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生活时代:北京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李宜显眼中的北京风俗:男女行动、服饰与礼节

(一)男女工作并服饰

关于彼时北京及河北一带的男女工作,李宜显注意到:


凡大小事役,男子悉任其劳,驱车耕田负薪之外,运水、舂米、种粟,以至织布、裁衣等事,亦皆男子为之,女子则罕出门外,其所为不过缝鞋底而已,村女则簸谷,炊饭等事或自为之。店房中绝不见女人往来,女子大抵避人。余等入店,辄多避匿。


此种场景是中国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结构与分工的具体体现,非近世所谓束缚妇女之所能涵盖者。

又,男女的分工,不仅表现在工作上,还表现在服饰上:


男子衣服,除富奢者外,悉用大布……女子衣服贫寒者外,悉用绮罗,虽穷村亦然。女子无论老少,并收发作髻,裹以黑缯之属,额贴玉版,被绮縠,涂粉簪花;而其夫则衣服敝恶,面貌丑陋,乍见,皆认为奴。


(二)男女服饰的风格

“无论胡汉,一皆胡帽胡服。”其特色如下:


胡人常时所服皆黑衣,贵贱无别。

男子所着胡帽及裘,富厚者用貂,其次用羔羊杂兽皮,而不用狗皮,凡着裘,必使毛在表。男女衣服,无论奢俭,色俱尙黑;而汉女则不尽然,穿青红袴者多。男、女衣俱无衽,内外所着……皆以小团珠无数纽缀……

男子无论贵贱,皆穿鞋穿靴……其鞋皆用布帛造,皮造者无。胡女不缠脚,抑或穿靴。


儿童服饰与成年人同:“小儿虽数岁者亦皆穿袜,穿鞋、靴,无赤脚者。其着衣束带,着胡帽,亦与长者无异,只以其面貌别其长幼。”

(三)关于摇车

至于不能坐立的幼童则不然:


孩儿之不能坐立者,例盛以大篮,篮底铺以襁褓,而垂索悬挂于樑间,如秋千戏状,左右摇扬,俾令儿快爽止啼,放二便,则出而洗涤,更以他襁而盛之,终日摇之不已。


文中所谓“大篮”,即满人特有的摇车,因东北多狼,故将幼儿悬挂在篮子中,母亲工作时,可以随时晃动,不必抱持。此一习俗在入关后依然保持相当时间。如曹雪芹姑母(江宁织造曹寅长女)经康熙皇帝指婚给平郡王纳尔苏。康熙四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长子福彭出生。曹寅奏折中即云:


臣接家信,知镶红旗王子已育世子……所有应备金银、缎匹、鞍马、摇车等物,已经照例送讫。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江宁织造曹寅再奏洪武陵冢蹋陷折》,《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


(四)关于语言与礼节

入关之初,旗人多能满语,但由于汉人人口众多,诸多文化典籍亦以汉文写作,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旗人学说汉话者越来越多,至康熙晚期,李宜显所见:“清人皆能汉语,而汉人多不惯清语。道路所逢,清汉相杂,而皆作汉语,绝无为清语者。”

至于相见礼节:


燕中所谓相见之礼,有揖而无拜,致敬则鞠躬;致谢则口头,语必做手势。若遇相亲之人,就前执两手而摇之,致其欢欣之意。女人则不然。


拜,即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