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晋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晋城与晋国的历史渊源

晋国是中国春秋时代实力最强,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晋国疆域最大时包括山西全境、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中北部以及陕西东部。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唐叔虞立国,到公元前4世纪初晋静公时期解体,雄踞北方660多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知氏以后,三家已经事实上瓜分了晋国。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后,赵国占据晋阳(太原)、代郡(忻州)及今河北南部,定都于邯郸。魏国占领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后定都于大梁(河南开封)。韩国占据晋平阳(山西临汾),后灭郑扩展至豫西,定都于郑州以南的新郑。战国初期,韩、赵、魏是中原地区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其中最早变法的魏国是势力最强的超级大国,与北方的燕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形成“战国七雄”的天下格局。

三家分晋至今已有2400多年,如今,山西以“晋”为城市之名者唯有晋城。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等只是地域方位概念。晋城与晋国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据《左传》载,晋文公继位以后,曾经“伐原”,迁原国国君原伯于“蒲”,原国成为晋国大夫赵衰的封地。原国的地望包括今沁水、济源以及高平西南部。晋襄公以后,今沁水西部的坞岭,是晋国会盟诸侯、训练军卒的重要军事基地。公元前597年,晋国在邲之战中败于楚国。三年以后,晋景公令荀林父率军东征上党,灭赤狄。第四年,晋景公派卿大夫士会带兵讨伐留吁的赤狄甲氏和南太行的赤狄铎辰,大胜而归。由此,上党地区包括晋城全境归入晋国版图。

公元前376年,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被废,“迁为家人,晋绝不祀”,晋静公所迁之处在今沁水端氏。公元前349年,又迁晋君于屯留。《竹书纪年》说,此后再无晋事。《太平寰宇记》释晋城之名曰:“以三国分晋地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清雍正《泽州府志》载:“晋城,即今高都。相传三卿分晋,晋公奉祀于此”。方志所言,递远传讹,难以尽信。事实是晋国从晋哀公以后,历史记载混乱,而《左传》《国语》记载阙如,成为晋国历史记载的一段空白。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不仅瓜分了晋国的土地,还把晋国宗庙迁出国都,将历代晋君的灵位置于高都奉祀,将晋静公流放到端氏聚(今山西沁水县城东北45公里端氏镇)。《史记·赵世家》云:赵敬侯之子赵成侯“十六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晋静公迁端氏,后又被迁于屯留,客死于沁县。《史记·赵世家》记载:“赵肃侯元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史记·赵世家》有关晋国哀公以后的记载,多处与《史记.晋世家》抵牾,其中缘由不得而知。

强大的晋国在春秋时期曾是雄踞一方的中原霸主,由于晋献公以后,实行“晋国无公族”制度,晋国公族枝叶凋零,异姓卿士坐大,最后导致“六卿专权”,君权旁落。从历史上的角度看,正因为如此,晋国才能够突破宗法的藩篱,周礼的羁绊,不拘一格用人,出现如军事家先轸、谋略家士、“古之良吏”赵盾,并成为战国法家的策源地。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子,以及先秦诸子集大成者的荀子,都是出自三晋的人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的时代是从历史中走来,我们的今天终将成为历史。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延绵不息地在时空里流淌。中国有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文明史,得益于中华民族敏锐的历史感觉和核心文化的多元化内涵。

晋国最后的君主流放之地和奉祀之地都在晋城境内,还诞生了“晋城”这样的地名,这大概就是历史的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