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建设讲稿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文献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周文彰周文彰,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现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还有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在这一系列的会议上,总书记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问题

这是总书记在讲话当中首先给我们讲到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在哪里?责任又何在?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地位所决定的。

哲学社会科学历来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每一次重要的社会革命之前,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做了社会革命的先声,无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还是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都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反映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但人们往往忽视的是,这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自然科学如果不能走在世界前面,这个国家肯定不能走在世界前面。同样地,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展跟不上去,这个国家要想走在世界前列,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我们国家来说,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我们要想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就必须首先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所处的地位,是任何其他科学所不能替代的,它是独特的。苏联变质的教训告诉我们,苏联之所以变了,不是自然科学出了问题,而是哲学社会科学出了问题。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首先发端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这就是真理标准大讨论,而不是由自然科学发展促成的。所以总书记这个论断,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不可替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独特,是非常正确的。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一方面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另外一方面应该感到责任重大。那么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地位怎么样呢?任务又如何呢?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展开了充分的论述。

第一,巩固共同思想基础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非常活跃的,主流的、非主流的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如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来发挥作用。

第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发挥作用。公平正义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个愿望和理想,但是其他社会条件下没有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公平正义的社会。实现这一点需要物质基础,需要我们加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公平正义。这就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来发挥作用。

第三,提高国家治理水平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我们党已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早一天实现,我们中国梦的实现,我们中国的公平正义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障。因此,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治理水平,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发挥应有作用。

第四,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我们党已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据我的印象“强国”两个字我们是非常慎重的,最早提出的是人才强国,接着是文化强国,前不久又提出科技创新强国。我的印象中就提过这三个。长期以来,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实力如何主要看经济、军事、科技,而近几十年来大家认为这是硬实力,而一个国家的实力不光取决于硬实力,还要取决于软实力,软实力就是文化。所以为了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显得非常迫切。毫无疑问,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发挥它的作用。

第五,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刚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部署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看得这么重,地位提得这么高,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时也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实的状况是,尽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这些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大家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但是比起它承担的责任、它所处的地位,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总书记主要指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这就是:第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第二,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习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一点我们都是亲身感受到的。比如一篇论文、一本著作,到底有没有价值,价值有多高,现在还缺少科学的评价依据。通常的做法是,按照发表在哪一级刊物、有没有领导批示,以及被引用被转载的情况。而大家知道,被引用、被转载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价值,但是绝不完全。一篇稀奇古怪甚至奇谈怪论的文章,受到大家的争鸣、商榷,往往它的被引用就很高,能以此来断定它的价值就高于其他的科研成果吗?显然它这里头有不科学的方面。第三,就是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需要提高,学风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一点我们大家感受也很深,学风问题,比如抄袭之风,甚至发生在名家大家身上;再比如,研究还不够扎实,不够深入;再比如基础理论研究下的功夫还不够;等等。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加普遍一点。所以总书记说,总体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在“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这个状况的改变,一方面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国家的重视,另外一方面还是需要大家加倍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教学不断地上新台阶。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责任感、使命感。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老问题之所以还要讲,是因为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问题。

对于要不要坚持从来就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否定的态度:怀疑、动摇,甚至反对。

比如1989年政治风波中,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口号,千条万条不如倒了“四条”,四条就是指的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当时亲眼看到的标语口号。比如一直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还有人认为,我们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说教,是一种意识形态,缺少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我听有的同志讲,在有的学校,一些学科、课堂,西方学术观点占主导。在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这个情况非常令人担忧,也是非常令人着急的。有的就指名道姓地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总书记说,这个说法太武断了吧!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不少学者重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借此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我们反而就觉得它过时了,这个说法的确太轻率了。

一种是肯定的态度:坚定不移地坚持。

我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立国的,可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总书记在这篇讲话里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这一部分,总书记不惜篇幅,讲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不光是个信仰问题,这里还有科学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规律。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指明了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就是以人类解放为己任,以让劳苦大众摆脱剥削、摆脱压迫、过上好日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跟我们人类对美好梦想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讲“以人民为中心”。在“七一讲话”当中,他提出来两个专门概念:一个叫“人民立场”,尽管我们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讲了多少年了,但是“人民立场”今天才成为一个专有概念;我们的任务是为人民造福,总书记把它确定为另一个专门概念——“为民造福事业”。这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人民立场,也坚持了我们共产党的宗旨。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的思维本身的一个伟大的认识工具,是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武器。而且马克思主义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先前的很多学说只是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是要积极地改变世界,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点非常清楚。所以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这样一个伟大的理论,这样一个理论指引着我们党从成立到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到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到引领我们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证明它是正确的,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

那么,怎样坚持呢?

对于怎样坚持,从来也有两种态度。

一种就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自从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这个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就同时产生了。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就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它表现为照搬照抄,表现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作为评判现实是非的标准。这个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给我们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比如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实现目标完成使命的必经道路,这是个普遍规律。列宁按照这个学说,举行城市武装起义,一举推翻沙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我们早期就把它搬过来,组织了大大小小几十场城市起义,没有一次成功。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我们所处的形势跟列宁所处的形势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城市是反动势力的堡垒。我们非常年轻稚嫩的力量去搞城市武装暴动,无疑是以卵击石。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跟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在中国不能走这条路,只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而且还不能建在交通便利、敌人力量相对强大集中的地方,只能在几个省交界的地方,比如鄂豫皖边区、晋察冀边区、陕甘宁边区,各股势力鞭长莫及,也不愿意花力气去管这些地方。那个时候军阀割据,各种反动力量要打自己的算盘。这正好是我们休养生息、发展壮大、凝聚力量、积累经验的好地方、好时机。然后凭借根据地逐步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这一条道路成功了。而教条主义态度让我们一再地蒙受惨重损失。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对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这是马恩他们本人都亲自讲过的。因此可以说,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一贯学风。按道理,我们拥护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就要拥护坚持这个原则这个学风。让我们不解的是,持教条主义的态度还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而是一再表示拥护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真是让人痛心!实践发展到今天,时代发展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教条主义的态度应该清醒了:理论怎么能一成不变呢?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和具体的行动纲领,怎么能成为今天评判实践的标准呢?我们今天的实践怎么能够削足适履呢?也就是怎么能够让我们今天的改革发展实践去附会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某些个别的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呢?教条主义对我们事业造成的损失危害,我们怎么能淡忘呢?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这一段时间讲的很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讲了,“七一讲话”讲了,六中全会也讲了。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些讲话上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再也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

总书记至少点到了三种教条主义态度。

一种就是固守具体的论断。

他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在这方面我进行了思考,我感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一些具体论断、具体行动纲领,至少有三种情况需要我们认真把它分清楚。

第一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许多问题的论述,都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如果无视这些前提条件,随意套用,我们就容易扭曲马克思主义。比如他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是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他们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命运的论述,大致也是如此。实际上他们论述的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我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严格说来我们不够格,我们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国家三十多年的巨大发展来学习,我深切地感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这几十年一个最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党一个最伟大的理论创新。正是基于“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有多长,没有人讲过,也没有人去算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句话,他说:建成这个初级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心里就在嘀咕了,几十代人,我们不说八十代,我们说五十代;一代不算三十年,就算二十年的间隔,五十乘二十要一千年,我们才能进入高级阶段。所以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上百年”,这个上百年我希望大家不要把它理解成具体的数字,它表示相当长。中央多次指出,我们仍然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所以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如果我们丢掉了这个前提,忽略了我们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来大段地引证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构想,来对照检查我们今天所有制的状态,怀疑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肯定是不恰当的。那些担心我们不再搞社会主义的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第二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很多论述,是对特定社会背景下特定对象的论述。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个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这个特定的对象,把那些论述普遍化、绝对化,就容易误解马克思主义。比如说,列宁讲,小生产每日每时都在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这个小生产当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的小生产,它不是讲中国今天的个体户。有一段时间,我们就依据列宁这段话,对我们大量产生的个体户产生了担忧,认为从他们当中可以产生一端是无产阶级,一端是资产阶级。实际上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天的个体劳动者都是翻身当家做主的劳动人民,即使他们有发展程度的差异,也不能轻易地把它叫作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在马克思主义本本里有固定的含义,就是一头是贫困的积累,一头是财富的积累,随着这两端就是阶级的分化。今天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就是先富后富、发展程度高低的问题,我们不能用列宁对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小生产的分析,把它套到我们今天来。无论是个体户,还是我们大量的民营企业,至少在三个方面跟我们国有企业的功能是一样的,这就是:第一,提供产品,供应市场,满足人民需求;第二,提供劳动就业岗位;第三,为政府提供税收。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肯定,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不能用列宁当时那个特定论述来分析我们今天的个体户,包括分析我们今天的民营企业。

第三种情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论述的对象,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些变化,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变化,而一味地维持强调经典作家当时的某些结论,弄不好就会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一种嘲讽嘲弄的感觉。你想一想,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也就是19世纪中叶,工人阶级的状况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论述的当时的资本主义情况,一百多年来也经过了很多的改革和调整,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这些变化,去作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结论。如果我们硬是重复过去的论断,而不顾事实产生的变化,就难免要闹笑话,难免要给人们带来疑惑。所以我认为,在有些群体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今天遇到的问题,与我们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很大关系,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看起来,我们似乎在真诚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我们无意之间在糟蹋马克思主义,反而引起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怀疑。大家看看是不是这种情况?

比如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父亲气急了,断言你这个儿子我不认你,你将来不会有出息,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为什么?他这个儿子吸毒、嫖娼、打架、斗殴、不务正业、不学无术。他老父亲做这样的论断错了吗?没错。结果呢,这个孩子以后改了,他变了,不吸毒、不嫖娼,开始学知识、学本领,认真经营企业,而且很成功。这个时候我们有人说话了:这是假象,他的实质,他的父亲早就讲过,不会有大出息,“知儿莫若父”啊!请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搬出他的父亲当年对他儿子的判断来讲他儿子的今天合适吗?有意义吗?这是在维护他的父亲,还是在嘲弄他的父亲呢?这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问题。

所以总书记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第二种就是用语录说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语录来说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三种是生硬“裁剪”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需要找一大堆语录,什么事都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说过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实践发展和创新,这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在这篇讲话当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对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声明,我们从来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从来不是教义,而是教给人们一种认识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我想到了我发表过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马克思主义不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思想观点的总汇。因为多年来能够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当时我们学得最多的是他们的代表作,比如他们的选集,在选集当中我们读得最多的也往往是这个学科的经典,在哲学上我们知道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费尔巴哈论》《共产党宣言》;等等。那个时候要我们大家学习的也就那么几本,所以这样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就很难打保票,说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了;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再发现和再发掘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个巨大的思想宝库,需要我们钻进去。我身边一个博士生,他要研究马恩的共产主义学说,他说我要先读《马恩选集》,然后我准备通读全集。我非常高兴,给他鼓励加油。所以马克思有许多论述我们没有接触到,有的经典著作很晚才介绍到中国来,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二句话,马克思主义也不是我们对这些熟知的思想理论的现有理解。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我们今天的理解跟几十年前一样吗?已经有很大变化了。我们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制度特征的论述,显然我们今天的认识跟以前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对计划经济的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使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我们的理解就很准确了,经典文本需要我们阅读者、学习者跟它对话交流,它们的意义取决于我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背景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所以在一定时期的认识很难说已经全面了、透彻了,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再学习和再领会的问题。所以我们怎么能把今天我们的理解当作绝对正确呢?

第三句话,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是现有著作文献的总体。马克思主义是吸收以往人类历史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同样它要继续吸收人类的一切积极的精神成果去丰富发展自己,所以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再发展和再突破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到此止步的。

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我们要做到:第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不能现成地拿来成为我们的指导,需要我们共产党人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几十年来,我们党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又向前前进了。

第二,马克思主义要时代化。无论是时代的变化,还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都远远地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经常听老人讲,他说谁想到我们这一生还能过上今天这样一个好日子,还能用上手机,电报消失了,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视频了,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愁吃,不愁穿了,过去被称为很难得到的“八大件”,进入了很多人的家庭。

所以时代的变化和我国的发展,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当然也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马克思没有用过电灯,列宁没有看过电视,毛主席没有听说过互联网。我们怎么能要求他们在他们那个时代就把我们今天社会时代发展的细节预见得清清楚楚呢,我们又怎么能苛求他们对这些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呢?反过来说一样,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怎么能到他们的著作中去找答案?总书记指出,这些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三,马克思主义还要大众化。这很好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要让老百姓理解和运用,就需要我们做大众化的工作,从学术层面转换为大众能够看得懂的东西。

因此,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我以这个题目为题,先后写了两篇文章。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提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我写了一篇文章。时隔二十年,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的讲话,在庆祝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六中全会通过的文件上,又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我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还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没有讲过,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做过,我们以前也没有搞过,只能靠我们在实践当中去探索、去开拓。当我们今天的实践跟本本不相吻合的时候,只能靠我们在实践当中去提升出理论,去丰富本本、发展本本;而不能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加以改造,让它去符合本本的要求。

如果躺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本本上没有的就不能做,本本上没有的就不能变,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无法发展与前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同样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时代性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奥妙所在。而且习近平总书记画龙点睛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针对某些特定问题的结论、一些个别的具体行动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三、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问题

我们多年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这个研究工作本身就值得我们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用很大的篇幅讲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对照总书记的讲话,联系我们的研究工作认真思考、认真落实。我们要思考什么问题呢?首先要思考为谁研究。

(一)为谁研究

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到底为谁?1986年,我还在人民大学读博士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的一些哲学同行下笔写文章,过多地考虑专家同行,过少地顾及社会大众;过多地重视哲学文字的学术价值,过少地考虑它的社会效益;过多地把哲学当作学问来研究,过少地把它当作武器来锻造。结果,辛辛苦苦点灯熬油写出来的文章,读者没有多少。我就感到哲学成了哲学家们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私藏珍品。我们冷落社会、冷落大众,毫无疑问,社会和大众就会冷落我们。我们一个学科要想得到人们的青睐,首先要值得青睐。就像一个姑娘,要想被人爱,首先要值得爱。可是这位姑娘不总结自己,不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值得爱,反而抱怨男人们死光了,没人爱她。这个思维方式怎么得了呢?哲学冷落了社会,还怪这个社会哲学素养太差,喜欢吃“快餐”,不爱看哲学的东西。所以要从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想哲学社会科学得到社会的喜爱喜欢,我们一定要创造让人们所喜爱的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把它点明了,这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在下笔写文章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为谁来写?我们写文章的动因可能是:评职称文章不够,写一篇;今年科研任务没完成,写一篇;好长时间没写文章了,写一篇。当然,非常明确地要为社会写为政府写为人民写的学者也很多,但是我们也有很多人没有想过“为谁而写”的问题,而是“为写而写”。我们早就知道文艺战线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了这个重要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好像还没有突出地提出过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他指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创造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就这样把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这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显然,我们要想有所作为,我们要想得到重视,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真是点到了我们的穴位上去了,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存在误区呀!我知道多年来坚持这样做的学者甚至还受到这样那样的冷嘲热讽,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学术风气。我们一定要把个人的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努力创造经得起社会、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二)怎么研究

回想我自己走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道路之初,找不到题目研究,希望老师给我个题目写写。我现在指导的博士生也有这个情况。我们找研究题目本身的思路,长期以来是有问题的。怎么找课题来研究,怎么找题目来写?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课堂上我经常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领导干部抓工作就是抓问题,做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没有问题不要去抓,也不要去管。我们有的同志做报告没有听头,有的部门文件发下来没啥看头,为什么?该讲的没讲,不该讲的讲了一大堆,没有针对性,“客里空”。要想有听头有看头,必须有针对性,即针对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处在关键阶段,而且越是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需要我们去解决,所以有没完没了的问题,有做不完的工作。

同样道理,科研就是研究问题,不是问题无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这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目的。

放眼全球,可以看到,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三个加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他指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在学术界却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有的学者是这样做了,紧盯党中央的部署、紧盯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来搞研究,针对问题研究,可是却被有人说成是跟风,甚至说是溜须拍马,这是非常错误的。别的我们不说,这三个加强对我们党校和行政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我们的天职,在党言党、在政言政,在党为党、在政为政,这就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家看到,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比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等。这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来研究的,而且真是概括了新情况、新形势提出来的。别的我不说,我单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知道,在十几年以前,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两座高楼遭受恐怖袭击倒塌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可是今天恐怖主义袭击成了全球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面对的棘手问题。在十几年前,美国的两大房地产公司出问题了,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呀?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可是今天它迅速酿成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或金融风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出它的阴影。

全球真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了,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我们应当承担共同的责任,比如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如何应对资源枯竭、如何应对环境恶化、如何应对恐怖袭击、如何应对刑事犯罪。不是跟我们无关啊!跟我们息息相关啊!人类成了“利益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多次讲到,中国梦实现了,对各国人民不是威胁而是福音,中国梦为法国梦提供机遇,法国梦为中国梦提供机遇,我们是利益共同体。我们提出搞“一带一路”建设,也是基于这一点。既然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我们在这个共同体中就都有责任,人类成了一个“责任共同体”,各国都要履行自己的责任。中央多次表示,我们在国际上承诺的节能减排,一定要兑现。

大家看到,我们传统的理论强调“两大阵营”,后来又提出“三个世界”,这些论断该讲的时候还得讲,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要强调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用这个视角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包括其他各种关系。如果我们以本本为衡量标准,这些话本本里有吗?所以本本主义是要不得的。要想理解、研究、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多的新论断、新概念,我们一定要抛弃本本主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来对待。

(三)如何收集资料

我们知道,搞科研掌握资料,既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基本功。掌握资料多少、陈旧还是新鲜、资料合适不合适等十分重要。那么,应当如何收集资料呢?很多研究者到资料当中去找资料。本来,关起门来在书本里找题目,已经离现实很有距离了,现在找资料又到图书馆里找,到人大报刊的复印资料里去找,到文摘报刊当中去找,跟实践又差了一大截。

比如在国家行政学院,我带的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是公务员培训研究。我多次跟博士生们讲:一定要研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干部教育培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经验;研究北京行政学院、扬州行政学院、昆山行政学院;总而言之,研究全部各级各类干部培训机构,了解他们的培训问题。不仅如此,还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了解被培训者的感受、教师们的意见;还要走访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它们是主持公务员培训的领导机关。总而言之,要到实践中去找,要到生活中去找,要到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当中去找资料;不能仅仅到书本中去找,到别人的论文当中去找,到西方的论著当中去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我因为有过一段时间的从政经验,我读论文就与从政前不一样,以前觉得很不错的文章,现在可能会觉得很空,几乎没啥价值。我们很多人就这样去搞科研,去写文章,功夫是下得不少,成果也不少,可是它的价值呢?自己很少掂量或反思,发表了就万事大吉!

我们研究审批制度改革,研究供给侧改革,研究法治政府建设,研究文化发展对策,研究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研究环境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到现实当中去找资料,而不能仅仅到图书馆到网上去找资料。到图书馆和网上查资料,一是了解别人的相关研究,二是寻找和学习理论工具、思想依据。

在国家新型智库当中,党校、行政学院排在第一梯队。我们的职责不仅是教学,以教学为中心,搞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今天我们多了一项任务,还要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我们更应该去把握党委政府的工作,包括各个部委办局。

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们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四)追求什么评价

我们研究成果如何评价,实际上就是一个导向问题。现在通常的做法,能够在核心期刊发表的,那就是好文章,那就是有价值的文章。在其他杂志发表的,如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新华文摘》转载,那也是好文章。这当然是一种评价,说明你的文章是受到关注的。

但是仅仅追求这些指标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同行的评价只是一个方面;按照我们的使命和职责,我们应该追求党和政府的评价,追求人民和社会的反响,特别要追求被政府采纳,追求人民爱看喊好,而且在成果评价、职称评定、人才评价等方面,这一方面的评价,一定要有一定的权重。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的妥帖,他说:学术性和应用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理性和普及性,这两个方面都是我们应当要追求的。这就讲到位了。

因此我呼吁全国的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包括我们的主管部门,一定要转变学术价值观。所谓学术价值观,就是对一篇文章一项研究成果有没有价值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我们认定一篇文章一本书的价值,不能仅看篇幅大小,小文章往往很有价值;不能只追求发表在学术刊物,报纸上的豆腐块往往很有影响;不光是出版社的出版物有价值,一个电视访谈,一次大众讲座,只要叫座,往往很有社会价值。

感到欣喜的是,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热衷于这项工作,可是也被人们看不惯,说三道四的什么都有啊。谁要是拿着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去评职称,会被传为笑谈。这种评价,就导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屑为大众传媒写,当然也就谈不上为老百姓写了。今天的学术刊物,发行几百份、千把份的都有,发行上万份,已属凤毛麟角,覆盖面太小了。所以我主张,我们一定要转变学术价值观,不能再固守我们原来的那些评判尺度,要修改职称评定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否则我们无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无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我们不光要为学术刊物写,也要为大众传媒写;不光要写理论上的“大部头”,也要写理论上的“小小说”。

当年我在海南工作的时候,海南大学有一个年轻教师专门写故事。他写西方哲学故事、西方历史故事、西方宗教故事、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故事。有人跟我说他只会写这些东西,论文他写不了。我就感到这个老师有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非议,我就请有关领导关注他、鼓励支持他。我的看法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几乎都能写,而学术故事能够写出来、写得好的人太少太少了。这是海南大学的人才,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的人才。最近我了解到,他早已评上了教授,出版了两千多万字。

通过学术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标准等配套的转变,引导大家研究现实,研究当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来开展研究,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四、如何对待洋人和古人的问题

我们搞教学和研究,对外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了解,对古代思想的把握,是我们的基本功,是我们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的思想史、学科史、经典著作,一定要热情跟踪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新理论。如果关起门来毫不理睬这些东西,那是绝对有问题的。

(一)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些作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宝贵资源。我们有三大资源。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这个资源不是我这里谈论的问题,因为我这里是谈如何对待洋人和古人的问题,在讲指导思想时已经讲过了。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对此我们应该有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理由,第一是因为我们有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第二是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创建的革命文化,第三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更长久更持久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习近平总书记很早就讲过,要对埋藏在地下的、陈列在博物馆的、在典籍上睡大觉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它们变成我们的思想资源,让它们进入我们的生活。这是宝贵资源啊。

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以成为我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的养料。

我们要牢记三句话: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这是我们要做到的第一点,把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作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二)摆正位置

为什么要摆正位置呢?我们很容易犯一种错误,就是以西方的学术观点为观点,以西方的学术标准为标准,以西方的认可为价值。这个情况不光在我们领域,在很多领域都发生过,比如认为能够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歌的歌唱家就是世界一流,其实没有这么玄乎,金色大厅就是一个历史长、名气大的演出场所而已。

首先我们要胸怀宽阔,放眼世界,广泛吸收一切优秀成果,绝对不能故步自封。但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用一种模式、一种学说为标准来改造我们,甚至改造整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好: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些地域和知识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这种研究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说达到多少收入,文化消费就会达到什么程度,投资率超过19%就容易发生通货膨胀,GDP过了多少就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等。别人走过的路,别人出现过的问题,的确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但绝对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同样处在寒冷的冬天,有人感冒了,有人好得很;同样在雾霾中生活,得肺癌的还是少数,多数人没有得肺癌。并不是说处在一种环境下、达到某种水平,就一定会出现什么局面。这种机械论的思维和机械论的陷阱,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陷进去。

所以,我们要总结中国自身改革发展的规律,总结出适合我们中国的比如临界点、底线,这样对我们才有实际价值。对国外的理论、概念、方法、话语,要有分析,要鉴别,实用的就拿来用,不适合的不要生搬硬套。我们要有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可贵的精神品质。现在有些情况,包括一些学术情况真是令人担忧,所以我们一定要纠正把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心化的状况,用务实管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哲学社会科学的阵地,占领课堂。

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就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习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创新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也就没有创新可言了。

五、理论创新问题

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当中,这是有突出位置的一点。

(一)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我们不突出一个新字,比如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什么样子就叫创新呢?习近平总书记说可大可小,形式多样。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二)要想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

我们从什么地方研究,至关重要。思维的起点就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找不准问题,研究就很难有创新有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就是抓准了问题,获得重大理论突破。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结果产生了邓小平理论。第二个问题,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结果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三个问题,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结果产生了科学发展观。问题抓准了,问题抓对了,理论创新就会有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这么多的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就是因为抓住了问题。

创新发展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发展的头一条就是要求思想理论的创新,接着就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最后要落实到实践创新。思想理论的创新是创新发展之首,这给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重大的要求,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一定要养成创新的素质。

(三)养成主体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考虑是不是有这么几点。

1.要立志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张载的话吧。我们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我们要以创新为使命,以创新为价值,以创新为追求。我们都是写文章写书的人,应该是没有新话不动笔,没有新话的文章有什么价值呢?没有新意不讲课,没有新意的课有什么听头呢?

我有一本书是个文集,我给它起个名字叫《总想有新意》。我不敢说总是有新意,但是思想上总想有新意,说话写文章总是怀有这么一个愿望。创新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学研究太重要了。

2.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凡是写作讲课都要努力创新,而要创新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方法论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要端正学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当前一些不良风气在我们这个领域存在着。比如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的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建、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4.要营造利于创新的环境

创新是需要环境的,不说别的,如果后勤保障供应不好,也是影响创新的。环境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就讲三条。

第一,创新需要自由。我们不能设想戴着镣铐枷锁能够跳出优美的舞蹈。自由,已经成了我们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追求。自由是一种价值,但它不仅是一种价值,它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处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我们才能够创造出新思想,就能够创造出新价值。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落实核心价值观,使我们的环境是自由的环境。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改革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为社会为人民提供自由。比如我们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能让他们迁徙自由;实行企业登记制度就是为了让大众创业自由;落实企业自主权,就是为了让企业经营自由;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就是为了让企业和老百姓的行为自由;刚刚修改发布的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也给课题主持人更多的自由。法学家说,政府什么都不能干,除非法律许可;老百姓什么都能干,除非法律禁止;法治就是为了让权力不自由,让老百姓自由。自由是我们创新的必备条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第二,创新需要包容。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作风。

第三,创新需要人才。要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完善职称评定、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激励体系等等。领导干部要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打交道交朋友。

我们今天面临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