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知县知州史料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中国的县制历史悠久,其发端可溯及春秋,《周礼注疏》卷十五《地官·司徒(下)》:“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征比,以颁田里,以分职事,掌其治讼,趋其稼事而赏罚之。”是为周之县令。

春秋时,县令之称谓有多种:鲁、卫曰宰;楚曰尹,曰公;晋曰大夫。秦灭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史记》卷五《秦本纪》:“并诸小乡聚(《正义》:‘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聚。犹村落之类也’),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后汉书》卷三十八《百官志》曰县令职责:“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

奉化,秦汉时属鄞县,隋朝时属句章县。《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句章。平陈,并余姚、鄞、鄮三县入。”时奉化属鄮县版图。《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江南道》(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澣奏分越州之鄮县置明州”; “管县四:鄮县、奉化、慈溪、象山”;奉化县,“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澣奏置”。《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奉化,上。开元二十六年,析鄮置。”《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庚辰(十三,738年8月3日),分越州置明州”。奉化县也在同一日设置。

北宋时,奉化为明州六县之一。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奉化州,隶庆元。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县。其时,县级官职一般设:“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属典史一人(所辖别见)。知县掌一县之政……”(《明史》卷七十五《职官》)

奉化自清顺治二年(1646)六月随宁波归入清版图。清沿明制,设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典史,废主簿。另鲒埼司巡检(康熙二年裁撤)、塔山司巡检、连山驿丞(乾隆年间裁撤),俱从九品。县以下行均里法,设里长。雍正三年(1725)革里长,代以保长。宣统元年(1909)颁行自治法,设乡董、乡佐,村董、村佐。《清史稿》卷一百十六《职官志》九十一《职官》三《外官》:“县: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簿无定员(正九品),典史一人(未入流)。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诸职。典史掌稽检狱囚(无,丞、簿兼领其事)。”

辛亥宁波光复,清制终。县最高长官名称不一,有的仍称县长或临时县长、代理县长,有的称司令、总司令、总理或民政长等。奉化称民政长。1912年11月26日,各省暂行划一官吏名称,规定各县府直隶厅、直隶州等行政长官一律改称知事,行政机关称知事公署。1914年5月23日公布县官制,同年9月6日修正,共九条,其中一条为:县置知事,隶属道尹,为一县行政长官,依法律、命令,执行县内行政事务。

1927年6月,废除县官旧称,一律改为县长制。1928年5月8日,国民政府公布《战地各县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规定战地各县县政府设县长一人,受战地政务委员会指挥,处理全县事务。民国时奉化属三等县,面积1292.27平方千米。

古语云:郡县治,天下安。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在《论县令轻授》奏章中曰:“臣闻古之所重,为民父母者,县令耳。”说的是县官的重要性。古代对县官的选拔极为重视,往往“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且“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古之贤能县官大多严于律己,如鄞县县令杨懿,以“清慎勤”自勉——清以洁其己,慎以集其事,勤以奉其公。其在鄞县任职两年余,政绩卓著,口碑颇佳。而如汉代的龚(遂)、黄(霸)、卓(茂)、鲁(恭)等,均是千古传颂的杰出县令。

细数奉化的知县、知州,不乏贤明县官。如唐代县令赵察,凿县北河,开白杜河,分别溉民田八百余顷、四百余顷。民立祠以祀。宋代县令周因,兴利除害,仁爱洽民。移学宫,浚灵济泉,置大堰、聚堰水于县南,导水至方胜碶。复于县北十里置碶,溉田甚溥,名周长官碶。迁谢公祠,修庆登桥,创嘉会桥亭,民甚德之,立祠祀,名周南庙。元代知州于伯颜,专以忠厚,文雅廉慈、抚柔兴弱,消沮嚣兢。一年笞榜轻,再年符移清,三年科徭平,逋流还归。戴表元为撰《知州于伯颜去思碑记》。明代县令钱璠,临民一以至诚,绝无炫饰,秋毫不取于民。虽自食之粟,必取给于家。在任六年,妻未尝自随,士论甚洁之。倪家碶崩剥,捐俸修之。戴德彝死建文之难,未有表彰。璠创为之祠,匾曰“显忠”,手制祀文,文情并茂。又修嘉靖《奉化县图志》,总结历代之典章、成就,著录不少碑传文献。赖愈秀,识度通敏,才尤练达。与人宽而自严,作事整而自暇。开万家河,造太平桥,创北渡公馆,修学宫及诸公署。事皆精办,不动声色。清代知县郑愫,性仁俭,貌清癯,持身端谨。时用兵后,田地荒芜者甚多,为民请蠲若干亩,民甚德之。又筑后溪塘溉田,捐俸建厅,事皆可纪。李从龙,植善锄奸,恩威并济。听讼决以片言,狱无留滞。覆亩课农,令深其沟浍,固其堤防。杨国翰,性仁恕,勤恤民隐而遇事有执持,虽大府世家,无敢干以私者。上列县官,或廉洁奉公,或勤政恤民,或振起风教,或兴办水利,既改善了民生,亦净化了官场风气,堪为世范。

但也有为官不正的,如王济,额外加征,诱发社会动乱,被革职拿问;魏桐,权柄下移,行同聋聩,被革职追责。又如(民国)江辅勤《忠告县知事》提到的,“民国十一年中,历任本邑知事,可屈指数也。陈、陶、董、屠等,过去之劣绩,不屑说耳”,对陈锦波、陶昌贤、董增春、屠景曾等知事嗤之以鼻。可见旧时之县官,政绩平庸、品行不端者不在少数。

如何做县官?应该做怎样的县官?古来有种种说法,多篇《县令箴》颇具针对性。如北宋姚铉编《唐文粹》卷七十八《县令箴》说县官施政:“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宽则不济,猛则不安。……如山之重,如水之清。如石之坚,如松之贞。如剑之利,如镜之明。如弦之直,如秤之平。”明代唐文凤的《梧冈集》卷十《县令箴》云:“欲成其政,先修其身。当恤于民,毋负于君。正尔之心,鉴空衡平。励尔之操,蘖苦冰清。毋堕庸庸,毋过察察。毋苛刻而残,毋邪媚而狎。同寅协恭,庶务理集。弗誉以喜,弗谤以惕。……”

县官是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官级之一,所谓天下者州县之积,州县者风化之始。

是为序。

奉化区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