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下四季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季青”,曾以“蔬菜之乡”之美誉而驰名中外。

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四季青人民公社(乡)是北京市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四季常青”的蔬菜为丰富京城的“菜篮子”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留下的只是对碧绿田园的眷恋与记忆。

四季青镇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南部,自辽金至元明清均隶属宛平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划归北平市郊区,大部分属郊五区,仅东南部正福寺、云会寺等少数村庄属郊六区。1948年5月属北平市十七区,7月划归十六区。1950年8月属北京市十三区。1952年9月属海淀区。1953年开始出现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北高庄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和东冉村远大社及金庄社等合并,取“蔬菜生产四季常青”之意成立了“四季青农业合作社”。1958年8月四季青、田村、香山、玉泉、万寿寺、西山、罗道庄、沙窝八个高级社合并成立“四季青人民公社”。当年10月与保加利人民亚共和国东方红社结为友好公社,得名“中保人民友好公社”。1959年11月罗道庄、沙窝划归玉渊潭人民公社。

四季青镇原所辖域面积76. 28平方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东北部连接海淀人民公社(乡),东南部隔白石桥路与东升人民公社(乡)交界,南接玉渊潭人民公社(乡),西南和西部紧邻石景山区。八十年代初设香山、门头村、玉泉、西山、西冉村、常青(东冉村)、田村、远大(蓝靛厂)、曙光、北高庄、万寿寺等农业生产大队。1983年底四季青公社改为四季青乡,所属生产大队经调整,实行政企分开,改称村委会和农(林)工商公司。2004年改为四季青镇。目前辖区面积40. 92平方公里。设13个村委会,即西山、双新、西冉村、田村、蓝靛厂、常青、门头村、高庄、玉泉、宝山、香山、振兴、巨山村委会。

为适应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海淀区在镇内范围先后建立了紫竹院、香山、田村路、八里庄、曙光等街道办事处,街乡交错,形成现在的格局。

四季青镇原辖域涉及的村落、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较多,不但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雄厚。这些人文景观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泉山下四季青》基本上涵盖了原四季青公社(乡)时期域内的村落及地名、景观和人文历史,力求将史料性、知识性、可读性、通俗性和趣味性融于一体,突出地域特点和民俗风情。

在编写时博采各家之观点,并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而是把更多的与四季镇辖域村落、古迹和人文有关的历史、文化及掌故、趣闻等呈现给读者。

《玉泉山下四季青》分两个板块,上篇“时代印记”,展现人民公社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四季青的关怀,名人与四季青渊源,及农业劳动模范李墨林等先进事迹。下篇“古韵乡情”,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行政村为单元,以“村落溯源”、“风物景观”和“人文印记”为三个单元,大致还原了40年前的村域格局及主要景观,同时原万寿寺大队所属区域虽然早已城市化,但在《玉泉山下四季青》中仍予以追述。

《玉泉山下四季青》可为介绍四季青镇历史与人文的一个“简单读本”或“乡土史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万字,但从一个侧面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四季青镇一些村落的发展变化和民俗风情。

近十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海淀区辖域内的许多古村落及景观相继被拆迁,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抢救迫在眉睫。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各民族群众和基层领导面对面共商发展建设大计时指出:“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和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

正是出于对海淀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古村镇历史与文化的记录与研究,新一届海淀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将海淀地域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当成一家大事来抓,《玉泉山下四季青》编写只是一个开端,也是“记住乡愁”的一种形式,而“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只有记录下来,才能使那些几近消失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从而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忆。

其实,对海淀村镇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区政协几年前已付出实施,先后编写了《钟灵毓秀话海淀》《昆明湖畔六郎庄》和《京西古镇青龙桥》,面世后受到各界的好评,而《玉泉山下四季青》是村镇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延续。

“亲历、亲见、亲闻”是政协文史工作的特色,新一届政协将继续推动海淀区史料的征编工作,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史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政协文史工作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加大协作力度,抓好文史队伍,重视阵地建设,努力为海淀区政协文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