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利佩二世早期统治时期的西班牙战舰
本章主要介绍费利佩二世早期(勒班陀之战前)的一些舰种,重点是桨帆并用的加莱式以及加利亚斯式战舰
盖伦式战舰在西班牙的兴起
卡洛斯一世在其统治后期饱受痛风折磨,并且有些资料甚至认为他在晚年患上了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这导致其已无足够的精力处理帝国烦琐的事务。在这种情况下,1556年1月16日,卡洛斯一世把其在西班牙的王位让给了儿子费利佩,并使他获得了西班牙在尼德兰领地(今天的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等)的领导权;同时又废除了费利佩及其后裔继承奥地利爵位的权利—这样一来,费利佩二世成为西班牙的“专属国王”,从而正式翻开了哈布斯堡家族统治西班牙的篇章。
费利佩二世继位后加强了对西班牙的军事化建设—明显增加了西班牙军队的开支。而维持庞大军队势必要增加国库收入,于是费利佩二世加大了对各殖民地的掠夺。为了保证其海上庞大运输线的安全,一支强力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情形下,加强海军力量被费利佩二世提到了最优先的位置。
1556年继位时的费利佩二世肖像。他是西班牙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
在费利佩二世的授意下,西班牙建造了一批新型盖伦式战舰作为西班牙在各个舰队的中坚力量。由于此时的盖伦式战舰处于早期形态,在外观上与之后建造的一些盖伦式战舰有着明显不同。首先在船体上,由于盖伦船是由卡拉克船进化而来的,因此其早期型号在外观上与卡拉克船还是有些相似的。比如艏楼依然十分明显,如那艘重型盖伦式战舰所示,并且与卡拉克船一样拥有四根桅杆,其中位于艉楼上的后两根短桅杆均悬挂三角帆。事实上在实际使用中艉楼上的这两面三角帆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进入17世纪后,改进型盖伦船全部采用3桅并将尾桅加高,上半部分悬挂方形帆,下半部分悬挂三角帆。并且从此之后的各国帆船,即使是18世纪西班牙最大的4层甲板巨舰“圣三位一体”号(Santísima Trinidad,1769年下水)也均采用这样的桅杆布局,一直沿用至风帆时代结束。
火炮已经成为这时期战舰的主要武器。不过在16世纪中叶,舰载火炮的种类仍未得到统一——新式与旧式火炮被普遍混装在战舰(尤其是卡拉克船)上,而这一现象在西班牙船只上则更为明显。
不过作为新式舰种的盖伦式战舰还是得到了全新式火炮武装的优待。16世纪开始出现的前膛装填的铸铁火炮成为盖伦式战舰船腰炮位的主要武器。而这种大威力的火炮直至19世纪风帆时代结束都是各型战舰的标准装备。这里把当时盖伦式战舰装备的火炮种类及参数统计如下:
半加农炮,弹丸重量24磅,口径6英寸,整炮质量5400磅,火炮长度11英尺。
长炮,弹丸重量16磅,口径5.5英寸,整炮质量4300磅,火炮长度12英尺。
中型长炮,弹丸重量11磅,口径4.5英寸,整炮质量3000磅,火炮长度10英尺。
隼炮,弹丸重量7磅,口径3.5英寸,整炮质量2000磅,火炮长度8英尺。
中型隼炮,弹丸重量3.5磅,口径2.5英寸,整炮质量1400磅,火炮长度7英尺。
其中半加农炮的破坏力最大。但在射程上却不如长炮。事实上16世纪的长炮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较轻的加农炮—其在战舰上使用较半加农炮来说更为广泛,尤其是当时的英国海军—这一点在之后的章节中还会提到。为了追求高火力,西班牙舰队中轻载排水量超过500吨的盖伦式战舰基本都以装备半加农炮为主。不过在那个时代,海战中的战斗模式在大部分时间仍以古老的接舷战为主,战舰上的火炮只被看作是第二位的辅助武器—即便是拥有了最新式舰船的西班牙也没有想要去抛弃这种过时的战术,这就为其日后与英国海上争霸中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一个留传至今的由16世纪中期制作的盖伦式战舰的模型,为后人对这一船型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帮助
几门15世纪广泛使用的后膛装填锻铁式火炮模型。这种落后的武器在16世纪仍被大量使用
一门16世纪西班牙舰载半加农炮侧视图。这种火炮在海战中通常是给予敌船致命一击的利器
16世纪西班牙的划桨战舰
除了卡拉克/盖伦等风帆战舰,16世纪的西班牙舰队还保有了数量庞大的划桨战舰。这一古老舰种从2000年前的萨拉米斯海战便成为人类海上厮杀的载体并直到风帆时代开始仍被各国大量使用—尤其是地中海的一些临海国家,如西班牙、法国、威尼斯及东边的奥斯曼帝国等。当然,在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划桨战舰仍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作战武器—这也是其在进入风帆时代后仍然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当火炮被搬上战舰后,划桨战舰也装备了火炮—但受限于船体空间,其搭载的火炮数量较风帆战舰来说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只有3~5门,最多不会超过50门。
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海军划桨舰队中,大部分船只的型号都是加莱式战舰(Galley),也有少量加莱式战舰的改进型—加利亚斯式战舰(Galleass)。由于加利亚斯式战舰最早出现在威尼斯,所有又被称为“威尼斯重型桨帆战舰”。与加莱式战舰相比,加利亚斯式战舰的桅杆和风帆更多,因此在更多的时间可以依赖风力行进;并且其船身划桨层上多出一层甲板,有时也会被用来安放火炮,并且其船首设有圆形的艏楼,可以在里面安放一层甚至两层火炮—从而大大加强了整舰的作战能力。
作为16世纪划桨战舰的最主要型号,加莱式战舰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其船身细长,长宽比较大(一般为6~91);只有一层甲板,船舷较矮,水线上设有划桨窗口;两舷设置划桨手,每侧有15~30支桨;甲板上通常不设置火炮,一般只在艏艉楼(多为艏楼,有相当一部分划桨战舰没有艉楼)上设置少量火炮(一般只有3~5门);船体结构简单,强度差,吃水较浅,且多为平底船。标准的加莱式战舰上设有2根桅杆(小型船只也有只有一根桅杆的),各悬挂一面三角帆。由于划桨战舰基本上是以划桨为动力的,风帆只是辅助工具,因此风帆的多少对战舰行动并没有太大影响。当时的战舰上还保有自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跳帮”登船用的长木板—这也证明在16世纪的地中海,接舷战依然是海战的主旋律。
西班牙划桨舰队所使用的加利亚斯式战舰两视图。其战斗力比加莱式战舰要高出一个档次,是当时地中海上的霸王
一幅加莱式战舰的三视图
一艘加莱式战舰的力量是极为有限的,然而汇聚在一起则会有质的变化—事实上,这种战舰在海战中经常被集中使用,少则十几艘,多则几十艘甚至上百艘同时参战。尽管在装备了火炮后划桨战舰也无法与风帆战舰相提并论,但偶然也有划桨战舰制服风帆战舰的战例——1714年8月7日发生在沙俄和瑞典之间的甘古特会战(Battle of Gangut,这是沙俄海军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就是其一。
与加莱式战舰相比,加利亚斯式战舰更像是夹杂在划桨战舰和风帆战舰之间的混血儿。其船身比加莱式战舰更加肥硕—长宽比达到4~51,通常有两层甲板,下层甲板是划桨手甲板,2~3排划桨手交错排列;上层甲板为露天甲板,每侧安放10门左右的火炮—使得加利亚斯式战舰初步具备了侧舷火力—这也是其与加莱式战舰最大的不同之处。此外,加利亚斯式战舰拥有3根桅杆和3面三角帆,船艏楼有圆形封闭炮台,有些在艉楼上也装有火炮。总之在外观上,加利亚斯式战舰与加莱式战舰是具有明显不同之处的。
1571年的勒班陀之战中,神圣同盟舰队的旗舰“皇家”号(La Real)就是一艘典型的加莱式战舰—也是参战所有加莱式战舰中体型最大的。接下来,我们将对这艘划桨战舰中的“巨人”进行介绍。
关于“皇家”号的确切建造年代已不得而知,但是按照当时加莱式战舰的平均寿命来看应该在1560—1571年间。地点是在巴塞罗那的皇家造船厂—这里也是16世纪西班牙地中海划桨战舰最重要的造船基地。建成后的“皇家”号船体长约60米,总长67.84米;全宽6.2米,吃水约2.5米,轻载排水量237吨。全船共有290名划桨手,船体每侧35只长桨,每只桨有4名划桨手提供动力。此外,船艏楼还配备了5门火炮,包括一门半加农炮和4门长炮—这在加莱式战舰中算是拥有了较强火力的了。在勒班陀之战中,该舰一共载有400名士兵和水手,关于这400人的分布如下:50人在船艏楼;50人在船体舯部的倾斜甲板上;艏楼两侧的甲板上各有50人;同样,艉楼两侧的甲板上也有50人;50人在艏艉楼之间剩余的空地上;最后50人站在艉楼巨大的战旗下,相当于整艘船都站满了人,这在战时是十分壮观的景象。
一艘巨型加利亚斯式战舰的油画。这艘战舰可能来自威尼斯,其艏楼有两层火炮,艉楼也为封闭式并装有火炮
“皇家”号战舰的木制模型
1971年,在纪念勒班陀之战400周年之际,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按照遗留的资料复制了一艘全比例“皇家”号战舰,以纪念那场史诗般的战役,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当年加莱式战舰提供了样本。
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复制的“皇家”号舰艉展示图。游客在它的脚下显得是那样的渺小
“皇家”号艉部高级将领停歇的敞开式船舱。神圣同盟舰队司令唐·胡安就在这里指挥战斗
1567年,低地国家爆发了著名的尼德兰革命以反抗西班牙的暴政。费利佩二世对此所采取的态度是“坚决予以镇压”。西班牙舰队源源不断地运送士兵和军需物资前往尼德兰支援守备军。不过由于此时尼德兰尚未形成正规的海军,西班牙海军所遭受的考验并不大—而费利佩二世在位期间,西班牙海军所参加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便是数年后爆发的勒班陀之战。
“皇家”号船体划桨部分细节表现。如此粗壮的船桨对于4名瘦弱的划桨奴隶来说绝对是个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