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约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3500年。当时人类已开始定居生活,已发明农业和畜牧业,并广泛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陶和纺织。其代表性的文化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八里坪遗址、高都遗址、郑庄遗址等10多处。
八里坪遗址
位于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遗址西北高向东南倾斜,形成阶梯状,东接荒沟,西至晋豫公路,北靠圪聚沟,南临沁河,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200米,面积约156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
1982年12月12日,山西省考古所和县文史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从遗址多处暴露地表的灰层、灰坑、石灰面、墓葬等迹象表明,内涵遗存比较丰富。因遗址靠山近水,交通方便,顶部平坦,适宜人类生活劳动,时间延续比较长。在遗址内发现三处有规整的灰面,东南的一处长达20米。墓葬居于遗址的北部,地形呈凹形。断壁上有袋形竖穴墓多处。在灰层中发现的石器有石核、杏叶状石箭头和磨光石斧、石铲、双孔石镰等。陶器有带足鬲、斝、夹砂罐、小口罐、平口缸、深腹罐、豆、碗等。纹饰有绳纹、篮纹、磨光素面、方格纹、附加堆纹。陶质有泥灰质灰陶、夹砂灰陶以及褐陶和红陶。
高都遗址
位于泽州县高都镇保福村,坐落在丹河西岸二级阶地上,面积450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65年被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存大多为陶片、动物骨骸,陶质为夹砂褐陶、泥质黑陶、泥质红陶三种。器形有罐、鬲、盆、钵、瓶、甑等类。纹饰除粗绳纹、篮纹、素面以外,尚有彩绘、附加堆纹、泥条盘筑等工艺。制作方法有手制及轮制两种。生产工具可见磨制光洁的石斧、石铲和骨,下延可至商代中期,它是丹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代表。《路史》记载“夏帝履癸始于垂”,意思是夏王朝最后的帝王曾在泽州县高都镇的垂棘山一带住过,因此高都遗址对夏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郑庄遗址
位于沁水县郑庄镇郑庄村东300米公路北侧的台地上。遗址依山傍水,南20米即为沁河,属河旁台地,范围东西200米、南北50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1994年调查时,断面上暴露出文化层,有灰坑、烧土块、墙块等遗迹。文化层距地表深约40—50厘米,厚约2米。地表和断崖散落的陶片较丰富。文化面貌,从陶片看是一处时代单纯的仰韶遗址。遗存主要是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有部分夹砂红褐陶。泥质陶多为素面,个别有黑彩,夹砂陶多有弦纹、绳纹、线纹。器形有尖底瓶、圆点直线彩陶钵、敛口曲腹盆、圈足碗、侈口鼓腹罐等。
神腰遗址
位于沁水县郑庄镇南郎村南300米处的“神腰”地带,村东500米为沁河。遗址所在地为河旁台地,较为平坦、开阔。现存范围东西宽80米南北长约2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1995年复查时,所见断崖有文化层、灰坑、白灰面房址等遗迹。文化层距地表40厘米,厚度约2米,白灰面厚约2厘米,叠压有3层,与白灰面相连的还有红烧土面的灶坑。遗物采集的陶片主要为泥质灰陶、少量夹砂灰陶;纹饰多有篮纹、绳纹,素面者少见;器形有尖唇侈口折沿鼓腹罐、敞口浅平底盆、小口高领折肩瓮等。据上述遗迹和陶片判断,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
此外,还有高平乔庄、店上、东庙村,阳城走马岭、海会寺,沁水郎村、东大村、南坪村、窦庄、南郎村等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且保存较好,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