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书之《韩非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9.英明的君主无爱

原文

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1]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2]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3]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4]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1]魏惠王,即梁惠王。名䓨。战国时魏国君。魏武侯之子。声闻:名声,声誉。[2]慈惠:慈是内心充满仁爱;惠是因爱怜而予以关怀照顾。《孟子·滕文公上》:“分人以财谓之惠。”[3]且:将。安至:达到什么地步。[4]忍:狠心。汉代贾谊《新书·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谓之忍。”

译文

魏惠王对卜皮说:“你听到我的声誉是怎样的?”卜皮回答说:“我听到大家都说大王慈爱仁惠。”惠王喜不自禁地说:“这样啊,那我的功业会达到怎样的高度呢?”卜皮回答说:“大王的功业将达到灭亡的地步。”惠王困惑地说:“慈爱仁惠是做好事呀,做好事却要灭亡,这是什么道理?”卜皮回答说:“慈爱意味着狠不下心,仁惠意味着喜欢随意施舍。狠不下心就不愿诛戮有罪的人;喜欢施舍就会不等有功就赏赐。有过失而不加罪,没有功劳而受到赏赐,即使灭亡,不也是应当的吗?”

解说

魏惠王就是梁惠王,孟子曾多次向他阐述仁政思想。他虽然最终没有接受孟子的主张,全面实行仁政,不过可能多少还是受到孟子的熏陶,因而有了慈惠之名。他死后的谥号“惠”,按照《逸周书·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可以看出这位惠王的性格特点和施政风格。卜皮一针见血地指出:惠王作为君主,心肠太软是致命的缺陷;没有残忍的性格和手腕,不仅无法成就伟大的功业,而且极有可能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被篡位,甚至性命不保。在臣民没有献出事功之前就行赏,无论是哀怜贫困、体恤老弱、救济灾民,还是赐予喜爱的臣下,都是破坏法制的行为,必将导致国家秩序的混乱。

韩非主张,英明的君主须“绝爱道”。他的逻辑是:父母对于子女,生男孩就欢天喜地地庆贺,生女孩就弄死,同样是亲生的孩子却有如此不同的反应,完全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既然骨肉之间都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怎能要求君臣关系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呢?如此说来,那些要求君主“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实际上是要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简直就是不通事理的假话空话。所以,治国的关键在于君主能做到赏罚严明无私,那么不必要求臣民的忠心,只要官吏尽心守职,民众尽心效力,国家就会富强,霸王大业就有希望成就。因此,“君不仁,臣不忠”,就完全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