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什么是非科学、反科学和伪科学?
19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孔德(Comte)首先提出“实证主义”(posi-tivism)一词,认为人类知识仅限于收集事实并寻求其间的相关,借以对世界做出正确的描述。而形而上学的猜测以及用不可见的实体来解释自然,都是非科学的,一律应该予以舍弃。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神学阶段,人们用不可见的神或灵魂来解释自然事物;然后是形而上学阶段,人们使用抽象或无法观察到的原因来解释自然;最后到了科学阶段,人们使用经验和实证的方法来描述、预测,以至于实现控制自然的目的。
前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科学不等于哲学,但科学与哲学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实际上,科学的初始状态来自于哲学,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的很多认识都是停留在神学和哲学层面。后来随着某一门领域或学科的不断丰富和成熟,它们开始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特别是科学进入经验或实证阶段,就真正与哲学分离了。比如,欧几里得使几何学与哲学分离,伽利略、开普勒、牛顿使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分离,物种起源使生物学与哲学和神学分离等。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分离相对来说比较彻底,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早期的社会科学带有非常强烈的哲学色彩,而现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哲学的束缚,这种情况在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就更为明显。当然,即使已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了很多学科,由于研究水平和技术能力有限,仍然有一些在科学层面解释不了的问题,这些仍然留给了哲学。
前面提出的科学的6个必要条件可以成为检验一个研究是否是科学的标准。之所以是必要条件,就是因为如果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其研究结论一般是不科学的或是非科学的;从另一个方面说,即使是全部满足了这6个条件也未必就是科学的,因为它们不是充分条件。
非科学的并不意味着是不好的东西。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包括哲学,都不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但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人类创造了文化和美,提高了人们的人文修养和对美的欣赏水平。如果说科学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人文学科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另外,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可以指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可以尽量避免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负面作用。
然而,社会上仍然有一些反科学的组织和行为,比如邪教组织、算命先生、巫师等,他们利用人们的无知和对科学的不了解进行招摇撞骗,甚至是谋财害命。在学术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反科学的思潮和理论,如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他们否认客观社会规律的存在,反对经验主义或实证研究方法,他们认为对社会的认识不能凭借感官的观察和客观测量,而必须依靠内心的直观感受。这一思潮很容易蒙蔽一些不了解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方法的学者,从而坚持把主观价值判断作为研究的基础。
可能对社会影响最大的还不是反科学,而是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干着不科学勾当的伪科学。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两类“伪科学家”。一类是为了骗钱,他们抓住老百姓最需要而且不了解的事情,如健康和医疗。另一类是为了骗取名声,通过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杜撰一些耸人听闻的结论,以吸引公众眼球。也有一些学者利用政府官员不懂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机会,哄骗政府,并取得政府的信任,为政府的决策或政策提供所谓的科学研究支持,甚至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祸国殃民。
实际上,一些只凭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做研究的人,与普通老百姓判断问题的思路基本是一样的,并无特殊之处,不同的是这些“学者”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阅读,因此他们能给出的很多结论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老百姓凭感觉也会觉得这些东西是有道理的。但是这里必须要知道,很多凭常识或感受得出的显而易见的结论经常是错误的。比如在中国经济比较落后时,很多人由于生活条件不好、营养不足,身体素质比较差。这样,人们会习惯地认为,营养越充分,人的身体状况会越好。现在人们开始明白了,营养与身体状况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过度营养也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中国的科学界,不仅要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打假,更应该在社会科学领域打假,即揭露那些用不科学的方式所得出的重大的、对国家发展、对老百姓生活有直接影响的结论。对错误结论的揭露和纠正,比发现一个新的结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