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美学:审美视域中的休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理解“休闲”

休闲的审美蕴涵首先可以从一些定义中见出。作为理解的方式,定义是概念的语言形式,而概念又是建构学科及深入展开研究的基础,故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休闲研究中,亟须明确“休闲”(或leis-ure)的概念。特别是在一些具体案例分析的时候,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那么容易引发误解。然而,定义绝非易事:用熟知的语言解释未知的对象,求得区别性的本质特征,并使之成为通行的含义。在西方,围绕“休闲”的概念而产生的争议不断,至今难以取得统一意见,它的定义至少有二百种。在中国,“休闲”的定义同样为数众多。从特点、方式看,这些定义较普遍地借鉴、吸收了西方学者的成果,又适当地考虑了现实情况,从而也具有了某种本土特征。这里搜集了近二十余年来中国学者的各种定义,并结合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分析及评价。显然,将“休闲”理解为“美”,是最为重要的特色,或者说“休闲”具有“美”质,这已成为共识。

一、闲暇时间及时间

1.“休闲是指已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它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 [26]

2.“休闲也叫闲暇,……可以给休闲或闲暇下这样一个定义:一天中扣除满足正常生理需要之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不能用来获得或创造收入,甚至还要为此消耗收入的法定时间。” [27]

3.“所谓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间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活动虽然与人们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毫无关系,但与劳动并不冲突;休闲活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载体。” [28]

4.“休闲是指争取生存时间之外的体悟人生和领略自我的时间。” [29]

5.“广义的‘休闲’主要是从人对时间分配的层面来理解的,也就是简单地将‘休闲’视为‘闲暇’时间的活动、行为及心理状态。……” [30]

6.“休闲,是指在闲暇时间个体或团体自愿从事各项与谋生无关的非报酬性的自由活动时间的总称。休闲有四个含义:第一,它是一种自由选择;第二,它是一种自在心境;第三,它是一种自我教化;第四,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状态。” [31]

以上所列都是以“闲暇时间”或“时间”为核心词。“休闲”即“闲暇时间”,这是最为通常、流行的理解之一。关于“闲暇时间”,西方学者有诸多表述:亚里士多德称为“手边儿的时间”(available time);莫非(Murphy)认为是“个人在自决状态下(self-deterministic condition)可以随意利用的时间”;帕克(Parker)认为是“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的剩余时间(residual time)”;基斯特和弗瓦(Gist&Feva)认为是“人们从劳动或其他义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自由地放松、转换心情,取得社会成就并促进个人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伦敦城市研究所认为是“除了工作的时间之外,自己能自主地参与活动机会的时间”。 [32]马克思界定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休息和娱乐,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 [33]魏翔这样定义:“闲暇时间=必要型闲暇时间(维持生计与受教育的时间,用于生产劳动力价值)+受教育时间+享受型闲暇时间或休闲时间(经由闲暇的互补效应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34]这些都是把“闲暇时间”作为一段特定的时间或者一种特有的时间类型。

把休闲视作劳动、工作之外的不受任何约束的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这里还存在对“时间”本身的理解。时间原是用于表达事物生生灭灭的客观性概念。但是,时间也是主观的,它是一种为人所感知的、可利用的对象。故关于时间,有类别、结构的划分。如个人时间/社会时间、神圣时间/世俗时间、有用时间/无用时间,这些都是依据不同标准而进行的分类。同样,人所拥有的时间也可以被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形式。J.威尔逊把一天时间分为必需活动时间和空闲时间,前者涉及“工作、家务、照料孩子、日常伙食及必要的路程”,后者涉及“有组织的活动,参加大众媒介活动(如看电影)及社交和娱乐(主要包括访问、交谈、体育和好癖,休息和有组织的社会招待会)”。他并且明确指出:“空闲时间的长短是因人而异的。” [35]克里斯多夫·爱丁顿(Christopher R.Edginton)把人的生活区分为三种不同用途的时间:生存时间(existence time)、维生时间(subsistence time)和闲暇时间(free time)。“生存时间,指的是一个人维持身体机能的运转所花费的时间,即人们要花时间来吃饭、睡觉、打理或装扮自己。维生时间,是第二种用途的时间,它要被人们用在工作上,或者说是要用在维持生计的奔波上,要用以满足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闲暇时间。人们通常把它看做是一种没有任何外在强制因素干扰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人们可以随其所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36]马惠娣把人的一天时间视为“三八”结构,即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吃喝拉撒、八小时工作。 [37]王雅林等把城镇居民一天的时间预算分为工作及相关时间、满足生理需要时间、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四大类。 [38]这些关于时间的划分都为休闲(或闲暇)保留了一个应有的位置。

由此看来,时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是时间价值的突出,才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时间的分配,也因此使之越来越溢出个人层面而成为社会问题。正如某些学者所言:“休闲是一种人类行为,它发生在个人的自由时间里,并在个人内心本能喜爱的心态驱动下平和而宁静地进行着;休闲行为会导致某些相应制度的建立。” [39]为确保人的休闲权益,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休闲政策,完善休闲制度。中国就陆续实施“双休日”(1995)、“黄金周”(1999),后来又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2008),这使得国人在一年之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 [40]这意味着中国将逐步地进入一个“休闲时代”。于光远早就指出,生产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争取有闲”(1996)。他坚信未来社会高度发展的道路也必然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增加闲暇时间。 [41]而闲暇时间的增加,将迫切需要我们厘清“休闲”“闲暇”等概念。在日常使用中,往往把两者当作同一个概念,事实上还是可以区别的。国际休闲组织于1970年讨论通过的《休闲宪章》把“休闲”定义为“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他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界定初步明确了两者的含义,且已被大家所熟知。需进一步强调说明的是:“休闲”不只是“闲暇时间”(有的人甚至认为与时间无关);闲暇时间应是休闲实现的基础、条件。把“闲暇时间”作为休闲的基本含义,亦极易引发以时间为中心的诸多讨论。下面所总结的从活动或状态、生活方式等维度所理解的“休闲”,许多就是以时间作为内容。由此可见,谈论休闲基本离不开对时间的理解。如果说人的活动、人的生活都是在时间范围内展开的,那么休闲是一个有关时间的问题,或者说“休闲”就是一个时间概念。

二、自由的活动或状态

1.休闲“是有计划地暂时停止日常工作,以刻意安排参加各种与本职工作完全不同或毫无关系的活动来摆脱日常工作、劳动带来的各种精神压力,并利用这些活动与日常工作之间的极大差异性来恢复消耗的体力和精神,弥补智力磨损,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灵感,增强创造力”。 [42]

2.休闲“是在工作时间和其他日常必要时间(睡眠、进餐、个人卫生、上厕所、家务等)以外的闲暇时间内进行的自由活动”。 [43]

3.“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中用于满足精神生活之需要所从事的各种活动。” [44]

4.“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 [45]

5.“休闲是个人或群体以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方式,用自由选择的活动,满足自我心理或生理欲望的非工作性质活动。” [46]

6.休闲是指“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地、以自己所喜爱的、认为是有价值的方式,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悦、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从活动内容上看,包括了娱乐、游戏、个人爱好、旅游(除商务、会展旅游外)、健身康体以及部分文化消费活动”。 [47]

7.“休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活动,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所自发选择的活动。” [48]

8.“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在、自由、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49]

9.“休闲是以自由为基础,以体验为途径,以追求幸福与快乐为目标的活动。它包括什么是幸福与快乐、如何获得幸福与快乐、获得幸福与快乐需要什么外在条件等方面的问题。” [50]

10.“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内自由选择的、从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具有内在目的性的一种相对自由的活动。” [51]

11.“休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怀着积极的心态,短期为了恢复和发展体力或脑力,长期为了身心健康、提高个人素质所从事的活动或表现出的行为,这些活动或行为能让人在内心获得自由(free)、舒畅(flow)的心理体验。” [52]

12.“‘休闲’就是人在自由时间保持平和、放松,感到愉悦、幸福,达致和谐。……休闲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一种和谐状态,而且需要在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进行,更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的过程。” [53]

13.“休闲是指自由体验。如果在休闲中既追求过程快乐,也追求结果益处,则我们称之为理性体验。休闲学就是以理性体验的原则和方法,去研究各种自由体验问题。” [54]

14.“休闲的本质是自由,休闲意味着自由地去选择,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休闲自由是一种‘积极的自由’,是成为状态的‘成为人’的过程。休闲是摆脱必需后获得人性的本质后的一种动态的自由。” [55]

15.“休闲是人类在自由时间中,自得自足的非强制性活动。它自身就是目的,它或者利用主体自己的能力,或者利用外部的资源来满足休闲主体的身心愉悦,并且在此种愉悦中自然而然地求知和孕育创意,由此展示人类幸福和创造的必由之路。” [56]

16.“休闲是人们在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自主参加的有利于身心调适的体验性活动过程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57]

17.“休闲的本质含义是指人所从事的含有内在自由的身心或人性状态的活动。” [58]

上述所列都是以“自由”为核心词,“休闲”即是自由的活动或状态。如果说闲暇时间是进行休闲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把休闲作为活动就是试图解决人们在闲暇时间时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包括休闲内容、过程、特征、功能等,其总义就是把休闲当成是自愿的、非强迫的,或者是无任何功利目的的,或者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正如罗歇·苏(Roger Sue)所说:“任何活动,只要是自由选择,并为个人在进行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能谋得自由这样一种感受的都属于休闲范围。” [59]迪马泽迪埃(J.Dumazedier)也这样说:“所谓休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为了休息,为了消遣,或为了培养与谋生无关的职能,以及为了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发挥创造力,是随心所欲的总称。” [60]

休闲是自由的活动,也是自由的态度或状态。德国学者约瑟夫·皮柏(J.Pieper)指出:“休闲乃是一种心智上和精神上的态度——它并不只是外在因素的结果。它也不是闲暇时刻、假日、周末或假期的必然结果。它首先乃是一种心态,是心灵的一种状态。” [61]把休闲作为一种从容的、平静的、和谐的状态,主要是受到参与休闲的动机的指引。只有参与活动的个体本人才有资格界定组成休闲活动的要素。他们对所选择的休闲活动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场所赋予意义,只有个人的理解和经历才能决定什么是休闲。这种状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不需要考虑生活的心无羁绊(the absence of the being occupied)的状态”,“冥想的状态”(a mood of contemplation);葛拉齐亚(Sebas-tian de Glazia)所说的“转化状态”(state of becoming);约翰·纽林格(John Neulinger)所说的“心态自由感”(perceived freedom)。因此,判定有无休闲感的重要依据,就是看一种休闲主体是否以一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不受压抑的状态展开,即使在行动过程中和结束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这种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能够保持、获得,那么它就是休闲的。“休闲意味着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可以自由选择,投身于某一项活动之中。” [62]

无论是作为活动的休闲,还是状态的休闲,指向的都是自由这一特征。作为自由的休闲活动,是相对于那些非自由的活动而言的。个人是否将一项活动看做休闲事务或者特定的休闲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们所经历的这种活动的性质,即这种活动是自由的。自由的活动又总是由与自由相反的活动构成。休闲之所以被认为与工作对立,是因为后者是对人的体力、身心的消耗,因此必须在非工作时间或活动中获得恢复。休闲作为活动,就在于它具有修养、恢复或复活身心的能力或功能。但是正如英国学者所言:“用这种方法来看待休闲的话,休闲对人们是一件固有的事情,这涉及他们的态度、内在思想和精神,而很少与时间段或者社会化的活动等外在属性有什么联系。” [63]休闲并不仅是作为个体的、非组织性活动,而且是可以作为集体性的、组织性的活动。

三、特定的生活方式

1.“休闲作为一种现实存在,首先通过人的外在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由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其所面临的生活历程及所抱有的生活理想而确立起来的文化样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 [64]

2.“休闲是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或特定的生活方式。” [65]

3.“所谓休闲就是过一种符合‘中道’原理的生活。它本质上是一个人生哲学的概念。因此谈休闲,就是谈人生哲学;休闲哲学与人生哲学同义。” [66]

4.“所谓休闲生活的定义:A.一种时尚、轻松且愉悦的生活;B.朴素、低科技、充满灵性的生活;C.有目的的生活,保证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D.对自身、对环境保持真实生活的本质。E.一种时尚而矫情的游戏。” [67]

5.“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68]

6.“休闲就是生命个体摆脱外界的束缚而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追求幸福满足、身心愉悦和自我发展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方式的总和。” [69]

7.“休闲是指人们在满足基本需要,超越工作束缚、家庭责任、社会义务之后自由地放松身体、愉悦身心、寻求意义、发展自我的一种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总和。” [70]

8.“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休闲活动,……本质上应该属于人们的社会交往的范围,这不仅因为休闲活动是人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而且由于休闲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体验和享受,一种人在休闲活动时对人与休闲环境(存在的‘在构性’)融合的感觉。”“休闲,作为人的生活方式,是人的价值存在的一种表现……休闲只有在人的动态存在,即‘成为’和‘去生存’(海德格尔)的意义上才是一种本真的含义,对人才是一种体验和享受。” [71]

9.“‘休闲’是指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娱乐和消遣活动,它通过时间和精力的消耗来调节身心,并在其中获得情感体验。休闲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类文化。人类的身体和心脑都必须达到生理的平衡。体力劳动者常通过消耗时间来恢复体力;脑力劳动者常通过消耗过剩的体力来恢复大脑。前者倾向于在空闲时间里从事轻松的休闲活动;后者倾向于在闲暇时间里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休闲要么消耗掉的是精力,要么消耗掉的是时间,均是在工作之外的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来进行的。” [72]

10.“休闲是指从职业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超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好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积极地、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地安排个人生活状态的总称。其本质就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外的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充实精神的生活体验。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它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旅游休闲、娱乐休闲、运动休闲、度假休闲、文化休闲等丰富多样的休闲生活方式,对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3]

以上所列大都以“生活”为核心词,把“休闲”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作为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全部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生活方式显然具有正当性。依索—阿霍拉(S.E.Iso Ahola)指出,休闲并不是消极的无事闲着,而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获得“畅”(Flow)或“迷狂(Ecstasy)”的心灵体验提供了机会。 [74]杰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有一个经典的定义:“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欢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 [75]他们也都把休闲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国内学者张鸿雁较早提出以生活方式作为休闲的核心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文化的核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一种多元构成,主要受个人、家庭和社会三种原因的影响,其中个人的文化修养决定了人们如何利用、支配休闲时间。他总结中外文化理论和认识观,把现代社会的休闲方式分为5种:(1)消遣型:把休闲时间浪费在虽无害于人但对自己并无积极意义的活动上,如去高消费场所、经常玩扑克等;(2)健康娱乐型:把健康娱乐作为休闲的主要内容,如体育活动、旅游活动、交友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这种类型也称为积极型,其结构特征是对己有益、对人无害;(3)个人价值增值型:在休闲时间做一些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益处的活动。如帮助他人、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和自愿者组织、继续读书深造等;(4)创造财富型:利用休闲时间搞收藏,兼职从事第二职业,或从事其他创收活动等;(5)堕落休闲型:这种形式是把大部分休闲时间用于从事既害人又害己的活动。 [76]这些方式体现出休闲在现代社会的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出现代人的多元的价值追求。

从生活方式维度定义休闲,正可以去包容休闲的各种特征。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人的生活世界是广阔的,休闲生活只是广阔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所以,那种局限于某类的生活世界,只能说是狭义的休闲。广义的休闲则体现在工作、消费、宗教等各种生活当中。无疑,仅仅以某一个生活领域来界定休闲,这是十分片面的。因此,许多学者不满足于从单一维度定义休闲,而是力图包容、整合。把休闲当作一种富有特征性的生活方式,这种定义正可以综合概括时间、活动、状态等不同维度。休闲是自由的,它包括一段自由时间,以及自由的行为和状态;休闲的过程是快乐的;休闲中的行为和状态可以统称为体验;休闲要追求利益,即休闲的结果要有用。将休闲作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也并非仅仅说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它区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二是这种生活方式又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追求自由、注重体验、促进人性发展等内涵,甚至诉求审美价值。因此,从生活方式维度界说休闲,可以突出休闲的一种现实指导意义。这样,可以把休闲与实际生活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可以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休闲。休闲是人类自由和快乐的源泉,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休闲具有经济效益、生理效应和社会效应;休闲具有象征功能和认同功能,等等。 [77]这种积极性必然规定休闲生活方式应是合理的、健康的(详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

四、“休闲”即“美”

1.“休闲则是工作的必要的补充、弥补或报答,是个人自由的实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探索除工作以外的其他认同、潜能和自我的渠道(如业余爱好)。” [78]

2.休闲“是一种和作为自我疗法的心灵关怀同义的东西,当它被以论证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它是哲学,当它被以直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它是宗教和诗歌,当这一切都不能够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的沉默”。 [79]

3.“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休闲是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80]

4.“休闲就是受内心驱动、在快乐中发现自我的过程。休闲是人内在本质的表现,而追求快乐则是休闲的本质。任何休闲活动都以快乐为导向,以实现自我为最终目标。” [81]

上述所列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是因为它们把“休闲”与“自我”“生命”“快乐”,甚至“哲学”“诗”等联系起来,具有鲜明的想象特质。尽管从定义角度看并不十分科学,但是这也丰富了“休闲”的含义。任何概念都应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可经定义与分析的因素构成的。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建构“休闲”概念:可以是作为一种创造、选择与行动的产物;可以是一种过程,即在一定时空中生成的;可以是一种生产,即在特定环境中再生出的一种意义,等等。不过在各种理解中,我们总能发现“美”的踪迹:总是运用“自由”“创造性”“和谐”“快乐”“体验”等各种修饰性语词,而这些语词也通常是用于表述“美”的。 [82]可以说,“休闲”与“美”这对概念在语言表述上较为一致,具有分析美学所说的“相似”意味。

分析美学始终关注语言及其意义,致力通过语言来考察世界、实体等哲学一向关心的问题。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认为,语言与意义、世界之间构成一种对应性的关系;语言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而不在于其指称。人们正是受到语言的迷惑而去不断追问本质,忽视了事物的本质隐藏在语言的背后的事实。维特根斯坦以这种方式否认了形而上学问题的虚无性,并把我们带入了“语言游戏”这个新视界当中。“‘语言游戏’这个用语,强调用语言来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或是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的意义就镶嵌在生活中。不同的语言类型对应着不同的语言游戏。不同的语言游戏也决定了语言的不同用法和用法规则。” [83]以“规则”代替“逻辑”,以不确定性代替统一性,这种气质的改变代表了语言哲学在西方的新进向。从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追求一种语言的确定意义,这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休闲”这个中文词汇尽管有确定的构词形式,但是对它的任何定性只不过是一种家族相似性的表征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转换思维,也把“休闲”当作“开放的家族”。各种定义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对意义的揭示,故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定义。正如申葆嘉所建议:“我们没有必要在学术程序以前就刻意追求休闲涵义或者‘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借用‘休闲’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消磨闲暇时间’作为界定,并且加以具体化,把‘消磨’和‘休闲’作为两个变量,于是就可以展开休闲的学术程序了。” [84]的确,给“休闲”下准确的定义还很困难,因为许多方面都会涉及休闲的领域,但是作为休闲至少包括几个方面:一段时间、一项活动或一种心境。当我们把休闲视为时间时,很自然就会把休闲时间与工作时间和基本生活所需的时间区分开来,即拥有工作时间就同样拥有休闲时间;当我们把休闲视为一项活动时,休闲可以是人们积极地或消极地参与某些活动;当我们把休闲视为一种心境时,休闲又可以是一种心态和心境。

实际上,分析美学作为语言哲学,是以语境为基本原则的“应用美学”。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著名的话说,就是“一个词的意谓就是它在语言中的应用”,此即所谓的“用法即意义”。语境原则强调语言意义根本不可能离开句子而单独存在。这种依赖性对于分析、确认概念的语义是极其必要的。当我们谈到“休闲”时,指的是作为中文的“休闲”还是英语的“leisure”?我们习惯把前者作为后者的定译词,这是对语义等价实现的可能性问题的忽略。殊不知,要使两者等义,仅仅通过语言形式转换是不现实的,而必须经过一个译介和确立的渐进过程。语义转换问题自然也是休闲研究的一部分。扩而言之,无论何种休闲研究都需要将“休闲”置于具体的言说环境之下。在经济学中,可以把“休闲”当做产品,进而可以从收益、满意度以及产品消费带来的效用的角度分析这种产品的需求。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所说的休闲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时间。” [85]而国内学者这样定义:“休闲是工作、学习活动之外的一种以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 [86]除经济学之外,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都应该形成自己的定义。这或许也是休闲之美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