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诡计:如何识别财务报告中的会计诡计和舞弊(原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只要诱惑存在,诡计必然随行

当统完稿,敲下“只要诱惑存在,诡计必然随行”这行字的时候,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兴奋的。

作为一名在大学里长期教授财务报表分析的老师,当看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计划引进并翻译这本书的消息时,我非常兴奋,立刻向石美华编辑毛遂自荐,与其他3位译者——陈柄翰、石美华、王兆蕊一起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这本书的英文版早在25年前就出版了第1版,在这些年里,作者霍华德·M.施利特先生等人一再根据实务发展修订此书,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最新出版的第4版。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出现有时读原版书时那种不知所云的情况,因为它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

从大家最熟知的“盈余操纵诡计”开始,由于人们普遍对盈余(利润)指标提高了警惕,往往会再去看现金流量数字来佐证利润质量,于是对现金流量的操纵也就成了“管理者的课题”。本书第三部分“现金流量诡计”讨论了操纵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各种手法。在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公司往往会强调一些它们自创的指标,由于这些自创指标是公司自己定义的,它们的存在很可能就是为了让公司的业绩显得好看一点,而本书第四部分内容“关键指标诡计”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还有更为高阶的诡计手段“并购会计诡计”,这部分是第4版新增的内容,也反映了财务诡计在实务中的新动向。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沉重的。

施利特先生在本书中提到的大大小小的案例公司有110多家,大部分案例公司是美国公司,但也包括意大利、德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公司。

我特意留意了书中提到的中国公司,例如在“盈余操纵诡计第二种:确认虚假收入”中,作者引用了汉能薄膜的案例。在这家公司2015年“东窗事发”的时候,我也曾关注过。汉能薄膜主要因与母公司之间存在多次大宗关联交易而被质疑,它的股价于2015年5月20日在一天内暴跌了47%,随后紧急停牌。从目前披露的2018年中报来看,公司报告了比较亮眼的业绩,但是媒体依然在搜寻关联交易的蛛丝马迹。直至我写作本序时,该公司仍未能复牌。

本书不仅包含了我们熟知的造假公司,例如安然、世通等,也包括一些大名鼎鼎的公司,例如英特尔、IBM、戴尔、亨氏、星巴克等。这些公司未必一定在财务上造了假,但是可能就某个诡计的使用而言非常典型,因此被作者用以举例说明。

例如,作者在“盈余操纵诡计第三种: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中,谈到IBM在1999年将自己的全球网络事业部出售时,有一笔41亿美元的利得,但是它将这笔利得记作“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的减项。这样就美化了营业利润。

而英特尔公司的手法就稍微复杂一些。与IBM类似,英特尔公司将自己的某个事业部出售给美满电子科技。英特尔公司没有详细披露这笔交易(有可能它认为金额不够大),但是从美满电子科技披露的细节可以看出,其同意今后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英特尔公司购买芯片。为什么会这样?合理的推测是英特尔公司在出售事业部这笔交易上让利给美满电子科技,以换取其在未来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其产品。这样一来,就将一次性的利得变成了未来的收入和利润。

可见,会计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流行全球的艺术。

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思的。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每每谈到一种诡计,每每看到一个案例,我都在心中默默地对标中国的上市公司。这本书提供给我们全景式但又颇有深度的诡计分析。读罢此书,相信您的诡计识别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对报表操纵的理解不能仍然停留在盈余操纵上,现金流量也是容易被操纵的。如在港股、美股上市的一些公司也在宣传它们自定义的关键指标,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指标的随意性与利己性。此外,报表上的巨额商誉已经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现象,“并购会计诡计”可以说已经在路上了。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高校教师,我可以说几乎本书中的所有诡计在中国上市公司中都能找到对标案例。本书并不会“水土不服”;相反,我认为它的框架、思路、分析、技巧将会帮助每一位读者提高分析财务报表的水平。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但这总好过,我不知道深渊在哪里,一脚踏进深渊里去。

面对深渊,凝视它,考量它,跨越它。

我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续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