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诗歌系年考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鲁迅先生说:“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形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且介亭杂文〉序言》)余有志于唐诗编年久矣,然穷年獭祭,所得甚微,而疑惑愈甚。今不揣谫陋,试作数节,敬祈方家教正。
武德元年(618)
五月甲子(二十日),李渊即帝位,改国号为唐,改义宁二年(即大业十四年)为武德元年。
欧阳询六十二岁,贺德仁约六十二岁,虞世南、萧德言六十一岁,褚亮五十九岁,李百药五十四岁,王珪四十八岁,孔颖达四十五岁,陈叔达约四十五岁,陈子良四十四岁,孔绍安四十二岁,房玄龄四十一岁,魏徵三十九岁,颜师古三十八岁,令狐德棻三十六岁,杜如晦三十四岁,于志宁三十一岁,王绩二十九岁(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说),薛收、许敬宗二十七岁,岑文本二十四岁,褚遂良二十三岁,唐太宗二十岁,马周十八岁,玄奘十七岁(用陈垣《释氏疑年录》说),上官仪约十一岁,来济九岁,李义府五岁。
窦威卒。海顺卒。
魏徵《述怀》(一作《出关》),见《全唐诗》卷三一。
诗云:“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请缨”两句分用终军、郦食其典,皆指自请出关安抚山东、说徐世勣归唐事。《旧唐书·魏徵传》:“及(李)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久不见知,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驱传至黎阳。徐世勣尚为李密拥众,征与世勣书曰云云。世勣得书,遂定计遣使归国。”《新唐书·魏徵传》同。《资治通鉴》卷一八六载此为武德元年十一月事,诗云“古木鸣寒鸟”,时令正合。诗当作于是时。
编选者按:本文原载于《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窦威《出塞曲》,见《全唐诗》卷三〇。
《旧唐书·高祖纪》、《新唐书·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八五载:窦威卒于武德元年六月辛丑(二十八日)。诗当作于此前。
海顺《三不为篇》,见《全唐诗》卷八〇八。
《续高僧传》卷十三《海顺传》:“须臾卒于住寺,春秋三十,即唐武德元年八月十五日也。”诗当作于此前。《三不为篇》亦始见于《续高僧传》本传。
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见《全唐诗》卷三八。
徐永元无考。诗云:“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明为战乱别离情景,当作于是年前后。
武德二年(619)
孔绍安《侍宴咏石榴》,见《全唐诗》卷三八。
诗云:“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旧唐书·文苑传上》:“绍安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时高祖为隋讨贼于河东,诏绍安监高祖之军,深见接遇。及高祖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高祖见之甚悦,拜内史舍人,赐宅一区,良马两匹、钱米绢布等。时夏侯端亦尝为御史,监高祖军,先绍安归朝,授秘书监。绍安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曰:‘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时人称之。”《本草纲目》卷三〇:“石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元和郡县图志》卷五载:洛阳距长安“八百五十里”。武德元年五月甲子(二十日),高祖即帝位于长安,消息传至洛阳,绍安设法逃出,间道至长安,见高祖,授官,其时当在六七月间,石榴花早已凋谢。故侍宴咏诗,当在二年五月。
王绩《野望》,见《全唐诗》卷三七。
末二句云:“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明唐汝询《唐诗解》谓“感隋之将亡”。清屈复《唐诗成法》谓“‘怀采薇’三字要活看,不是自己要学夷齐饿死首阳山,是说炀帝终须到商纣之白旌悬首之日。后无功仕唐,所谓知人论世也”。可知唐汝询、屈复皆以此诗作于隋将亡未亡之时,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云:“通首只‘无相识’意。‘怀采薇’,偶然兴寄古人也。说诗家谓‘感隋之将亡’,毋乃穿凿!”按:沈说是。诗云“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必作于王绩隐居乡里、躬耕东皋时。作者《自作墓志文》云:“常耕东皋,号东皋子。”今山西河津县有东皋村。王绩曾三仕三隐,此诗当作于首次归隐之后。吕才《王无功文集序》:“大业末,应孝悌廉洁举,射策高第,除秘书正字。……非其所好也,以疾罢,乞署外职,除扬州六合县丞。君笃于酒德,颇妨职务。时天下将乱,藩部法严,屡被勘劾。君叹曰:‘网罗高悬,去将安所?’遂出所受俸钱,积于县门外,托以风疾,轻舟夜遁。隋季版荡,客游河北。时窦建德始称夏王,其下中书侍郎凌敬,学行之士也,与君有旧,君依之数月。敬知君妙于历象,访以当时休咎,君曰:‘人事观之足可,不俟终日,何遽问此?’敬曰:‘王生要当赠我一言。’君曰:‘以星道推之,关中福地也。’敬曰:‘我亦为然。’君遂去还龙门。”据此,王绩弃六合县丞之后,曾客游河北,依凌敬门下数月,然后归隐龙门。《新唐书·窦建德传》:“(大业)十三年正月,筑坛于河间乐寿,自立为长乐王。十四年五月,更号夏王,建元丁丑,署官属,分治郡县。……始都乐寿,号金城宫,备百官,准天皇故事。冬至,大会僚吏,有五大鸟集其宫,群鸟从之。又宗城人献玄圭一,景城丞孔德绍曰:‘昔天以是授禹,今瑞与之侔,国宜称夏。’建德然之。改元五凤,以德绍为内史侍郎。”《资治通鉴》卷一八六:“宗城人有得玄圭献于建德者,宋正本及景城丞会稽孔德绍皆曰:‘此天所以赐大禹也,请改国号曰夏。’建德从之。以正本为纳言,德绍为内史侍郎。”凌敬任内史侍郎(武德三年改为中书侍郎,吕《序》用唐官名),当亦在武德元年(即大业十四年)冬。王绩依凌敬数月,然后归隐龙门,其时当在武德二年春夏间。《野望》云:“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当作于武德二年秋。王绩《无心子并序》:“东皋子始仕,以醉儒罢。乡人或诮之,东皋子不屑也,退著《无心子》以见趣云。”此可作“相顾无相识”之自注,亦可证《野望》当作于王绩首次归隐之后。
王绩《山夜》,见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二,《全唐诗》失载。
诗云:“仲尼初返鲁,藏史欲辞周。脱落四方事,栖遑万里游。影来徒自责,心尽更何求?礼乐存三代,烟霞主一丘。长歌明月在,独坐白云浮。”首二句用孔子与老子事,明其归隐时,适为乱世。“万里游”当指其弃六合县丞后“遍游山水”。据王度《古镜记》载:绩弃六合丞后,“先游嵩山少室”,“入箕山,渡颍水,历太和,视玉井”,“出于宋汴”,“游江南,将渡广陵扬子江”,“跻摄山麴芳岭”,“涉浙江”,“登天台”,“还履会稽”,“更游豫章”,“寻真至庐山”,“便游河北”,“归长安”,“还河东”。游踪所至,遍及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河北、陕西、山西等省。考王绩生平,堪称“万里游”者,唯此一次而已。诗当作于武德二年归隐龙门时。
王绩《端坐咏思》,见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二,《全唐诗》失载。
诗云:“纷吾独无闷,高卧喜闲居”,“寄言忘怀者,归来任卷舒”。当作于初归田时。又云:“张衡赋《四愁》,梁鸿歌《五噫》。慷慨□□□,憔悴将焉如?”满腔忧愤,溢于言表。又云:“世途何足数,人事本来虚。三王无定策,五帝有残书。咄嗟建城市,倏忽观丘墟。明治若不足,昏暴常有余。”大有沧桑之感,易代之慨。当作于武德二年归隐龙门时。
武德三年(620)
省吏《嘲崔左丞》,见《全唐诗》卷八六九。
《旧唐书·崔善为传》:“善为好学,兼善天文算历,明达时务。……武德中,历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甚得誉。诸曹令史恶其聪察,因其身短而伛,嘲之曰:‘崔子曲如钩,随例得封候。髆上全无项,胸前别有头。’高祖闻之,劳勉之曰:‘浇薄之人,丑正恶直。昔齐末奸吏歌斛律明月,而高纬愚暗,遂灭其家。朕虽不德,幸免此事。’因购流言者,使加其罪。”《新唐书·崔善为传》略同,事又见《大唐新语·容恕》,《全唐诗》摘录为题下注。《唐会要》卷三九载:武德元年十一月四日,崔善为在内史舍人任。同书卷三八载:武德二年正月四日,善为在尚书左丞任。同书卷六三载:武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善为在大理卿任。据此,善为任尚书左丞当在武德元年十二月至五年十二月之间,诸曹令史之嘲当在武德三年前后。
孔德绍《登白马山护明寺》,见《全唐诗》卷七三三。
孔德绍《送舍利宿定普岩》,同上。
《隋书·文学传》:“会稽孔德绍,有清才,官至景城县丞。窦建德称王,署为中书令,专典书檄。及建德败,伏诛。”《北史·文苑传》同。两《唐书·窦建德传》及《资治通鉴》卷一八六、一八九载:武德元年冬至日,景城县丞孔德绍劝窦建德改国号曰夏,建德从之,擢德绍为内史侍郎。四年二月,建德率军南下救王世充;五月,秦王李世民大破夏军,俘建德;七月,斩于长安。据此,德绍被诛,当在武德四年五至七月间。白马山在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东)东北三十四里,见《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滑州》,其地一度为窦建德所据。《登白马山护明寺》当作于德绍事夏王窦建德时。定普岩未详,然送舍利乃佛教盛事,非布衣所为,《送舍利宿定普岩》当作于德绍任内史侍郎或中书令时。要之,二诗当作于武德二、三年间。
武德四年(621)
正月,于门下省置修文馆。见《唐会要》卷六四。五月乙末,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军于虎牢,擒建德,河北平;丙寅,王世充降,河南平。十月乙丑,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世民开文学馆,以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亮、姚思廉、于志宁、薛收、孔颖达、许敬宗、陆德明等十八人为学士,世称“十八学士”,谓预选者为“登瀛洲”。
孔德绍、郑颋被诛。员半千生。
郑颋《临刑诗》,见《全唐诗》卷七三三。
《新唐书·王世充传》:“(武德)四年二月,……御史大夫郑颋丐为浮屠,世充恶其言,杀之。”《资治通鉴》卷一八八:武德四年二月,“先是御史大夫郑颋不乐仕世充,多称疾不预事,至是谓世充曰:‘臣闻佛有金刚不坏身,陛下真是也。臣实多幸,得生佛世,愿弃官削发为沙门,服勤精进,以资陛下之神武。’世充曰:‘国之大臣,声望素重,一旦入道,将骇物听。俟兵革休息,当从公志。’颋固请,不许。退谓其妻曰:‘吾束发从官,志慕名节。不幸遭遇乱世,流离至此,侧身猜忌之朝,累足危亡之地,智力浅薄,无以自全。人生会有死,早晚何殊?姑从吾所好,死亦无憾。’遂削发被僧服。世充闻之,大怒曰:‘尔以我为必败,欲苟免邪?不诛之,何以制众?’遂斩颋于市。颋言笑自若,观者壮之。”《临刑诗》当作于是年二月。
《牛口谣》,见《全唐诗》卷八七八。
《全唐诗》注:“窦建德未败时有此谣,后果于牛口谷为太宗所擒。”《旧唐书·窦建德传》:“及建德结阵于汜水,秦王遣骑挑之,建德进军而战,窦抗当之。建德少却,秦王驰骑深入,反覆四五合,然后大破之。建德中枪,窜于牛口渚(《新唐书·窦建德传》作“牛口谷”),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生获之。先是,军中有童谣(《新唐书·窦建德传》作“初,其军有谣曰”)曰:‘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建德行至牛口渚,甚恶之,果败于此地。”又见《新唐书·五行志二》。据《旧唐书·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八九,建德被擒在四年五月己未(《新唐书·高祖纪》作“五月壬戌”),则此谣当作于五月己未(二日)之前。牛口谷,即牛口峪,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西北。
凌敬《游隋故都》,见《全唐诗》卷三三。
窦建德军败后,凌敬西入长安,过洛阳,游隋故都,“洛城聊顾步,长想遂留连”。目睹故都残破景象,大有禾黍麦秀之悲:“枌榆何冷落,禾黍郁芊绵。悲歌尽商颂,太息悯周篇。”审时度势,对新王朝寄以厚望:“来苏伫圣德,濡足乃乘乾。正始淳风被,人劳用息肩。”时在秋季,故云“平原悴秋草,乔木敛寒烟”。诗当作于武德四年秋,说见傅璇琮《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载《文学遗产》一九九八年第五期。凌敬,《全唐诗》作“陆敬”,校:“一作凌敬。”按:“陆”字误,当作“凌”,参见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
王绩《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见《全唐诗》卷三七。
辛学士《答王无功入长安咏秋蓬见示》,见《全唐诗》卷七八三。
建德军败,王世充降,河北、河南平定。王绩早已预言:“以星道推之,关中福地也。”(见“武德二年”条)故此时入长安以求仕,赠诗辛学士,以秋蓬自喻:“遇坎聊知止,逢风或来归。孤根何处断?轻叶强能飞。”自伤身世、希求引荐之意甚明。辛学士答曰:“托根虽异所,飘叶早相依。因风若有便,更共入云飞。”明为许诺,但据下文所考,知辛学士举荐无成,或徒托空言耳。辛学士,未详,疑即辛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有辛谞,辛宽子,官至中书舍人。《元和姓纂》卷三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七《司勋郎中》有辛谞,在杨纂后,薛述、窦孝鼎、宇文节、杜文纪前。杨纂于大业中举进士,义军初渡河,于长春宫谒见,累迁侍御史,擢考功郎中。贞观初,为长安令。薛述历任司勋郎中、吏部郎中,官至吏部侍郎。窦孝鼎历任司勋员外郎、司勋郎中。宇文节历任吏部员外郎、司勋郎中、吏部郎中,贞观中为尚书右丞。杜文纪历司勋郎中,贞观六年,以谏议大夫为益州长史。据此,辛谞为司勋郎中当在武德中(以上俱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三、卷六、卷七)。《广弘明集》卷二一释慧净《析疑论》有“太子中舍辛谞”。《册府元龟》卷一四四载:贞观元年九月,遣中书侍郎温彦博、检校中书舍人辛谞等分往诸州存问。综上所述,知辛谞于武德中为司勋郎中(从五品上);四年正月,高祖置修文馆,谞入馆为学士;秋,王绩入长安,有诗赠答;后迁太子中舍人(正五品下);贞观元年,为检校中书舍人(正五品上)。
王绩《久客斋府病归言志》,见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三,《全唐诗》失载。
“斋”,清同治四年晚晴轩钞《王无功文集》作“齐”。按:作“齐”是。齐府,即齐王李元吉府。诗云:“君王邸茅宽,修竹正檀栾。构山临下杜,穿渠入上兰。天人多晏喜,宾寀盛鹓鸾。……别有恩光重,恒嗟报答难。沉绵赴漳浦,羁旅别长安。玄渚芦花白,黄山黎叶丹。故人倘相忆,应知归路寒。”诗中“君王”、“天人”皆指齐王。下杜在长安城南;上兰,观名,在长安西南上林苑中。盖绩于是年秋入长安。先求辛谞荐举,无成;为齐王门客,久而不得官职,遂托病还乡。“恩光重”、“报答难”云云,不过是微婉之词,实乃一肚皮牢骚。诗云:“芦花白”、“黎叶丹”、“归路寒”,当作于是年秋末。
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见《全唐诗》卷三七。
《旧唐书·薛收传》:“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云云。太宗纳之,卒擒建德。……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七年,寝疾,……寻卒,年三十三。”《新唐书·薛收传》同。两《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四年十月己丑,秦王加天策上将。天策府置记室参军事二人,薛收为记室当在是时。是年冬,薛收衣锦还乡,瞻拜其师王通故居,顺便过访王绩,绩赋诗以赠。诗云:“尔为培风鸟,我为涸辙鱼。逮承云雷后,欣逢天地初。……朽木不可雕,短翮将焉摅?故人有深契,过我蓬蒿卢(通“庐”)。”欣羡故人乘风腾达,而自伤沉沦草莱,并表示了希求再度出仕之愿望。盖绩于是年秋入长安,求仕无成,遂还乡以待时。翌年三月应征,或因薛收举荐也。
武德五年(622)
王绩《被举应征别乡中故人》,此诗《全唐诗》失载,见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三。
《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京官及总管刺史举人诏》:“择善任能,救民之要术;推贤进士,奉上之良规。自古哲王,宏风阐教,设官分职,惟才是与。然而岩穴幽居,草莱僻陋,被褐怀珠,无因自达。……朕膺图驭宇,宁济兆民,思得贤能,用清治本。招选之道,宜革前弊;惩劝之方,式加常典。苟有才艺,所贵适时,洁己登朝,无嫌自进。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举一人。其有志行可录,才用未申,亦听自己具陈艺能,当加显擢,授以不次。”末署“武德五年三月”。《册府元龟》卷六七作“唐高祖武德五年诏”。《唐会要》卷二六摘录之,作“武德五年三月敕”。《全唐文》卷二题为《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总管刺史各举一人诏》。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武德中,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武德凡九年,“武德中”正是武德五年。《新唐书·王绩传》改作“武德初”,误。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第六章考定王绩《被举》诗作于武德五年三月,甚是。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一谓此诗作于隋大业十年(614)应孝悌廉洁举时,疑非。诗云:“皇明照区域,帝思属风云。烧山出隐士,治道送征君。自惟蓬艾影,叨名兰桂芬。使君留白璧,天子降玄纁。”全是应征出仕之口吻,盖诗人深信诏书所谓“当加显擢,授以不次”也。大业十年只是应诏参加科举考试,似不应如此神气。且诗言“征君”,自与举子有别。
唐高祖《嘲苏世长》,见《全唐诗》卷八六九。
《旧唐书·苏世长传》:“王世充僭号,署为太子太保、行台右仆射,与世充兄子弘烈及将豆卢褒俱镇襄阳。……武德四年,洛阳平,世长首劝弘烈归降。既至京师,……高祖与之有故,笑而释之,寻授玉山屯监。后于玄武门引见,语及平生,恩意甚厚。……尝嘲之曰:‘名长意短,口正心邪。弃忠贞于郑国,忘信义于吾家。’世长对曰:‘名长意短,实如圣旨;口正心邪,未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封侯;臣以山南归国,惟蒙屯监。’即日擢拜谏议大夫。从幸泾阳校猎,大获禽兽于旌门。”《全唐诗》节录为题下注。《资治通鉴》卷一八九:武德四年“秋七月庚申,王世充行台王弘烈、王泰、左仆射豆卢行褒、右仆射苏世长以襄州来降。”《唐会要》卷二八:“武德五年十二月九日,谏议大夫苏世长从幸泾阳之华池校猎。”则高祖嘲世长当在四年七月之后,五年十二月之前。今系于五年。
武德六年(623)
薛元超生。
孔绍安《咏夭桃》,见《全唐诗》卷三八。
《初学记》卷二八题作《应诏咏夭桃诗》。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载《文史》第24辑》)云:“绍安在隋时未跻身侍臣之列,此诗当亦入唐作。”陈说是。《旧唐书·孔绍安传》:“及高祖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高祖见之甚悦,拜内史舍人。……寻诏撰《梁史》,未成而卒。”《唐会要》卷六三《修前代史》:“武德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诏:‘司典序言,史官纪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自有魏至乎陈隋,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然而简牍未编,纪传咸阙。炎凉已积,谣俗迁讹,余烈遗风,泯焉将坠。顾彼湮落,用深轸悼。有怀撰次,实资良直。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可修《魏史》, ……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 ……’绵历数载,竟不就而罢。至贞观三年,于中书置秘书内省,以修五代史。”《唐大诏令集》卷八一载此诏,题作《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末署“武德五年十二月”。《旧唐书·令狐德棻传》亦录此诏,并云“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新唐书·令狐德棻传》载此事,亦云:“多历年不能就,罢之”。两《唐书》皆言贞观三年修五代史者,无孔绍安。据以上史料,可知绍安于武德初入唐,五年十二月奉诏修《梁史》,绵历数年,未成而卒,其卒年当在贞观初。《咏夭桃》当作于武德年间,姑系于六年。
武德七年(624)
武则天生。薛收卒。
九月十七日,欧阳询等奉敕撰《艺文类聚》成,上之。见《唐会要》卷三六。
杜淹《寄赠齐公》,见《全唐诗》卷三〇。
诗云:“冠盖游梁日,诗书问志年。佩兰长坂上,攀桂小山前。结交淡若水,履道直如弦。此欢终未极,于兹独播迁。赭衣登蜀道,白首别秦川。泪随沟水逝,心逐晓旌悬。去去逾千里,悠悠隔九天。效野间长薄,城阙隐凝烟。”可知齐公乃杜淹早年隐居时期之友人,此诗当作于流放西蜀、离京登程之时。《旧唐书·杜淹传》:“武德八年,庆州总管杨文干作乱,辞连东宫,归罪于淹及王珪、韦挺等,并流于越嶲。”越嶲,郡名,即嶲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新唐书·杜淹传》:“庆州总管杨文干反,辞连太子,归罪淹及王珪、韦挺,并流越嶲。”按:《旧唐书》本传载此为武德八年事,误。《新唐书·高祖纪》:“武德七年六月壬戌,庆州都督杨文干反。”《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武德七年六月壬戌(二十四日),庆州都督杨文干反。……甲子(二十六日),上召秦王世民谋之。……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嶲州。”凡此可证:杜淹流放越嶲必在武德七年六月底,诗当作于是时。诗云:“郊野间长薄”(《楚辞·九章·涉江》王逸注:“草木交错曰薄。”),时令亦合。
《廉州人歌》,见《全唐诗》卷八七四。
《旧唐书·颜师古传》:“师古叔父游秦,武德初累迁廉州刺史,封临沂县男。时刘黑闼初平,人多以强暴寡礼,风俗未安,游秦抚恤境内,敬让大行。邑里歌曰:‘廉州颜有道,性行同庄老。爱人如赤子,不杀非时草。’高祖玺书劳勉之。俄拜郓州刺史,卒官。”《全唐诗》节录为题下注。《新唐书·颜师古传》亦云:“时刘黑闼初平,人多强暴,比游秦至,礼让大行,邑里歌之,高祖下玺书奖劳。终郓州刺史。”颜真卿《晋侍中右光禄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颜公大宗碑》(见《全唐文》卷三三九)云:“游秦,度支郎中、廉州刺史,见《循吏传》。”据两《唐书·高祖纪》、《资治通鉴》卷一九〇载:武德五年十二月,刘黑闼败绩;六年正月,黑闼被擒;二月伏诛,山东平。郁贤皓《唐刺史考》卷六六谓颜游秦自廉州刺史迁郓州刺史约在武德末、贞观初。综上所考,知颜游秦任廉州刺史当在武德六年至八年间,歌当作于七年前后。
武德八年(625)
张柬之生。
杜正伦《玄武门侍宴》(一作《侍宴北门》),见《全唐诗》卷三三。
诗云:“大君端扆暇,睿赏狎林泉。开轩临禁籞,藉野列芳筵。”明其时令为春。《册府元龟》卷一〇九:“武德八年三月丁酉(三日),宴群臣于玄武门,陈倡优烂熳之伎。”杜诗即作于是时。又《册府元龟》卷一〇九、卷一一〇载,武德、贞观、永徽、显庆时玄武门之宴凡九次:第一次在武德元年十一月癸亥(二十二日),时值隆冬;第二次在武德五年正月辛亥(二十九日),天气犹寒;第三次在武德八年三月三日,时令正合;第四至六次分别在贞观七年正月癸巳(十五日)、十一年正月戊申(二十二日)、十四年正月己酉(十一日),皆正值春寒;第七至九次分别在贞观十八年正月丙戌、二月辛酉、永徽五年四月癸巳。据两《唐书·杜正伦传》、《高宗纪》、《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卷二〇〇及郁贤皓《唐刺史考》,杜正伦于十七年贬谷州刺史,是年七月辛卯再贬交州都督,寻配流驩州。久之,授郢、石二州刺史。永徽末,召还京。显庆元年(656)三月,自户部侍郎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年十一月,贬横州刺史,寻卒于贬所。由此可见:第七至九次玄武门之宴时,正伦远离长安,无从与宴;而第一、二、四、五、六次玄武门之宴,其时令与诗不合;故此诗必作于武德八年三月三日。
唐太宗《赐李百药》,见《册府元龟》卷九七,《全唐诗》失载。
《册府元龟》卷九七:“李百药初为杜伏威行台郎中,劝伏威入朝。辅公祏反,又以百药为吏部侍郎。有谮百药于高祖云:‘百药初说杜伏威入朝,又与辅公祏同反。’武德中,配泾州司户。太宗至泾州,召百药,因赐诗云云。”《新唐书·李百药传》:“会高祖遣使招伏威,百药劝朝京师,既至历阳,中悔,欲杀之,饮以石灰酒,因大利(痢),濒死,既而宿病皆愈。伏威诒书辅公祏,使杀之,为王雄诞保护得免。公祏反,授吏部侍郎。或谓帝:‘百药与同反。’帝大怒。及平,得伏威所与公祏书,乃解,犹贬泾州司户。太宗至泾州,召与语,悦之。贞观元年,拜中书舍人。”《旧唐书·李百药传》略同。据两《唐书·高祖纪》及《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平辅公祏乃在武德七年三月戊戌(二十七日),则百药为泾州司户当在七年四月至贞观元年之间。《新唐书·高祖纪》:“武德七年闰七月己未,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屯于豳州,以备突厥。”“八年七月丁巳,秦王世民屯于蒲州,以备突厥。”《资治通鉴》卷一九一同。豳州与泾州相邻,太宗至泾州赐百药诗,当在武德七年闰七月至八年七月之间。
王绩《裴仆射宅咏妓》,见五卷本《王无功文集》卷三。
此诗各三卷本《东皋子集》、《初学记》卷十五、《文苑英华》卷二一三、《唐诗纪事》卷五、《全唐诗》卷三七均题作《咏妓》,唯五卷本《王无功文集》题作《裴仆射宅咏妓》,今从五卷本。两《唐书·高祖纪》、《裴寂传》、《新唐书·宰相表上》、《资治通鉴》卷一八五、卷一九〇、卷一九一载:武德元年六月甲戌(一日),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六年四月癸酉(二十八日),转左仆射;九年正月甲寅(二十五日),罢为司空。上文已考绩于五年三月应诏入京,贞观初归隐(见下文)。诗云:“日照当轩影,风吹满路香”,“香”字语意双关,既指花香,又指妓香,则时令为春。据此,诗当作于武德六年或七、八年之春,时裴寂在仆射任。
武德九年(626)
正月十日,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正雅乐。三月,改修文馆为弘文馆。六月庚申,玄武门之变,秦王世民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癸亥,立世民为皇太子。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甲子,世民即帝位。九月,太宗于弘文殿侧置弘文馆,命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
杜淹《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见《全唐诗》卷三〇。
《唐诗纪事》卷五:“杜淹始见袁天纲于洛,天纲谓曰:‘兰台成就,学堂宽广。’又语曰:‘二十年外,终恐责黜,暂去即还。’武德六年,以善隐太子,配流嶲州。淹至益州,见天纲,曰:‘洛邑之言,何其神也!’天纲曰:‘不久即回。’至九年六月召入,天纲曰:‘杜公至京,即得三品要职。’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赠天纲诗曰云云。”《全唐诗》节录为题下注。《旧唐书·袁天纲传》载:袁天纲,益州成都人,大业元年(605)至洛阳,为杜淹、王珪、韦挺看相,谓淹等“二十年外,终恐三贤同被责黜,暂去即还”。“至武德六年,俱配流嶲州。淹等至益州,见天纲曰:‘袁公洛邑之言则信矣,未知今日之后何如?’天纲曰:‘公等骨法,大胜往时,终当俱受荣贵。’至九年,被召入京,共造天纲,天纲谓杜公曰:‘即当得三品要职’……淹至京,拜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按:杜淹等配流嶲州,事在武德七年六月,详见本文“武德七年”条。上引《唐诗纪事》、《旧唐书》及《全唐诗》题下注皆云武德六年,误。《旧唐书·杜淹传》:“及(太宗)即位,征拜御史大夫。”《新唐书·杜淹传》:“及践祚,召为御史大夫。”皆误。太宗即位在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时淹已在御史大夫任。《唐诗纪事》及《全唐诗》皆云:“九年六月召入”,《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武德九年七月癸巳(七日),以宇文化及为中书令,封德彝为右仆射,又以前天策府兵曹参军杜淹为御史大夫。”盖征召在六月,就职在七月癸巳,《召拜御史大夫赠袁天纲》诗当作于六月自嶲州入京途经成都时。
陈子良《入蜀秋夜宿江渚》,见《全唐诗》卷三九。
《文苑英华》卷九九八陈子良《祭司马相如文》:“维大唐贞观元年,岁次丁亥,五月壬子朔,十六日丁卯,相如县令陈子良谨遣主簿谯悦赍兰肴之奠,敬祭故文园令司马公之灵。”同书卷八四三陈子良《平城县正陈子干诔并序》:“余以贞观六年二月十日夜,于相如县梦见尔灵。”可证贞观元年五月至六年二月,子良在相如县令任上。相如县,唐属山南西道果州,在今四川蓬安县。诗题言“入蜀秋夜”,诗云“风林两岸秋”、“月影素寒流”,当作于武德九年深秋子良入蜀赴任相如县令途中。
陈子良《春晚看群公朝还人为八韵》,同上。
题云“看群公朝还”,诗云“正直康庄道,群公谒帝回。履度南宫至,车从北阙来”,必作于居京城长安时。上文已考定子良于武德九年秋入蜀赴任,《唐诗纪事》卷四、《全唐诗》作者小传皆云子良卒于贞观六年,盖其作《平城县正陈子干诔》后,不久即卒于相如县令任上。故此诗当作于武德九年秋之前。
陈子良《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同上。
陈子良《咏春雪》,同上。
《全唐诗》注:“以下二首,一作陈伯材诗。”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云:“隋唐时均未见有陈伯材其人。《初学记》卷二、卷十四收二诗,皆署陈子良。伯材、子良义可互训,颇疑伯材即子良字。”(《载《文史》第二十四辑)按:陈说是。子良《平城县正陈子干诔并序》云:“弟名子干,字元桢,梁右将军信义太守之孙,陈晋安王府谘议吴平侯之第三子也。”兄名子良字伯材,弟名子干字元桢,字皆从“木”也。《初学记》卷十四录子良《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诗》,置于杨师道、褚亮诗后,郑翼(即郑世翼,唐人避太宗讳改)、李百药诗前,明其为入唐后作。同书卷二录子良《咏春雪诗》,置于隋王衡诗后,上官仪、董思恭诗前。该卷录太宗、鲍照、沈约、裴子野、何逊、吴均、刘孝绰、张正见、王衡、陈子良、上官仪、董思恭咏雪诗,鲍、沈、裴、何、吴、刘、张、王诸人皆分别标明宋、梁、陈、隋,唯太宗、子良、上官、思恭四人未标明朝代,明其为入唐后所作也。要之,二诗约作于武德九年秋子良入蜀之前,其具体年份则无可考。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见《全唐诗》卷三七。
诗云:“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据此可知:一、诗必作于长安。二、诗人羁留长安多年,垂垂老矣,不得重用,思乡心切,再萌归隐之志。三、诗当作于罢归前不久。上文已叙绩曾三仕三隐。首次出仕由秘书正字转扬州六合县丞,弃官游河北,于武德二年春夏间归隐龙门。其时绩年三十,不得云“老去”,且此次出仕,在京时间不长,不能说“多年岁”。第三次出仕约在贞观十一年,为太乐丞,两年后挂冠归田,其时虽已“老去”,然不得云“旅泊多年岁”(详见下文)。故此诗之作,必在第二次出仕时。吕才《王无功文集序》:“武德中,诏征,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时省官例日给良酝酒三升。君第七弟静,时为武皇千牛,谓君曰:‘待诏可乐否?’曰:‘待诏俸殊为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待诏(一本作“侍中”)江国公,君之故人也,闻之曰:‘三升良酝,未足以绊王先生也。’特判日给王待诏一斗,时人号为‘斗酒学士’。贞观初,以疾罢归。”《新唐书·王绩传》、《唐才子传》卷一略同,唯《新唐书》误改“武德中”为“武德初”。王绩此次出仕乃在武德五年三月,详见上文。王绩本有济世之志,其《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云:“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诗人以终军自况,胸怀壮志,期望“封侯”。但“无事不兼修”之志士,却只获“待诏门下省”之空衔,无所事事,终日饮酒,自是大违夙愿,故托疾归田。此次归隐时间,吕《序》、《新传》、《才子传》皆云“贞观初”,则《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当作于武德九年,其时作者羁留京师已五年矣。
朱仲晦《答王无功问故园》,见《全唐诗》卷三八。
此诗乃南宗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拟答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之作,载《朱文公文集》卷四。五卷本《王无功文集》无此诗,明万历壬寅林云凤钞《东皋子集》三卷本、明万历黄汝亨刻《东皋子集》三卷本、明崇祯曹荃刻《东皋子集》三卷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赵琦美钞《东皋子集》三卷本皆附录之,《全唐诗》据以误收,并以别字为名,撰小传云:“朱仲晦,王绩乡人。诗一首。”大误!详见曹汛《全唐诗误收南宋朱熹诗》,载《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四年四辑。
孔绍安《赠蔡君》,见《全唐诗》卷三八。
此诗始载于《初学记》卷十八,题作《赠蔡君诗》。陈尚君《〈全唐诗〉误收诗考》谓“‘君’下疑脱‘知’字。君知为陈隋间名士”。按:蔡君知生平不详,唯《陈书·蔡凝传》云:“子君知颇知名。”《南史·蔡凝传》同。其作品仅存诗《君马黄》一首,见《文苑英华》卷二〇九。其他一无可考。《旧唐书·刘孝孙传》:“孝孙弱冠知名,与当时辞人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绍、庾抱、庾自直、刘斌等登临山水,结为文会。”陈尚君谓“蔡君和”当作“蔡君知”(同上),亦未见所据。傅璇琮《唐初三十年的文学流程》以蔡君即蔡允恭,谓“孔绍安对蔡允恭之能入弘文馆,甚为羡艳,写诗赞颂云”。傅说是。《唐会要》卷六四:“(武德九年)九月,太宗初即位,大阐文教,于弘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于殿侧置弘文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或至夜分方罢。”可知弘文馆学士之职,甚为荣显,故孔诗赞曰:“畴昔同幽谷,伊尔迁乔木。赫奕盛青紫,讨论穷简牍。”诗当作于是年九月允恭入馆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