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中国产能过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治理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彰

治理产能过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自2002年以来,月月叫、年年叫“狼来了,狼来了”,喊得人们渐觉麻痹,习以为常。可是,治理来、治理去,效果不彰,事与愿违。产能过剩好像越治理越严重。

于是,有人悲观地说:“产能过剩将成为常态。”9

这句话无论是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都不合逻辑。

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各部门综合平衡,如果某个部门产能过剩,计委必然下令减少投资,要不了多久就会克服产能过剩的问题。事实上,计划经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短缺经济。无论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皇帝女儿不愁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掉。除非乱指挥、瞎折腾,否则出现产能过剩的状况并不多。10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某个行业的产能果真严重过剩,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倘若产品卖不出去、设备闲置、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企业必然减少投资,致使产量逐步下降。只要市场机制能正常起作用,产能过剩的结果就必然是产量逐步下降,最后达成新的市场均衡,产能稳定在某个较低的水平上。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信息掌握的局限性决定了经济周期上下起伏。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交替出现。产能过剩绝对不会成为“常态”。无论如何,产能过剩只会是一个短期现象。

可是,在最近十几年里,按照媒体的报道,产能过剩就像幽灵一样,一直在困扰着中国经济。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在一片产能严重过剩的呼声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量节节上升。粗钢产量由2003年的2.22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8.13亿吨;水泥产量由2003年的8.62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24.19亿吨;平板玻璃产量由2003年的2.77亿重量箱增加到2013年的7.93亿重量箱;原铝(电解铝)的产量由2003年的27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2190万吨;2003年造船业完工量为641万载重吨,2013年完工量上升为4534万载重吨。11如果产能真的过剩,那么产出理应下降,为什么越整越高了?

在许多政府文件中反复强调:“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中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是主要措施之一。”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说穿了,除了加强审批还是加强审批。从2000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在许多文件中三令五申,凡是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新建企业一个都不批。颇为吊诡的是,新建的钢铁厂、水泥厂一个接一个投产,它们都得到了发改委的批文。这是怎么回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正式文件还是网络上的帖子,经常把严肃的经济政策研究当作娱乐、儿戏。不管有没有根据,随便议论,任性瞎说,即使出现明显的失误,也很少有人较真。是听信“舆论”还是尊重基本事实、相信经济规律呢?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上确实需要端正学风,认真思考,探索究竟。

当前争论的焦点有:为什么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原铝和造船等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有没有必要扩大政府权力,用产能过剩为借口强行干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