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动:中国反腐肃纪全景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让景区涨价不再任性

2015年9月初,全国多个5A和4A级景区传出涨价消息,让不少中秋和国庆假期计划出游的公众心里添堵。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日前倡议5A和4A级景区带头不涨门票价,国家旅游局表示不赞成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高过快。

国家发改委规定,自2007年起,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也就是说,涨过一次价后3年内不能再涨价。但不少景区在3年大限一到,就会涨价,且幅度不小,大有“一年涨够三年价”之势。

如今,不少景区已步入“百元时代”,公众直呼“玩不起”。对于门票涨价,多数景区管理者却声称是为了控制游客流量、维护景区秩序、保护景区环境的无奈举措。而实际上,景区涨价的背后,却是景区粗放式的发展,盈利模式过于依赖门票收入。这种景区“门票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

现实中大部分景区却是历史遗存和自然风景,具有公共属性,为全民所共享。但目前不少此类景区却商业化运作,不但维护成本和人员工资福利等要靠门票收入,而且门票收入里还有一部分得上缴地方财政,使景区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

要破解旅游景区涨价难题,绝不能搞“一刀切”,宜厘清景区分类,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

目前,中国旅游景区大致分为三类,即市场型景区、公益型景区和混合型景区。要让“景区涨价”不能再任性,对于市场型景区,可交给市场调节,政府不宜过多干预。而对于公益型景区,应在国家层面对门票价格进行强力干预,坚决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对于混合型景区的定价,则应介于公益型景区和市场型景区之间,由政府来实行市场指导价或最高限价管理。

在这三类景区中,尤其要为公益型景区确定一个合理的门票形成机制,定期公开财务报表,使经营活动、利润收入置于全民的监督之下,让公众“心里有数”。只有景区分类管理,才能使景区门票控价不失严格性和科学性。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产业,旅游经济并非“门票经济”,还涉及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

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还宜尽快摆脱景区“门票经济”依赖,摒弃与民争利的思维,对景区采取低价甚至免票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流、资金流,从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在经济体系升级、关联产业发展起来后,地方财政再“反哺”景区。如此,才是中国旅游业长久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