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一、李宜显一行所购图书

京师为国子监、翰林院、六部所在,国家升平,文化发展。加之,康熙皇帝喜好文化科学,极力倡导图书汇编、刊刻,因此,康熙晚期的京师文人汇聚,文化活动鼎盛,图集刊刻、销售风行。

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详情,朝鲜使臣来华往往负责购买图书(朝鲜人称之为“书册”)的任务。

朝鲜人在华购书,需要靠提督府书史(即序班)和翻译进行,“此属担当买卖,而译官居其间,使臣欲购册子,必使译辈求诸序班,彼此互有所利,故交接甚深。”

李宜显一行购买图书有四十三种、一千二百九十八卷(其中若干杂书系序班等私人赠送),碑帖若干——因居北极寺,还拓北极寺碑刻六通:

由此,北京彼时书籍市场数目情况可见一斑。


综上,写作于康熙六十年的《庚子燕行杂识》以外国人的眼光,比较翔实的记录了彼时北京并辽宁、河北一带的风俗人情,对今人了解那一时代的大众生活提供了诸多国内资料未及的细节儿,是重要的民俗学资料。

但是,作为研究者,必须注意到,由于对清朝“夷狄”身份的轻视(较清初为轻,但仍然存在)、地域差异(如对北京地区食物喜好的记载与评论)、所见有限(因其活动范围、路线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庚子燕行记》中的相关记载也存在不少狭隘主义、主观主义的文字,也有不少记载不确的文字(了解不深),这是我们用其研究当时时代所应注意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庚子燕行杂识》的时候,其文字中隐藏的主观主义、绝对主义、情绪流露的记载,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一些记载不确的文辞,需要结合上下文描述并北京实际情况,做准确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