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钢筋工识读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
1.柱平法施工图识读
(1)柱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
1)柱平法施工图是在柱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来表达。
2)柱平面布置图,可以采用适当比例单独绘制,也可以与剪力墙平面布置图合并绘制。
3)在柱平法施工图中,要按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高以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2)列表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是在柱平面布置图上(一般只需采用适当比例绘制一张柱平面布置图,包括框架柱、框支柱、梁上柱和剪力墙上柱),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有时需要选择几个)截面标注几何参数代号;在柱表中注写柱编号、柱段起止标高、几何尺寸(含柱截面对轴线的偏心情况)与配筋的具体数值,并配以各种柱截面形状及其箍筋类型图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
柱表注写内容包括柱编号、柱标高、截面尺寸与轴线的关系、纵筋规格(包括角筋、中部筋)、箍筋类型、箍筋间距等。
1)注写柱编号。柱编号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应符合表2-19的规定。
表2-19 柱编号
2)注写柱高。注写各段柱的起止标高,自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框架柱和框支柱的根部标高是指基础顶面标高;芯柱的根部标高是指根据结构实际需要而定的起始位置标高;梁上柱的根部标高是指梁顶面标高;剪力墙上柱的根部标高为墙顶面标高。
3)注写截面几何尺寸。对于矩形柱,注写柱截面尺寸b×h及与轴线关系的几何参数代号b1、b2和h1、h2的具体数值,需对应于各段柱分别注写。其中b=b1+b2,h=h1+h2。当截面的某一边收缩变化至与轴线重合或偏到轴线的另一侧时,b1、b2、h1、h2中的某项为零或为负值。
对于圆柱,表中b×h一栏改用在圆柱直径数字前加d表示。为表达简单,圆柱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也用b1、b2和h1、h2表示,并使d=b1+b2=h1+h2。
对于芯柱,根据结构需要,可以在某些框架柱的一定高度范围内,在其内部的中心位置设置(分别引注其柱编号)。芯柱截面尺寸按构造确定,并按标准图集构造详图施工,设计不需注写;当设计者采用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芯柱定位随框架柱,不需要注写其与轴线的几何关系。
4)注写柱纵筋。当柱纵筋直径相同,各边根数也相同时(包括矩形柱、圆柱和芯柱),将纵筋注写在“全部纵筋”一栏中;除此之外,柱纵筋分角筋、截面b边中部筋和h边中部筋三项分别注写(对于采用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仅注写一侧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注)。
5)注写柱箍筋:
①注写箍筋类型号及箍筋肢数,在箍筋类型栏内注写。
②注写柱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与间距。
当为抗震设计时,用斜线“/”区分柱端箍筋加密区与柱身非加密区长度范围内箍筋的不同间距。施工人员需根据标准构造详图的规定,在规定的几种长度值中取其最大者作为加密区长度。当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与柱端箍筋设置不同时,应在括号中注明核心区箍筋直径及间距。
当箍筋沿柱全高为一种间距时,则不使用“/”线。
当圆柱采用螺旋箍筋时,需在箍筋前加“L”。
具体工程所设计的各种箍筋类型图以及箍筋复合的具体方式,需画在表的上部或图中的适当位置,并在其上标注与表中相对应的b、h和类型号。
(3)截面注写方式。截面注写方式是在柱平面布置图的柱截面上,分别在同一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以直接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柱平法施工图。
1)对除芯柱之外的所有柱截面按表2-19的规定进行编号,从相同编号的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按另一种比例原位放大绘制柱截面配筋图,并在各配筋图上继其编号后再注写截面尺寸b×h、角筋或全部纵筋(当纵筋采用一种直径且能够图示清楚时)、箍筋的具体数值,以及在柱截面配筋图上标注柱截面与轴线关系b1、b2、h1、h2的具体数值。
当纵筋采用两种直径时,需再注写截面各边中部筋的具体数值(对于采用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可仅在一侧注写中部筋,对称边省略不注)。
当在某些框架柱的一定高度范围内,在其内部的中心位设置芯柱时,首先按照表2-19的规定进行编号,继其编号之后注写芯柱的起止标高、全部纵筋及箍筋的具体数值,芯柱截面尺寸按构造确定,并按标准构造详图施工,设计不注;当设计者采用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芯柱定位随框架柱,不需要注写其与轴线的几何关系。
2)在截面注写方式中,如柱的分段截面尺寸和配筋均相同,仅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可将其编为同一柱号。但此时应在未画配筋的柱截面上注写该柱截面与轴线关系的具体尺寸。
2.剪力墙平法施工图识读
(1)剪力墙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
1)剪力墙平法施工图是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列表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2)剪力墙平面布置图可以采用适当比例单独绘制,也可以与柱或梁平面布置图合并绘制。若剪力墙较复杂或采用截面注写方式,则须按标准层分别绘制剪力墙平面布置图。
3)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要按规定注明各结构层的楼面标高、结构层高以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2)剪力墙编号规定。剪力墙按墙柱、墙身、墙梁三类构件分别编号。
1)墙柱编号,由墙柱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表达形式应符合表2-20的规定。
表2-20 墙柱编号
注:约束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暗柱、约束边缘端柱、约束边缘翼墙、约束边缘转角墙四种。构造边缘构件包括构造边缘暗柱、构造边缘端柱、构造边缘翼墙、构造边缘转角墙四种。
2)墙身编号,由墙身代号、序号以及墙身所配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组成,其中,排数注写在括号内。表达形式为:
QXX(X排)
注:1.在编号中:如若干墙柱的截面尺寸与配筋均相同,仅截面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时,可将其编为同一墙柱号;又如若干墙身的厚度尺寸和配筋均相同,仅墙厚与轴线的关系不同或墙身长度不同时,也可将其编为同一墙身号,但应在图中注明与轴线的几何关系。
2.当墙身所设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为2时可不注。
3.对于分布钢筋网的排数规定:非抗震:当剪力墙厚度大于160mm时,应配置双排;当其厚度不大于160mm时,宜配置双排。抗震:当剪力墙厚度不大于400mm时,应配置双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400mm,但不大于700mm时,宜配置三排;当剪力墙厚度大于700mm时,宜配置四排。各排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与间距宜保持一致。当剪力墙配置的分布钢筋多于两排时,剪力墙拉筋两端应同时勾住外排水平纵筋和竖向纵筋,还应与剪力墙内排水平纵筋和竖向纵筋绑扎在一起。
3)墙梁编号,由墙梁类型代号和序号组成,表达形式应符合表2-21的规定。
表2-21 墙梁编号
注:在具体工程中,当某些墙身需设置暗梁或边框梁时,宜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绘制暗梁或边框梁的平面布置图并编号,以明确其具体位置。
(3)列表注写方式。列表注写方式是分别在剪力墙柱表、剪力墙身表和剪力墙梁表中,对应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的编号,用绘制截面配筋图并注写几何尺寸与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
1)剪力墙柱表。剪力墙柱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 注写墙柱编号(表2-20),绘制该墙柱的截面配筋图,标注墙柱几何尺寸。
② 注写各段墙柱的起止标高,自墙柱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是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墙柱根部标高一般指基础顶面标高(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则为框支梁顶面标高)。
③ 注写各段墙柱的纵向钢筋和箍筋,注写值应与在表中绘制的截面配筋图对应一致。纵向钢筋注总配筋值;墙柱箍筋的注写方式与柱箍筋相同。
2)剪力墙身表。剪力墙身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注写墙身编号(含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
②注写各段墙身起止标高,自墙身根部往上以变截面位置或截面未变但配筋改变处为界分段注写。墙身根部标高一般指基础顶面标高(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则为框支梁的顶面标高)。
③注写水平分布钢筋、竖向分布钢筋和拉筋的具体数值。注写数值为一排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分布钢筋的规格与间距,具体设置几排已经在墙身编号后面表达。
3)剪力墙梁表。剪力墙梁表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注写墙梁编号,见表2-21。
②注写墙梁所在楼层号。
③注写墙梁顶面标高高差是指相对于墙梁所在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高于者为正值,低于者为负值,当无高差时不注。
④注写墙梁截面尺寸b×h,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箍筋的具体数值。
⑤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时,注写暗撑的截面尺寸(箍筋外皮尺寸);注写一根暗撑的全部纵筋,并标注×2表明有两根暗撑相互交叉;注写暗撑箍筋的具体数值。
⑥当连梁设有交叉斜筋时,注写连梁一侧对角斜筋的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注写对角斜筋在连梁端部设置的拉筋根数、规格及直径,并标注×4表示四个角都设置;注写连梁一侧折线筋配筋值,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
⑦当连梁设有集中对角斜筋时,注写一条对角线上的对角斜筋,并标注×2表明对称设置。
墙梁侧面纵筋的配置,当墙身水平分布钢筋满足连梁、暗梁及边框梁的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要求时,该筋配置同墙身水平分布钢筋,表中不注,施工按标准构造详图的要求即可;当不满足时,应在表中补充注明梁侧面纵筋的具体数值(其在支座内的锚固要求同连梁中受力钢筋)。
(4)截面注写方式
1)截面注写方式,是在分标准层绘制的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以直接在墙柱、墙身、墙梁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剪力墙平法施工图。
2)选用适当比例原位放大绘制剪力墙平面布置图,特别是墙柱绘制配筋截面图;对所有墙柱、墙身、墙梁分别按剪力墙编号规定进行编号,并分别在相同编号的墙柱、墙身、墙梁中选择一根墙柱、一道墙身、一根墙梁进行注写,其注写方式按以下规定进行。
①从相同编号的墙柱中选择一个截面,注明几何尺寸,标注全部纵筋及箍筋的具体数值。
②从相同编号的墙身中选择一道墙身,按顺序引注的内容为:墙身编号(应包括注写在括号内墙身所配置的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排数),墙厚尺寸,水平分布钢筋、竖向分布钢筋和拉筋的具体数值。
③从相同编号的墙梁中选择一根墙梁,按顺序引注的内容为:
a.注写墙梁编号、墙梁截面尺寸b×h、墙梁箍筋、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和墙梁顶面标高高差的具体数值。其中,墙梁顶面标高高差的注写规定同列表注写方式中的相关规定。
b.当连梁设有对角暗撑时,注写规定同列表注写方式中的相关规定。
c.当连梁设有交叉斜筋时,注写规定同列表注写方式中的相关规定。
d.当连梁设有集中对角斜筋时,注写规定同列表注写方式中的相关规定。
当墙身水平分布钢筋不能满足连梁、暗梁及边框梁的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要求时,应补充注明梁侧面纵筋的具体数值;注写时,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写直径与间距。其在支座内的锚固要求同连梁中受力钢筋。
(5)剪力墙洞口的表示方法
1)无论采用列表注写方式还是截面注写方式,剪力墙上的洞口均可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原位表达。
2)剪力墙洞口的具体表示方法:
①在剪力墙平面布置图上绘制洞口示意图,并标注洞口中心的平面定位尺寸。
② 在洞口中心位置引注以下内容:
a.洞口编号:矩形洞口为JDXX(XX为序号),圆形洞口为YDXX(XX为序号)。
b.洞口几何尺寸:矩形洞口为洞宽×洞高(b×h),圆形洞口为洞口直径D。
c.洞口中心相对标高是相对于结构层楼(地)面标高的洞口中心高度。当其高于结构层楼面时为正值,低于结构层楼面时为负值。
d.洞口每边补强钢筋,分以下几种不同情况:
(a)当矩形洞口的洞宽、洞高均不大于800mm时,此项注写为洞口每边补强钢筋的具体数值(若按标准构造详图设置补强钢筋时可不注)。当洞宽、洞高方向补强钢筋不一致时,分别注写洞宽方向、洞高方向补强钢筋,以“/”分隔。
(b)当矩形或圆形洞口的洞宽或直径大于800mm时,在洞口的上、下需设置补强暗梁,此项注写为洞口上、下每边暗梁的纵筋与箍筋的具体数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补强暗梁梁高一律定为400mm,施工时按标准构造详图取值,设计不注。当设计者采用与该构造详图不同的做法时,应另行注明),圆形洞口时还需注明环向加强钢筋的具体数值;当洞口上、下边为剪力墙连梁时,此项免注;洞口竖向两侧设置边缘构件时,也不在此项表达(当洞口两侧不设置边缘构件时,设计者应给出具体做法)。
(c)当圆形洞口设置在连梁中部1/3范围(且圆洞直径不应大于1/3梁高)时,需注写在圆洞上下水平设置的每边补强纵筋与箍筋。
(d)当圆形洞口设置在墙身或暗梁、边框梁位置,而且洞口直径不大于300mm时,此项注写为洞口上下左右每边布置的补强纵筋的具体数值。
(e)当圆形洞口直径大于300mm,但是不大于800mm时,其加强钢筋在标准构造详图中是按照圆外切正六边形的边长方向布置,设计仅需注写六边形中一边补强钢筋的具体数值。
(6)地下室外墙的表示方法
1)地下室外墙仅适用于起挡土作用的地下室外围护墙。地下室外墙中墙柱、连梁及洞口等的表示方法同地上剪力墙。
2)地下室外墙编号,由墙身代号、序号组成。表达如下:
DWQ××
3)地下室外墙平注写方式,包括集中标注墙体编号、厚度、贯通筋、拉筋等和原位标注附加非贯通筋等两部分内容。当仅设置贯通筋,未设置附加非贯通筋时,则仅做集中标注。
4)地下室外墙的集中标注,规定如下:
①注写地下室外墙编号,包括代号、序号、墙身长度(注为xx~xx轴)。
②注写地下室外墙厚度bw=xxx。
③注写地下室外墙的外侧、内侧贯通筋和拉筋。
a.以OS代表外墙外侧贯通筋。其中,外侧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外侧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
b.以IS代表外墙内侧贯通筋。其中,内侧水平贯通筋以H打头注写,内侧竖向贯通筋以V打头注写。
c.以tb打头注写拉筋直径、强度等级及间距,并注明“双向”或“梅花双向”。
5)地下室外墙的原位标注,主要表示在外墙外侧配置的水平非贯通筋或竖向非贯通筋。
当配置水平非贯通筋时,在地下室墙体平面图上原位标注。在地下室外墙外侧绘制粗实线段代表水平非贯通筋,在其上注写钢筋编号并以H打头注写钢筋强度等级、直径、分布间距,以及自支座中线向两边跨内的伸出长度值。当自支座中线向两侧对称伸出时,可仅在单侧标注跨内伸出长度,另一侧不注,此种情况下非贯通筋总长度为标注长度的2倍。边支座处非贯通筋的伸出长度值从支座外边缘算起。
地下室外墙外侧非贯通筋通常采用“隔一布一”方式与集中标注的贯通筋间隔布置,其标注间距应与贯通筋相同,两者组合后的实际分布间距为各自标注间距的1/2。
当在地下室外墙外侧底部、顶部、中层楼板位置配置竖向非贯通筋时,应补充绘制地下室外墙竖向截面轮廓图并在其上原位标注。表示方法为在地下室外墙竖向截面轮廓图外侧绘制粗实线段代表竖向非贯通筋,在其上注写钢筋编号并以V打头注写钢筋强度等级、直径、分布间距,以及向上(下)层的伸出长度值,并在外墙竖向截面图名下注明分布范围(xx~xx轴)。
地下室外墙外侧水平、竖向非贯通筋配置相同者,可仅选择一处注写,其他可仅注写编号。
当在地下室外墙顶部设置通长加强钢筋时应注明。
(7)其他
1)在抗震设计中,应注明底部加强区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的所在部位及其高度范围,以便使施工人员明确在该范围内应按照加强部位的构造要求进行施工。
2)当剪力墙中有偏心受拉墙肢时,无论采用何种直径的竖向钢筋,均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接长,设计者应在剪力墙平法施工图中加以注明。
3.梁平法施工图识读
(1)梁平法施工图的表示方法
1)梁平法施工图是在梁平面布置图上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或截面注写方式表达。
2)梁平面布置图,应分别按梁的不同结构层(标准层),将全部梁和与其相关联的柱、墙、板一起采用适当比例绘制。
3)在梁平法施工图中,应当用表格或其他方式注明各结构层的顶面标高及相应的结构层号。
4)对于轴线未居中的梁,应标注其偏心定位尺寸(贴柱边的梁可不注)。
(2)平面注写方式
1)平面注写方式是在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一根梁,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
平面注写包括集中标注与原位标注,集中标注表达梁的通用数值,原位标注表达梁的特殊数值。当集中标注中的某项数值不适用于梁的某部位时,则将该项数值原位标注,施工时,原位标注取值优先,如图2-70所示。
2)梁编号由梁类型代号、序号、跨数及有无悬挑代号几项组成,并应符合表2-22的规定。
图2-70 平面注写方式示例
注:图中四个梁截面是采用传统表示方法绘制,用于对比按平面注写方式表达的同样内容。
实际采用平面注写方式表达时,不需绘制梁截面配筋图和图中的相应截面号。
表2-22 梁编号
注:(××A)为一端有悬挑,(××B)为两端有悬挑,悬挑不计入跨数。
3)梁集中标注的内容,有五项必注值及一项选注值(集中标注可以从梁的任意一跨引出),规定如下:
①梁编号,见表2-22,该项为必注值。
②梁截面尺寸,该项为必注值。
当为等截面梁时,用b×h表示。
当为竖向加腋梁时,用b×h G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如图2-71所示。
当为水平加腋梁时,一侧加腋时用b×h PYc1×c2表示,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宽,加腋部位应在平面图中绘制,如图2-72所示。
当有悬挑梁并且根部和端部的高度不同时,用斜线分隔根部与端部的高度值,即为b×h1/h2,如图2-73所示。
图2-71 竖向加腋截面注写示意图
图2-72 水平加腋截面注写示意图
图2-73 悬挑梁不等高截面注写示意图
③梁箍筋,包括钢筋级别、直径、加密区与非加密区间距及肢数,该项为必注值。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不同间距及肢数需用斜线“/”分隔;当梁箍筋为同一种间距及肢数时,则不需用斜线;当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箍筋肢数相同时,则将肢数注写一次;箍筋肢数应写在括号内。加密区范围见相应抗震等级的标准构造详图。
当抗震设计中的非框架梁、悬挑梁、井字梁以及非抗震设计中的各类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间距及肢数时,也用斜线“/”将其分隔开来。注写时,先注写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数、钢筋级别、直径、间距及肢数),在斜线后注写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间距及肢数。
④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长筋可为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的钢筋),该项为必注值。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需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与通长筋的区别。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
当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为全跨相同,而且多数跨配筋相同时,此项可加注下部纵筋的配筋值,用分号“;”将上部与下部纵筋的配筋值分隔开来,少数跨不同者,按上述第(1)条的规定处理。
⑤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配置,该项为必注值。
当梁腹板高度hw≥450mm时,需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所注规格与根数应符合规范规定。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G打头,接续注写设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并且对称配置。
当梁侧面需配置受扭纵向钢筋时,此项注写值以大写字母N打头,接续注写配置在梁两个侧面的总配筋值,并且对称配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满足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要求,而且不再重复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⑥梁顶面标高高差,该项为选注值。
梁顶面标高高差是指相对于结构层楼面标高的高差值,对于位于结构夹层的梁,则指相对于结构夹层楼面标高的高差。有高差时,需将其写入括号内,无高差时不注。
4)梁原位标注的内容规定如下:
①梁支座上部纵筋,该部位含通长筋在内的所有纵筋:
a.当上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b.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将角部纵筋写在前面。
c.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不同时,须在支座两边分别标注;当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上部纵筋相同时,可仅在支座的一边标注配筋值,另一边省去不注(图2-74)。
图2-74 大小跨梁的注写示意图
②梁下部纵筋:
a.当下部纵筋多于一排时,用斜线“/”将各排纵筋自上而下分开。
b.当同排纵筋有两种直径时,用加号“+”将两种直径的纵筋相联,注写时角筋写在前面。
c.当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将梁支座下部纵筋减少的数量写在括号内。
d.当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按上述第(2)条第4)款的规定分别注写了梁上部和下部均为通长的纵筋值时,则不需在梁下部重复做原位标注。
e.当梁设置竖向加腋时,加腋部位下部斜纵筋应在支座下部以Y打头注写在括号内,如图2-75所示。11G101-1图集中框架梁竖向加腋构造适用于加腋部位参与框架梁计算,其他情况设计者应另行给出构造。当梁设置水平加腋时,水平加腋内上、下部斜纵筋应在加腋支座上部以Y打头注写在括号内,上下部斜纵筋之间用“/”分隔,如图2-76所示。
③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纵向钢筋,以及梁顶面标高高差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数值)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当在多跨梁的集中标注中已注明加腋,而该梁某跨的根部却不需要加腋时,则应在该跨原位标注等截面的b×h,以修正集中标注中的加腋信息,如图2-75所示。
图2-75 梁加腋平面注写方式表达示例
图2-76 梁水平加腋平面注写方式表达示例
④附加箍筋或吊筋,将其直接画在平面图中的主梁上,用线引注总配筋值(附加箍筋的肢数注在括号内),如图2-77所示。当多数附加箍筋或吊筋相同时,可在梁平法施工图上统一注明,少数与统一注明值不同时,在原位引注。
施工时应注意:附加箍筋或吊筋的几何尺寸应按照标准构造详图,结合其所在位置的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尺寸而定。
图2-77 附加箍筋或吊筋的画法示例
5)井字梁一般由非框架梁构成,并且以框架梁为支座(特殊情况下以专门设置的非框架大梁为支座)。在此情况下,为明确区分井字梁与作为井字梁支座的梁,井字梁用单粗虚线表示(当井字梁顶面高出板面时可用单粗实线表示),作为井字梁支座的梁用双细虚线表示(当梁顶面高出板面时可用双细实线表示)。
井字梁是指在同一矩形平面内相互正交所组成的结构构件,井字梁所分布范围称为“矩形平面网格区域”(简称“网格区域”)。当在结构平面布置中仅有由四根框架梁框起的一片网格区域时,所有在该区域相互正交的井字梁均为单跨;当有多片网格区域相连时,贯通多片网格区域的井字梁为多跨,而且相邻两片网格区域分界处即为该井字梁的中间支座。对某根井字梁编号时,其跨数为其总支座数减1;在该梁的任意两个支座之间,无论有几根同类梁与其相交,均不作为支座(图2-78)。
图2-78 井字梁矩形平面网格区域示意
井字梁的注写规则符合上述第1)~4)条规定。除此之外,设计者应注明纵横两个方向梁相交处同一层面钢筋的上下交错关系(指梁上部或下部的同层面交错钢筋何梁在上何梁在下),以及在该相交处两方向梁箍筋的布置要求。
6)井字梁的端部支座和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伸出长度值a0,应由设计者在原位加注具体数值予以注明。
当采用平面注写方式时,则在原位标注的支座上部纵筋后面括号内加注具体伸出长度值,如图2-79所示。
图2-79 井字梁平面注写方式示例
注:图中仅示意井字梁的注写方法,未注明截面几何尺寸b×h,支座上部纵筋伸出长度a01~a03,以及纵筋与箍筋的具体数值。
若采用截面注写方式,应在梁端截面配筋图上注写的上部纵筋后面括号内加注具体伸出长度值,如图2-80所示。
设计时应注意:
①当井字梁连续设置在两片或多排网格区域时,才具有井字梁中间支座。
②当某根井字梁端支座与其所在网格区域之外的非框架梁相连时,该位置上部钢筋的连续布置方式需由设计者注明。
7)在梁平法施工图中,当局部梁的布置过密时,可将过密区用虚线框出,适当放大比例后再用平面注写方式表示。
(3)截面注写方式
图2-80 井字梁截面注写方式示例
1)截面注写方式是在分标准层绘制的梁平面布置图上,分别在不同编号的梁中各选择一根梁用剖面号引出配筋图。并在其上注写截面尺寸和配筋具体数值的方式来表达梁平法施工图。
2)对所有梁按表2-22的规定进行编号,从相同编号的梁中选择一根梁,先将“单边截面号”画在该梁上,再将截面配筋详图画在图中或其他图上。当某梁的顶面标高与结构层的楼面标高不同时,尚应继其梁编号后注写梁顶面标高高差(注写规定与平面注写方式相同)。
3)在截面配筋详图上注写截面尺寸b×h、上部筋、下部筋、侧面构造筋或受扭筋以及箍筋的具体数值时,其表达形式与平面注写方式相同。
4)截面注写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平面注写方式结合使用。
(4)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1)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伸出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伸出至ln/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伸出至ln/4位置。ln的取值规定为:对于端支座,ln为本跨的净跨值;对于中间支座,ln为支座两边较大一跨的净跨值。
2)悬挑梁(包括其他类型梁的悬挑部分)上部第一排纵筋伸出至梁端头并下弯,第二排伸出至3l/4位置,l为自柱(梁)边算起的悬挑净长。当具体工程需要将悬挑梁中的部分上部钢筋从悬挑梁根部开始斜向弯下时,应由设计者另加注明。
3)设计者在执行上述第1)、2)条关于梁支座端上部纵筋伸出长度的统一取值规定时,特别是在大小跨相邻和端跨外为长悬臂的情况下,还应注意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相关规定进行校核,若不满足时应根据规范规定进行变更。
(5)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长度规定
1)当梁(不包括框支梁)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的距离,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为0.1lni,(lni为本跨梁的净跨值)。
2)当按上述第1)条规定确定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的数量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有关规定。
(6)其他
1)非框架梁、井字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锚固要求,11G101-1图集标准构造详图中规定:当设计按铰接时,平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并且平直段长度≥0.35lab,弯折段长度15d(d为纵向钢筋直径);当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直段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并且平直段长度≥0.6lab,弯折段长度15d。设计者应在平法施工图中注明采用何种构造,当多数采用同种构造时可在图注中统一写明,并将少数不同之处在图中注明。
2)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支座的锚固长度,11G101-1图集的构造详图中按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考虑。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对于带肋钢筋为12d,对于光圆钢筋为15d(d为纵向钢筋直径),此时设计者应注明。
3)非框架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支座和端支座的锚固长度,在11G101-1图集的构造详图中规定对于带肋钢筋为12d;对于光圆钢筋为15d(d为纵向钢筋直径)。当计算中需要充分利用下部纵向钢筋的抗压强度或抗拉强度,或具体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其锚固长度应由设计者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相关规定进行变更。
4)当非框架梁配有受扭纵向钢筋时,梁纵筋锚入支座的长度为la,在端支座直锚长度不足时可伸至端支座对边后弯折,并且平直段长度≥0.6lab,弯折段长度15d(d为纵向钢筋直径)。设计者应在图中注明。
5)当梁纵筋兼做温度应力钢筋时,其锚入支座的长度由设计确定。
6)当两楼层之间设有层间梁时(如结构夹层位置处的梁),应将设置该部分梁的区域划出另行绘制梁结构布置图,然后在其上表达梁平法施工图。
7)11G101-1图集KZL用于托墙框支梁,当托柱转换梁采用KZL编号并使用11G101-1图集构造时,设计者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定,并提供相应的构造变更。
本章小结及综述
钢筋工识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个单位工程的施工图样,少至几张几十张,多则上百张。这么多的图样要有步骤地看,有重点地看,相互联系起来看,才能把它看懂,才能在施工中不出差错。在看图时,不能把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割裂开,要联系起来看,参照着看。同时看图要有侧重,对钢筋工来说,就必须把结构平面布置图和构件详图看懂,才能正确地进行钢筋加工和安装。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帮助读者更快速地做好钢筋识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