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在美国留学、就业的那些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2009年,一个普通家庭的中国女孩,一鸣惊人连中四元,被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这四所世界顶尖学府同时录取,并给予四年全额奖学金。“丹东女孩张宏杰”一夜之间成为传奇,先后有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中新网、《世界日报》、《星洲日报》等上百家国内外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一时传为佳话。

三年后张宏杰再创辉煌提前被三家著名跨国公司争相招聘。

无独有偶,张宏杰刚上高中的弟弟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之下,品学兼优不甘人后,先后获得了小学和初中毕业时的最高荣誉美国总统奖。

是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能够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呢?

在国内家长的眼里,美国教育是一个美丽的光环。这个遥远的梦,使国内人对美国的追慕和推崇显得更加虚幻和绚丽。国内一些经济殷实的家庭不惜重金,让孩子孤身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在这些孩子当中,有的甚至从小学就开始接受美国教育。

可怜中国父母心,美国的教育到底怎样?美国学校到底是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美国是否像中国学校那么以分数高低论学生优劣呢?在美国接受世界一流的学校教育,就真的能培养出人格和能力俱佳的顶级人才吗?

实践证明,美国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经验。对于孩子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种能力比死记硬背更有用,一种是他要知道去哪儿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另外一种就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很多在美国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脸上总是洋溢快乐自信的微笑,内心充满阳光又富于创造力。他们没有严苛的考试规程,也不用每天操劳一大堆作业,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用来思考,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校注重孩子的实践活动,侧重孩子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求知的原动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在积极快乐的求学过程当中,孩子的个性爱好得到最大的发挥,学校成为孩子想去的地方,那里成了他们的百乐园。

即便这样,美国的教育真的无懈可击吗?当你摘下美国教育绚丽的光环,与它面对面接触的时候,好多事情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美好,特别是许多即使在美国已经生活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外留学生们在面临就业和长期居留问题时,因理想与现实生活所产生的落差和种种矛盾碰撞时,更让许多人不禁怀疑美国的教育是否存在缺陷。

就事论事,中国的基础教育可能在全世界是最扎实的,中国的学生求知也是最卖力的,中国的家长做梦都盼着儿女成为人中龙凤,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中国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弊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属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创造活力,喜欢照搬书本,缺少变通,所以中国的孩子和家长一直期待一些富于人性化、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中美教育到底有何不同?美国教育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在哪里?为什么美国有钱人放弃免费的公立教育,偏要花费大量美元送孩子就读私立学校?而国内的公立学校,怎样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孩子的教育方式呢?本书从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怎样才能吸取美国教育的长处融合到中国教育体系当中,在中美教育之间找到最好的教子妙方,使中国的孩子身心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大家都知道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对许多人来说毕业即等于失业;特别是那些不辞辛苦抛家舍亲万里寻梦的留学生,他们究竟为的是什么?该怎样做?又会得到什么预期目标?这些比较突出、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又急须解决的问题,使我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我必须要去帮助他们尽快了解美国留学,以及找到满意的工作并最终居留,作为一个走过来的人,我愿意义不容辞的把这二十年来实战成长经历和处理问题的体会分享,让更多的同胞都有机会圆一个梦想,以偿海外侨胞的赤子心愿。

凡事感恩,写这部书我并不贪图名利,只是想真正帮助那些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因为居留找工作摸不着头绪而饱受痛苦煎熬的大小留学生们。之所以造成每年递增的大量“海归”,坦白地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够优秀和努力,而是大多数的人活动圈子太小,或者是还不能尽快地从一种生活状态转变观念,还不够了解美国,更没有真正地入乡随俗融入到美国社会。

要么成为名副其实的海归回国,要么让自己留下来继续圆梦,为此,我这个草根亲子专家,与张宏杰的妈妈沙淑杰经过多年的潜心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特别适合中国家庭教育的留学、就业、扎根的亲子法宝。希望能够与关心热爱子女教育的国内家长共同分享,一起进步,为孩子的未来筑梦成真,早日迈向成功的康庄大道。

值得一提,自《哈佛并不遥远》和《时尚创意美式寿司》出版以来,这是我五年来利用业余时间正式出版的第六部关于教育类的图书。就教育话题而言,对于高中毕业的我来说是一个学无止境、充满挑战的全新领域,所以这部书不是令人望尘莫及的专家力作,理论性可能差强人意,但是它不哗众取宠或者夸夸其谈又很接地气,毕竟它来源于普通家庭父母一点一滴的留学、就业、居留亲子实战心得。在我抛砖引玉、您关注支持的同时,恳请良师益友批评指正,弥补书中不足之处,以期共同提高,一并致谢出版社的编辑、专家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著者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