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市于2013年正式启动“北京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率先以国际最前沿的特殊教育理论“融合教育”(也称作“全纳教育”)为目标,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促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建设。
融合教育在本质上与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随班就读模式是不同的。随班就读的试验与推广主要目标是为大量还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形式教育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上学读书的机会,融合教育则是彻底的教育变革。随班就读只针对普通班级里少数残疾儿童的教育和服务,融合教育则要求教育整体的、系统的变革来应对所有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融合教育者认为残疾儿童有权在普通教室接受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与服务。学校应成为每一个儿童获得成功的地方,不能因为学生的残疾与差别而进行排斥与歧视;学校应该尊重日趋多样的学生群体与学习需求;多元化带给学校的不应该是压力,应该是资源。融合教育试图通过残疾儿童教育这一杠杆撬动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与社会文化的积极改变。融合教育理论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成为与社会上所有的公民相关的事情,是挑战不公正与歧视的利器,与各国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人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紧密相关。融合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今天,即使在最为贫穷、资源缺乏的国家,融合教育也已成为使更多处境不利的儿童享有学校教育机会的政治宣示或者现实举措。
可见,北京市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是随班就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是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的自我突破与完善的必然举措。它开启了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促进北京市整体教育体制变革,促进北京市教育的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在国内融合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起到引领与示范的作用。
融合教育要求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在高度多样性的全纳学校环境中相互合作、协同教学。普通教师掌握特殊教育或全纳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特殊教师学习普通教育的相关教学方法,成为融合教育教师教育的必然选择。各类康复、治疗人员与相关设备也进入普通学校共同构成支持与服务体系,这也是各国发展融合教育的基本举措。
然而,国内关于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普通教师对于融合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方式还不了解。现阶段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中关于残疾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教育技能的课程几乎没有。因此,开发适合于我国教师培养实际需求的融合教育理论及实践教材就非常必要。北京市作为率先推行融合教育的前沿阵地,所有教师掌握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是全面实施融合教育的前提。2013年,本人有幸得到北京市“向基础教育倾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的支持,主要任务就是开发一套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教材,为北京市乃至于全国的普通教师学习融合教育提供一套基本的教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成稿。主要内容由本人历年所指导的研究生共同完成,书稿中的个案由北京市相关学校提供。撰写过程中得到多位特殊教育工作者包括华国栋、肖非、刘全礼、李玉向、兰继军、雷江华、龙建友、芦燕云、孙颖、黄伟、王红霞、周凯、杨希洁等同志的大力协助与支持。特此致谢!
本教材共分为十章,各章编写者如下。第一章:关文军(北京师范大学);第二章:江小英(北京师范大学);第三章:傅王倩(北京师范大学);第四章:熊琪(南京特殊教育学院);第五章:赵梅菊(北京师范大学);第六章:孙玉梅(华中师范大学);第七章:刘慧丽(赤峰学院);第八章:汪斯斯(北京师范大学);第九章:林潇潇(华中师范大学);第十章:颜廷睿(北京师范大学)。全书由主编与副主编完成统稿工作,北京市161中学高二(3)班邓昱昊同学对书稿进行了文字整理与编辑。教材中难免有诸多疏漏与不当之处,请各同行批评指正!
邓猛
2015年6月10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