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南迁 上党留痕
晋东南(古上党)境内,有多处北魏时期的石窟、石雕和石刻造像。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曾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河南洛阳),而上党地区是北魏南迁的必经之路,这些历史遗存多是北魏迁都时留下的痕迹。
由于长年史志职业的习惯,笔者出去总爱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从中探寻一些历史的痕迹。游览中在晋东南(古上党)境内,发现多处北魏时期的石窟、石雕和石刻造像,联想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曾把都城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河南洛阳),而上党地区是北魏南迁的必经之路,那么这些历史遗存是否北魏迁都时留下的痕迹呢?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北魏南迁途经上党的研究和探索,也进一步对这些遗迹进行深入的考察。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后来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定都于平城(山西大同)。北魏孝文帝时为了巩固北方的统一,并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决定把都城迁到洛阳。北魏鲜卑贵族在塞外已习惯了游牧民族的自由生活,大都反对迁都。孝文帝只好以征伐南方的齐朝为名,行迁都之实。于是,孝文帝亲率30万北魏大军南征,百官随行。南征军浩浩荡荡出大同,经太原,过上党,直抵洛阳。北魏定都洛阳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局面,上党也在这次民族大融合的核心区域。
北魏是个崇尚佛教的国度,佛教文化兴盛。石窟艺术和石刻造像则是北魏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北魏文成帝时开凿大同云冈石窟,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龙门石窟,把中国的石窟艺术推向了巅峰。
迁都不仅是都城地理位置的转移,同时也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转移。所以,从大同到洛阳的迁都路线,也是一条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传播的路线。沿途修建寺院,开凿石窟,雕塑佛像,形成了一道亮丽的佛教文化风景线。迁都洛阳后,北魏官员还经常冬居洛阳,夏还平城,频繁往来于两京地区,上党成为两京之间重要的中转站,沿途寺院就成为北魏官员的休息礼佛朝圣之地。
北魏于太和十七年(493)迁都,至今已1500多年,沿途繁华的寺院已不复存在。唯有千年不毁的石窟、石刻、摩崖造像等是北魏南迁的历史见证。仅上党境内就有南涅水石刻、北良候造像、羊头山石窟、石堂会石窟、定林寺石窟、丹朱岭石窟、釜山石窟、石堂沟石窟、智积寺石刻、崇寿寺石刻、碧落寺石窟、岳神山造像、石佛岭造像、佛堂沟造像、柳木岩造像、木亭千佛造像、老鹤岭造像等几十处。确有文字记载的北魏石窟、石刻、造像是南涅水石刻、羊头山石窟、石堂会石窟、碧落寺石窟和智积寺石刻、崇寿寺石刻以及柳木岩造像、木亭千佛造像、老鹤岭造像,其余多为北齐和隋唐时期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