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先秦审美条件
从《诗经》十首咏写美人诗篇可见,诗人主要以具体的事物比喻女子的容貌,务求形象化美女的外表及容貌,令人一望而知,如以蛾的触须比喻女子幼细而弯曲的双眉,以瓠瓜种子比喻女子的牙齿洁白整齐,以花朵比喻女子容貌的漂亮,以凝固的油脂比喻女子皮肤的柔软白滑。
与此同时,《诗经》作者尝试以秀丽眉目显现美艳容貌,以局部喻示全貌:如以蛾眉写女子细长而弯曲的幼媚,揭示其容貌清秀;又以美目明眸、眉目间婉然之美,暗示其漂亮的脸容。综合而言,先秦时代的美人外表和容貌,可谓透过《诗经》清楚地展现,她们具备以下的审美条件:
美丽的面容,乃美女不可或缺的要素。先秦百姓咏写美女的诗篇,已暗示此点。《有女同车》写女子的颜容如木槿花般洁白美丽;《月出》述美人面容美好,光艳明丽。
美丽的一双眼睛,是美女迷倒众生的原因之一。《硕人》写女子的美目黑白分明,有美丽的容貌、幼长而弯曲的双眉;《野有蔓草》则写美女眉目间的婉然之美。
拥有洁白的牙齿,似乎是美的展现;如《硕人》云女子牙齿洁白而排列整齐,如瓠瓜的种子一般。
早于先秦时代,文人已以白为美,歌咏美女的诗歌亦暗示女子拥有雪白肌肤,如《硕人》述美女白皙的颈项、柔软幼嫩如荑的双手、娇嫩白滑如凝脂的肌肤。《君子偕老》云女子的前额雪白而额角丰满。
古人对美人的秀发情有独钟,故咏写美人不缺述写秀美的发髻。如《君子偕老》云女子的头发多而秀美,不用假饰。《硕人》则点明美人发髻乌黑如蝉状;《都人士》大篇幅赞美贵家女子的秀发:秀发如绸般美丽,卷曲向上仿如趸尾,自然娴美而不假修饰。
然而,为何古人在先秦时期已开始爱白晳皮肤?为何爱好明亮的眼睛?
为何明亮的眼睛会是美?
古人看美女或美男子,十分重视一双好看的眼睛,今人亦然。现代社会公认的俊男美女,不约而同拥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现代人对眼睛的重视,甚至见于亚洲漫画,很多流行的漫画人物及玩偶,双目大得不合乎比例。为何古今如此看重眼睛?
原来,人们对眼睛的重视始于先秦时代。先秦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审美要求,早包含亮丽的眼睛和美好的笑脸,《论语·八佾》一文65可作为佐证——子夏提及令人赏心悦目的两项条件:甜美的笑容及顾盼的美目。此文大意如下:
子夏(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云:有酒窝的笑脸甜美呀,黑白分明的秀目妩媚呀,洁白的底子画着彩绘呀。这诗是什么意思?66孔子回答是:先有白色底子才能有绘画。
子夏因而领悟礼乐的产生是在仁义之后。人先要有仁义才有礼法,正如要先有素底才有绚丽的绘画;也正如人要先有美好的笑容、黑白分明的双目,才会让人感到妩媚诱人。孔子与子夏的问答,显示古人心目中的美人标准,是具有甜美的笑容、黑白分明的秀目。由古至今,笑容代表喜悦开心、友善亲和。西方对笑容的观感亦相同,有“性感女神”之称的影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是著名的美人,她曾说:笑容是任何一个女性最好的化妆。67暗示女性最美的装扮就是脸上的笑容。中国古代社会对美人的笑容特别注重,也是因为对美善的追求所致。
为何要求美丽的双目?
或许可用《孟子》之言解析。孟子有云:观察一个人的内心,没有比看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没有办法遮掩他的邪恶。心胸纯正善良的人,眼睛会明亮;心存邪恶歪念的人,眼睛会混浊不明。68眼睛不会撒谎,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能透露一个人内心的善恶。古人相信明亮的眼睛是因为心胸纯正善良所致,让人看得舒服及愉悦。如斯的话,中国古代对美目的喜好,可谓源于潜意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现代不分中外,人们依然追寻纯正善良的心灵,故以拥有一双明亮眼睛为秀美。中国人因拥有深啡色或黑色的眼珠,与眼白正好形成黑白分明的明眸。
除了美丽的外表(如明亮的眼睛、秀丽的头发、雪白的肌肤),先秦时代十分注意女性的内在美,要求美人有高贵的气质。诗人(如《诗经》作者)喜爱以华美的衣服暗示美女高贵的身份:如良好的家庭背景及优越的社会地位。衣饰越华美,越显见美人与众不同的身份。如《有女同车》之孟姜,乃齐国公主,故写她身上佩戴的美玉互相撞击而发出叮当声响。
诗人又刻意歌颂美人贤淑的品德,如写上层社会的美女,不忘歌颂她们的德行。《有女同车》就写齐国公主(美丽的孟姜)贤淑有德行;《思齐》则陈述周文王母亲周姜的品德令人敬仰,妃子大姒有贤德之名,为周室繁衍许多子孙。周姜、大姒容貌如何?典籍鲜有记载。若云两人乃美女,实难令人信服。惟二人乃有美德之人,属别义的“美人”。
先秦时代,男士追求的是外在美与内在美兼备的女子,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69。因此,《诗经》(以样本的十篇为例)展示的女性多具备以下两项特点:
在咏赞美女的诗歌中,文人特别重视她们高尚的品德、贤淑娴雅的气质:如《君子偕老》云女子雍容自得之貌;《有女同车》云女子美丽而且娴雅;而《野有蔓草》述女子清婉的气质。此等气质非外表的秀美所致,乃个人修养培育而成。又如《思齐》云周文王母亲周姜的贤淑,妃子大姒为周室繁衍众多的子孙;人们追求的是贤良淑德、传宗接待的贤内助。《关雎》也点明美丽而贤淑的女子是君子心目中的理想配偶。
在咏赏女性的多篇诗歌之中,诗人甚注重女子的服饰,反映文人普遍相信美女须衬以华服,以显其美。故此《君子偕老》记述女子穿戴之耳环及发钗,夸赞她容貌及服饰之美;《硕人》述美女衣着华美;《有女同车》记美女身上的佩玉发出铿锵的响声。衣服的华美是为了衬托美人外貌的明艳动人、内心的高贵可敬。
若仔细分析《诗经》各篇诗歌,可窥见先秦时代的美女形象,文人心目中的理想美人和审美观点。先秦文士颇注重外在美,尤其是美好的容貌与秀丽的头发,在十篇描述美人的作品中,有三分之一诗篇描绘女子的容貌及秀发。但古代文士颇重视内在美,故亦有三分之一的诗篇提及女子的贤淑及独特气质。(见附录2.2)先秦时代看重衣饰,诗歌中的美女皆有华贵衣饰,以烘托她们漂亮的外貌、高贵的品质。
除了美丽的女子,《诗经》有几篇咏颂美人的诗篇,所写的实乃俊美的男性,如《甫田》《猗嗟》《泽陂》三篇。(见附录2.3)《甫田》写美男子的俊美仁义,发鬓皆秀美,人长得俊美而多须;《猗嗟》云男子眼眉秀美,双目流动明亮;《泽陂》则云美男子高大而鬓发秀丽。三首诗展示先秦时代社会对美男子的审美要求:一、外表俊俏;二、眉清目秀;三、长得高大;四、鬓发秀美。
古人心目中的美男子,同样侧重眼睛、眉目、鬓发及身段。显然,不论审视美女或俊男,人们的审美角度皆有相似的倾向。唯独一点,古人对男性的审美标准,有以大为美的审美观点——视高大身段的男子为美。除了诗人的赞赏赋咏,史家记录历史人物生平,亦不忘录其魁梧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