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讲座精华集 (心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进行情绪调控?

唐登华

[演讲者小传]

唐登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主任。研究方向:心理治疗,抑郁症,青少年心理卫生等。专著有《与烦恼相处》,并曾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有关心理健康的节目,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节目的主讲嘉宾。

主持人:

各位同学,晚上好。继上一次成功推出了“人·自然·健康”的系列讲座之后,北大团委积极围绕“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主题,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缺乏心理学知识的充分了解,以及抑郁症的相应心理问题,我们专门邀请了专家到场,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同学之间交流各自的经历、经验和感受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今天是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治疗科主任唐登华教授,为大家做关于情绪调控的专场讲座,下面让我们欢迎唐教授。

唐教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我们共同关心的话题——如何进行情绪调控。

实际上,这个话题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话题。如何让自己多一些愉快,少一些烦恼,这是我们生活的永恒主题,自从有了人类文明,我们就在探寻,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更愉快?尤其是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我们就更加要思考如何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过得更愉快?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个体老板,他来咨询的时候告诉我,说:“在我很穷的时候,我蹬着平板三轮车卖菜,那时我生活得很充实,我知道今天在哪儿进菜,到哪儿卖。但今天我什么都有了,车子有了,房子有了,票子也有了,但我却过得很无聊,过得很不开心,我特别希望能够开心起来。”

另外,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多变化、高压力的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变化。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前一段时间媒体炒得很火的一本书,书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实际上这本书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该如何应对变化,如何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适应变化。如今什么都在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工作、专业都在变,人际关系也在变,今天你是别人的老板,明天你就可能变成别人的下属,甚至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生活理念等都在变,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发生。那么,在如此一个高度变化的社会,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比较强的心理应对能力。

竞争的激烈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竞争心态,没有一个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在竞争当中你就有可能会落伍。比如有的人,可能你很会学习,可能你的成绩很优秀,但是当你直接地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倘若你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你就难以成功。

大家是否听过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有一个第十名效应,即是说大学生毕业走进社会后,最有成就往往是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而不是前十名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就涉及情商,即可能你的智商很高,但如果你的情商不高也是不行的。

这里所说的“情商”是指我们应对挫折、面对失败的能力,我们调控情绪的能力,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昨天晚上,我在北京电视台和一位大一年级的同学做了两期节目,讨论有关考试焦虑的问题。在节目中,这位同学说,高考考数学时,考试时间还剩下十分钟时,她突然发现有两道题目尚未完成——后来她跟其他同学交流,发现许多同学与她一样。去年高考数学题量很大,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成答卷——她当时很紧张,但立即做了自我调节,即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静了几秒钟,她告诉自己,就剩下这么多时间,能答多少就答多少。她当时心态就调整得很好,于是在十分钟之内将这两道题目全部解答完了。最后她成了当地的高考状元,她说可能差别就在这两道题目上,别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没法完成。其实这种情况下,考验的不一定是我们的智力,因为在智力方面,可能很多同学都能解答出来,实际上考验的是我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所以,尤其对我们北大同学来讲,我们以后面对的可能都是具有强竞争力的岗位,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当中,尤其青少年当中,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人非常多,尤其是有情绪障碍的人非常多。

举办这个讲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最近连续出现突发事件。包括去年张国荣自杀,当时媒体炒得很火,很多记者都去采访。我告诉他们,你们因为张国荣是名人,所以在他自杀以后就格外关注,可你们是否知道我们国家每天有多少人默默无闻地自杀了?我们每年自杀人数大概25万,自杀未遂者100万。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可我们平时却不太关注。

抑郁症的患病率是5%—10%,100个人里面有5—10个人患有抑郁症。我们在座的约200人,有10—20个人可能患有抑郁症。可能大家觉得这个问题离我们很远,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但事实上这是个十分常见的问题。抑郁的情绪,焦虑的情绪,我们谁都有过,我们现在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为什么呢?就是太常见了,只是我们并不关注。

在以前,我们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时,我们每天考虑的是如何找到饭吃,如何有房子住,如何生存下去?但是现在,我们慢慢奔小康了,我们就开始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关注我们的情绪。

我们的门诊经常人满为患,很多人天还没亮就来排队挂号,但还不一定能挂上号,为什么?因为有心理卫生方面需求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一种抗抑郁的药,叫“百忧解”,这种药卖得火到什么程度了呢?据统计,在全世界药品销量排行榜中,有好几次它排到第二、第三位,比所有治疗感冒发烧的药销量还要高。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说明这种药如何有效,而是想说明抑郁症实在是太常见了,比感冒发烧还要常见。

美国人当中,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是17.1%,焦虑症的患病率是5%左右,因此,有情绪障碍的人所占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另外,还有部分人存在一定的情绪方面的困难,但是没有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这就是亚健康状态,这类人大概占20%—30%。现在,在很多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调查当中,发现也是这个比例,20%—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情绪方面的问题。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管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大家是否理解情绪这个概念?似乎大家都有些似懂非懂。“情绪”其实是指我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体验。你感受到这个客观事物对你有利,你就高兴;你感觉到这个事物对你有害,你就痛苦。只要我们是人,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我们就会有情绪,有喜怒哀乐。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就需要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情绪有哪些特点,了解它的特点之后,才能更好地管理和调控它。

情绪的第一个特性是“必要性”。

所谓必要性,是指我们的任何情绪情感不管是高兴也好,还是痛苦也罢,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必要的。虽然我们生活的目标是要多一些愉快,少一些痛苦,但是我们可不可能只要愉快,不要痛苦。曾经有一位患者咨询的时候,问我能不能帮他摆脱所有的痛苦,我说不能,如果真的想要让别人帮你解决所有的痛苦,别找我,去找江湖医生。为什么?其实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只有愉快,没有痛苦,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他就不是人了。

所以,虽然人生奋斗的目标以及我们心理治疗的工作,都是为了让人们多一些愉快,少一些痛苦,但我们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到,我们的痛苦和快乐是一样的必不可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尤其要和那些必要的痛苦和平共处。我们把人类的烦恼和痛苦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必要的痛苦”,比如人生的几大悲哀: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等,无论谁遇到了都会痛苦;第二类是“自找的痛苦”,我们在生活中尝到的很多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对于那些必要的痛苦,我们还必须要学会接纳它、与它和平共处。人们遭到重大精神创伤时,如:空难、地震、水灾等,我们去给那些人做危机干预,这时我们去做什么?并不是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去对他们说“你要节哀,要看开一点”“死者已矣,生者要好好活”等,实际上这些是没有用的,那个时候就必须让他痛、让他痛出来,如果不痛出来,就会憋出毛病。

我记得有一个24岁的女孩子来咨询,因为父母离异,她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患抑郁症,从此她便开始走上跟抑郁症过不去的道路,到处求医,用了很多治疗抑郁症的药物,都是有一些效果,但又总是好不彻底,她听说我们医院比较权威,又是研究机构,特地由外地来,问我们有没有最好的、最新的药以帮她彻底摆脱抑郁之苦。我看了她治疗的经过,基本上所有的药她都试过,甚至一些在试用阶段的药她也服用过,但都是无法治愈。于是我问她,你现在在干什么,她说“我这个样子,什么也干不了”;我问她有没有上学,她说“我没法上学,自从初中得了这个病,就不上学了”;“有没有工作?”她说“我这个样子工作不了”;我又问她有没有交男朋友,她说“我这个样子,谁会要我”。所以,你们想想看,一个24岁的女孩子,没有学习,没有工作,没有恋爱,家庭也不和睦,但她却要我帮她快乐起来。于是我问她,你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希望我把你变成一个24岁的女孩子,什么都没有,整天还乐呵呵的?如果要是那样的话,那病就更重了。我们痛苦是有理由的,同样我们愉快也要有理由,没有理由的愉快,那就是跟抑郁相反的一个病,叫“躁狂症”,这个病更重。

从整体上来讲,痛苦是不可能没有的,相反,它还必须要有,如果有人祝你天天快乐!永远快乐!千万别当真,千万别那样,因为真是那样的话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学会和必要的痛苦相处,真的有了这个胸怀,管理自己的情绪就不成问题了。

我们在治疗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思想,就是让患者学会跟必要的痛苦相处。假如我现在是一个初中男孩,第一次谈恋爱,找了一个很不错的对象,我又很重感情,可是现在我失恋了,那么我该不该“痛”?假如此时你作为咨询者,你告诉他“看开点,天涯何处无芳草,她还有很多缺点”等等,有用吗?没有。实际上我们常常告诉他,你是个多情的男孩,又是初恋,对方又是个不错的女孩,你现在失恋了,你就该“痛”,要允许自己有一个痛苦的过程,允许自己要有一段时间来愈合这段伤痛。其实,有很多必要的痛苦,我们首先要学会接纳它,才能最好地控制它。比如失眠,失眠本身常常是焦虑很重要的一个表现。一位三十多岁的男病人,他说他整夜失眠,睡不着觉,他尝试过很多办法,到很多地方去求医,但总是没法彻底摆脱失眠。他问我,“你能不能找一个彻底的办法,帮我永远摆脱失眠之苦”。我跟他讲,对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你请教我,而应该我请教你啊,我工作这么多年,研究那么多课题,而你这十多年就研究这么一个课题,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啊!还真是这样,他想过很多的办法,尝试过很多偏方,比如临睡前用温水泡脚、喝牛奶、听轻音乐、打太极、吃中草药等,都是刚开始有点效,但总是好不彻底,我后来对他说,你跟失眠斗了十多年,既然斗不过它,干嘛不向它投降?给它写一个投降书,说“我斗不过你,我认输了,你爱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别人一天24小时有8小时要睡觉,你一天24小时都是清醒的,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多好!今天晚上你就别与它斗了,打算一晚上不睡了,结果第二天他来告诉我,昨天是他睡得最好的一晚。

人们在面临不良情绪的时候,你越是害怕它出来、越关注它,就等于在不断给它能量,它就会越厉害,如同小孩子调皮,大人越生气,有的小孩子反而越来劲。在教育孩子时,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除了惩罚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忽略。同样,对于一些不良的情绪要忽略它,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它的出现,它就会找各种理由出来。

我们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每一天面对的都是有一大堆烦恼的人,我们的工作并不是首先考虑怎么帮他们解除烦恼,而是让他们学会跟烦恼相处。虽然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怎样控制情绪,但是我们最有智慧的控制方法其实是学会跟它相处。

任何情绪对我们来讲都是必要的,我们不仅需要愉快,我们还需要痛苦,只有在经历过一些必要的伤痛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愉快的含义。去年SARS之后,有些一线的护士感染SARS,康复以后,我们给她们进行心理辅导。有的护士说,“原来我有钱总是往银行里存,我对未来想得很遥远,我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总是省吃俭用,现在得了SARS以后,我觉得要珍爱生命、珍惜生活,要学会享受”。只有经历过失去健康的威胁,才能真正享受到拥有健康的快乐;也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才能真正享受到重逢后的天伦之乐。所以,我们对待痛苦和烦恼应该有一个心态:与它相处、接纳它,甚至享受它!

我不知道大家喜欢不喜欢悲剧,我们在欣赏悲剧时所得到的艺术上的享受并不比欣赏喜剧时来的差,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类美好的东西升华到极致,然后再把它摔得粉碎,从中让人们体验到美好的事物破灭时的感受,这么残忍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还那么喜欢它?所以,我们不仅仅需要快乐,同样我们还需要痛苦,尤其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又不是我们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这样就比较合算。

总之,任何的情绪情感都是有必要的,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即使是一些糟糕的情绪。如愤怒的情绪可以使我们调动能量,克服我们达到目的的障碍,恐惧的情绪呢?它可以使我们回避危险,避免我们受到伤害,高兴的情绪则可以促使我们重复让我们得到快乐的行为,这些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因此,不要排斥情绪的多样性,要学会接受情绪的五颜六色、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情绪的第二个特性是“两极性”,这是我们对情绪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实对情绪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不同学派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我国传统的方法将情绪分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但从我们临床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把情绪可分为两类,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凡是给我们带来愉快体验的情绪就叫正性情绪,凡是给我们带来痛苦体验的情绪则叫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包括喜、爱、满意、欣慰等等;负性情绪包括愤怒、焦虑、恐惧、悲痛、羞愧等等。如此分类,是出于我们的临床学目的,因为临床上我们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多一些正性情绪,少一些负性情绪。其实,分类方法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情绪的两极性还有另外两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两极性的相对性。情绪是我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它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呢?我们在经历一件事的时候,是愉快,还是痛苦,是绝对的吗?不是。比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一个人看到这半瓶酒,他会想:太好了,还有半瓶酒,我还有酒喝,那么他体验到的就是一种正性情绪。另外一个人看到这半瓶酒,他则想:怎么就只剩下半瓶了,真糟糕,眼看就没有了,那么他体验到的就是一种负性情绪。所以,同样一件事情,我们体验到的是愉快还是痛苦?它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就是情绪两极性的相对性。正是因为这一点,使我们的心理治疗工作成为可能。如果说我们在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一定痛苦,在经历另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愉快,那么我们心理治疗师就没有用处了。之所以需要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因为我们愉快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事情本身,它还取决于另外一些因素,那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第一是认知方式,即你看待事物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有没有绝对的好事?没有。有没有绝对的坏事?同样也没有。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如果我们感受到事物坏的一面,我们就会痛苦;如果我们感受到事物好的一面,我们就会愉快。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也没有绝对的好事。即使是人人都痛恨的、不愿意接受的失败和挫折,也有好处,大家可能都能理解,但是真正当我们自己面对失败挫折的时候,我们却常常不接纳。很多孩子前来咨询,说“我这次考试千万不能失败,如果考砸了,我就完了”。我告诉他,你要真的考砸了,你就遭受了一次挫折,同时有了一次成长的机会,不挺好吗?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父母保护的过度,舍不得让孩子遭受任何挫折和失败,例如很多父母说“我受过的罪一定不能再让孩子受,我走过的弯路也一定不让孩子再走”,恰恰就是因为这种过度的保护,使得父母剥夺了孩子从失败和挫折当中获得成长的机会。一个人要学走路,总得摔几跤,一个人要学游泳也不得不呛几口水,所以说失败和挫折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很遗憾的是,现代的父母都剥夺了孩子这样成长的机会。因此,近来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提倡挫折教育,为什么呢?自然挫折太少了,我们不得不从教育角度给他一些人为挫折。

在一次集体心理治疗中,有十个病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都在抱怨父母的离异给他们造成了情绪上的困难,“因为我爸爸妈妈离婚,所以我现在情绪不好”“就因为他们离婚,所以我现在得了这个病”,后来,我发现那个男孩虽然才读高中二年级,但是唱歌、跳舞非常优秀,很多全市的大型演出,还有学校的校庆都邀请他去参加;那个女孩也才刚读高三,但散文却写得非常棒,很多作品都已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她更是校刊的第一号笔杆子。我跟他们讲,你们现在的这种艺术上的成就,其实跟你们的成长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有句俗话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历一些磨难有时并不是坏事。

在生活中,如果总是从消极的一面去看事物,我们就永远享受不到快乐。记得有一位27岁的小伙子,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在一个很大的外资企业工作,每个月收入六七千元,小伙子长得也很精神,在咨询的时候他讲道:我从上高中开始就不顺,我问怎么不顺?他说:“我初中考高中,虽然考上了北京四中(大家知道,北京四中是全国著名的好中学),但是我才考了全北京一百四十多名,所以我不顺”,“上大学也不是很顺”,我问为什么呢?这所大学不是很好吗?他说“我报的是生物系,没有被录取,才上了计算机系”。我又问,毕业分配呢?在这么著名的公司工作不是很好吗?他说“不行,我很多同学都去了麻省理工学院、去了哈佛,在国内的好多都已经开上大奔了(奔驰轿车)”。我又问,谈恋爱呢?他说“谈恋爱也不顺,在大学期间交了一个女朋友,可她在毕业的时候跟一个大款跑了,我发誓要找一个比她更漂亮的”。我问他找到了吗,他说“找到了”。他找了一个19岁的舞蹈学院的女孩子,我说这不是很好吗?但他说“不行!她才19岁,我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她会不会跟别人跑”。有趣的是跟这位小伙子一起参加治疗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这也是一次10个人的集体治疗),那人是一个军人的妻子,丈夫从农村到北京来当兵,干得不错,于是提了干,留在北京生活,她作为军人的妻子,就有幸跟着到北京来生活。这在她当地的小姐妹当中是件不得了的事情,很多人十分羡慕,都说她有福气,嫁了一个好老公,能够摆脱农村的贫困到大都市来生活,但她到了北京以后,没有感到一点快乐,我问为什么?她说“只要我一睁眼,就看到北京满大街的人都是大专以上的学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拿一个大专文凭”,我指着那个小伙子,问她,你混到他这个份上会怎么样?她说“那我就心满意足了!”你们相信吗?我说你到了这个份上你会跟他一样,如果你站在你那帮乡下小姐妹份上你可能也会说,要是能到你现在这个份上,嫁个好老公到大城市生活该多好!因此,我们愉快与否,有时候不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钱财,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学历,长得够不够漂亮,而是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我们如果真的拥有积极的心态,就能处处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我记得几年前的四月份,我们主办了一个“国际心理治疗高级培训班”,每次开培训班时我们都要照一个合影,以作留念,照合影时我们都希望老师和学员相对齐一点,但由于这次我们邀请的都是外籍教员,有的老师上开始两天课,有的上后面两天,还有的上中间的课,好不容易有一天他们相对齐一点,于是我们准备照合影,可是那天偏偏赶上了北京的一个“沙尘暴”天气,那天又正好是我主持会议,要由我来宣布这件事,可想而知,如果我直接宣布:现在我们去照合影,大家会是什么反映呢?可能有人就会骂你,“什么时候照合影不行,非得这种天气下合影”;也许他客气,他不骂你,那他就会骂老天爷,“什么时候刮‘沙尘暴’不好,非要在我们照合影的时候刮”,因此后来我在宣布的时候给大家做了一点小小的引导,我说“每次培训班我们都要照个合影以作留念,照合影时我们都希望老师和学员都齐一点,但由于这次我们请的都是外籍教员,有的讲前面两天,有的讲后面两天,还有的讲中间几天,因此他们很难聚齐,好不容易今天他们相对齐一点;另外,今天对北京来讲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天气,这种天气在北京已经不常见了,也许以后治理好的北京就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天气了,很多南方的同志可能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天气,那么,我们把这样一个特别的天气和这个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日子一起留下来好不好?我们现在去照合影。”这么一宣布,大家一笑就高兴地去照合影了。大家想想,真的是这样啊,如果以后北京没有“沙尘暴”了,这张相片就是绝版,而那些没见过北京“沙尘暴”的外地学员还可以拿着这张相片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炫耀“我见过北京的‘沙尘暴’,你们看,漫天的黄沙、我们的头发都立着、睁不开眼,多好玩!”所以,在生活中,看待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心态就不一样,情绪的两极性也不一样。

以上就是我们情绪两极性的第一个决定因素——认知方式,就是由于这一点发展出一个很大的心理治疗流派,叫认知流派。

情绪两极性相对性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心境。对于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感到高兴还是痛苦,有时取决于我们的情绪底色,即情绪背景。如果我们的情绪底色是比较不愉快的或悲伤的,那么即使你正在吃美味佳肴,你也不会享受到原先那么好的胃口。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背景。当一个人情绪背景不好的时候,就不要奢望他在跟你相处的时候还能很开心,很愉快。

情绪两极性相对性的另一个决定因素是我们的期望,即预期值。两个学生,考试成绩都是七十分,一个愉快,一个不愉快,为什么?因为期望不一样,一个会想“我在北大这么好的学校,考了七十分,中等水平,是很不错的”,那么你就高兴;另一个却想“我怎么才考了七十分,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那么你就痛苦。所以,我们常常劝人,知足常乐。但我们真正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却常常不这样做,为什么呢?比如,我劝你降低标准,女朋友找不到最漂亮的,找个一般的也可以;考不上北大、清华,考个一般的大学也可以。但这么说有没有作用呢?没有。因为每个人自己的个性是很难改的,假如说他就是一个好强的孩子,你让他降低标准他也做不到,他会说“你考上北大了,所以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需要降低的是对自己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期望,而不是降低目标的标准。比如,你想考北大、清华,可不可以呢?完全可以,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嘛;你想娶天下最美丽的女人,可不可以呢?一样也可以。但是你必须知道,以你的实力,考上北大、清华的可能性是5%,那么当你考不上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痛苦。即你对自己目标的实现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就可以了。我们不是要求降低目标,而是要求降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预期。

我记得有一个女孩子前来咨询,她高考前的每次模拟考试都是全市第一,可结果到临考前她却不敢考了。我问她为什么那么紧张,以她的实力考上重点大学应该是没有问题,她说不知道。于是我又问她“倘若你考不上大学会怎么办呢”,她毫不犹豫地说“我就去自杀”,我说你太应该紧张了,我如果像你这么想的话我会比你还紧张,我会整天蒙在被子里面不敢出来!因为对你来讲高考就是跳悬崖,跳过去就活,跳不过去就死,就算你明明知道自己能跳过去你一样还是会紧张,虽然你每次考试都是全市第一名,但你能不能保证你高考的时候就百分之百能考上?不能的,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我们可以有很高的理想,多高都行,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不是绝对的,强调自己尽力了,能不能达到目标那就要听天由命了,这也是一个智者的胸怀。

情绪两极性除了“相对性”,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叫矛盾性。我们在经历一件事情的时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体验同时存在。有没有这种可能呢?经常会有的。我们在网吧里上网聊天,一方面感到很开心,一方面又感觉浪费了时间,作业尚未完成。我们好不容易在饭店吃美味佳肴,一方面享受食物的美味,一方面心疼花费的钱,心想这么多钱可以买多少东西回家。我们好不容易出门旅游,一方面在欣赏如画的美景,一方面又在后悔,几个月工资没有了。这就是所谓情绪两极性的矛盾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任何事物对我们来讲都是有利也有弊,如果我们两方面都能感受到,又不能很好地处理,情绪就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的情感正是心理病理产生的温床。有些人一边花钱享受,一边心疼后悔,我们称这类人“享受能力低下”,他们并不知道赚钱就是为了花销的。其实可以这么说,我们奋斗的落脚点就是为了享受生活,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为了提高我们享受生活的能力。当然,你可以说得高雅一些,你是为了享受他人的享受,你挣的钱让别人花费了,别人高兴了,你也高兴,这也是享受。上次有个女孩子来咨询,说她现在挣钱了,给父亲治病,我问她快乐不快乐,她说虽然恨父亲以前对她不好,但看到父亲康复了她还是快乐的,她享受着别人的享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享受生活,不要处在矛盾的状态中。

情绪的第三个特性是“动力性”。所谓动力性,是指情绪可以给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的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即我们的行为,常常可以由我们的情绪来驱动。大家想一想,从早上到晚上的诸多行为当中,有哪些是因为情绪驱动而发生的?其实我们有很多行为是受情绪左右的。例如有的人一辈子就是为了爱,追求他自己所爱的人;有的人一辈子就是为了恨,为了报仇苦练武功;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奋斗,就因为从小受到他人的歧视,一定要争一口气。情绪上来得越高,其对行为的驱动就越强,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会完全失去理智,出现冲动行为。

另外,情绪还可以给我们的感知提供能量。比如恐惧的情绪,我们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感知到什么。越害怕老师不喜欢你,就越容易感受到老师对你的不喜欢;越害怕女朋友有外心,就越容易感受到一些蛛丝马迹;越害怕同学的反感,就越容易感受到同学的排斥迹象。好比你拎着一个一百万现金的钱箱子在黑暗中走路,你最容易感受到什么?就是后面有脚步声,你们有过吗?(同学笑答“没有”)其实我也没有过这种体验,哪一天我们可以借来试试。(笑)

曾经有个女孩子,见人就紧张,只要人多,她就紧张。她觉得“因为我紧张,给气氛带来了不和谐,导致别人也紧张,由此别人就不喜欢我”。越如此认为,她就越紧张。后来在集体治疗的时候,十个病人在一起,我问她“有没有感受到别人不喜欢你”,她说“我感觉到了”,我问她“你觉得有多少人不喜欢你”,她说“至少有60%”。于是我让现场每个人给她一个反馈,结果有人说“我压根就没有看你,我自己的事都想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关注你”;有人说“我看到你有些紧张,但并没有不喜欢,相反还有点开心,因为我也紧张,终于有人跟我一样了”;还有一个男孩说“我觉得你比较文静,只是稍微有点紧张,我并没有因为这个不喜欢你,相反,我觉得现在的女孩子都太张扬了,我如果找女朋友的话就找你这样的女孩子”。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因为她紧张而不喜欢她,但是她确实感觉到有60%的人不喜欢她,这就是害怕情绪造成了我们感觉的偏差。

我们对身体的感知也一样,越害怕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越关注它,那个部位不舒服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男病人,他的一个好朋友死于胃癌,大家可能知道,胃癌晚期是很痛苦的,吃不进东西,疼的也很厉害,结果这个朋友去世后,他就想“我得什么病都好,千万别得胃癌”,从此他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胃上,慢慢便发现胃部真的不舒服了,而且症状跟他朋友临死前越来越像,但是去医院检查却什么毛病也没有。所以,越怕得什么病,越感觉像得了什么病,这就是情绪给予了感知力量。原来大家最害怕患肿瘤,后来是害怕感染艾滋病,去年就是害怕感染SARS。记得去年北京SARS肆虐最厉害的时候,我正好从外地回来,一下飞机就感觉机场气氛不对,安检人员都戴着口罩,我连忙也戴上口罩,结果一戴口罩就觉得呼吸不畅,胸口发闷,后来又觉得发热感觉自己越来越像SARS。所以说,越害怕什么,就越像得了什么。

情绪的第四个特性是“发泄性”,所谓发泄性是指一个情绪产生之后,常常伴有能量的蓄积,蓄积的能量需要释放出来。如果总是蓄积而不释放,就会郁积成病。有经验的助人者在别人哭的时候,是劝别人哭,还是劝别人不哭?(下面答“哭”)是啊,想哭就哭吧,哭出来就好了。但是缺乏经验的助人者常常会觉得哭很尴尬,总是劝人“想开一点,乐观一点,别那么伤心”。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咨询室什么东西都可以缺,唯独一样东西不可以缺,是什么?(下面答:面巾纸)对!就是面巾纸。刚开始我们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后来有一个外宾参观,他很惊讶“你们怎么连这个东西都没有”,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不是一个小小的面巾纸的问题,而是一种理念,因为咨询室是一个很重要的发泄基地,能让病人哭出来是你的本事。我们平时常常是不敢哭,这和我们的文化有关,我们的文化对痛苦有一种很深的耻感,如果我们在别人面前哭,就要不怕被别人看不起、说我们意志薄弱、不够坚强、不像男子汉。我们常说:男人有泪不轻弹,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话,“只是未到伤心处”,生活中一些很成功的老板,还有一些所谓的女强人,平时都是不哭的,但他们不是不会哭,他们在咨询的时候比谁哭的都欢、比谁都会哭。其实谁都有痛苦的时候、都有想哭的时候,再坚强的人也是这样,用不着感到难为情。

所以,我们要学会情绪的表达,有了情绪就要表达出来,如果总是不表达就会出毛病。你们有了情绪以后,一般会怎么表达?用什么方式去发泄?(同学回答各种方式)大家说的都是我们很常用的方式,一般来说,我们将情绪的表达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向自己表达,所谓向自己表达就是向你自己的意识表达,让你自己的意识很清楚地认识到你的情绪状态以及它的来源。这一点容易吗?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难。我们经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我们意识不到。比如早晨起床后和室友发生一点小口角了,心里就开始别扭,开始生气。后来上课,下课,做作业,打篮球,一天下来,这件事情差不多忘掉了,但是这种情绪却留了下来,一天都觉得挺别扭,好像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似的。实际上这种没有被意识到的情绪是最具有杀伤性的。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情绪,经常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情绪状态:我现在生气了,我因为什么生气。只要让我们自己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它的来源,这个情绪就已经发泄了一半,已经不具有伤害性了。

我们东方文化是很强调理性的文化,而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却不敏感,很少关注自己的情绪,所以,患抑郁症的病人,通常不是就诊于专科医院,而是去综合医院。为什么?因为我们在情绪不愉快的时候,我们常常不是用自己的心理来说话,而是用躯体来说话,比如一个人生气了,他可能意识不到生气,但却感觉到胸闷憋气,还有人一到考前就频繁拉肚子。如果想要调控自己的情绪,首先就要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时常跳出来,看看自己是怎样的情绪状态,紧张、焦虑,或者是生气了,或者是失恋了等等。总是不关注或否定自己的情绪,这个是最糟糕的。比如你是一个好面子的男孩子,失恋了,整天睡不着觉,这时候问你,失恋对你有影响吗?你可能会答“没有影响”,“她还有很多缺点呢”。真的是这样的吗?这就需要打一个问号,而这种被我们压抑的情绪最具有伤害性。

有一次,我在北京某大医院肿瘤科给那些肿瘤科医生作有关抑郁症知识的培训,我让他们找一个病人,来看看他有没有抑郁的情绪。他们找了一个五十岁晚期肝癌的女病人,这个病人外表看很平静,我问她身体怎么样,她说“能怎么样,就这样”,我又问她情绪怎么样,她说“我情绪还好,我想得开,你们别以为我想不开,这就是天上掉砖头,它砸着我了,我赶上了,我认命”。我问她家里人怎么样,她说“他们倒想不开,我还经常劝他们”。这个女病人,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家里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有丈夫,还有个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但她却得了晚期肝癌,她该不该痛?事业正当年,上有老下有小,当然该痛,任何人在这样的状态下都会痛的,但她却不痛,她把痛压抑下来,她合理化得很好,天上掉砖头,她赶上了,她认命,像这样的情绪最具有杀伤性。在后来的交流中,我们是要煽情的,要把她压抑的情绪煽动出来,我们对她讲“你真的不容易,你太难了!不管是谁,事业上正当年,上有老下有小,得了这个病对谁来讲都是很为难的,都会很痛苦,但你更不容易,不仅你自己不能痛,你还要担心你的家人为你难过,你反过来劝他们,真是不容易,太难了!”后来她说“您这么说我想起来了,我不是不痛苦,我经常在半夜里做梦的时候哭醒”。她痛不痛呢?她痛,当然痛,只是这种痛在白天不敢表达出来,只有在做梦的时候、在理性下降的时候它才能痛出来,这种痛是最具有杀伤性的。那么反过来我们看一看,这个人为什么五十岁,年纪轻轻就得肝癌?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常常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敢把痛苦带回家,不敢跟亲人表达痛苦,有了痛苦也要自己独自来消化、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不会享受生活。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讲,这样的人可能真的是好人,可是常常是“好人不长命!”我们把这样的人叫A型性格的人,很容易患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所以,我们要给自己的情绪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呵护,时常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情绪状态。这就是情绪表达的第一个表达层面,向自我表达。这种表达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常常被我们忽略,而它对我们的健康又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知道它的来源,这个情绪就已经发泄至少一半了。

情绪表达的第二个层面是向他人表达。大家可能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昨天做电视节目的时候,小杨也说了,临近高考时他也紧张,怎么办呢?他找到和他差不多成绩的同学聊天,他说他紧张,那个同学说也紧张,结果这种紧张的情绪就排解了,不再那么紧张了。所以,你可以找人聊天,找你的亲人,找你的朋友,向他们去表达。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表达,那就是找心理治疗师。这就是第二个层面,这个层面大家可能都很了解。

第三个层面,向环境表达。当你不高兴的时候去跑步,去旅游,当你站在高山之巅看苍穹,或者站在大海之边看大浪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那些不高兴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还可以到深山老林里去高喊,或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打沙袋,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用头去撞墙,当然要轻一点。这些就是向客观环境表达。

第四个层面是我们最提倡的,也是最健康的方式,是升华的表达。所谓升华的表达,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升华为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动力。最常见的是什么呢?化悲痛为力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真的变成大无畏了。

比如去年SARS肆虐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恐慌,缓解恐慌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把自己投身于有建设性意义的对SARS的预防和防治工作当中。我们去年在媒体上进行干预的时候,也是这么提倡的。你不要否定自己的恐慌,谁都会恐慌,面对生命威胁的时候谁都会害怕,真正不怕死的人,那是有毛病的人。但恐慌、怕死都没有关系,可以把它升华为一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这样最好。

又比如,失恋以后,你可以去猛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们是否看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这就是歌德失恋以后,把自己失恋的痛苦体验转变成一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他将当时那种悲痛的情绪变成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留传下来。好不好?太好了。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写照,贝多芬创造命运交响乐,也正是在他感叹命运的沧桑的时候创作出来的。当然,如果你实在没有艺术创作的天赋,你还可以去欣赏艺术。痛苦的时候可以去蹦的,失恋以后可以看琼瑶的言情小说,如果对某人十分憎恨,可以去读金庸武打小说,把自己幻想成武功高手去报复他,这也没人管得了你。所以,在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当中,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同时又不伤害别人。这就是我们提倡的,情绪的升华表达。

学会情绪的表达,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维护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的情绪多一些关注,不要害怕向别人表达你的痛苦,没有关系,谁都会有痛苦的时候,实际上真正的朋友是能够相互表达痛苦的,不仅仅是共快乐,更重要的是共痛苦,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情绪的第五个特性是“非理性”,即我们的情绪、情感和我们的理智不一致的特性。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觉得自己的心理活动都是主观的,既然是主观的,我们就可以控制,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很多的心理活动,是无法控制的,情绪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情绪的非理性,首先表现就是它的不可控制性。虽然我讲演的题目叫做“情绪调控”,但是你们必须要知道,一个情绪产生以后能不能被控制?不能的。如果我现在是第一次上台讲演,我对自己说千万别紧张,紧张多丢面子,我能做到吗?无论怎么控制,我还是会紧张的,至多能装着不紧张而已,但这种紧张的情绪还在吗?一样存在。还有你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向对方表达爱,你会不会紧张,会的,你可千万别要求不紧张,你做不到的。所以,一个情绪产生以后,常常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假如你是高三学生,你面对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你又是很好强的孩子,家人给你的压力又很大,你告诉自己千万别焦虑,能不能做到呢?不能。所以情绪具有不可控制的特性。很多人觉得我就是要控制这个情绪,第一次上台讲演就要求自己不紧张,唯一的办法就是回避,不上台讲演了也就不紧张了,但是下一次再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紧张就会更加严重。

除了紧张是不能够被控制的,还有爱,我们对于一个人,是爱还是不爱,是不是由我们的理性说的算?不是的。曾经有一位妻子前来咨询,她和她的丈夫是大学同学,在大学的时候她比她丈夫要出色,毕业以后他们结婚了,婚后妻子把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全部放弃了,全力辅佐丈夫,慢慢地,丈夫的事业越来越成功,后来单位就派他到南方组建一个公司,这时妻子还是全力支持他,自己一个人在北京养育孩子,而丈夫也越来越成功,公司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不久后,妻子发现丈夫和助手有不正当的关系,妻子很恼火,也很伤心。她说“现在人怎么都这样,我那么支持他,现在他成功了,结果他对我却有外心,他不爱我了”。我告诉她,你说得对,我特别理解你,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他都不应该不爱你。但是,很遗憾,他就是不爱你了,没有办法。所以,爱和不爱,不是用道理就可以说清楚的,也因此存在着众多情与理的冲突,情与法的冲突。

情绪的非理性还表现为情绪的冲动性,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情绪越高,我们做出行为反应的合理性就会越差,冲动性就越高。比如,我们的某位室友,或者某位老师很生气的时候,对你暴跳如雷,你最好不要再惹他。对方本来就很生气,你非要跟他较劲,非要跟他讲明道理“就是你不对,我今天非要跟你说清楚不可”,那你就是自找麻烦了。他骂你一句,你骂他两句,他再骂你四句,你又骂他八句,结果怎样呢?越来越不理性。所以,为什么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就是两个人都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理性和智慧都是下降的,这个时候缓一缓,留出一点时间,让情绪慢慢降下来,理性就会随之恢复,这时候再讲道理也不晚。

情绪非理性还表现在对理性的损害性。我们的情绪常常对我们的智慧和理性有伤害,不管这种情绪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比如我们焦虑的时候,认知功能就会下降。考试越紧张,效率就越会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也减退。抑郁的时候更是这样,抑郁症的第一个表现是情绪的低落,第二个表现就是思维的迟缓,脑子反应变慢,有的病人说“我脑子跟以前不一样了,像生锈了似的,转不动了”,这是抑郁症很重要的表现。所以,有很多学生找到综合科医生看病,说现在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其实他不知道这实际上是抑郁或者焦虑情绪的表现。前面已经提到愤怒的情绪会使一个人行为的合理性下降,恐惧也会使我们不知所措,这也都是我们的理性受到损害的结果;同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也会有合理性下降的行为,所谓“乐极生悲”“得意忘形”;还有,当我们坠入爱河,智商同样是要下降的,有人常说“女人坠入爱河后智商就等于零”,其实男人更惨。爱情对于理性同样具有损害性,你戴着爱情的变色眼镜看对方,看世界,当然看得不真实。

由于情绪对理性具有损害性,那么当我们处在某种激情状态尤其是负面情绪的时候最好不要做太重要的决定,因为这时候我们的决定通常都是不明智的。我记得有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分在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外资银行工作,可是半年后他得了抑郁症,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后来他来看病时希望我们给他开诊断证明以便他去辞职,我告诉他“我理解你的感受,你作什么样的决定那是你的事,但我建议你现在最好不要作太大的决定,等你情绪好转以后再作决定好吗?”因为现在他是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他的决定很可能是对自己不利的。他接受了这个建议,后来在抑郁症好转以后,他非常感谢我们,“幸亏当时没有真的做决定,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如果辞职,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所以我们在很糟糕的情绪状态的时候,智慧是下降的,那时要尽量避免做重要的决定。

情绪的第六个特性是“过程性”,我们的任何情绪情感都有发生、发展、高潮、下降和结束的过程。我们碰到一件高兴的事,可不可能高兴一辈子呢?不可能。同样碰到一件痛苦的事,也不可能痛苦一生。我们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一些经历必然伤痛的人,我们不是劝他要想开点,而是允许他有一段时间处理这段伤痛。抗抑郁药不是医治伤痛最好的良药,心理医生也不是医治伤痛最好的“良药”,什么是医治伤痛最好的方法呢?——时间,所以当我们处于某种不良情绪状态的时候,我们的认知功能会下降,会记不住东西、注意力不集中、反应也迟钝,这时我们不要和这种状态过不去,要学会和它相处,你不和它过不去了,这种状态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缓解,这就是情绪的过程性。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一个好强的孩子,面对人生最重要的高考就应该紧张。我们原来在给这些孩子辅导的时候,常常会教他们学会放松,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等,后来我们感觉效果不好。为什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个考生进入考场以后,他出现了过度的焦虑,他紧张、答题效率下降,这时你让他做“放松”,他一边做“放松”,一边看周围的同学答了几道题,他又怎么能放松呢?所以,现在我们在给他们心理辅导的时候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他们调整自己的心态:你是一个上进心强的学生,面临的又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那你就要有一种心态,什么心态:准备迎接焦虑、拥抱焦虑。越是临近考试焦虑就越明显,这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你要敞开胸怀,来就来吧,来了以后你跟它握握手,对它说“你好,请坐”,然后你带着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是真的有这种胸怀,焦虑它也不找你了,它会觉得你不好玩,就会和你再见了。比如在你紧张起来的时候,学习效率会下降,平时一个小时做十道题,现在只能做五道了,这时你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肯定会紧张的,我控制不了,然后你就用这50%的效率答题,答着、答着情绪的过程性就会起作用,慢慢你就会恢复到60%的效率,进而80%、100%,甚至120%而超水平发挥。相反,如果你不是这种态度,而是一种完全不接纳的心态,提醒自己赶紧放松,要不就完了、考不上大学了,那么你就会越来越紧张,反而变成40%的效率,继而20%、10%,甚至一道题都答不出来。这也许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临床上有一种人格障碍叫“冲动性人格障碍”,这种人很容易被招惹,很容易冲动发脾气,一生气就伤人毁物,过后就后悔,那么对这种人我们有一种治疗方法,叫“停顿疗法”,当他生气时拿起东西要往下摔的时候,我们就训练他对自己喊“停”,等一分钟、两分钟后再看看自己还想不想摔,可想而知,摔下去的可能性就不大了。还有的人一冲动就打孩子、打老婆,同样我们也是训练他当拳头举起来要往下砸的时候就对自己喊“停”,停一分钟、两分钟后他打人的冲动也就大大减小,这就是情绪的过程性在起作用。当你的情绪降下来以后,你的理性就恢复了,你再做出的行为反应的合理性就提高了。

情绪的最后一个特性是“情绪的人际转移性”,即指我们的情绪,不管高兴也好,还是痛苦也罢,都具有在人际中漫延的特性。我们高兴的时候,就很容易让别人也高兴起来,愿意答应别人的要求、满足别人的欲望等;而我们痛苦的时候,也很容易挑剔别人,伤害别人,让别人也不开心。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并为此而生气的时候,我们要了解到伤害我们的人常常都会有他的不幸,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在心理咨询时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伤害别人的人都是不幸的”,当你感觉到被别人伤害的时候,你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找你就一定能找到他不得已的理由。

还是在我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有位同学回到宿舍对我抱怨,“我再也忍受不了我们教研室的某某副教授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他总是和我过不去,一会说我试管没刷干净,一会又说我走时窗户没关好,电源没断等,我再也受不了他了”。我问“他对别人怎么样?”他说“对谁都这样”,我又问“那怎么回事啊?”他说:“他有病,五十多岁,在‘文化大革命’时受到牵连,结果老婆和他离婚,孩子也都不要他了,现在虽然平了反,但是人家还是没有和他复婚,他还是孤家寡人一个,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也没有什么朋友,在事业上也不顺,没有什么课题,领导也不喜欢他,看来这辈子也就是个副教授,再也提不上去了”。我说:“是啊,相比之下,你选的专业那么热门,前途那么光明,找个女朋友又那么漂亮,他看你什么都比他强,心理不平衡,因而找找你的茬,让你也不高兴,他心理平衡一点,就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你就不能满足他吗?”(笑)他伤害你,就是因为他不幸。再比如,你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对你态度不好,你若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你就会很生气,你会认为我是消费者,我是上帝,凭什么你对我态度不好,也许你会和他争吵或去找他的领导告状,或去消费者协会投诉,即使最后你胜了,结果其实也是两败俱伤。为什么呢?第一你耽误了时间,第二你生气了,你伤害了自己的心理,也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假如你不是这样,当对方对你态度不好的时候,你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你去找吧,她一定会有她不得已的原因:要不现在单位不景气,她正面临下岗;要不她丈夫正跟她闹离婚;要不她孩子生病了,在发高烧。如果说什么原因都没有,你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容易伤害别人的人,而这样的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常常有着更大的不幸,要不从小父母关系不和,在“战争”中长大;要不从小缺少母爱;要不有什么先天的残疾;或者曾经遭到过强暴等等。如果还是什么原因都没有,那么你就可以这么说,她是一个病人,比如你走在马路中间,有人无缘无故打你一拳,那他肯定是精神病人。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叫卡耐基,他说过一句话重要的话,“谁也不会去踢一只死狗”,一只死狗死在马路中间,聪明人都不会去跟它过不去,不会生气、用脚踹它,说:好狗不挡道,你怎么死在马路中间。倘若你真的去踢它,跟它生气,那你也就变成了一只死狗了。总之,我们要了解“伤害别人的人都是不幸的”,给他人一点宽容和理解吧!

当然,我们去理解别人,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去保护自己的权益。恰恰相反,你越是生气,你的智慧就越少,做出行为反应的合理性也就越低,就越难以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你觉得售货员态度不好了,除了生气吵架还有什么办法呢?其实有很多更有智慧的方法。如你对她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对她讲“你们工作真不容易,站一天很辛苦,什么样的人都要面对”;还可以说“小姐长得真漂亮”,当然别让人家觉得你有什么非分之想。你赞扬她,理解她,她一高兴,就容易满足你的要求了,对你的态度也好了,不就是你想换一件衣服吗,又不是她的,干吗给自己找气受!但假如你跟她吵架,即使你暂时赢了,她对下一个顾客的态度也更不好,而假如你让她开心了,不仅你自己的目的达到了,她对下一位顾客的态度也就更好了。所以,一个小小的转变,你就“功德无量”。

我们有了负性情绪后首先容易转移的对象是谁?常常是自己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给自己的亲人一些情绪转移的机会。我记得有一年,国庆节和中秋节重叠在一起,当时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期特别节目,由电影“谁说我不在乎”谈婚姻家庭中的心理健康。电影里有一个更年期的妻子,回家以后心情不好,总是唠叨,我们的一个话题就是谈“怎样对付女人的唠叨”,当然对付男人的唠叨也是一样。如果你对对方讲“我也很烦,工作一天我也很辛苦,你别对我唠叨,你给我憋住!”这样好不好?她可能真的憋住了,但是时间一长就容易出毛病,心理受到伤害,身体也受到伤害;或者她在家里得不到唠叨,她就出去唠叨,而一般出去都是找异性去唠叨,你看你愿不愿意?其实“家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排解和治愈负面情绪的功能,我们在外面遭到了委屈、受到了伤害,回家可以得到疏解、得到医治。为什么说家庭是个“港湾”?家庭不是个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在家里面千万别太讲理,一家人一天到晚都非常讲道理,每个人都处处为他人着想,真的“相敬如宾”,自己有伤痛都自己消化,从来不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家人。也许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讲这正是我们理想的家庭,但你们知道我们把这样的家庭叫什么?我们把这样的家庭叫“心身疾病的家庭”,这种家庭的成员很容易患各种心身疾病,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所以,在家里、在亲人之间千万别太讲理。当我们在外面受到伤害,我们就要回到家里来排解、来医治,在恋人之间、朋友之间都是这样,如果你的恋人跟你发脾气,你千万不要较劲,你要知道那是他(她)的情绪的表达。如果你的恋人在你面前得不到情绪的排解,他(她)就会出毛病,而且你也要小心你们的关系出现危机了。

负性情绪具有人际的转移性,正性情绪也是一样。我们高兴的时候就乐意满足别人的要求而让他人也高兴。所以,你们在向别人求爱的时候,什么情况下最合适呢?是对方高兴的时候,还是不高兴的时候?当然可能有的人说她伤心的时候我们更容易得手,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一旦等她情绪好转以后,当她醒过味来她就会后悔的。还有,我们现在讲究公关心理学,什么时候协议最容易签下来?酒桌上。酒足饭饱以后,再给他送一点礼,这个协议就很容易签了。当然,我们并不提倡这样。举这个例子是说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差别只在会不会制造机会、抓住机会。在别人不高兴的时候,你去提要求,就是自找麻烦;有的时候对方不高兴,你就要制造高兴的机会,对方一旦高兴了,你的要求也容易满足了。

上面和大家讨论了一些情绪的特性,这只是我们在临床和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有益的参考。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就简单地先跟大家讨论这些,谢谢大家!

[现场答问]

问:唐老师,你好,我有一个问题,你刚才在讲四个情绪表达途径的时候,第一个是自我表达,我觉得我自己是很擅长使用这一条的。但是,我觉得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它会很容易分散我做事情的注意力,就是说我在很清醒的跳出自我,反思一下自己,这样有的时候将注意力分散了,就不能继续做事情了。

唐登华: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关爱一下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及其来源,这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要我们整天去想这种情绪,只要知道就行了,我们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去发泄和表达,而并不是整天沉浸在对这种情绪的关注当中,如果你过于自我关注,比如有些人总害怕自己出现焦虑的情绪,总是去关注自己的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有的同学,尤其在考试时,总是害怕开小差,害怕有同学踹他的凳子,越是这样害怕,越是感觉到同学们写字“沙沙”的声音。所以,有神经质倾向的人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过于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其实这是两个极端,有些人丝毫不关注自己的情绪,有些人又过于关注自己的情绪。还有这么一个规律,就是你越害怕脑子里出现某种念头,越害怕出现某种情绪,越这样关注它,你的感受反而越强。所以,不要走两个极端,要么忽略自己的心理状态,要么总是去关注心理状态。神经质的病人就总是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天天跟自己的抑郁、焦虑情绪过不去,天天跟自己打架。所以,这个也是情绪的第二个特性,动力性。你越是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越给负面情绪提供动力,它就反而越明显。

问:我想提一个问题,我这个人经历过很多挫折,我认为我自己是百折不挠的人,但是挫折也有一个度,当这个度我接受不了的时候,我会走极端。但是,今天听了您的报告以后,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我想问的是,当你冲动的时候,在第三方的作用下,用理智控制自己,但是当一个人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该用什么方法加以排解呢?

唐登华:如果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上升到一个很高的状态,并且眼见马上要失控的话,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喊停。这个“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做太大的决定,包括行为上的和一些决策上的。另外,可以用别的表达方式,听音乐或者出门旅游。还可以找人聊天,告诉别人。比如,有人说“我太恨我的领导了,真想用刀子去捅他”,当你感觉到自己受不了这种情绪的时候,就去告诉别人,告诉你的朋友或者同事,只要你说出来了,你的这个想法变成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所以,最怕的是自己憋着,我们十分强调沟通,在你和别人沟通的过程当中,你去抱怨,你去表达,这个时候,不良情绪已经宣泄了。

问:我的意思是说在那种状态下,冲动已经产生了,在没有一种理智可以起作用的情况下,这时候有什么样好的方法,使你的情绪慢慢消退,或者用别的办法使它得到控制。比如说我现在想打一个人,我非常恨他,要想打他的时候,在没有第三方控制的情况下,我应该怎么做呢?

唐登华:国外有一种治疗方法是训练自己喊停,当拳头要打下来的时候,训练自己要喊停,停一分钟或者两分钟决定自己要不要打,如果实在停不下来,就把自己的头塞到凉水缸里面。当然,我们说这些都是一些暂时的方法,深层次的就是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要探讨,内在到底有怎样的动机,有什么冲突。我接诊过一个人,是练武术的,他的妻子带他来,他说他现在又冲动了,我问他冲动过几次,他说:“我结婚十多年,冲动过三次,有一次在教学生的时候,因为生气,一拳打过去把门打穿了。”我问他这一次冲动的原因,他说是因为他跟他丈母娘住在一起,由于要帮他带孩子,他丈母娘便骂他不像男子汉。他说:“我恨她,恨到了控制不住的程度,于是就跑了出去。”他的方式是出去走一走,回避一下,这是可以的。当然,实在不行的时候,就要告诉别人,我实在控制不住了,让别人协助你来控制。

问:刚才您说一个人的不良情绪,如果压抑的话会产生潜在的威胁。可我在以往已经产生了被压抑的情绪,我日后应该怎样挖掘到情绪的源头,并且排除掉?

唐登华:这个问题也很关键,我们每个人回头看自己的过去,都会有一些伤痛的。那么,对待那些伤痛看你怎么看,它对你的影响一定是两面的,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所以,我们首先不要奢望去忘掉那些伤痛,世界上没有忘忧丹,也没有快乐丸,所以对待我们以前的一些伤痛、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不要用一种排斥的、不接纳的心态来跟它过不去,你完全可以带着一个欣赏的眼光来看。尤其当你老了以后,你回过头看你这一生,你会充实地发现你经历了诸多的风风雨雨。如果有些伤痛你实在处理不了,影响了你的生活,你就可以来咨询一下。其实为什么有些伤口总是无法愈合,总是影响你,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总和它过不去,你总是用手去挠它,那本来就是伤口,你又用手挠它,这样它总是没法愈合,伤疤越来越严重。

问:唐老师,你好,您刚才在讲到情绪表达的时候,其中提到了升华表达,好像是类似于那种化悲痛为力量的感觉,您其中还举到了一个例子,说是五十岁得肝癌的女士,我想问是她平时把悲痛自己消化掉,那么这个自己消化和把悲痛化为力量,这个化为力量和把负面情绪暂时压下来,用另外一件事情去吸引自己的主要精力,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唐登华:我明白你的意思,化悲痛为力量与压抑情绪是不一样的,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肝癌的病人,她是将伤痛压抑到意识之下,她本来应该痛,她却说不痛,但这种痛还在不在呢?它仍然还在,只是被压抑到意识之下了,它就会在意识之下和我们捣乱。而我们说化悲痛为力量,是我知道痛,并有意识地把这种痛变成一种有建设性意义的行动,从而得到排解。面对SARS我知道恐慌,我承认怕死,但是我却把这种恐惧投身在有意义的对SARS的积极防护的行为当中。

问:唐老师,你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有一个表妹今年读高三,面临高考,她是农村的。她给我写信说最近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又下降很多,平常她的成绩也是一般的。反正,我觉得她以现在的成绩考本科的话,有一定的风险,希望不是太大。因为她是女孩子,她一直比较努力,而且我感觉她也是比较懂事,因为她的父母非常辛苦地挣钱供她上学,一心希望她可以考上大学。她感觉自己是一直在不停地努力,但是她的成绩却一次又一次地下降,于是她在信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读了以后非常伤心,她说她感觉人活着非常累,她有一种想法,她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了,浪费父母的钱,她想干活,给父母分担。我作为她的表姐不知道怎么样安慰她,鼓励她,希望您给我一些帮助。

唐登华:很难有明确的方法给你,一般来讲,你对她能做的恐怕只能是对她的理解和支持,理解她确实面对很大的压力,处在考得上考不上的边缘,父母又那么不容易,她又很好强,她这时候做出任何反应和决定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要鼓励她,你相信她一定可以处理好自己的问题,让她自己理解在这么紧张情况下,有时候可能有一些消极的情绪,悲观的想法,我们都可以理解的。但是,你相信她能够坚持到最后,给她做一些积极的关注,你告诉她,她能够去考虑这个问题,能够体谅自己的父母亲,这是非常懂事的想法。但是,她也应该知道她的父母亲的希望是什么,让她可以多去和父母做情感上的沟通。一定不要教育她,或者强行改变她的观点。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说一些生气的话,灰心的话,都只是情绪的表达。她有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不一定表示她会真的这样做。

问:有很多同学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北大同学,现在可以通过哪些心理咨询机构,获得这样心理咨询帮助,请问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向您咨询?

唐登华:这个确实重要,因为现在学校也非常重视,学校领导也有相应的一些决定,学校里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比如说校医院有咨询中心,你们有心理协会,团委里面是不是有心理咨询的人员,再有就是我们医院则是一个比较专业化的机构,你们都可以去寻求帮助,但是至于说告诉你们联系方式,很遗憾我们还没有电话或网上咨询,并且咨询最好还是面对面的、互动的过程。我们医院有一个非专业的咨询电话,可以咨询一些就诊的情况。如果想找我咨询,可以来我的门诊,我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是星期二下午和星期三上午,可以提前预约。最后,我希望你们多举行一些自助、互助的活动。

问:我现在存在一种现象,每一天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脑子里面都会唱一首歌,一直唱那首歌,于是我就不敢听音乐了,如果我在某个地方听到一个什么新音乐,我可能就会唱这首歌。以前我有一个同学说,他有一段时间,每天都念一个英语单词,从来都是忘不掉这件事,不管干什么事的时候,都会重复同样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脑子里面一直唱歌,就是学习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脑子里面一直唱歌。还有我一到考试的时候,觉得心里面挺紧张的,别人也说我紧张,但是我总说我不紧张,而且我也没有总是想有关考试的事情,比如我晚上睡觉的时候睡不着,我想的其实是我今天碰到什么事,我遇到什么人,我没有想考试,但是别人说我就是因为考试而紧张,睡不着觉,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就是因为紧张,反正我自己不承认。

唐登华:看来你可以免费听音乐会了,但是,其实这种感受是很痛苦的。有的时候我们脑子里会控制不住地出现一些想法、一些念头或一些情绪,你越想摆脱它,它反而出来越多。所以,对你而言,可能有一点强迫的倾向。我们脑子内部的一个现象,一个想法,或一个声音,越想排斥它,就越关注它,它反而越频繁地出现。所以,你要争取与它和平共处,我们看书的时候,脑子里面是有可能出现一些歌声,这是不是病就在于你是否排斥它,你越要求你的脑子干净,你脑子里杂乱的想法会出现得越多。我记得有一位三十多岁的母亲,从她儿子一出生开始,她的脑子里就冒出一个非常可怕的念头,她想把儿子扔下去,她家住在十层。这个念头非常可怕,她因此十分恐惧,由此她不敢带她的儿子,于是她的儿子由姥姥带大。她去很多医院看病,可一直斗不过这个念头。强迫症都是这样的,你越排斥它,越关注它,它出来越多。后来她来到北京,心想这是最后一锤子买卖,如果再治不好就不再治了。满怀希望地来了,可治疗依旧不理想,于是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她回去以后抱着儿子痛哭一顿,说“儿子,妈妈对不起你,看来妈妈的病治不好了,我也不再治了,如果妈妈哪天真把你扔下去了,你也不要怪我”。儿子当时十分懂事了,说“妈妈,没关系的”,母子俩抱头痛哭一场,结果这位母亲反而好了,真的好了。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对自己脑子里面的一些所谓的奇怪的念头,越排斥,它就越跟你过不去。其实我们脑子里面经常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一进厨房,看到菜刀就有冲动拿着菜刀把自己的手剁下来、看到尖锐的东西就想扎人等,你只要不过于关注它,慢慢它都会过去。

昨天中央台12频道,九点四十的“新闻夜话”有一个采访,说现在到处都是马加爵事件引起的恐惧,同学之间关系很紧张,都怀疑你是不是要杀我。成都有一个学生,他主动找老师,说老师我现在脑子里面有些什么想法,学校很紧张,还动用了派出所,结果把他的家属找来,赶紧把这学生接回去。媒体讨论了这个事,他们采访我,我说越是觉得自己有问题,哭着喊着要咨询的,他一般都不会有危险,那个妈妈脑子里总出现扔自己孩子的念头,但是她扔了九年也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扔下去,她的行为是没有失控的。我们的脑子中随时都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不好的念头,但只要你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不要害怕它,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就行了。

(原载《北大讲座》第七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