的。”

就这样,两年后,大建从北京逃回了老家所在的三线城市。可是,是继续从事直销的工作,还是重新开始?他自己也没有了答案。

比较小敏和大建两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完全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思考。小敏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外界环境的身上,遇到问题总想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属于外归因;大建则认为工作做不好完全是自己的能力问题,即使变换环境,对自己依旧没有信心,属于典型的内归因。

我们在生活中的境遇,难免有时顺利,有时波折。当遇到挫折和困境时,有的人会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他人或者归结于环境因素,有的人则完全从自身找原因,将失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不够,或者勇气不足。

认清真相,就是要学会正确的归因分析。将一件事的正面和反面、可控的一面和不可控的一面都分析清楚,对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都有一个中肯的评价。这样一来,我们才不至于过分盲目,看不清周围的环境,也不至于过分自责,浇灭了我们的自信心。

一天,元元到超市去买可乐,不巧的是,刚好给她收银的机器出了毛病,将她三块钱的可乐算成了六块钱。元元走出超市,喝完可乐才发现手里的零钱不对。于是,她回到超市找刚才那位收银员,想要回多收的那部分钱。

当收银员要求她出示购物小票时,元元才想起来,她一出门就把小票扔垃圾桶里了,根本找不回来。于是元元说:“我才出去十分钟,你不能就这么赖账吧。刚才明明就是在你这儿结账的呀!”

收银员说:“你没有购物小票,我没办法给你退钱。”

争执之中,两人吵了起来。随后,元元投诉到客服经理处,道出了原委,客服经理为了平息事态,给元元办了退款。

虽然要回了钱,可是元元心里还是不痛快。“我在乎的是那几块钱吗?是你们的服务态度!谁还能为了三块钱,跟你在这儿耗半天时间啊?我有那么闲吗?”一路上元元叽叽歪歪地自言自语,带着找回来的三块钱回到了家。

一坐下来,她忽然就想通了。收银员每天站在那里收款,十分钟会接待很多人,她根本不可能记住。而自己要求退钱的心理预期,就是认为收银员一定会记住自己的脸。她们想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在交涉的过程中造成分歧。想明白了这层关系之后,元元不再生那个收银员的气了,甚至为自己说出那么多伤人的话感到有点难为情。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挫折和成就总是相伴而行的。在遭遇失败时,我们应当先想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如果是可控的因素多,比如自身的状态不佳,缺乏朋友的支持,那么不用担心,只需要吸取教训,下次继续努力就行了。如果是不可控的因素多,比如家庭环境、出身背景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时,我们就需要调试好自己的心态,从容地接受不可更改的事情。

当我们能够分清楚内因和外因的作用时,就可以平和地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更不会终日自怨自艾了。

唤醒我们沉睡的想象力

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在父亲的葬礼上遇到了一个英俊的男子,回到家后,姐姐把妹妹杀了。你知道姐姐为什么要杀死妹妹吗?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人坐火车去另外一个城市看病,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病痊愈了。他坐在回家的火车里,突然就跳车自杀了。你知道这个人为什么会自杀吗?

当你开动脑筋,在头脑中想象着千百种可能时,是否有想过,姐姐的谋杀是因为怨恨妹妹包庇了杀害父亲的凶手,而那个乘坐火车去治病的人原本是一个杀人犯,他是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而自杀的?

在自叹自己想象力极度匮乏之前,我们不如先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幼儿园的孩子看到了花园里盛开的向日葵,开始讨论向日葵为什么会开花。第一个孩子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不对不对,她伸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二个孩子说。这时,第三个孩子跑出来说:“其实,她是想和我们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

几个人争论了一阵后,其中一个孩子跑过去问老师:“老师,老师,您说向日葵为什么会开花啊?”老师想也没想,对孩子们说:“向日葵开花,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夏天来了。”

老师并没有说错,正是因为天气渐渐变热,向日葵才开花的,她不过在告诉孩子们一个普遍的真理。然而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对美好的想象不再感兴趣,而是习惯性地寻找事物背后的真实原因。

很无奈,我们的想象力就这样被扼杀在课堂上,扼杀在简单的真理传授之下。当我们从学校出来之后,对世界的万物都失去了最原始的好奇心和美好的想象。当我们全身心地致力于寻找真相,寻找条理清晰的事实时,对事物本能的爱和关怀的缺乏,削弱了我们的内心力量,让我们变得僵硬而麻木。

不过,我们也不用如此悲观。因为,想象力是每个人天生的本能。莎士比亚早已断定,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想象力这种神奇的火花。而众多伟大的作家也告诉我们,除了天才的作家,每一个作家都是写作的业余爱好者。

康拉德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曾经在海上漂泊了整整十六年;柯南道尔则是一边从事着理想的医生工作,一边写出了他的福尔摩斯系列侦探小说;兰姆起初只是政府机关的一名办事人员,他以消遣为目的练习写作,最后成为英国著名的散文家……即使是不需要想象力的科学领域,也绽放着想象力的火花。

20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他的学生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人们惊叹诺沃肖洛夫仅仅36岁便获得诺贝尔奖的同时,更多人也对他们选择的研究方法拍手称好。

两位物理学家的研究,主要是从一种石墨材料中剥离出了一种单层碳原子面,这种材料的硬度、韧性和导电性非常完美,为制造超级防弹衣、超轻型火箭和超级计算机提供了可能。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想到,他们分离这一单层碳原子的工具,不是任何高端的仪器设备,而是随处可见的“铅笔”和“胶带”。

在之前的研究者尝试过萃取和合成方法之后,海姆和诺沃肖洛夫选择用胶带粘住石墨薄片的两侧,然后撕开胶带的原始方法。随着胶带的分离,薄片也随之一分为二。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经过数万次的实验过后,他们最终得到了只有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

这样的做法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然而,一切的成就都来自二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们用一种“将科学研究当成快乐游戏”的态度,既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头脑上的突破。

这些成功者的故事,无疑都在说明一点:一个具有丰富的联想、观察和动手能力的人,肯定能够在行业中有所成就——即使现在还没有,将来也一定会。那么我们呢?除了每日刻板规律地生活,是否也能够以消遣为目的训练一下想象力,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能够承载更多来自外界的辛酸苦辣?

培养洞察秋毫的习惯

因为生活的忙碌,或者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我们常常忽略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有时候是难得一见的风景,有时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些有意无意间的遗漏,让我们错过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也让有些珍贵的东西永远无法挽回。

其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报纸上短小的一段文字,或者布告栏角落里一句泛黄的名言,都有可能成为上帝的礼物,带给我们巨大的人生转折或者事业上的创新。所以,我们要留心身边的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次可能的机遇,让生活充满更多的新意和可能。

有一次,索尼公司的董事长井深大到理发店去理发。他一边理发,一边看着镜子里的电视。因为画面是通过反射呈现的,所以他看到的电视图像都是反的。这个看起来非常别扭的电视屏幕给了他灵感,他想:“如果原本电视机的画面就是反的,那么客人从镜子里看到的不就是正常的画面了吗?那么客人在理发的过程中,也不至于了无生趣,或者看着别扭的屏幕发呆了。”灵感闪过之后,他马上就开始想后期的研发。回到索尼公司后,井深大马上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讨,研究开发反画面的技术,并准备马上生产这种反画面的电视机。

这种反画面的电视机投放到市场之后,果然受到了理发店、医院等特殊用户的欢迎,销售额猛烈增长,井琛大也完成了人生中的又一创新举措。

抓住灵感,就像是一种投机。当然,这个“投机”并不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而是善于观察细节,善于利用时机。看到了表象后的机遇后,敢于凭着毅力和冒险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一定能够在别人尚未想到的地方获得成就。

弗兰克·柏杜是美国第四大家禽公司的董事长,他的成功同样是来自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

当柏杜只有十岁时,他的父亲给了他五十只劣质的鸡仔,要他自己喂养并且销售出去。在柏杜的照料下,这些看起来病恹恹的鸡仔开始茁壮成长。几个月后,柏杜饲养的鸡仔开始产蛋,产蛋量很快就超过了父亲饲养的优质品种。柏杜每天卖鸡蛋的收入就有十五美元,这在经济大萧条的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开始时,父亲并不相信,直到他真正地观察了柏杜的饲养情况,才开始相信柏杜的观察和管理能力。年仅十岁的柏杜对鸡的生活习性一点都不了解,不过,他对这项工作有足够的耐心。他认真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饲养鸡仔时,需要控制小鸡的数量。如果鸡仔太多,就会有弱小的鸡仔吃不到饲料,导致发育不良,影响产蛋量。适当地减少后,小鸡吃得多了,成长也会加快。但是又不能特别少,那样只会浪费空间和饲料。经过多次的试验,柏杜慢慢找到了最佳的组合——每只笼子放四十只小鸡是最合理的。

柏杜的父亲经过了多年的养殖才获得这一经验,没想到柏杜仅仅用了几个月就摸索出了其中的门道。后来,柏杜开始帮助父亲管理一部分鸡场,结果他的鸡场收益超过了父亲。最后,父亲将所有的家禽饲养场都交给了柏杜管理。

柏杜之所以能够在管理企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正是因为他注意到一些很细小的环节,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变成了改变现状的机遇。注意事物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可以发现改变现状的机遇,自然也会发现改变我们命运的机遇。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到微软公司去应聘,总经理见到他非常不解,因为公司当时并没有刊登招聘广告。年轻人用蹩脚的英语说:“我碰巧路过这里,于是就贸然进来了。”

总经理觉得这个理由很特别,于是破例让他试一试。可是,面试的结果很糟糕,他的技术水平很差,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不会录用他。临走时,他解释说:“我今天来得匆忙,根本没有准备。”总经理觉得,这不过是他为了挽回面子而找到的托辞,于是随口应道:“好吧,等你准备好了再来。”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了微软的大门,虽然他比第一次表现得好了很多,不过他依然没有成功。总经理给他的答复和第一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你一定已经猜到了,年轻人坚持不懈地继续参加面试。直到他坚持到第五次,终于被公司录用,并且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长辈教育年轻人的时候,常常说,做事要留心。这个留心,就是要留心每一个细节之处,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对于细节的把握时常会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也会创造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机遇。不过,机遇总是那么少见又难得,抓住机遇需要用心,更需要持之以恒。

自信是“上帝之光”

有一句话叫作“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救”。此话言之有理。

狂妄的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事的时候难免态度轻慢,过分自信,在人生的行进中必然会遭受挫折,甚至经历“粉身碎骨”的打击。但是没有关系,他尝试过失败之后,就能够重新定位自己,在过去的教训里找到重新站起来的信念。

可是,自卑的人永远躲在角落里默默无闻,他不会发言,也不去尝试。哪怕一次失败,都会让他更加地自卑,从而陷入终日倒退的恶性循环。

我们知道“人人生而平等”,而不是“人人生而自卑”。自卑心理的形成,总是和外界的刺激有关。追溯到童年期,父母的过度责罚,老师的打击,求学中受到的挫折,都会给一个正常的孩子留下自卑的阴影;在工作中长期得不到器重,会逐渐否定自己的价值;难以维系一段平稳的感情,便对自己的人际魅力产生怀疑。另外,天生的生理缺陷、贫贱的出身、经济的拮据,都会造成一个人的自卑。

小李出生在西北的一个小镇,他从小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的生活环境,都在向他灌输着自谦、隐忍、低调的观念。受到欢迎、受到他人的夸奖时,无论内心如何窃喜,都应该极力否认,并且立即谦虚地说:“我做得还不够。”“这点成绩算什么,还有很多厉害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二十几年后,当他带着这种自贬式的谦逊来到大城市。本想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一番成就,却发现自己的才能没有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越发地自卑,缺乏自我肯定的观念。

小李在西安的一所培训中心做讲师。他所在的培训中心是上海总公司的一个分部,虽然人员不多,但是作为总公司拓展业务的开路者,总经理非常重视。

有一次,总经理到西安开会,随机地听了小李的一堂培训课,结果对他的印象非常好。课后,总经理拍着小李的肩膀说:“课讲得不错,有年轻人的那股朝气和力量。”听到总经理的夸奖,小李条件反射地说:“没有,没有。其实,我对这个效果不是非常满意,我会继续努力的。”总经理笑了笑,临走之前对小李说:“年轻人,好好干啊,上海那边也需要人才啊。”小李听到了总经理的话,仿佛看到了晋升的机会。于是对待工作更加认真,在培训上也更加用心了。

到了年终的考评,区域经理召集了包括小李在内的十位培训精英,想要从中挑选出两位到总部工作。同事们都在年终总结中细致地讲述着自己的优势,有的人甚至达到了夸耀的程度。小李待在角落里闷不吭声,为那些口若悬河的人感到难为情。当轮到小李发言时,他只说了一段简短的工作总结,然后说:“其实,我做得还不够,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是我会继续努力的。”

最终,区域经理带了另外两名讲师到总部去。当总经理问道:“小李怎么没过来?我听过他的课,非常不错的一个年轻人。”区域经理颇为无奈地说:“其实,我也很看好这个人,能力非常强,为人也不错。只可惜他太自卑了,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为企业高管做培训的。”

小李永远都不会知道,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乡环境的熏陶,会让他变得不敢肯定自己,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从而错失了大好的工作机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但是自卑者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自卑虽然表现在很多方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当一个人不断地怀疑自己、贬低自己,遇到机遇也无法勇往直前时,是永远不可能变成强者的。

当贝利刚进入巴西的足球名队桑托斯球队时,他特别自卑,担心那些大牌球星瞧不起自己,第一天竟然整夜未眠。他本来在足球场上是最有气势的,现在却开始无端地怀疑自己,害怕他人的眼光和评论。

后来,贝利设法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将目光都放在踢球上,忘掉自我,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自动过滤掉周围人的看法之后,贝利重新找回了势不可当的气势。他的一生中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著名的“球王”。

自卑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不是天生的。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在于敢于战胜自己的软弱和自卑,克服内心的恐惧,从而在心理上和能力上都成为强大的人。从贝利的经历中,我们还可以学到一个摆脱自卑的方法,就是将自卑和恐惧放置在行动中。当我们将所有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具体的事情上时,就能够从紧张、恐惧和自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具体的事情中获得补偿和奖励后,自卑的心理就可以自动痊愈了。

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他出身平民,而且相貌丑陋,言谈举止也缺乏风度,当他竞选总统时,甚至有出身贵族的议员嘲笑说:“他不过是一个鞋匠的儿子。”不过,他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心理上的补偿。

林肯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缺陷,而且比其他人更敏感。于是,他力求从知识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教育缺乏造成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看书,烛光下、灯光下、水光下,尽管他的眼眶越陷越深,他却始终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最终,他克服了自卑,成为一位有杰出贡献的总统。

以一颗慈悲心去包容和宽恕

《相约星期二》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莫里有一个好朋友名叫诺曼,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好。后来,诺曼和他的妻子去了芝加哥,他们的联系也渐渐减少了。不久后,莫里的妻子夏洛特动了一次大手术,此时诺曼知道这件事,却始终没有和莫里联系。

莫里非常伤心,“竟然一个电话都不打!”被好朋友漠视的滋味并不好受,于是他们从此中断了联系。当他们再次见面时,诺曼想要和解,但是莫里没有接受。莫里并不接受诺曼的解释,并将他拒于千里之外。莫里再次听到诺曼的消息却是他的死讯。

莫里在弥留之际对他的学生说:“几年前,他死于癌症。我感到非常难过,我没有去看他,因为我一直都没有原谅他。我现在非常地懊悔。”说着,莫里哭了起来,完全是无声的哭泣,泪水流过了脸颊,淌到了干瘪的唇边。

最后,莫里对他的学生说:“我们不仅要原谅别人,也需要原谅自己。”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原谅他人,就是原谅自己。当我们被他人伤害时,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绑在他人的过错上,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更没有必要为了逞一时之气,报复他人或者伤害他人。那样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毁掉许多人的幸福。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无法接受的事实,或者遇到令人气愤的情景。那么,试着原谅他人吧。原谅他人的坏脾气,原谅他人的无礼,原谅他人的自私和狭隘,原谅他人的无知和愚昧。原谅了他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当我们不再纠结于他人的表现,只关注自己质朴的内心,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地强大,强大到像大海一样,负载一切、包容一切。

爱迪生在找到钨丝做电灯泡的材料之前,一直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材料。一天,他和助手辛苦工作了一天一夜,又制作了一个新的电灯泡。爱迪生让助手将灯泡拿到楼上的实验室,并且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能打破了。于是,助手小心翼翼地接过灯泡,谨慎地走上楼梯,生怕手里的灯泡会不小心滑落。他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紧张,手也禁不住哆嗦起来,当他走到楼梯顶端时,灯泡最终还是掉在了地上。

爱迪生听助手说清了事情的原委之后,选择原谅他。几天后,他们重新制作了一个同样的电灯泡。完成后,爱迪生又将它交给了打破灯泡的助手。这一次,助手安安稳稳地将灯泡拿到了楼上。

事后,有人问爱迪生:“你为什么还将灯泡交给他呢?万一再一次摔在地上怎么办?”爱迪生说:“第一次,我只是口头上原谅他;这一次,我用行动原谅他。”

佛经中也曾经有这样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

长寿王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他一向以慈悲为怀,轻责罚,重奖励。他在位期间,境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是,富庶的景象却引来邻国的嫉妒,邻国的贪王决定出兵侵夺长寿王的财产,夺取他的王位。当长寿王得知敌兵压境,他主动舍弃了王位,和儿子长生一起隐遁山林。因为,他不想为保护自己的王权而牺牲无辜的百姓。

贪王顺利地登上王位之后,重金悬赏,想要捉拿长寿王父子。后来,长寿王为了帮助投靠他的梵志,故意让贪王擒获,于是贪王烧死了长寿王,以儆效尤。长寿王临死前嘱咐儿子长生说:“要遵循仁爱的家风,不要向贪王寻仇。”可是,年轻的王子无法放下国恨家仇,一直在偷偷地寻找机会报复。

后来,长生乔装成侍从,混到了贪王的身边。一次,贪王外出打猎,筋疲力尽的贪王想要倚在树边休息一下,于是取下了身上的宝剑,交给长生保管。长生终于等到了替父报仇的机会,拔出剑,对准睡熟的贪王。此时,他忽然想起了父亲的遗训,“仁爱世人,放下以牙还牙的冲动”。

巧合的是,贪王在睡梦中正梦见长寿王的儿子想要杀他,吓得他从噩梦中惊醒。他对长生不安地说:“我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杀我,怎么办?”长生安慰贪王说:“大王不要惊慌,有我在此为您护卫。”于是贪王继续入睡。

反复三次之后,长生遵循父亲的遗训,选择原谅贪王。随后他向贪王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请求贪王说:“您快将我杀了吧,以免我报仇的恶念又死灰复燃。”贪王不仅没有杀掉长生,反而被长寿王父子以德报怨的行为感动,当下悔恨自己的作为。后来,贪王将国土还给了长生,两国以后再未发生战事。

正如圣严法师所说,慈悲者没有敌人,智慧者没有烦恼。大慈大悲并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能宽恕你的仇敌。当他人以敌意、无理的态度相向时,我们要学习以慈悲去包容,以智慧去面对。如果能够生出“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的情怀,陷入仇恨和纠缠中的人就能够早日回头醒脑,不再误人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