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祁连山
在中国早期青铜文化当中,祁连山北麓的四坝文化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关系密切。例如四坝文化的四羊青铜权杖头、汉白玉权杖头、马头刀、青铜镞、弧背刀、套管空首斧、青铜环、骨柄铜锥(图1-8:1~8),颇具塞伊玛-图尔宾诺风格。[35]四坝文化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该文化中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欧亚草原文化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四坝文化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最近几年发掘的西城驿遗址中也发现了四坝文化及马厂晚期向四坝文化的过渡阶段遗存,该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铜器和冶金遗物,还发现一件与火烧沟权杖头类似的石范。马厂晚期向四坝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年代约在公元前2000至前1700年,而四坝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1700至前1600年间,下限可达公元前1500年前后。[36]上述年代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000至前1400年间,大体反映了四坝文化及其源头的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末商初。
1-8 四坝文化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因素
广布祁连山南北的齐家文化也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密切相关。2008—201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在甘肃临潭县陈旗乡磨沟发掘了一处青铜时代墓地,发现了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两个时期的墓葬,皆采用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其中竖穴偏室墓由竖穴墓道和偏室组成。寺洼文化墓葬与齐家文化墓葬一脉相承,应是一处连续使用的墓地。[37]在2011年发现的一座石棺墓(M1503),明显有别于此墓地的其他古墓。这座墓葬为竖穴土坑石棺墓,系先挖一近方形竖穴土坑,而后在土坑中部下挖长方形墓圹,四周为生土二层台。墓圹四周砌以石板,下葬后再覆盖石板。墓内人骨头向东南,亦与墓地整体人骨头向偏西迥异。此墓打破和叠压齐家文化的三座墓葬,应不属于齐家文化(图1-9:2)。[38]从墓葬类型看,这座石棺与近年在新疆布尔津县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墓地石棺墓相似(图1-9:1),[39]故该古墓很可能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齐家文化早期遗址或墓葬未见铜器,因此,这一发现相当重要,为我们探讨齐家文化冶金术的来源提供了考古学依据。
1991—1993年,在对祁连山南麓西宁市附近沈那遗址西侧进行的考古试掘中,发现了齐家文化房址、墓葬、灰坑,并出土了一批齐家文化的骨器、石器、陶器、铜器及白玉环(图1-10:6)等器物,其中大型倒钩铜矛最为珍贵(图1-10:3),现藏青海省博物馆。这件铜矛通长61.5厘米、宽19.5厘米;刃阔叶状,叶尖浑圆,叶中部两面有高1.5厘米的脊梁,脊两侧是片形翼;矛銎较长,登上单矛处有三圈箍,銎较宽,銎两侧均有脊;銎与刃部结合处有一刺钩,作钩曲状,銎内留有柲的残迹。虽然有学者认为这件铜矛可能属于年代较晚的卡约文化,但是发掘者认为这件铜矛无疑出自沈那遗址齐家文化地层之中,应属于青铜时代齐家文化。[40]此外,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检测过这件铜矛,认定其成分为红铜。[41]青海卡约文化为青铜时代文化,而齐家文化则处于金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演变时期,因此,沈那倒钩铜矛确切无疑属于齐家文化。
1-9 1.新疆布尔津县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石棺墓;2.甘肃临潭县磨沟齐家文化墓地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石棺墓
1-10 齐家文化遗物,祁连山南麓沈那遗址
我们还注意到,陕西和青海出土的倒钩铜矛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典型器不太一样。第一,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的倒钩和单系耳在同一侧,而陕西和青海铜矛的倒钩和单系耳不在同一侧;第二,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呈柳叶形,而陕西和青海铜矛则呈蕉叶形;第三,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筩端呈双股叉状,而陕西和青海铜矛筩端无双股叉。如果把欧亚草原典型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定为Aa型,那么沈那倒钩铜矛可归类为B型。据吉林大学林沄教授调查,青海大通县博物馆也藏有1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可惜他没介绍具体材料。[42]
2015年8月,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贾建威在该馆所藏文物中又发现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图1-10:4),长约30厘米,矛头圆钝,倒钩位于系耳异侧,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南阳市博物馆(0234号)、青海大通县文物管理所藏铜矛,以及河南淅川下王冈遗址和青海沈那遗址出土铜矛同属一型,也即B型铜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对这件倒钩铜矛进行了检测,认定成分为红铜。[43]
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欧亚草原文化传入黄河流域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向西方传播。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所见中国特色的白玉环,现藏圣彼得堡埃米塔什博物馆(图1-11)。俄罗斯冶金史专家切尔内赫讨论过这些白玉环的来源,他认为:“对塞伊玛-图尔宾诺和列什诺耶出土的玉环的形态分析表明,它们无疑非常接近于东西伯利亚的装饰品。它们色泽(绿色和白色调)也都相似。大型的玉环集中于西区的墓地,尤其是图尔宾诺(36件)。同时东区的大型墓地罗斯托夫卡则不见这种玉环。这里只有串珠。库兹米娜在中亚发现过类似的器物。但是玉串珠也发现于内贝加尔,当然这里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玉环和玉璧;格拉兹科沃出土的大部分串珠都是叶蜡石和寿山石做成的。可见,玉质装饰品,尽管产地不明,最有可能出自内贝加尔,那里不仅有这种材料的矿源,而且在当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中都发现有类似的装饰品。无论东欧,还是西伯利亚,还是乌拉尔,我们都找不到这种玉的矿源和加工传统。至于这种材料来自中亚的说法,恐怕不能成立。”[44]
1-11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有中国特色的白玉环
其说不尽然。我们认为,尽管格拉兹科沃文化发现许多白玉环,但是该文化流行年代约在公元前1800至前1300年,略晚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45]因此,塞伊玛-图尔宾诺白玉环恐非来自格拉兹科沃文化,很可能来自齐家文化或中国北方同时代其他考古文化。[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