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曾用多个笔名,后常用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上海川沙。民国时期以倡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既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西方哲学的训练,所以,在学问研究和思想来源上总显得十分复杂,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而言,我们不能以传统或西方的专业水平去衡量他。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对他的评价则比较中肯,认为胡适是中国哲学史领域中“开一代风气的人”。
这一辑自述来源于胡适本人意识的觉醒。他曾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记文学的缺乏,所以极力地劝告朋友们写下自传。但是,他却忘却了一点:中国历代所缺乏的正是写自传的精神。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虽说都是中国传统自传文学的代表作,但中国传统的自传以述志自省为主,一般篇幅也较短,容量十分有限,并不如胡适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写出来。所以,他主动在四十岁的时候,将前面的人生做一个总结。本想每个题目都用小说体来写,类似于第一篇写他父母的订婚。这个想法曾经得好友徐志摩的热烈赞许,因为这可能是自传文学上的一种新方法。不过胡适受到文学的影响始终敌不过接受过的史学训练,自从回忆幼年起,就不自觉地开始了严谨的历史叙述了。
他在自传中描绘了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的变动;真实地记述了一个年轻的寡妇如何支撑一个正在没落的旧式家庭;一个旧官僚的子嗣如何挣扎求学……这些都具有社会史的参考价值。另外所记大量的从乡村私塾到新式学堂读书的经历,在教育史上也很有参考价值。另外,他还记述了一次夜饮大醉之后,与巡警厮打而被拘留的事件。胡适作为一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学者,能够如此实在地记载青年时期不甚光彩的往事,确是难能可贵。
本书从胡适作品中精选了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篇目,尽量保留作品原貌,但因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大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部分词语、标点的用法已发生变化,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对少量文字和标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