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例释(三)
我国向称礼义之邦,在浩瀚的文献典籍中,有关亲属关系的典故,委实不胜枚举。本文所介绍的,只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有关父母、兄弟、叔侄的部分典故。
(一)有关父母的:
这方面的典故,大致可分为称谓、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教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等三类。
1、称谓:
高堂:
父母的代称。语本《论衡·薄葬篇》:“亲之生也,坐之高堂之上;其死也,葬之黄泉之下。”
陈子昂《宿空舲峡青树村浦》:“委别高堂爱,窥觎明主恩。”李白《送张秀才从军》:“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冠军。”杜甫《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周淑履《冬月送别表妹》:“珍重送君无别语,高堂代我问平安。”
庭闱:
《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李善注:“庭闱,亲之所居。”后用作父母的代称。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又《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绣衣春当宵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孙玉田《思亲》:“久别庭闱叹远离,不知何日有归期!”
编选者按:本文原载于《编创之友》(1982年第3期)。
北堂、萱堂:
母亲的代称。《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同萱。北堂,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居留的地方。《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郑玄注:“北堂,房中半以北。”一说北堂乃祭礼中主妇之位所在。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三《萱堂》云:“古人寝堂之制,前堂后室,其由室而之内寝有侧阶,即所谓北堂也,见《尚书·顾命》注疏及《尔雅·释宫》。凡遇祭礼,主妇位于此。北堂者,母之所在也,后人因以北堂为母。而北堂既可树萱,遂称曰萱堂耳。”
杜甫《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岑参《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北堂倚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叶梦得《遣模归按视石林》:“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2、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教育:
倚门:
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殷切心情。《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汝)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闾,里巷之门。
李白《送肖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舟也衣彩衣,告我欲远适。倚门固有望,敛袵就行役。”岑参《送裴校书从大夫淄川郡觐省》:“怀中江橘熟,倚处戟门秋。”黄庭坚《王稚川既得官都下,有所盼,未归,予戏作林夫人欵乃歌二章与之》其二:“日日倚门人不见,看尽林乌反哺儿。”
舐犊:
《后汉书·杨彪传》:“后子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舐(Shì氏)。以舌舔物。犊,小牛。老牛舔小牛,比喻人爱子女。
权德舆《璩授京兆府参军戏书以示兼呈独孤郎》:“老牛还舐犊,凡鸟亦将雏。”刘子翚《谕俗诗》:“那无舐犊慈,恩勤愧鸱鸮。”
趋庭、过庭、鲤庭:
见《诗词典故例释(二)》。
孟母择邻、三迁、三徙:
《列女传》卷一《母仪·邹孟轲母》:“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我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赵岐《孟子题辞》:“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后用作称颂母教的典故。
杜甫《奉送十七舅下邵桂》:“缥缈苍梧帝,推迁孟母邻。”又《奉赠萧十二使君》:“终始任安义,荒芜孟母邻。”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邻里才三徙,云宵已九迁。”滕安上《有怀》:“三徙终蒙黄卷力,百年不假白头亲。”
3、子女对父母的赡养:
乌哺、反哺:
相传慈乌长大后,能衔食哺养其母,故常用作子女奉养父母的典故。《文选·张协〈七命〉》:“囿栖三足之乌。”李善注:“蔡邕曰:乌,反哺之鸟,至孝之应也。”《本草纲目·禽部》:“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束晳《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白居易《慈乌夜啼》:“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元稹《大觜乌》:“阳乌有二类,觜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得食先反哺,一身常苦羸。”苏辙《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马驰未觉西南远,乌哺何辞日夜飞。”陈玉徽《哭母》:“背人暗滴伤心泪,忍见枝头哺食乌?”
老莱衣、莱子衣、斑衣、彩服、戏彩:
《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后以老莱衣、莱子衣、斑衣、彩服、戏彩等赞颂子女孝顺。
称“老莱衣”者,如:王维《送友人南归》:“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觐》:“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岑参《送薛彦伟擢第东都觐省》:“名登郄诜第,身着老莱衣。”李商隐《崔处士》:“雪中东郭履,堂上老莱衣。”辛弃疾《南乡子·送赵国宜赴高安户曹》:“日日老莱衣,更解风流蜡凤嬉。”
称“斑衣”者,如:钱起《送韦信爱子归觐》:“才子学诗趋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又《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欲见宁亲孝,儒衣稚子斑。”黄庭坚《送少章从翰林苏公余杭》:“斑衣儿啼真自乐,从师学道也不恶。”
称“莱子衣”者,如:岑参《送李宾客荆南迎亲》:“手把黄香扇,身披莱子衣。”
称“彩服”者,如:杜甫《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又《宗武生日》:“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杜牧《送刘秀才归江陵》:“彩服鲜华觐渚宫,鲈鱼新熟别江东。”
称“戏彩”者,如:郭钰《赠彭将军》:“座上衣冠戏彩日,窗前灯火读书秋。”
负米:
《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后用作子女奉养父母的典故。
王维《送李员外贤郎》:“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负米晚为身,每食脸必泫。”卢纶《送申屠正字往湖南迎亲兼谒赵和州因呈上侍郎使君》:“欢余若问南行计,知念天涯负米还。”李商隐《崔处士》:“未肯投竿起,唯欢负米归。”
怀橘:
《三国志·吴书·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后用为孝敬父母的典故。
岑参《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觐》:“怀橘三个去,桂折一枝香。”钱起《同邬戴关中旅寓》:“怀橘乡梦里,书去客愁中。”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转蓬犹邈尔,怀橘更潸然。”苏轼《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门前欲嘶御史骢,诏恩三日休老翁,羡君怀中双橘红。”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奉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辛弃疾《六幺令·用陆氏事送玉山令陆德隆侍亲东归吴中》:“故人欢接,醉怀霜橘,堕地金圆醒时觉。”
扇枕温席:
《东观汉记》卷十九《黄香传》:“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父况,举孝廉,为郡五官,贫无奴仆,香躬执勤苦,尽心供养。……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后用作孝敬父母的典故。
王维《送崔三往密州觐省》:“同怀扇枕恋,独念倚门愁。”岑参《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北堂依门望君忆,东归扇枕后秋色。”又《送李宾客荆南迎亲》:“手把黄香扇,身披莱子衣。”
采兰:
《文选·束晳〈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言采其兰。”李善注:“采兰,以自芬香也。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其父母,喻人求珍异以归。”后以“采兰”比喻子弟获得功名后归觐父母。
钱起《送边补阙东归省觐》:“凤凰衔诏下,才子采兰归。”又《送陈供奉恩敕放归觐省》:“采兰兼衣锦,何以买臣还!”
白华:
《诗·小雅》篇名,有目无诗。《诗序》云:“《白华》,孝子之洁白也。”《文选·束晳〈补亡诗·白华〉》李善注:“言孝子养父母,常自洁,如白华之无点污也。”故后世常以“白华”称颂孝子。
储光羲《秦中送人觐省》:“知君梁苑去,日见白华新。”又《敬酬陈椽亲家翁秋夜有赠》:“沉吟《白华》颂,帝闼降丝纶。“钱起《送郑巨及第后归觐》:“多才白华子,初擅桂枝名。”
(二)有关兄弟的:
这方面的典故,大致可分为称谓、兄弟友爱、兄弟不和、赞誉之词等四类。
1、称谓:
鹡鸰、鸰原:
《诗·小雅·常棣》:“脊令(同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毛传:“脊令,雝渠也。”郑笺:“雝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于急难。”故后世以“鹡鸰”或“鸰原”为兄弟的代称。
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又《喜观即到复题短篇》:“待尔(指其弟杜观)嗔乌鹊,抛书示鹡鸰。”又《赠韦左丞丈济》:“鸰原荒宿草(谓韦济兄韦恒已卒),凤沼接亨衢。”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辛弃疾《最高楼·闻前岗周氏旌表有期》:“长叹息,脊令原上急。”
以上诗词中的“鹡鸰”或“鸰原”,皆代指亲兄弟;但也有代指堂兄弟的,如王维《灵云池送从弟》:“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
常棣(一作棠棣)、棣华、棣萼、华(花)萼:
《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序》曰:“《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鄂,通萼,花萼也。不,岂不也。韡韡,鲜明的样子。《常棣》以常棣花开,花萼托着花冠,比喻兄弟友爱,互相帮助。后遂以“常棣”、“棣华”、“棣萼”、“华萼”喻指兄弟。
称花萼者,如:《文选·谢瞻〈于安城答灵运〉》:“华萼相光饰,嘤嘤悦同响。”吕延济注:“华萼,喻兄弟也。”李自《赠从弟冽》:“逢君发华萼,若与青云齐。”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
称“常(棠)棣”者,如:沈佺期《洛州萧司兵谒兄还赴洛成礼》:“棠棣日光辉,高襟应序归。”黄庭坚《黄颍州挽词三首》其二:“鹡鸰鸣夜雨,棠棣倚春晖。”
称“棣华”者,如: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杜甫《和江陵宋大少府暮春雨后同诸公及舍弟宴书斋》:“棣华晴雨好,彩服暮春宜。”辛弃疾《最高楼·闻前冈周氏旌表有期》:“棣华诗,悲二叔,吊周公。”
称“棣萼”者,如:岑参《送薛彦伟擢第东都觐省》:“一枝谁不折,棣萼独相辉。”杜甫《至后》:“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雁行:
飞雁的行列整齐有序,故借以喻指兄弟。《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
钱起《李四劝为尉氏尉李七勉为开封尉》:“采兰花萼聚,就日雁行联。”白居易《同梦得寄贺东西川二杨尚书》:“龙节对持真可爱,雁行相接更堪垮。”又《闻行简恩赐章服喜成长句寄之》:“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行。”黄庭坚《王圣美三子补中广文生》:“三级定知鱼尾进,一鸣已作雁行连。”又《赠秦少仪》:“颇闻鸿雁行,笔皆万人敌。”
阿戎:
堂弟的代称。《南史·王思远传》:“思远,晏从父弟也。·……晏拜骠骑,会子弟,谓思远兄思征曰:‘隆昌之末,阿戎(指思远)劝吾自裁,若用其语,岂有今日?’思远遽应曰:‘如阿戎所见,犹未晚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亦载此事,胡三省注:“晋宋间人,多谓从弟为阿戎,至唐犹然。”
杜甫《杜位宅守岁》:“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又《答杨梓州》:“却向青溪不相见,回船应载阿戎游。”
惠连、阿连:
《南史·谢方明传》:“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嘉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句。’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后以惠连、阿连为堂弟或胞弟的代称。
王维《赠从弟司库员外絿》:“惠连素清赏,夙语尘外事。”李白《径川送族弟錞》:“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因示从弟行军司马位》:“与报惠连诗不惜,知吾斑鬓总如银。”卢纶《送王录事赴任苏州》(题下原注:“即舍人堂弟”):“西掖今宵咏,还应寄阿连。”白居易《和敏中洛下即事》:“昨日池塘春草生,阿连新有好诗成。”按:白敏中,乃白居易之从父弟。以上诗中“惠连”、“阿连”,皆代指堂弟。
李白《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尔则吾惠连,吾非尔康乐。”白居易《将归渭村先寄舍弟》:“为报阿连寒食下,与吾酿酒扫柴扉。”又《梦行简》:“池塘草绿无佳句,虚卧春窗梦阿连。”按:白行简,乃白居易之胞弟。以上诗中“惠连”、“阿连”,皆代指胞弟。
2、兄弟友爱:
姜肱同被:
《后汉书·姜肱传》:“姜肱,字伯淮,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肱性笃孝,事继母恪勤。母既年少,又严厉。肱感《恺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寝,不入房室,以慰母心。”后用作兄弟友爱的典故。
刘孝绰《与虞弟诗》:“朝蔬一不共,夜被何由同?”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历下辞姜被,关西得孟邻。”又《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荆门留美化,姜被就离居。”
让枣推梨:
《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李贤注引《融家传》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南史·王泰传》:“泰字仲通,幼敏悟。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友于兄弟,分形共气,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后用为兄弟友爱的典故。
钱起《送冷朝阳擢第后归金陵觐省》:“兄弟相欢初让果,乡人争贺旧登龙。”
埙篪(xūn chí)
《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毛传:“土曰埙,竹曰篪。”郑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埙篪。”又《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埙如篪。”毛传:“如埙如篪,言相和也。”后以“埙篪”比喻兄弟和睦。
白居易《和杨六尚书喜两弟汉公转吴兴鲁士赐章服》:“荣联花萼诗难和,乐助埙篪酒易醺。”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
紫荆憔悴:
《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更合财宝,遂为孝门。”
李白《上留田》:“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杜甫《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反无处。骨肉恩义重,漂泊难相遇。”
3、兄弟不和:
萁豆相煎: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用作兄弟不和的典故。
辛弃疾《最高楼·闻前冈周氏旌表有期》:“重叹息,豆萁煎正泣;形则异,气应同。”
尺布斗粟:
《史记·淮南王列传》载:汉文帝异母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觉,当处死,特赦,流徙蜀郡,绝食而死。孝文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有民谣云:“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后用为兄弟不和的典故。
李白《上留田》:“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辛弃疾《最高楼·闻前冈周氏旌表有期》:“君听取,尺布尚堪缝,斗粟也堪舂。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
参商:
见《诗词典故例释(一)》。
4、赞誉之辞:
白眉: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良字季长,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长,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后以“白眉”称兄弟中的佼佼者。
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音尘黄耳间,梦想白眉良。”陈子昂《合州津口别舍弟》:“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杜甫《寄狄明府博济》:“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刘长卿《送从弟贬袁州》:“名羞黄绶系,身是白眉郎。”黄庭坚《赠秦少仪》:“秦氏多英俊,少游眉最白。”
二陆、机云:
指陆机、陆云。《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文心雕龙·时序》:“岳湛(即潘岳、夏侯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后以“二陆”或“机云”为兄弟的美称,多用于称颂他人兄弟。
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兄弟真二陆,声名连八裴。”杜牧《怀钟陵旧游》:“陆公余德机云在,如我酬恩合执鞭。”此以“机云”喻指沈传师之子沈枢、沈询。辛弃疾《蝶恋花·何物能令公怒喜》:“自要溪堂韩作记,今代机云,好语花难比。”此以“机云”喻指韩南涧及其从兄韩元龙。以上皆称颂他人兄弟。亦有以“二陆”自况者,如苏轼《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二龙:
《世说新语·赏誉》:“谢子微见许子将兄弟,曰:‘平舆之渊,有二龙焉’。”许子将兄弟即许劭(字子将)及其兄许虔(字子政),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人。后以“二龙”喻指兄弟,乃赞誉之辞。
李白《送二季之江东》:“多惭一日长,不及二龙贤。”又《鲁中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复美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三虎、八龙:
《后汉书·党锢传》:“贾彪字伟节,颍川定陵人也。……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曰:‘贾氏三虎,伟节最怒’。”《后汉书·荀淑传》:“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后以“三虎”、“八龙”称颂他人兄弟。
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张岐州》:“家传七豹贵,人擅八龙奇。”李端《奉赠苗员外》:“八龙承庆重,三虎递朝归。”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八龙三虎俨成行,琼树花开鹤翼张。”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雄推三虎贾,群擢八龙荀。”黄庭坚《韩献肃公挽诗三首》其一:“郁郁高阳里,生才世不孤。八龙归月旦,三凤继天衢。”
(三)有关叔侄的:
这方面的典故不太多,较常见者如下:
竹林之游、竹林宴、竹林会:
《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又《阮咸传》:“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阮籍、阮咸叔侄同为竹林名士,故后世以“竹林之游”或“竹林宴”、“竹林会”称颂叔侄关系。
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此喻指“任城六父”。又《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储光羲《奉和韦判官献侍郎叔除河东采访使》:“超超青云器,婉婉竹林会。”又《仲夏饯魏四河北觐叔》:“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李端《送张淑归觐叔父》:“阮家今夜乐,应在竹林间。”卢纶《送从叔士准赴任润州司士》:“终悲去国远,泪尽竹林前。”
以上例句,皆称颂叔侄关系;但也有用这一典故称颂伯父与侄儿的,如綦毋潜《送郑务拜伯父》:“奉料竹林兴,宽怀此别晨。”
小阮、仲容、阿咸:
阮咸,字仲容,乃阮籍之侄,世称小阮。后以小阮、仲容、阿咸为侄儿的代称。参见上条。
称“小阮”者,如李白《送杨山人归天台》:“我家小阮贤,剖竹赤城边。”此“小阮”指台州刺史李嘉祐,乃李白族侄。又《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此“侍郎叔”指李白族叔李晔,“小阮”乃李白自称。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卢纶《送从叔牧永州》:“今朝小阮同夷老,欲问明君借几年?”
称“仲容”者,如杜甫《示侄佐》:“嗣宗(阮籍之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此老杜以阮籍自况,而以“仲容”喻其侄杜佐。钱起《送族侄赴任》:“林下不成兴,仲容微禄牵。”此“仲容”指族侄。
称“阿咸”者,如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痴叔:
《晋书·王湛传》:“王湛字处冲,……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侄)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慄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痴叔去时还读《易》,仲容多兴索衔杯。”
戏赌紫香囊:
《晋书·谢玄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于此遂止。”后用为称颂叔侄关系的典故。
韩翊《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行乐远夸红布旆,风流近赌紫香囊。”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归时每爱怀朱橘,戏处常闻佩紫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