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谏征犬戎 周语上
国语
【题解】
西周贵族祭公,很不满意穆王穷兵黩武劳师远征的举动,因而向他进谏。他进谏的方法一是讲述周先王的传统经验,注意以德服人,而不轻易动兵,一旦动兵,就可达到“动则威”的效果;二是讲先王规定的法制,对荒远地区的民族只要求保持名义上的宗主关系就行了。但穆王不接受劝告,结果威信扫地,得到的只是狼、鹿八只而已。讽刺文笔,极为尖刻。
祭公对无辜受欺凌的犬戎表示同情,这种态度应予肯定。
穆王将征犬戎[1]。祭公谋父谏曰[2]:“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3]。夫兵,戢而时动[4],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5]:‘载戢干戈,载櫜弓矢[6]。我求懿德,肆于时夏[7]。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8],而厚其性;阜其财求[9],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10],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11],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12],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13],而自窜于戎、翟之间[14]。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15],修其训典;朝夕恪勤[16],守以惇笃[17],奉以忠信;奕世载德[18],不忝前人[19]。至于武王[20],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21],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22]。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23]。”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24],邦外侯服[25],侯、卫宾服[26],夷、蛮要服[27],戎、翟荒服[28]。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29],有不祀则修言[30],有不享则修文[31],有不贡则修名[32],有不王则修德[33];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34],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35],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36],而守终纯固[37],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注释】
【译文】
“从前我们的先王后稷、不窋相继为农官,侍奉虞舜、夏禹;到了夏朝开始衰落的时候,才废掉后稷这个官职,不再理会农事了。我们先王不窋因为失去了农官的职务,只好自己逃到戎、狄之中。但他对农业仍然不敢懈怠,时时宣扬弃的德行,继续完成他没做完的事业,学习他的教导和典则;早晚谨慎勤恳,用纯朴笃实的态度加以保持,用忠诚信实的态度加以奉行;世世代代继承他的德行,不玷污前人。到了武王,他发扬前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又加上慈爱与和善的性情,侍奉神灵,保护百姓,所以百姓没有不感到欢欣鼓舞的。那时商纣王对百姓太凶恶,百姓不堪忍受,都乐于拥护武王,这样才出兵于商郊牧野。这并不是先王崇尚武力,而是为了忧虑体恤百姓的痛苦,为他们除害。”
“先王的制度是: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地区要给天子供献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区要给天子供献祭祀高祖、曾祖的祭品,宾服地区要给天子供献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区要给天子供献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区的诸侯要进来朝见天子。供献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每天一次;供献祭祀高祖、曾祖的祭品,每月一次;供献祭祀远祖的祭品,每季一次;供献祭神的祭品,每年一次;入朝见天子,终生一次。这是先王的遗训。如果有不来供日祭的,天子就检查自己的思想;有不来供月祭的,就检查自己的言论;有不按季献祭品的,就检查自己的法令;有不来进岁贡的,就检查自己规定的尊卑名号;有不来朝见的,就检查自己的德行;依次检查完了,如果还有不来供献朝见的,就检查刑法。因此,有惩罚不祭的,征伐不祀的,讨伐不享的,谴责不贡的,晓谕不朝见天子的措施。因此,有惩罚的法律,有攻打的军队,有讨伐的武备,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有晓谕的文辞。如果宣布法令,发出文告后,还有不来供献朝见的,那就再从自己的德行上检查,也不轻易劳民远征。这样,近处的诸侯没有不听从的,远处的诸侯没有不信服的。”
“现在,自从大毕、伯仕去世以后,犬戎君长已经按照‘荒服者王’的职分来朝见天子,但您却说:‘我一定要按照宾服不享的罪名去讨伐它,并对它炫耀兵威。’这恐怕违背先王的教导,使‘荒服者王’的制度几乎遭到破坏了吧?我听说犬戎的君长具有敦厚的性情,能遵循他先人的德行,保持终世入朝的礼节,坚定不移,这样,他们就有理由来抵抗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