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三月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古代的文字,一个字就有其中一个字的含义,比方说“养收”其实是养和收,并不像我们现在的用词造句,大部分是两个字一个词,所以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要慢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学。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学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太心急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好像我们学英语时花了很多时间去找捷径,但英语的水平一直提升不高。有一句话叫“经常找捷径的人是爬不到山顶的”,因为他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个找捷径上了,还不如早一点踏踏实实地循着一个向上的道路去前进。
秋三月,此谓容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生长收藏的主要是我们的阳气。“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比较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个高就有一个容的含义在其中。夏天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天气云蒸雨施,非常闷热;但是到了秋天,天就变得非常高远了,看起来天地之间有更多可容纳的一个空间。秋天,有一个节气叫作“秋分”,一年当中,春分、秋分这两个时间,正好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白天和晚上正好相等的时候,这时光照最强的地方实际是在赤道附近,所以南北半球就有一个容和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人法地,地法天,所有天地之间造的这一切都是由天气变化而来。讲到“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文化中“气”的用处和用法都非常多。中医当中有一个学派,形容宇宙当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炁流行”。这个“炁”和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气”不一样,它已经变成了一个代名词,包括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们在中医当中接触到的气非常多,如肺部中的宗气,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就像是我们进行心肺交换时的这个气,呼吸的这个气;到了脾中,还有脾气;到了胃中还有胃气,胃气好是身体比较好的一个指征。胃气足的时候,人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容易饿,有的人经常产生饥饿感,说明胃气好。如果一个人生病了,不管是受外伤还是内伤,第一个反应就是胃气不像以前那么强健了。一般来讲,一个人在痛苦、疼痛的时候,或者说不上疼痛,就是有点难受的时候,首先是他的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病者的常态。实际上在这个时候,胃气就被消耗掉了。还有脾气、肝气,比方说人头疼的时候,很多是因为肝气上冲得太快。在中医当中,上冲的东西要向下弯着往上走,向下走的东西要向上弯着往下走,这个说法有点绕,大家仔细体会下。它不能直上直下,直上容易头疼,直下,容易腹泻,所以要弯着来走。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早起”,之前我们说过,无论是夜卧早起,还是早卧早起,都是在和阳气进行更多的接触。到了秋天,雾露凝重,就要早些睡,而秋分时节,阳气虽然已经开始向下走,但还不像是冬天那样特别得衰败,如果是冬天的话,那就要早卧晚起,主要是避辰时的那个寒。辰时的寒气是阴之气,因为冬天夜里更长了,阴气晚上来得早,早上撤得晚,所以在冬天就要早卧晚起,但是在秋天的时候还是要早卧早起,去跟阳气更多地接触。
“与鸡俱兴”,这里反射出一个道理,就是动物比人更聪明,它虽然没有像人一样的上进心、功利心,但它更懂得天地之间的道理,所以大公鸡起来的那个点就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身体在早晨刚起来的时候有很多阳气开始升发的指征和特点。平常我们感觉醒着和睡着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人沉睡的状态下和刚醒的时候,就好像一个是压缩了的面包,一个是在水里泡开的面包。如果你仔细体会一下,早上起来之后,身体的各个部分开始苏醒了,有点血管扩张、心跳开始慢慢变快等这些变化。在夜里,人的心跳慢,正常是四五十下,到了白天肯定就是六七十下,甚至七八十下,这都是在你醒来的一刹那来做的这种转变。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秋三月里,两个地方提到了“志”,一个是“使志安宁”,一个是“无外其志”。很多人身体出现状况之后往往只看到健康损坏了,就去求医问药,虽然有的小病可以通过医药的方式解决,殊不知有的病是因为志的问题,不是用药所能治好的。我们权且用“理想”来代替一下这个志。一个人的生活没有理想会产生什么问题呢?在有一定生活经验之后,我们才能明白其实一个人没有理想是一生当中最大的麻烦。一个有理想的人和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生活状态是很不同的,因为没有理想,他平时会花很多时间去做一些庸庸碌碌之事,这种事平时看不出来影响,但是如果他做了十年、几十年之后产生了一种积习,非常难改,慢慢就会影响身体健康,这时候就必须在“志”上下功夫。
我们都听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在这里,天地对应的就是阴阳,对应的就是我们的思想和身体。实际上,一个人的身体究竟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出来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一个人的行动也是由其思想所主导的。大家可以慢慢体会一下阴阳的特点,如果对应到我们人身上,后背为阳,前面为阴,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等等,这是一个对应的关系。
天,也就是阳,对应我们的思想。云在天上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上一分钟和下一分钟展现的景象都不同,你想让这朵云待在什么地方,那朵云变成什么颜色,这是不可能的。对人的思想来讲也是这样,人每秒钟会有无数个念头冒出来,要想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改造也十分困难。地,也就是阴,有点像我们的身体。我们看天上的云彩,每一个时辰都在变,地上好像没什么变化,树还是那棵树,土还是那片土,但实际上这个树和土一直都是在变的,只是相比天的变化慢很多。大家再对应一下看自己的身体和思想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思想,明显此一刻和下一刻变化非常大,身体,看起来好像还是那个身体,上一个小时和这一个小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这个身体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而且它极有可能到什么时候就会给你一个比较吃惊的反应,有时会打一个嗝,有时候会疼一下、酸一下,这就是地的变化。
还有一点我们要知道,一年四季天都是很蓝的,虽然有变化,但并不是很明显,可是地上的变化就比较明显了:春天到处都开始冒出绿色,夏天植物长得非常繁盛,秋天就开始落叶变黄,冬天(特别在北方)一片枯败。相对于人的身体也是这样,你的思想从年初到年尾好像也没太大变化,但你的身体其实在春天和在夏天肯定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我们群里有学《内经》时间长点的同学会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会发现春天头发长得比较多,到了夏天会长得比较密,到了秋天头发就会掉得比较厉害,这就是身体其中的一个变化。这些变化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就好像我们看到地上的树会发芽、开花、结果、落叶一样,还有我们看不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也是有变化的。以上我是顺带用天气对应阴阳的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下阴阳的概念。
我们这个课呢,主要是让大家以一种不太难的方式慢慢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是一个入门课,入门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大家的兴趣提起来。有时候,我们看上去努力学了很多东西,好像也蛮有成就,但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会发现还是有很多不如意、不开心的地方,以前学的这个物理呀、化学呀,亦或是上了多少年大学所学的内容都帮不了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看这些问题都是什么问题呢?它是基本的人生问题、是基本的家庭问题、社会的问题,这些就要到《论语》当中去学、去寻找答案。在中国整个的学术传统氛围中,这一块其实解决得非常好,如果有问题的话你到这里面去找,很容易找到答案。再者,我们经常讲努力,经常讲奋斗,可努力奋斗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身体出现问题了,健康出现问题了,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幸福感下降。因为没有一个载体了,厚德载物的这个载体不见了,这个时候就会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内容、所做的事情,之后就会急于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去找到能重新修复自己身体的东西。实际上,在中医里面,这些东西都是每一个人必修的东西,必修的课程,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讲阴阳这些理论的一个原因。现在,我们接着讲下面的内容。
“使志安宁”,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志生,夏天的时候无使志怒,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太过度,到了秋天的时候就要使志安宁下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你想立一个志,不能说到了秋天才来开始准备干一番什么样的大事,因为秋天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一个人准备进入冬天的状态。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人到了晚上才开始决定规划一天的行程,这就明显搞错了,对吧?早上起来的时候,可以规划一下今天要做什么,因为这时候是在经过一晚的休息之后进入了再次整装待发的状态。到了晚上,对应四季中的秋天,相当于一天中最好的时光过去了,开始要由动慢慢地转入静,由消耗开始慢慢进入保养的阶段了。如果把人的身体比做车子的话,车子在这个时候得不到休息,那么肯定会出问题的。身体是天地、父母赐给的,而你老是用自己的想法玩命地去糟蹋,它肯定会出状况的,对吧?这是“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这个地方讲出了一个重点,就是说要使秋天的这个刑伤、刑罚得到缓解。秋季本来就是一个杀伐的季节,这个杀伐在什么地方体现,大家知道吗?我们春天要予而勿夺,生而勿杀,要给万事万物机会,能让他生就不让他死,你能给他一样什么东西就给他,更不要去强夺他的东西。到了秋天,大部分草木都要枯黄败落,这就是秋刑的时候,所以古时候讲秋后问斩。对于人来讲呢,我们人还不是这个草,人应该像木一样,虽然这个叶子落了,但你还要把自己的根、茎和枝干保留下来,对吧?那这个“以缓秋刑”和前面那个“使志安宁”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什么情况叫作违反了“以缓秋刑”这一规律呢?就好像一棵树到了秋天本来已经落叶了,偏偏又长出来一次叶子,而秋天寒冷的空气肯定不会允许它再生长一次,气温肯定会该冷继续冷下去,这样由树本身阳气升发出来的这个树叶就会再次落掉,这个时候就相当于被砍了两刀,等于加重了秋刑。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在秋季,要收敛两样东西:一个是神,一个是气。这里又提到了神的概念,我们现在是无神论的年代,其实也不是无神,因为每个人毕竟有眼神,看到一个人他的眼神怪怪的,就是说明还是有神的嘛,对吧?所以只是说无视这个神罢了。无视这个神,那这个神也不会太客气,因为实际上一切都是由神来主导的。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刚才讲过这里的天其实就是精神,这个精神不一定都是在外在的什么地方,其实都是在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外其实是一体的,内心想什么,外面就会有一个感应,内外的这种相应是永远都存在的。所以收敛神是对自己阳气的一个保养,收敛气还是对自己阳的保养,收敛神气最终来讲还是说要顺应时节的变化,使秋气平。《内经》当中讲过什么样的人不会生病呢?“平人”不病。这个平字非常厉害,如果找些和它相似的词,比如和平,可以看出和为贵的原因是因为有和才会平;我们讲“儒家八目”还会讲到平天下,所以“平”字非常重要;再比如心平,心平才能气和嘛!一个心平气和的人是非常难生病的,为什么?因为正气在内,邪不可干。如果你的正气足够,一定是以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呈现出来了,这时即便有暑湿燥热寒这些邪气,也没法侵入到人身之内。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多讲一点,就像冬天有的人会感冒,感冒不外乎就是因为气不平,气不平有时候是因为寒气入内,有的时候是因为寒气入内之后造成的火气升发,总之它不是一个平气。这时我们去判断感冒的严重程度有这么一个标准,就是看他的神是否伤了。如果这个人感冒后虽然出现了流鼻涕、打喷嚏现象,但是他的精神不倒,那这种感冒就不是很重。什么叫精神不倒呢?也就是说他闭上眼睛的时候感觉到没有太大的影响,只是呼吸的时候鼻子不是很通畅,整个的脉络气血的循环不是很顺畅,但是内在的精神还是很好的;但有的人感冒好多天之后一直不出汗,就发烧了,有的汗过了之后,感冒症状仍在,这时候感冒就深入了。这个深入的感冒就会影响到精神,我们看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可能就会萎靡不振或者是昏昏沉沉。一般来讲,如果不太注意及时处理的话,感冒基本上都会深入进去。在感冒最开始的时候,一般采用艾灸的方法,尤其在冬天效果更佳。因为冬天是寒气最盛行的时候,艾灸本身有调和阴阳、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能,对感冒后期的痊愈有非常好的帮助,但艾灸有非常多的禁忌,大家要去学习一下才好使用。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昨天我们讲夏三月的时候说“若所爱在外”,大家记得这句吗?“无外其志”,这个“志”它是一种情感,也是带有爱的成分在其中的,是有一种向外表露的情感,一种精神。“无外其志”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你可以把它适当地收回来了。春天的时候是“予而勿夺”,在秋天的时候可以稍稍收回来一些,不予也没有关系,那当然并不是鼓励去夺了,因为秋天本身就是一个刑罚的季节,如果你要是在刑罚的天气之外给自己再加上强夺的心意,两两相加就等于刑罚过重了,刑罚过重的话还是属于不平,对身体不好。
后面讲“使肺气清”,那我们就可以引申地知道秋天的时候肺气容易浊,肺气浊是一种什么情况?我们见到秋天咳嗽的人特别多,其实就是在肺里边有了不该呆的东西,不清亮的东西,到这个时候就要把它咳出来。那么这个要咳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呢?大部分都是寒,从什么地方进入的呢?从我们后背的身柱穴那里进去,还有的是从前面的这个天突穴进去。有一年,我和我的父亲在北京碰面,晚上父亲咳嗽,我就把手搭过去正好放在他的天突穴上。一般来讲人的手心都会比较热,手少阴心经在手臂的正下方,手上的热量其实是从我们五脏当中出来的,把手心上的劳宫穴捂在天突穴上,一捂上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父亲那个地方非常得冷,其实是寒气正在往里走,走进去之后就使这个肺气不清,所以人就要咳。那么当你给它一捂上之后就好像说“停”,这个寒气就不再往里走了,这个咳嗽立刻就停止了。后来我就跟我父亲讲,如果您以后再咳的话,就自己用手把劳宫穴对准天突穴,往这一放就可以止住了,我父亲也就慢慢地学会了。如果我们自己咳嗽,你就把这个被子往上一揪,揪到什么地方呢?一定要把天突穴这个地方给盖住,防止寒气从这儿进。刚才我们提到了寒气入肺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地方,是后背的身柱穴和前面的天突穴,大家要开始在平时慢慢体会感受。你如果感受不到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办,就只能去买药,是吧?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我们记得,在夏三月当中,叫作“养长之道也”,是吧?到了秋天的时候,秋气之应,就是养收之道了。所以大家要慢慢地琢磨生、长、化、收、藏这几个字分别所代表的含义。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逆之则伤肺”,之前我们也讲过了逆春气伤肝,逆夏气伤心,逆秋气伤肺,因为心肝脾肺肾,春夏秋冬,还有金木水火,它们都是相对应的。五行的东西需要大家有机会以后再去深入学习一下。
“冬为飧泄”,如果逆了秋气,这个影响到了冬天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冬天就会拉肚子。“奉藏者少”,本来在冬天你是要藏住阳气,但是这个清气下来入了小腹之后,就全部飨泄放走了,这样本应冬藏的东西就不足了。飨泄很大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寒气的深入。相反,如果是热的话,它热过了的话,可能就会出现一种当下不下,该泻下的东西没有泻下,也会成为病。正常情况就是该下的时候就下,不该下的时候就不要下。像这种冬为飨泄,明显就是过了,就属于下得太多了,这种时候就会把该藏的阳气没有藏起来,所以叫作“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名家注解〗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王冰曰:万物夏长,华实已成,容状至秋平而定也。天气以急,风声切也,地气以明,物色变也。惧中寒露,故早卧,欲使安宁,故早起。志气躁则不慎其动,不慎其动则助秋刑急,顺杀伐生,故使志安宁,缓秋刑也。神荡则欲炽,欲炽则伤和气,和气既伤,则秋气不平调也,故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也。无外其志,使肺气清,亦顺秋气之收敛,而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逆,谓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于秋,故行夏令则气伤。冬水王而金废,故病发于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伤肺,故少气以奉于冬藏之令也。
马莳曰:七八九月,秋之三月也,阴气已上,万物之容,至此平定,故气象谓之容平。天气以燥而急,地气以燥而明,吾人于此,当有善养之术。其卧则早,较春夏异,惧中寒露也。其起亦早,与鸡俱兴,较春夏尤早也。使此志安宁而不妄动,使秋刑缓用而不妄杀。盖用刑不缓,志仍不宁也,必收敛神气,使秋气之在吾身者和平也。无外驰其志,使肺气之藏吾内者清净也。凡若此者,盖以秋时主收,皆以应夫秋气,而尽养收之道也。否则秋主金,肺亦属金,逆秋气则伤肺金,肺金不能生冬时之肾水,而至冬之时,有飧泄之病。正以肺为阳明燥金,脾土恶湿喜燥,肺金既衰不能生水,肾水又衰不能摄水,而脾土又不能制水,故脾湿而飧泄自生也,岂不少气以迎肾脏欲藏之气哉?
张志聪曰:容平,万物皆盛实而平定也。寒气上升,故天气以急,阳气下降,故地气以明。鸡鸣早而出埘晏,与鸡俱兴,与春夏之早起少迟,所以养秋收之气也。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皆所以顺秋收之气,而使肺金清净也。凡此应秋气者,所以养收气之道也。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因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
高士宗曰:夏时盛极,秋气舒缓,其时则从容而平定也。天气以急,肃杀将至也,地气以明,草木将凋也。人体秋时之气而调神,当早卧以宁,早起以清。与鸡俱兴者,鸡卧则卧,鸡起则起也。早卧早起,所以使肺志安宁,以缓秋时之刑杀也。收敛神气,使秋气平者,言使志安宁,所以收敛神气也。以缓秋刑,所以使秋气平也,是五藏之志,即五藏之神矣。无外其志,使肺气清者,言收敛神气,乃无外其志也。使秋气平实,使肺气清也,是五藏之神,即五藏之志矣。凡此,皆所以遂其秋收之气,故曰此秋气之应,在人为养收之道也。若逆之而不养其收,则伤肺,肺伤,则秋无以收,故冬为飧泄之病,奉冬藏者少,是知调秋收之气,乃为冬藏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