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汉语小说的当下道路与未来面向
本章试图从浪漫主义文化如何作为文学的世界性建构的基础,来看中西方文学在文化根基上的差异,由此去理解世界性的内在差异。因其现代文化根基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另一种选择,中国文学体现出来的“世界性”不得不打上它的民族特性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展开与世界性构成了复杂的运动,这才是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所需保持的必要的理论视野。
其一,现代小说只能放在现代文化背景中去阐释,而放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就要看到西方进入现代以来,在文化上有一场深远的浪漫主义运动,这样的浪漫主义当然不是我们原来文学艺术理论所规定的、与现实主义并举的浪漫主义,而是从思想观念到思想方法以及审美的感觉方式都进入现代的一场运动。因此,要理解西方现代小说,就必须将其放置在浪漫主义的根基上。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现代以来的小说以个人自我的情感为中心来展开小说叙事,其根本目标也在于探究个人心理情感之复杂性、丰富性和微妙性。
其二,进入现代以来,中国深受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但中国的现代性还是有其自身发展走向的,根本差异在于,中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并未充分发展起来,为现实条件所制约,它被更具有激进性的现实主义所替代。也正因此,只有从中国现代性的独特经验中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的特性,也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中西现代以来的文学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何处。这并不是要去拒绝西方现代性的经验,而是因为要看清我们既有的历史条件,我们只能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造自身的历史。
其三,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现代以来的浪漫主义运动也并未停息,也就是说,以现实主义之名进行的现代思想文化运动,本质上——实则还是——也只能是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只是它借用了现实主义之名,借用了现实主义的外形,导致其浪漫主义精神向着另一方向发展,那是极度的观念性与极度的现实性相结合的革命文学。随后中国文学有恢复、反拨、拓路,但我们始终可以看到在暗中涌动的浪漫主义潜流。
其四,中国文学在现实主义纲领下走了历史叙事一路,无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创造了其现代性的文学的独特面向。如果从西方浪漫主义文化背景形成的美学标准来看,中国的小说很不“浪漫”,它无法抵达那种以个人心理情感为中心的美学极致,而是去书写历史进程中的人的命运。历史确实包裹个人。如果说西方现代小说是在以自我/个体经验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基础上确立其美学标准,再把它作为世界性的普适性标准,那么像中国这样在不同的现代性文化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现代小说,可能就难以合符其美学特征。
其五,因为深远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缘故,“世界性”不会是一个静态的、永恒的、固定的特质,它恰恰是包含着西方的中心化价值与其他不同的多元文化持续互动的结果。而那些在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要求推动下发展的文化,也会不断在西方中心化价值的挑战下,吸纳和改造自身。其结果是普适性的共同性增强了,同时自身的异质性的经验可能得到增强。普适性与异质性并不是此消彼长的二元结构,而是多边形的互动结构。例如,中国受西方影响越大,并不表明它就与西方更加趋同,而是有可能回到自身的道路,在把西方的价值转化成为其内在化的经验之后,它也创造性地拓展了自身的异质性。
其六,正是如此,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上,出现的文化主流实质上是一场浪漫主义的恢复运动,其根本意义在于,当代文化在迈向后现代文化的途中,要补上现代早期被压抑的浪漫主义文化。正是这样的一种补充,当代文学在情感与想象这两个方面,获得了更广泛的解放。由此就可以理解,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中国当代小说在感情和想象力的表现方面,显得更加自由和充分。在原有的现实主义的体制内,涌动着更多的新的元素,普遍表现为:作家的主体意识加强;自我感觉经常成为叙事的出发点;客观历史主义不再是小说叙事必然要依照的编年史线索;作家即使是叙述历史时,文本的自由与开放也表现得相当活跃。诸如这些现象,都表明汉语文学有一种更为自觉的意识。
这也就是说,中国当代文学既在世界性的普遍意义之内,又在它之外。它始终在西方现代性经验的影响下走向现代,但因为自身如此相异的历史与现实,它必然要走自己的现代性之路,在现代文化和文学方面,它呼应着世界性的现代潮流,又开创着自己的经验。它的现代经验是对“世界性”的展开,也是对其的补充和再创造。它在浪漫主义文化方面走过的历史曲折,正表明它与世界构成内在关系。
基于这些,我们乐于去展望,汉语文学正在酝酿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就是:它既有自身的历史条件限制下所形成的自己的道路,也始终在与西方对话,接近西方的挑战而作出兼收并蓄的融合。我们聚焦到文学上来看,那就是在中国过度发达的文学的现实主义规范底下的历史叙事,开始融合进更多的浪漫主义的因素,它必然要循着世界的现代构成方式去建构自身,但又有着另案处理不得不面对的错位、褶皱、重复与补充。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浪漫主义的补课,或者是浪漫主义的回归,而是使当代文化与文学具有了更加厚实的精神根基,一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混合的文学经验,这为当代中国文学提示了一条更加广阔而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