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院药房历史沿革
医院药房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保障、服务和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单位,是医疗机构药品供应、药学技术、药事管理、合理用药、药学服务的具体实施科室,是医院药品流通的中枢,是保障患者安全用药的“卫士”。医院药房具有技术服务和职能管理的双重特点,其学科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在推动医院药房不断进行变革。本节将从专业、结构、理念、管理以及技术五个维度系统性地阐述我国医院药房的历史沿革。
一、专业沿革
1.学科沿革
总体而言,我国医院药学经历了传统药剂学、生物药剂学、现代药剂学及临床药学三个发展阶段。
(1)传统药剂学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医院药学长期停留于以调剂和制剂为主的单纯供应式的经验药剂学阶段。“以药品为中心”,该阶段药房是医院的重要创收部门,且药房在职能和结构方面也一直处于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单科一贯制模式。在该阶段,药房调剂的特点是规模小、调剂品种少且以西药为主、业务功能单一,而且药房设备条件差,药师很难发挥专业技术。这一时期我国药品供不应求的现象非常严重,故医院制剂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该阶段药师的服务和竞争意识尚未形成,药房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等服务并不多,加之医院药学在教学、科研方面相对薄弱,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较低层次。这些因素制约了医院药学的快速发展。因此,该阶段医院药学尚未成为学科。
(2)生物药剂学阶段 随着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的药品种类日渐增多。如何与临床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合理用药成为医院药房的新任务。因此,该阶段是医院药学从“以保障供应为中心”向“以专业技术为中心”过渡的阶段,是服务客体从药品向患者过渡的阶段。但是,因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还只是一个概念的引入,所以该阶段尚属于生物药剂学阶段。
至20世纪70年代,部分医院开始尝试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到80年代,一些医院以治疗药物监测(TDM)为基础建立了临床药理实验室。1989年11月,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中,TDM已被列为药剂科(三甲医院)评审的必需项目。但是,TDM终因对人员技术、仪器设备等的要求较高而被冷落,仅在某些教学医院或大型三甲医院中继续开展,并且其工作范围比较狭窄。
同一时期,临床药学工作也被正式提出。1981年,卫生部在《医院药剂工作条例》中提出,有条件的单位应逐步开展临床药学工作。之后,临床药学工作在我国医院中逐渐兴起,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药学情报资料室并为临床提供用药咨询服务。至90年代初,“药学服务”概念被引入我国医院药学工作中,标志着医院药房开始从传统的药品供应型、经营型格局向知识信息型、医药结合型转变。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该时期的临床用药评价、临床用药指导、药学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尚处于初级服务阶段。
另外,在9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引入医院药学,但只限于药品划价和计价,没有真正运用于药学信息系统和药学情报系统的建设,这时的计算机技术还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对药学的需求。
这一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实施,我国的药事管理工作进入法制管理的新阶段,因此医院药事管理也逐步进入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3)现代药剂学及临床药学阶段 该阶段是与我国医改同行的阶段,是传统调剂创新发展的阶段,也是探索以临床药师及药学服务为核心的临床药学阶段,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则贯穿其中。该阶段涉及临床药理学、信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与运用。
这一时期,医院药房开始重视学科建设,药学服务模式和相关业务有所拓展,人员学历和业务素质都有较大提升,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事服务改革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和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药学服务进入繁荣的创新研究和真正的实践阶段。2002年,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制定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提出,我国医疗机构将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度。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临床药师培养体系已基本形成,临床药师队伍日渐壮大,临床药师工作模式趋向成熟,并逐步与国际接轨。2011年,我国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药学)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临床药学的学科发展。近年来,运用循证医学、治疗药物监测(基于基因组学和质谱技术等精准医学的药物监测)等手段优化临床用药方案已成为新的药学服务的重点和热点,而加强医院药学的科研工作、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等一系列新业务也在国家倡导药物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等的背景下逐渐被重视。
同一时期,医院药房对传统的药品供应和调剂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任务。20世纪90年代末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简称静配中心)开始建设和推广,目前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建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医院制剂则经历了从遍地开花到2000年左右的盛极而衰,继而持续萎缩的过程;近年来,处方审核规范已在行业内有效推行,药品调剂真正走向“调剂+”的时代。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医院药房亦迈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慧化的快速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医院药房管理。另外,随着我国等级医院评审、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JCI)评审、医疗卫生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IMSS)评级、医院管理品质持续改进示范医院建设项目等的开展,以及患者安全目标管理的实施,2016年《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的颁布,品质改善活动在国内医疗行业中的广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医院药房管理工作的重点。
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药事管理转变药学服务模式的通知》,标志着创新药事管理、构建现代医院药学格局已成为“健康中国”的新要求,医院药房已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2.岗位沿革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医院药房有着不同的岗位设置。由于药品品种单一、供应紧缺,早期的药房药师除做好日常的处方调剂工作外,还需要完成简单的制剂调配任务,尤其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医院配有制剂室,因此多设有制剂药师、药品检验药师等岗位,以满足医院自制制剂的需求,弥补药品供应的不足。随着调剂工作的逐步细分,传统的调剂岗位也呈现部门化,如中西药房岗位分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岗位独立等;而随着信息化、自动化药房的建设,有些医院又出现了专门负责机器调剂的药师,如病区药房包药机包药岗位。
近年来,随着药学服务向专业化、个体化和精细化发展,特别是临床药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处方审核工作日益受到重视,TDM等精准药学服务不断得到拓展,药学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成果层出不穷;同时,随着信息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质量管理意识的日趋增强等,医院药师从过去的简单配药、发药角色向更为多元化的角色转换,临床药师、咨询药师、审方药师、实验室药师、科研药师、药物临床试验药师、信息药师、质管药师等随之出现。根据药学发展的趋势,上述药房岗位还将向更为细化的角色转变,如许多医院将临床药师细分为慢性病组药师、肿瘤组药师、抗感染组药师等岗位。当然,也有一些医院对药房岗位兼职化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如为了更好地协助临床,弥补临床药师的不足,部分医院设立各病区责任药师的兼职岗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药师的职能亦发生转变,药学服务、药房重组、绩效考核、创新药事管理等成为工作重点,医院的药学岗位更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目前,总药师的大岗位在国内部分医院开始实践,这将更好地发挥药师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
二、结构沿革
回顾我国医院药学几十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医院药房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服务越来越专业。而药房结构性的沿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型升级
我国医院药房的结构设置绝大多数是几十年一贯制,即以调剂、制剂为基本的组织构成,随着医药市场的发展、医改的深入和医院药学的自身发展,制剂室正在逐渐弱化和萎缩,传统的调剂部门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医院药房开始探索转型或升级发展,而临床药学、药学门诊、药学情报室、药学实验室等部门则逐渐成为医院药房重点发展的部门。
2.派生发展
医院药房的一些部门是传统工作的延伸发展。为了加强药师对静脉用药处方的合理性审查,保证静脉用药的质量,确保配制人员的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医院逐渐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截至目前已有千余家医院开展此项业务。静配中心净化程度高、流程复杂、分工精细,已成为当前医院药房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
3.集中分散
传统药房分为门诊西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和急诊药房等。鉴于学科差异,门诊西药房和中药房在医院内往往是分散设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患者集中一次性取药。而许多医院住院药房因为医院发展的需求而采取分散式的区域设置方式,即在不同的病区大楼建有各自的卫星药房;在国外,部分医院甚至在重点病区还建有药品站,以使药品的可及性更高,但分散式的管理势必需要配备更多的药学人员,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管理的难度。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医院新理念下大楼的设计和建设,已有药房管理者、医院管理者在药房自动化建设以及全院现代物流输送的基础上提出“综合药房”或“中心药房”等复合型药房新概念并着手实施,从流程管理及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真正提升医院药房的服务水平。由此可知,现代化复合型药房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立给医院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4.社会发展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药品零加成政策的推进、药品供应链的延伸、分级诊疗政策的深化等,基层医院门诊药房社会化和大型医院门诊药房的萎缩或转型发展是改革所要面临的问题。在我国,随着执业药师的职业化发展、社会药店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远程医嘱审核的实现,并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药房模式,门诊药房正逐渐社会化,患者门诊处方真正流转到社会药店将是大势所趋。
5.区域集约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为追求效率,药房功能设置已从单家医院扩展到多家医院,区域化、集约化已是流程改造的一大新的尝试。目前中药饮片第三方代煎模式正在兴起,今后集约化区域药房、区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等新型药房模式将会不断涌现。
6.线下线上
近年来,互联互通技术快速实现了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之间直接的连通,时间和空间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正迅速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院区”概念的应运而生,医院药房的结构形式已从线下药房发展到线上药房(云药房)。互联网药房的在线审方、远程慢性病用药管理等线上药学服务模式以其便捷、安全、个体化的优势将成为医院药房发展的新的潮流。
7.有形无形
传统药房的调剂部门都是有形存在的,而临床药学的存在形式在初级阶段尚有单独的部门和区域,但随着药师真正融入临床,临床药师或将突破现有的空间界限渗入医院内与用药相关的各个区域,临床药学将在空间上成为“无边”部门、“无形”部门。就工作内容而言,药师承担的工作也越来越“无形”,药物的开发研究、应用研究、评价研究等将成为现代医院药学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新的侧重点。
三、理念沿革
医院药房的理念沿革是以“物”为中心的药品导向向以“人”为中心的患者导向逐渐转化的过程,尤其是自“药学服务”概念提出以来,医院药房在服务内容的深度、广度及形式的创新性上,借助技术并与人性化理念相结合,不断探索模式和流程优化,从而为患者和临床提供了友好、便捷和专业的服务体验。
1.通透式或敞开式柜台调剂模式
门诊药房发药是医院内服务过程的终端,具有瞬时性的特点。自20世纪末以来,传统的小窗口发药模式在我国医院陆续被取消,新模式多采用柜台式,同时又分为有玻璃隔断的通透式柜台调剂模式和无任何隔断的敞开式柜台调剂模式。新模式促进了岗位重构,将药师分为前、后台人员;新模式推动了服务重构,“无声”调剂走向“面对面”调剂,尤其是在调剂完成的同时,更加重视用药交代等药学服务的提供;此外,新模式也促进了药师和患者之间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增加患者对药师的信任感。为了进一步加强药患之间的交流,近年来也有部分医院正在探索房间式取药模式,将发药柜台变为取药单间,该单间集取药和咨询功能于一身,即兼具窗口调剂和药学门诊的功能,更加注重患者的隐私,使患者可以坐着接受服务,使患者的就医体验更佳。当然,目前受我国医院就诊患者众多、患者就医素养仍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该模式的实际应用还存在诸多限制,仍需要不断探索。
2.预配候取管理模式
传统的医院药房普遍采用“即来即发”模式,即患者到药房后,药房根据患者的就诊卡或其他取药凭证再开始调剂。这种模式是“人等药”,即由患者自己选择窗口,且在从药师收方、验方到核对、发药的全过程中,患者都需要在窗口等候。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药师调剂非常有目的性,所有处方调剂均为有效劳动。但是,在国内患者众多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给药房调剂的及时性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且许多医院将发药与审核职责归并到同一药师,双核对会导致部分职责的缺失,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预配候取”的发药模式在我国医院药房兴起,即患者在门诊收费处缴费后,医院信息系统(HIS)自动分配发药窗口,同时将处方信息传送到门诊药房,药师可以根据处方预先完成药品调剂,患者根据屏幕指示到相应窗口取药。新的模式是“即到即拿”和“药等人”的创新与流程的优化,将患者候药的时间变为患者接受用药交代的时间,有效营造了一个温馨、人性化的取药氛围。当然,在不断完善新模式的过程中,考虑到患者在缴费后不一定直接到药房取药,可能给药房带来一些无效劳动,由此预发药模式+叫号系统也应运而生。另外,如何在高峰期准确、快速找到预先调配好的处方药品也对药房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智能药架和智能药筐等技术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单剂量摆药服务模式
传统药房调剂均实行汇总式发药模式,如针剂药品由药房汇总后发到临床,再由临床区分不同患者的药品和不同的用药时间,因此临床的工作量大且易出错;又如,口服药品无论是住院药房还是门诊药房通常都以整包装发放,需要患者自行分剂量服用,这也存在安全隐患。我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提出“住院药房实行单剂量配发药品”。此外,HIMSS 6级亦有全面实施单剂用药的相关要求。以往的住院药房口服药品手工摆药虽存在诸多不足,但“按顿发药”已体现出单剂量服务的理念。2003年左右,包药机开始引入我国住院药房,目前在国内已完成数代机型的更新,真正实现了优质的口服药品单剂量服务理念,临床和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1999年我国第一个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成立,尤其是2010年《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发布以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实行注射剂的单剂量服务,即集中管理、用前配制、批次发放、立即可用,使临床获得了最佳的注射剂用药体验。
另外,近年来国内已有部分医院将病区包药机用于门诊药房,患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单剂量包装,这既可节约药品资源,也符合医保管控的要求。此外,还有一些门诊药房在积极探索更为优质的单剂量发药服务,如针对需要服用多种慢性病药物的患者,药房可以在用药重整服务之后,借助一定的设施或器具等提供分剂量包装服务以及智能的服药提醒等拓展服务。
4.用药咨询与交代体系
凡是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岗位都是有生命的,是不会被未来社会所淘汰的。医院药房的窗口调剂具有终端性、瞬时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延伸性、重复性、规律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传统调剂注重“物”的传递,而缺失对“人”的关注,如“用药”信息的主动交流不足,而被动的用药咨询相对较多。近年来,药师转型备受业内外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在药房理念上提出构建用药咨询与交代体系,实现了个体、专业、可及的用药交代。
(1)多级多维的用药指导体系探索 基于患者健康素养的差异以及当前我国医院患者众多、药师工作强度大等因素,一些医院药房已在探索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对用药指导进行多级多维体系设计来解决用药指导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等关键性问题。“多级”体现在对患者进行分级,对药品的重要性进行分级,并根据分级进行不同层次的用药指导服务,如简单级别的可用标签提示,中等级别的另加窗口药师口头用药交代,复杂级别的给予用药指导单,特殊级别的可咨询窗口或由药学门诊给予专门的用药指导。“多维”体现在多样化的用药指导实现途径或载体,包括口头交代,用药标签、用药指导单、漫画等宣教材料,以及自助式、触摸式、交互式药物查询系统等,而随着医院或药房微信公众号的推出,还可将用药指导和调剂与微信进行关联,可以说用药指导已进入“微时代”。
(2)多元化用药咨询和指导的发展 用药咨询是药师发挥专业技能的重要形式之一。早期的药房一般设有药物咨询电话,可以解答患者或临床用药疑问。在21世纪初,我国许多门诊药房纷纷开辟咨询窗口,有条件的医院在调剂窗口附近还设立用药咨询室,这些都被纳入等级医院评审条款中,足见政府和行业对此十分重视,因而有些医院非常强调用药咨询的发展,且药师需要通过竞聘才能上岗。随着我国临床药师职业的快速发展,对住院患者开展床边用药教育以及对出院患者进行用药宣教已成为药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近年来,在提供上述药学咨询服务的基础上,哮喘、疼痛、抗凝以及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管理等药学门诊在许多医院应运而生,其工作理念已与国际接轨。此外,一些医院还将咨询服务关口前移,将咨询服务推广到社区,走向家庭和社会,如开设药师社区门诊、常态化的社区或学校用药讲堂等。另外,通过互联网解答寻医问药问题也是实现多元化用药咨询和指导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而个别有偿服务的咨询平台亦正在探索药师价值和患者需求的良性结合。
5.医嘱和处方审核体系
药师转型在理念沿革上同时还体现在药师在把关合理用药方面从传统药房时期的旁观者变为责任人。药师是处方合理性的守门员,审方是药师的职责。2007年卫生部发布的《处方管理办法》再次提出“四查十对”要求,规定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进行审核。近年来,有些医院提出了前置审方的工作模式。目前,医嘱和处方审核均已纳入等级医院评审标准。2017年,浙江省在多方推动下提出了处方审核的首个地方质量标准,并率先在业内组织审方药师的岗前培训。虽然目前合理用药软件的功能不尽完善,但仍有力推动了医院处方审核理念的更新,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建立为医院处方审核流程的完善提供了契机。因此,任何一家医院的药房在流程设计中首先离不开处方审核流程的嵌入和整合;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审方服务的集中化,国外药品福利管理(PBM)模式下的远程审方平台、区域审方中心等亦将涌现。
6.一站式集约化流程再造
在现实世界中,患者的就医过程是连续的、整体的,不局限于诊疗、收费、取药等某一环节。换位思考,以全程化思维来看待医院服务,其会有更多可改善之处。一站式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单个部门局部流程的改造到跨部门、多学科的集约化、高层次流程再造,秉承“安全、高效、节约、人文”的理念,创造一个外延、主动、包容、整合的格局,最终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让患者少动、医务人员多动,以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就医体验。例如,随着人工收费窗口的逐渐萎缩,将出院结账的部分收费窗口改造成出院带药集散中心,患者在出院结账的同时可立即完成出院带药的领取,并享受到临床药师专业的用药交代,而护理也因此从出院带药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回归临床,药师则体会到了专业服务的价值感。一站式出院带药服务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这种“大理念、小举措、大成效”的服务是值得借鉴的。以此为启发,一站式在医院药事服务流程重整中将大有空间,如一站式的透析患者管理、一站式的病例讨论模式、一站式的用药安全管理、一站式的用药科普宣教等。
四、管理沿革
传统药房侧重于完成配发任务的调剂工作,但随着药学的发展,其技术特性和管理属性逐渐被自身和外界所重视。自21世纪初以来,药房管理在医疗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优秀的药房管理经验往往会给医院管理带来启发,如品管圈、PDCA等许多质量管理工具往往率先在医院药房进行实践和应用。另外,药房管理还兼顾全程理念、经营特性、人文需求等,这些方面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1.质量管理理念
纵观医院药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质量管理理念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从局限于药品质量管理到医院药事管理,并不断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同质化的。
(1)规范化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2000年《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出台。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主要集中在药品质量方面。进入21世纪,随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规范、管理办法、指导原则的相继出台,包括医院药学在内的我国医疗服务已进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时代。
(2)标准化 随着各种规范性文件、政策的出台,以及医院等级评审、JCI、ISO 9000、IQIP评审、HIMSS评级的推行,医院药房的标准化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包括药事管理各项制度、标准操作规范、岗位职责等,有效促进了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推动了医院药学的学科发展以及现代化药房的建设。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的合理组建和有效运行也是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另外,国家、省(区、市)、市、县各级医院药事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的网络构建也有力推动了医院药事管理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施。
(3)科学化 近十年来,随着持续质量改进理念的深入,追踪方法学、PDCA循环的实施,我国医院药事管理走上了科学化管理的大道。5S管理、6σ管理、品管圈、失效模式分析、精益管理等理论与方法相继被应用于药学管理实践中,这大大丰富了人们对药学服务内涵和层次的理解,丰富了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手段,尤其是在2007年品管圈被引入我国医疗机构后,这种药师自动自发、自下而上、自觉的管理工具在医院药学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走在了各学科的前列,通过学习、交流和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医院药学管理的科学化进程。
(4)同质化 质量管理理念的最终要求是做到同质化的管理,所有员工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就如药事管理在药房内或药房外,在医院的任何地方,其管理都是一致的。走出医院药房,借助省(区、市)、市、县三级药事管理质控网络,甚至可以推动许多药事管理的标准在省(区、市)内医疗机构中同质化推行,如高危药品管理、皮试药品管理、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手术室药品管理等。
2.全程管理理念
(1)药品全程闭环管理 传统药房的业务和视角一般只停留于药房的内部,而随着“药事管理”概念的提出,医院药房的工作范畴涉及药品院内流通的各个环节,包括:前端——药品的配送、批号的管理、温湿度的追踪;后端——药品质量、疗效和不良反应的评价。另外,HIMSS 6级标准提出,药品管理应做到基于条码化的闭环管理。因此,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进行高危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的智能化管理,用药溯源追踪管理、冷链管理等面向药品的全程闭环管理,成为医院药房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
另外,医院药房的工作范畴还外延到临床、院外家庭等,如病房备用药管理、麻醉手术用药管理、患者院外自带药品的管理以及家庭备用药管理等。
(2)药学服务的全程化 药学服务的全程化是一种横向角度到边(以合理用药为主),纵向角度到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药学服务的全程化是院前、院中、院后全方位的服务,是从患者导向走向公众导向的全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例如,2017年患者十大安全用药目标提出用药重整,而用药重整就是全程化的药学服务。HIMSS 7级标准要求医院实现用药整合,即将院前用药、门诊用药、住院用药、术中用药、出院带药、随访用药等作为药嘱数据全部整合在一起,做到信息共享,实现患者用药信息和药师用药监管的连续性。
3.经营管理理念
(1)药品价值 以药品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包含数量管理与金额管理。传统药房以“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为管理手段。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药房从“金额管理”向“数量管理”模式转变,最终实现“批号管理”模式的最高目标。但就药师价值而言,在尚未实行药品零差率的传统药房管理时期,以药品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或多或少会将药品的价值混淆为药师的价值。
(2)服务价值 随着药品零加成政策的实施,药品的价值被弱化,药师服务的价值需要得到回归和认可。因此,医院药房经营管理的理念也在发生转变,原来以利润为导向的药事管理模式将转变为药学服务收费的模式,通过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如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医嘱审核、药学门诊、用药咨询、临床药师可量化的药学服务等,将药师服务的价值价格化,来推动药房的可持续化发展。
4.人本管理理念
传统的药房管理重物轻人,往往停留于粗放的人力管理阶段。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兴起了一股医院规模扩大的浪潮,其中药师人数也明显增加,在大多数医院,药房成为医院最大的部门。但是,在严峻的医改形势下,医院面临着如何管理好数量庞大的药师队伍,如何以员工为核心发展学科这样巨大的挑战。三角理论提出,组织持续成功=战略×组织能力,而组织能力分为员工的思维模式(愿不愿意)、员工能力(会不会)以及员工的治理方式(允不允许)三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医院药房的人本管理理念的转变其实离不开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实践和努力。
(1)员工的思维模式 如通过绩效考核、多元激励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来促进药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吸引优秀的药学人才,使药学人员结构更趋合理,并提升药学工作的整体水平。而各种先进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如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各环节工作量的精益计算、临床药师可量化的工作站建设等也是目前药房管理中重要的实践课题。
(2)员工能力 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近年来许多医院或者地方医药学会积极探讨通过开展科学的医院药师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使药师的素养和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竞争力得到增强,实际业绩不断得到提高。2016年,广东省药学会制定了《医院药师能力素质模型》,对全国医院药房药师能力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3)员工的治理方式 医院如何允许或者创造条件来引导药师积极地参与药房建设也是药房管理者的管理重点。传统的药房岗位采用领导任命制,只上不下;而近年来,多数医院相继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倡导能上能下的机制,表明了药房管理者开放式管理的态度;此外,也有医院在探索制定药师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这些都是积极的人本管理的改良举措,当然其中将会运用许多信息技术。
五、技术沿革
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医院药房开始打造现代医院药房体系,这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其内涵离不开人性化的思考,表现形式为智慧化、智能化。以下技术在药房的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些甚至彻底改变了药房的工作模式和流程。
1.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药品的网络化管理以药品编码体系为基础,可以合理、全面、准确地记录药品从验收入库到门(急)诊、住院药房、临床科室及患者的整个流通环节所产生的信息,可随时存储并查询药品库存、药品流向和药品使用消耗等方面的信息。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即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至70年代,HIS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我国医院药房的信息化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单机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阶段采用终端方式,以小型机为主,当时只有少数几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医院拥有计算机,且主要用于数据的计算与储存。二是部门级系统应用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医院开始建设小型局域网络,这是一种基于部门管理的小型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用于药品的收费管理。三是全系统应用阶段,于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展开。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了门诊、病房、药房、医技、后勤管理的一体化,显著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有效地实现了药品的“物”的管理,其主要表现在于从药师手工划价向计算机计费的转变。总体而言,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技术并未再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但国内药房系统作为HIS的一部分,除“军卫一号”系统在军队医疗体系全面运行外,其余国内药房系统均存在各家医院各自开发、未能全国统一、数据无法共享等现实问题,给近年来兴起的依赖大数据的药事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另外,为满足目前分级诊疗、双下沉等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未来区域性、集约化药学服务的需求,HIS突破单医院的限制,信息共享,统一标准,实行区域化、集约化的设计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2.自动化药房调剂设备
在HIS建设和条码技术的基础上,我国药品管理和药房的数字化建设也得以逐步发展。与传统的医院药房模式相比,自动化模式将使医院药房从内部管理到对外服务在整体上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也使医院药房的调剂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已开展药房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并研制出诸多与本国医院药房配套的自动化设备。
自21世纪初以来,以病区口服药品包药机和门诊智能配发系统(发药机、暂存柜、智能亮灯设备、传送设备等)为标志的数字化药房项目得到了快速推广,该系统提供了新型药房药品管理模式,深化了医院药品管理体系,大大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也提升了品牌服务和医院的整体形象,从而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药房人力、物力管理的优化与重构。随着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推进,更多配套的自动化调剂设备(如注射剂自动摆药机、机器人配药机、送药机器人、病区特殊管理药品自动调剂柜、病区智能柜等)不断得到引进和应用,将会带来更新的调剂模式和更多的药房管理变革。当然,受制于各家医院的调剂工作量、场地、经营思路等,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引进和应用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和选择。另外,机器始终只是技术的载体,其核心灵魂仍需药师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地赋予,唯有人机结合,方能达到自动化设备效益的最大化。
3.现代仓储物流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药品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普遍建立起以仓储智能运算、电子标签和传送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仓储物流系统,大大提高了仓储与物流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药品的采购、储存、供应和调剂仍是医院药房日常繁重工作的主要内容。为了将传统的药品保障工作现代化,自21世纪初以来,许多药房管理者积极地向大型物流公司和现代服务企业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做到药品供应链的全过程可追踪和溯源,以提高过程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此外,也有许多医院与药品批发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药库“零库存”、物流供应链的延伸等项目,其核心内容之一即是基于药品批发企业的先进库存管理技术、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医院药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提升。当然,医院药房的仓储不局限于药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等二级部门均涉及内部仓储管理和向外物流输送的问题,自动化药房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动调剂的同时也优化了仓储功能,而小车物流、传送带、炮弹物流传输等也是目前解决院内药品物流问题的较好方案。
4.智慧给药管理系统
药物治疗环节“五正确”,即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用药途径、正确的用药时间、正确的患者。传统的药房工作模式大多依赖纸质和手工记录,工作强度高、安全隐患较大。而智慧给药管理系统利用条码及其他自动识别技术,整合硬件和软件,可以实现接收、显示患者和药物信息的功能,为护士实时记录准确的给药时间、用药结束时间,给予用药注意事项等提供了方便。该系统主要是将护士身份牌上的条码、床边的药品和患者的身份识别码(如腕带)关联起来进行核对。智慧给药管理系统的具体硬件包括掌上电脑(PDA)、平板电脑、移动护理车固定扫描设备等,其实施效果还依赖于医院无线网络的畅通程度。
5.医院药学信息系统
(1)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如何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是医院药学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医嘱审核、处方点评成为药学工作的关键内容,而人机结合可以为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药师人才队伍和知识结构的不足。自21世纪初以来,一些专注于合理用药软件研发的公司提供了以“知识库”为基础的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等工具。这些工具一般采用嵌入HIS的模式运行,其对临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与临床需求匹配度不高、预警提示“疲劳”的缺陷。因此,当前许多医院还在积极开发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是一个辅助决策者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功能是“预警”和“控制”,这是HIS自带的、极具个性化的一项功能,如可以实现用药最大量管控、儿科用药智能计算、药品和检验检查关系的提醒、药物溶媒的选择、抗菌药物等特殊药品使用的管控、部分诊断组的控制等。
(2)临床药学办公系统 随着医院药学向“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药师进入临床开展合理用药的相关工作。由于缺少电子化的办公系统,药师的日常工作主要以手工完成,因此工作效率和质量还有待提高,工作也较难进行量化。近十年来,许多医院药房在积极探索研发临床药学办公系统或移动药师查房系统,目前已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案例。该类系统主要通过与HIS无线网络有机嵌合,将临床药师日常药学监护中的患者入院评估、用药医嘱重整、药学监护计划制订和执行、用药建议的多学科讨论、患者用药教育、会诊记录及工作药历等进行电子化,从药学角度量化评估患者的监护等级,从而实现监护患者的动态分层。该类系统的应用既可以提高临床药师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规范临床药师在病区工作的内容和流程,也有利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
6.药学+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药学服务的内涵得到了重塑,并衍生出“云医院”“云药房”“云药箱”“云药学”等概念。互联网拓展了远程审方、用药指导“微时代”的药师职能空间,药师可以结合药学网站和用药资讯平台建设,开展多媒体时代的药学服务。当然,真正实施有效的药学+互联网服务还离不开患者信息的真正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各家医院之间,以及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