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
——诸乐三先生书画艺术浅谈
诸乐三与吴昌硕
在近现代书画艺术界,吴昌硕的影响极其深远。
诸乐三与吴昌硕都是浙江安吉人,尤其是除了同乡关系之外,还有亲戚关系。原来一直以为吴昌硕与诸乐三是舅舅与外甥的关系,与诸先生几个公子诸朂、诸立、诸鼎等交流后得知,诸家与吴家其实是远房的姻亲关系。可以这样说,诸乐三知道吴昌硕其人,比年纪略大他几岁的画家如潘天寿、王个簃等,都要早得多。他从小就知道有个亲戚是上海有名的画家,或许在家族里、亲戚间,吴昌硕还是被作为一个励志故事的主人公。
诸乐三自小喜欢画画,很自然,他会仰慕吴昌硕。
在青少年时期,据说,有一次诸乐三得知舅母家有一幅吴昌硕的画,为了看这幅画,他竟然徒步二十里路前去一睹名师真迹。从事艺术,能否成功,毕竟是一着险棋。等到诸乐三渐渐长大,考虑择业时,家里长辈还是希望诸乐三稳妥些,能够学医,将来以医生作为职业。于是,他便边学医边学画。
诸乐三原本在杭州学医,后来为了能够跟随吴昌硕学习书画篆刻,便转学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医,同年为吴昌硕入室弟子,住在吴昌硕家,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再加上勤奋努力,诸乐三的绘画水平提高极快,吴昌硕曾经夸赞“乐三得我神也”。
诸乐三在上海时,是海派艺术活跃的时期,他经常与仲兄诸闻韵一起参与当时的社交活动。在上海知名的功德林、豫园,文人墨客常常一起一边吃茶,一边作画吟诗。当时海上艺坛的一流名家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等,都会在这一个个茶局里出现。
因此,诸乐三很早就在艺术界崭露头角。1922年,诸乐三因其出色的艺术才华被刘海粟聘任为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时间一长,大家反倒是渐渐淡忘了他最初中医的身份。1980年,杭州成立西泠书画院,刘海粟专程赶到杭州祝贺,见到诸乐三,还对他念叨:“当年在上海美专,我聘请您和潘天寿都是教授。”
在诸乐三的艺术经历中,吴昌硕弟子的身份尤为大家羡慕。诸乐三因为得遇名师吴昌硕而很早就成名。同时,诸乐三也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吸收恽南田、新罗山人、任伯年等画家的艺术精华,发展吴昌硕的艺术,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比如,吴昌硕的大写意花鸟画,基本上没有鸟类。而诸乐三的画中则有麻雀、飞燕、鹌鹑、斑鸠,还有蝴蝶、蜜蜂、螳螂等昆虫,甚至还画过老虎等猛兽。
在绘画笔墨语言上,诸乐三也有发展。在诸乐三的花鸟画中,有兼工带写,还有没骨画与工细一路的画风。除了师法吴昌硕之外,还受恽南田、任伯年的影响,他的一幅画中的凤仙花采用没骨画法,花叶画得细腻,草虫也以工笔画出。
斑鸠桃花
鹌鹑
凤仙花
另外,在花鸟画的整体布局与结构上,诸乐三也丰富发展了吴昌硕的画风,且更加讲究变化。比如画桃子,诸乐三笔下的桃子,结构精致,色彩变化反映了桃子酥熟的水灵;桃叶,不是一般海派画家的大笔随意挥写,而是抑扬有致,有一种舞动的感觉。文人画,只有经过改良,才能进入艺术院校的课堂。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马其宽评价老师诸乐三所说,他把吴昌硕的书画艺术引入了学院教学体系,同时还为书法分科教育体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乐三与美术教育
诸乐三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早在1922年,他就开始在上海美专国画系教授美术。1930年后,先后担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及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教授。
教学之余,诸乐三时向朱彊邨、诸宗元、冯君木等前辈请益,诗文造诣日益精进;又与仲兄闻韵,及姜丹书、朱屺瞻、潘天寿、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等组织“白社”,研究画艺。1934年,作品入选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现代名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诸乐三返回故里,任教于浙西第二临时中学和浙西二区联立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在湖州师范学校任教,一年后,潘天寿到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担任校长,诸乐三应邀前去教授国画。后一直在浙江美术学院从事书画教育。出版有《诸乐三先生画集》《希斋题画诗选》《希斋诗抄》《诸乐三书画篆刻集》《诸乐三画辑》等书。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长、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执教美术近60年,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山涧以隅
红桃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吴茀之和诸乐三被称作浙江画坛的“三老”,他们为新中国的中国画和书法篆刻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诸乐三晚年还培养出我国第一代中国花鸟画专业研究生。马其宽说,诸乐三的花鸟作品在吴昌硕的基础上,更能贴近生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更为紧密。比如,他在许多花鸟作品中把农作物选作题材,这就是一大突破。
棉花很少入画,一则或许因它是“下里巴人”,还有,画棉花的确也有难度。白色的宣纸上画白色的棉花,难以夺目。诸乐三笔下的棉花,老笔纷披,棉花竟然画得璀璨生姿。还有,“写罢并题二十八字”的即兴题诗,也体现了老艺术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棉花
紫藤月季
朴实、平和,这是学生们对诸先生的印象。在今天许多学生的回忆中,诸乐三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何水法还记得,当年曾跑去荷花池头请教先生,他说:“一般我们说五句话,诸先生才答一句,大部分时候只是一句‘嗯’。”
诸乐三的学生马其宽和徐家昌对恩师的感情十分真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马其宽回忆诸先生时,对老师一心扑在艺术上,淡泊名利,感受极深。同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徐银森说:“恩师是我一生最敬重的艺术家,多次登门造访,其不吝赐教,我受益匪浅,恩师的好学深思及人文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诸乐三虽然是浙江美院的著名教授,但他从不计较名利,因子女众多,日子过得很清苦。诸乐三儿子诸立回忆道:“儿时我们非常节省,兄弟姐妹几个,我们不去外面理发,头发都是妈妈剪的,生活非常清贫。”
诸乐三一生甘居淡泊,视名利如浮云。他淳厚朴实,丝毫没有教授的“派头”,其实这也是他的个性。20世纪80年代,诸乐三到上海举办个展,上海电视台来拍他画画,上海名流云集,大家提议宴请一下,但被他拒绝了。
诸乐三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马其宽和徐家昌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诸乐三病重住在浙二医院。一天,家乡人来医院,说家乡安吉刚造一座新桥,请他题写桥名。诸乐三一听是家乡的事情,便硬撑着起来,在病房里认真写了几张每字20厘米左右见方的桥名“鹤鹿溪桥”,字写完后却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未料,这竟是先生的绝笔。
玉兰
菊蟹
诸乐三的大儿子诸涵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回忆起父亲的艺术人生,他自愧不如。“父亲有深厚的诗词艺术底蕴,我外行了,现在大多数书画家心中有画无诗。父亲追求学问、追求人生品质的精神,仍需我继续发扬下去。”
诸乐三与书法篆刻
诸乐三擅长诗词书画篆刻。他的许多书画作品,都是自作诗文,世界汉诗协会常务副会长钱明锵用“格高、味厚、情真、语妙”八个字评价诸乐三的诗文。浙江著名诗人王翼奇认为:“艺术既要关注人生、亲情、友情,又关乎国家民族事业的进步发展。诸乐三先生的诗词书画作品便是如此。”
在书法篆刻上,诸乐三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生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
中国画强调书法用笔,书法功底对国画线条的质量尤为重要。诸乐三紫藤龙飞凤舞的线条效果,就全凭他过硬的篆书、草书功力。
作为艺术教育家,诸乐三很早就从事篆刻教育。邵洛羊于1934年秋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当时教篆刻的老师,就是诸乐三。1936年《希斋印存》出版,其师曹拙巢为之作序云:“吴缶老归道山后九年,其门人安吉诸乐三始敢出印谱以问世,何其难也!……乐三早岁出其门下,于诗书画篆刻皆能深入堂奥,缶老存日,每予称道其好学,良非虚语。尝记偕乐三昆季访其师于吉庆里寓楼,谈笑竞日不厌。迄于今,缶老往矣!人事变迁,遂成今昔。予既幸乐三于金石刻画不坠师法者如此,特转憾缶老之不及见也。乐三于此得无有江汉秋阳之感乎!”
1962年4月,潘天寿借文化部在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教材会议的机会,建议文化部在少数高等艺术院校开办书法篆刻专业,以培养书法人才,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后来,文化部将试办书法篆刻专业的教学任务,交由浙江美术学院承担。
书法专业筹办期间,诸乐三参加了包括潘天寿、陆维钊、吴茀之、沙孟海、朱家济、刘江在内的七人工作小组。随着书法专业的开设,不仅当时的几位研究生今天都已经成为书坛的中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书法高等教育现今也在全国许多艺术院校蓬勃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大批书法篆刻专门人才脱颖而出,使我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后继有人。
诸乐三治学十分严谨,勤奋刻苦,他手摹吴昌硕印稿(现已存至吴昌硕拓印集),惟妙惟肖,仿佛刀刻一般。诸乐三认为摹印也是学习,多摹一次就多收获一次。
南瓜
墨兰
蚕桑
诸乐三为人朴实,每次给学生上画画、篆刻课时,都要认真备课,选好临本。学生的作品,他都要很仔细地看,指出优缺点,并经常为学生示范作画,使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在学业上有了进步,他就十分高兴,不时鼓励。他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
有许多人仰慕诸乐三的为人与艺术,经常登门请教,他总是热情接待,讲解金石书画,提刀操笔,或题款,或改画,甚至示范作画相赠,而其中有不少人是素不相识的。到了晚年,仍有不少人来信求教,诸乐三常常让学生代笔复信。诸乐三的一生,是献身于艺术的一生,是献身于教育的一生。他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学校,热爱家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