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现代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研究
人机工程学座椅成为办公室的主流,终于在1980年代开花结果。美国及德国堪称领导人机工程学座椅概念发展的领头羊,各主要办公家具品牌几乎都投入相当大资源来进行研发。
1.4.1 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突破
1978年,美国太空总署出版了《人体测量便览》(Anthropometric Source Book),其主要内容是来自太空计划的无重力研究结果,并提出许多测量尺度,其中提到上半身与大腿以及大腿与小腿下半部的合理角度是128度。而美国一位外科医师J.基冈则早在1953年时,已发现人在侧睡且肌肉放松情况下,自然的休息姿势呈135度。甚至在更早的1878年,国际顶尖期刊《自然》(Nature)已发现印度殖民地所用的竹制阳台椅,其轮廓呈W形,是最符合生理状态的坐姿。丹麦一名外科医师A.曼达尔则发现静态坐姿使背部酸痛问题发生率提高,传统课桌椅也使发育中学童的背骨变形,向后倾斜的座椅会使儿童腰椎变弯。所以他的解决方案是增加身体与大腿的角度,让座椅前倾15度,而书桌也向学生方向前倾10度。从此,北欧及法国开始依据曼达尔的理论变更书桌椅设计,成人座椅的角度也同时受影响。
1970年代末期,挪威哈克公司推出了一款平衡椅“巴朗”,如图1-51所示,为具有跪凳及前倾座椅的设计,同时还有支撑小腿的架子防止使用者向前滑出。对许多人来说,要坐上此平衡椅必须先学习一套新的身体技能,大部分使用者都很满意,因为他们发现背部疼痛因此减轻了,不过也有人抱怨出现脚胫酸痛及血液循环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抽象设计理念与人体形态及身体习惯之间,第一次出现的正面交锋。1979年美国诺尔家具公司推出一款由尼尔斯·迪夫里恩特所设计的“迪夫里恩特”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52所示,高度适应人体脊椎结构,为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坐感。据尼尔斯·迪夫里恩特所说,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椅子,再好的椅子,人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也会感觉不适。因此有关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研发成为了各大办公家具大厂首要之务。
图1-51 平衡椅“巴朗” (Balams)
图1-52 “迪夫里恩特”(Diffrient)人机工程学座椅
■欧洲的人机工程学座椅设计
到了1980年代以后,欧美各办公家具品牌的人机工程学座椅发展开始推向了高峰。由于计算机的逐渐流行,开始改变了办公室的风貌与操作行为,办公室人员的工作开始在键盘、阅读、接电话、传真,以及面对面交谈的各种动态作业中进行着,许多经理人员也发现,小一点的座椅其实较适合新的办公室文化。1989年,《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刊登了一幅德州亿万富翁罗斯·佩罗坐在一款名为“FS Line”的人机工程学座椅上,如图1-53所示,引起极大的关注。这是德国家具大厂威尔克哈恩首席设计师克劳斯·弗兰克与沃纳·索尔耗时多年,在1984年所推出的全球第一张悬臂式机构的人机工程学座椅,可根据使用者体重及动作自动调整的新时代人机工程学座椅。“FS Line”的系统化设计,具备了高、中、低背的尺寸;同时也涵盖了职员椅、主管椅、会客椅及会议椅;表面材质方面具有布料及皮革可选择,椅座及椅背内外板均采PP聚丙烯,具有高张力弹性,能让使用者运动自如。此款座椅堪称是威尔克哈恩的典范产品,符合威尔克哈恩一贯坚持的设计主张:现代而不追随流行,因此其现代感的简洁设计具备了永不褪流行的特点,推出至今仍持续生产与销售中,堪称史上最长寿的人机工程学座椅,被全世界多所现代美术馆列为典藏。
图1-53 全球第一张悬臂式机构的人机工程学座椅“FS Line”
德国另一家具大厂维特拉也不落人后,同样于1984年推出了意大利知名设计师马里奥·贝里尼所设计的“角色”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54所示。贝里尼的设计有着浓烈的意大利前卫风格,他花了6年时间才研究出能配合个人身体的座椅,故取名为角色。该椅造型轻巧,腰部两侧支撑处自然凸出,可充分包覆承托腰部位置,达到舒适的工作坐姿。而且其色彩对比鲜明,可充分配色,让办公室充满活泼的气氛,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设计师认为此款座椅是同类产品中的时尚领导者。1985年,贝里尼又设计了“菲古拉”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55所示)及“意象”主管椅,同样为维特拉带来新的转机,这些产品让维特拉在办公家具界树立了屹立不摇的根基。古拉是贝里尼设计生涯最有特色的作品之一,也是维特拉产品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它是全世界第一款可以更换布套的设计,能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搭配鲜艳色彩的腰带,就像一位千面女郎般,展现亮丽的姿态与风采。“意象”则是以“菲古拉”为基础,将椅背加高加宽,并采用皮革面材,以作为行政主管及会议室用椅。
图1-54 德国维特拉推出“角色”(Persona)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55 德国维特拉推出“菲古拉” (Figura)人机工程学座椅
此外,德国其他办公椅大厂也相继推陈出新,各自推出许多舒适的人机工程学座椅,使得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研发呈现百家争鸣的景况。赛杜斯(Sedus)、多芬(Dauphin)、马丁·斯托尔(Martin Stoll)、克劳伯(Klober)、德拉贝特(Drabert)、库施+Co(Kusch+Co)、吉斯贝格尔(Girsberger)(如图1-56所示)、福克尔(Frocher)、K+N(如图1-57所示)、哈克(Hag)等公司均有亮丽的演出,甚至瑞士也出了一家颇负盛名的人机工程学座椅大厂吉尔福莱克斯,如图1-58所示,意大利则有卡斯泰利(Castelli)、克姆福托(Comfoto)、埃斯特尔(Estel)等公司。
图1-56 德国吉斯贝格尔推出“泰雷克斯”(Trilax)主管椅
图1-57 德国K+N的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58 瑞士吉尔福莱克斯推出“44”系列人机工程学座椅
■美国的人机工程学座椅设计
当欧洲人机工程学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际,美国各大办公家具品牌也不遑多让地推出许多划时代的人机工程学座椅设计。首先是赫曼·米勒与设计师比尔·施通普夫与唐·查德威克携手合作,于1984年推出“厄瓜”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59所示。他们认为:当您坐下来工作时,您应注意的是您的工作,而不是您所坐的椅子,所以应该让您的椅子来配合您的动作,而不是让您去适应椅子。因此,设计出一款能让使用者专心工作,无须费心去调整即能随身体动作,并能提供身体充分支撑的座椅,让使用者在工作时几乎忘了它的存在,这正是“厄瓜”办公椅设计的中心思想。
图1-59 美国赫曼·米勒推出“厄瓜”(Egua)人机工程学座椅
厄瓜椅的研发始于1979年,当时为了使椅座及椅背能独立动作,以支撑身体的更多动作,施通普夫与查德威克大胆地尝试在座椅背壳上作H形裁切设计,如图1-60所示。这新设计理念需要新材料及新技术的配合,经过多次修改均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直到杜邦(Du Pont)公司开发出Rynite这种热塑聚酯玻璃纤维材料,一切问题才迎刃而解。厄瓜外壳上的H形沟缝使椅座及椅背能独立动作,坐下瞬间的冲击力道非常大,座板后缘会下陷以吸收这股冲击力,使用者的腰部不会感到疼痛。当往后倾仰时,下陷的椅座可避免使用者臀部向前滑动,同时靠背上缘向后翻,下缘向前顶,以配合坐姿变化得到最适当支撑,并可保持正确坐姿。结构上则采用了前置支点结构,支点位于椅座前缘下方接近膝关节后方位置,因此当身体向后倾仰时,脚掌仍能平贴地面,不致压迫到大腿。这样的设计带给使用者非常舒适健康的工作体验,因此一推出即大受好评并席卷市场,畅销至今,堪称是赫曼·米勒的典范产品之一。
图1-60 厄瓜外壳上的H形沟缝使椅座及椅背能独立动作
美国最大办公家具品牌斯蒂尔凯斯经过四年的研发,也于1986年推出了“传感器”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61所示。这款座椅是由德国设计师沃尔夫冈·米勒-德赛格与斯蒂尔凯斯设计团队所合作开发,他们认为一款座椅与使用者的表现息息相关。座椅能激发工作表现,亦能降低工作兴致,而时下的座椅都太过机械化,但人体并非机器,因此我们必须有一张符合人体曲线,并能如人体一般活动的椅具。由于1980年代的电脑发展对办公室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也促成了人机工程学座椅设计的突破,第一代同步倾仰功能(Synchron)的座椅也因此诞生,其除了拥有舒适感、可调性及机动性等基本要求,更具备了椅座对椅背为1∶2的活动关系,以协调座椅对人体活动时有同步反应的效能。虽然第一代同步功能的座椅已能配合使用者活动需求,但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前、后单一方向,对人体复杂多变的动态作业仍有相当的限制。基于这些观察,斯蒂尔凯斯与米勒-德赛格于是开始着手进行第二代同步功能座椅的研发。
图1-61 美国斯蒂尔凯斯推出“传感器” (Sensor)人机工程学座椅
米勒-德赛格的设计概念是“物役于人,而非人役于物”,因此一张好的座椅务必做到能与人融为一体,让人忘了它的存在,这点与厄瓜椅的精神不谋而合,也是“传感器”座椅研发概念精髓所在。米勒-德赛格认为要贯彻此设计概念,最恰当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使这张座椅模仿人体的自然曲线和多向度的动作。根据研究指出,静坐的人平均每8—10分钟就会变换坐姿,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目的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减低疲劳的感觉。所以人坐在椅子上工作时,是处于动态的姿势和动作,而一张理想的工作座椅,若要顺应人体的不同动作,需要有三维空间的活动弹性,才能维持人体的正确支撑。为了达到模仿人体三维空间活动的特性,设计师采用了模仿人体自然曲线的一体成型塑胶内壳,兼具弹性及韧性两项材料特性也同时提供座椅承托及活动的能力。有了内壳的概念构想,研究人员接着深入探讨在工作中坐姿的各种动态变化及活动特性。研究人员一方面将员工于办公时的坐姿行为进行长时间的录影记录,以便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更直接对坐着工作中的使用者,做出各种生理反应测试,找出有助于设计座椅的一些科学数据。这些研究结果均被运用于“传感器”的内壳设计,包括它的造形曲线、承托人体的力点分布、及最切合人体活动的轴心位置等。
“传感器”的问世,除了突破同步功能的技术领域,也彻底检讨了新一代人机工程学座椅应有的效能。一款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研发并不仅表现在外观造型的改变,也不仅只是单一设计师的创作,而是结合了产品设计师、机械工程师、医师、人体及生理学家、生产工程师、产品企划人员及研究人员等各方面专才的共同智慧。而市场的肯定也是一个产品成功的有力证明,“传感器”问世以来,每年均有近百万张的销量即是最佳证明。
其他美国大厂,如海沃氏(如图1-62所示)、诺尔(如图1-63所示)、泰克尼恩、全钢等,也都在1980年代后期推出各自具代表性的人机工程学座椅,可以说创造了座椅发展的黄金时期。
图1-62 美国海沃氏的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63 美国诺尔的人机工程学座椅“斗牛犬”(Bull dog)
1.4.2 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生态学——绿色设计
1990年代开始,德国大厂威尔克哈恩率先将“生态环保”列为企业经营哲学之一,与“真诚设计”、“社会责任”构成了经营哲学的三项基石。同时该厂开始执行一项严格的环保标准来开发新产品,例如产品结构须易于拆解、原料选择须确保可以回收、产品原料种类愈少愈好、不能使用氟氯碳化物(CFC)来生产泡棉、不用喷胶来黏合布料、包装材料减量减重设计并可重复使用等。而且为了让产品长期具有环保性,威尔克哈恩引进了一种新的服务,称之为产品责任制。在设计产品时也须考虑到产品未来的处理问题,原则上尽可能采用可回收物料,一般使用的都是非合成的金属材料及热塑性材料,并且只考虑利用热能或其他合适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如图1-64所示。
图1-64 威尔克哈恩的企业生态系统
1991年9月,一款亮眼而令家具业界震撼的“皮克托”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65所示,在米兰办公家具展(EIMU)登场,马上聚集了许多镁光灯焦点。皮克托的主要特点就是耐久与可回收,所有动作关节及结合点都采用机械操控而不使用焊接或黏着剂,因此易于维修。同时惊人之处在于整把椅子可以在5分钟内拆解完毕,95%零件都能彻底分类回收,所有超过150克的原料都加以注记国际认可的通用标章,以供辨识原料种类。Picto使用了聚丙烯(PP)背壳及座壳、铝合金支架及机构、山毛榉积层材、不含CFC的聚氨酯泡棉(PUR)坐垫、天然棉椅背靠垫,椅布套可拆卸更换或清洗,不使用强力喷胶黏合,木质扶手不使用油漆而以天然蜜蜡涂布打磨,如图1-66所示。根据当时的技术及知识,皮克托已达到对人体无害且对生态环境无害。
图1-65 德国威尔克哈恩推出“皮克托”人机工程学座椅——绿色设计的典范
图1-66 办公室的扶手采积层木材制成
皮克托在1992 年正式上市,专业媒体赞许它是90年代的环保椅代表。消费者也终于了解环保产品首要的必备条件,那就是有效使用纯粹的、无污染的且易于拆解回收的原材料。这款办公椅也设计了滑行式功能机构,倾仰简易且腹部得以充分伸展,透过身体重量的些许改变就可达到最舒适的坐姿。皮克托成为大多数年轻消费者的选择,它也顺应了这群消费者成熟的环保意识和“少即是多”的观念。由于它达到严格的环保标准,在1995年获得了全球颇具影响力的荷兰Milieukeur基金会颁发的环保标章,这是第一款获此荣誉的办公椅。
在1994年的德国科隆办公家具展(Orgatec),威尔克哈恩又推出了一款由克劳斯·弗兰克(Klaus Franck)、沃纳·索尔(Werner Sauer)及维格(Wiege)设计公司所共同设计的新型人机工程学座椅“模式”,如图1-67所示,一样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模式的薄型椅身及简洁结构承袭了威尔克哈恩一贯的设计精神,那就是现代而不追随流行,同时也延续公司的环保政策,采用聚丙烯及铝合金等可回收材料为主要原料,椅背骨架中空,可更换不同面料材质,悬臂式机构让乘坐舒适。由于具有现代感而不随时间过时的特色,模式至今仍为威尔克哈恩的办公椅主力商品。
图1-67 德国威尔克哈恩推出“模式” (modus)人机工程学座椅
威尔克哈恩在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控制”计划,然而在90年代初期,不论德国、欧洲或全球, EMAS(生态管理与清查计划)、DIN(德国工业标准)、ISO14001等都还未出现。威尔克哈恩逐步促成政府建立规范,一方面,极力坚持恪尽社会责任,将之视为企业的承诺;另一方面,努力达成企业永续经营的目标。由于多年来坚持生产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产品政策,以及对生态保护管理的坚持理念,其于1996年获颁欧洲最高荣誉——德国生态奖。而绿色设计观念也从此受到消费者认同,逐步于产业界普及。
1.4.3 人机工程学座椅的再进化——网椅革命
在威尔克哈恩成功地领导了人机工程学座椅设计趋势下,不管是形式及功能、舒适与环保等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有关座椅的材质发展,多年来仍没有非常创新的突破。
美国大厂赫曼·米勒早在1980年代后期即已成立“MetaForm project”专案,由比尔·施通普夫与唐·查德威克共同开始进行“艾龙椅”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期间的工作包括了:
1.针对来自全球各地的销售管道、使用客户、竞争对手等,对工作椅特殊功能的需求资讯,架构出艾龙的功能性蓝图。
2.结合查尔斯·布顿博士(健康积极设计学术的创始人),针对所有坐姿的相关问题,研究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
(1)具有通风、散热功能的材质研究。
(2)能平均分配乘载重量的系统。
(3)能确实释放脊椎承受压力的结构等。
3.与贡纳·安德森博士(脊椎整形外科医师暨芝加哥医学研究中心主席)合作研究,成功地创造出,能保持健康和具有持续矫正功能的“背脊曲线支撑网架”。
4.与杜邦公司合作研发了“薄膜”薄膜式玻璃纤维网专利材质作为新椅子的面料。
1991年,赫曼·米勒正式发表设计结果,立刻被评为80—90年代最佳设计典范,并同时在北美22家跨国企业,举行超过2000名工作者的大规模艾龙的原型测试(其中体型及职业的需求均不相同)。而后于1994年在芝加哥办公用品展(NEOCON),正式推出了“艾龙”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68所示。其时髦前卫又大胆的未来感及科技感造型,打破了以往办公椅的严谨形象,而最大的创新突破是先于业界采用了与杜邦公司研发之专利“ Pellicle ”作为椅座及靠背支撑材料。它透气散热性绝佳,并且完全贴合使用者的体型,将人机工程学座椅的发展带入了另一个新境界,造成“网椅”的大流行,也搭上了网际网路发展的潮流,成为全球最热销的科技办公椅,并被公认为“终极办公椅”。
图1-68 美国赫曼·米勒推出“艾龙” (Aeron)人机工程学座椅
艾龙的椅面和椅背如同跑车一样,能顺着身体形状变化,而玻璃纤维强化的聚酯椅面和符合人体基本比例的椅背框架及网布,为炎热潮湿的夏日提供透气的功效。其背框架造型揉合腰身曲线,背及肩部较宽,而且提供了三种不同大小的尺寸供不同身材体型的消费者选择,就人体测量学的常态分配来看,它可以满足99%的人。艾龙的椅面和椅背都可以分别调整,高度、倾仰及张力都可用明显且容易碰触的操控把手来调节,扶手高度及角度、腰靠支撑位置也都可以调整至最适合每个使用者的状况。艾龙的最大特点在于倾仰角度可达30度,而且不似一般办公椅从膝盖位置起来设计座椅,它从脚踝开始,沿着膝盖、臀部进行轴向运动,使用者可以轻松改变坐姿,在30度角范围内倾仰时,上半身重量可以从腰部转移到背部及宽阔的椅背上,降低腰部负荷。
艾龙成为办公椅的经典,体现在它获得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列入永久典藏的荣耀,并被喻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健康舒适的工作座椅”。同时它也是一款横跨办公室、商业空间、居家、SOHO领域的专业办公椅,形成一股全球流行风潮,历久不衰。
德国大厂维特拉在网椅的发展上也不落人后。意大利设计师阿尔贝托·梅达所设计的“梅达”办公椅,如图1-69所示,于1996年上市。这设计是家具设计里的特例,因为阿尔贝托·梅达并没有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的背景,而是机械工程师出身,他曾经在意大利家具大厂卡特尔担任技术指导,而后才展开他的设计事业。
图1-69 德国维特拉推出“梅达” (Meda)人机工程学座椅
阿尔贝托·梅达思考的是要如何做出“尊重每个个人”的椅子。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梅达椅的设计解答了这些疑问,他希望用简单清楚的结构把复杂的问题解决,好椅子要能容易操作。阿尔贝托·梅达对从零件的选择,到每个构件的调整度,都经过精密计算与设计,进而创造出一张尊重个体的办公椅。梅达椅的椅背线条优美高雅,采用透气的网布,让使用者达到舒适的支撑,扶手的高低角度、座垫的宽度和深度,也都可以随使用者的喜好和习惯而调节。梅达椅的简洁设计,在欧洲延续了网椅的发展,并成为维特拉的主力办公椅,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也带动了欧洲其他椅厂,如德国赛杜斯、多芬、克劳伯等相继投入研发新网椅,宣告网椅成为21世纪的主流。
1.4.4 20世纪末的人机工程学座椅竞争
面对艾龙的空前成功,美国大厂斯蒂尔凯斯在人机工程学座椅的竞争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这局势一直到1999年“跳跃”办公椅(如图1-70、1-71所示)推出才获得改观。跳跃是由全球最大设计公司IDEO所带领的设计团队,历经四年的研发,由17位科学家对732名受试者做了11项的研究,提出4项发现及结论:
图1-70 跳跃(leap)的研发原型测试
图1-71 “跳跃” (Leap)人机工程学座椅
1.整条脊椎并非作单一方向的移动,因此背靠必须随着坐姿的改变而改变形状,以支撑上背和下背不同的移动姿势。
2.每个人脊椎动作都不一样,背靠必须随着坐姿的改变模拟每个人不同的脊椎动作。
3.上背和下背需要不同方式和力量的支撑,背靠必须结合上背和下背可分开独立调整支撑的结构。
4.视线和伸手能触及的范围会影响坐姿,椅子的设计必须达到让人后仰时也不会改变视线和手臂触及范围的地步。
鉴于上述的研究发现,跳跃对第1、2项的解决之道是灵动式的背靠(live back),针对第3项的解决之道则是发明了独步全球的上背与下背两段式的倾仰调整,而180度水平移动的椅座则是针对第4项发现的解决之道。
跳跃强调“崭新”和“操作简便”,它跟所有的好椅子一样,拥有绝佳的包覆性和腰部支撑,而且调整钮变少,不必弯下腰就可以调整椅子所有功能。此外,它还有两项发明专利,一个是软的灵动式背靠、让你的背与背靠之间完全没有间隙;第二个则是180度水平移动的椅座,椅座的角度不会前倾或后仰,视线一直可以维持既有的角度。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则是跳跃的扶手没有连在椅背上、可以分开独立地做内外、上下和左右的移动,所以在倾仰时也能支撑敲打键盘和抓握滑鼠的手臂。跳跃堪称斯蒂尔凯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人机工程学座椅,为该企业进入21世纪的代表作。
同时,美国赫曼斯凯尔由一家原本默默无名的电脑周边商品企业异军突起,在1999年推出了由全球知名的人因工程学专家尼尔斯·迪夫里恩特所研发的“自由”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72所示)几乎是一炮而红,立即引起全球的关注。这款创造舒适优质工作空间的办公椅界新星被日本AXIS杂志誉为“全世界最简单最聪明的椅子”。
图1-72 “自由”(Freedom)人机工程学座椅
尼尔斯·迪夫里恩特为赫曼斯凯尔的首席设计师,自由的设计本着数字时代电脑化工作的来临,办公椅的设计应有些新的突破,于是“为人而设计,创造无限想像”便成为自由开发原创的中心思想。迪夫里恩特在办公椅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提出“身体不断地运动是增加健康的不二法门”这样的观点,自由强调的是椅子上的健康工学,并提倡3F观念—“解放头脑、解放身体、解放健康,不动手、不调整、最舒适”,而这些基本架构勾勒出自由的设计精神。
自由是全球第一张结合设计界与医学界所开发出来的座椅,首次透过 X光摄影,观察人体脊椎在椅子上各种动作时的弯曲情形,将其系统性地记录分析,再从健康和舒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由于“自由”卓越设计与尺寸调节的高弹性,让不同体型的使用者均能在适当调整椅背高度与椅垫深度的情况下,使脊椎得到最大的支撑,并有效分散身体与椅子的压力,即使长时间使用,也可以有效避免背部的病痛发生,因此单一椅型即可满足95%使用者的需求。自由的空前成功,将赫曼斯凯尔由一家小企业推升为全球知名办公家具大品牌,前后只花了16年的时间就达成这样的成果,而这成就竟然是来自于一款新座椅的设计,实是一个奇迹,迪夫里恩特无疑的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也让我们看到产品设计的力量有多么伟大。
1.4.5 新世纪人机工程学座椅的多元样貌
进入21世纪后,人机工程学座椅也进入了更高峰的发展。由于科技的发展、技术与材料的陆续突破、设计师百家争鸣,亚洲品牌崛起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日本国誉(Kokuyo)率先于2001年推出新款人机工程学座椅“AGATA”,如图1-73所示,这款座椅由弗里茨·法兰克勒所设计,拥有绝佳的操控调节系统、薄型椅身及全铝合金支架、座背连动性能,让使用者达到最佳舒适感。冈村制作所(Okamura)则于2002年底,推出由意大利工业设计大师乔盖托·乔治亚罗所设计的“女爵”人机工程学网椅,如图1-74所示,并顺利打入国际市场。他的设计,融和了欧洲优雅流畅的外形,以及日本精密生产的品质血统,此外更利用网布大胆地加入了年轻、亮丽的色彩,使得有它出现的地方,永远是最大的亮点。内田洋行(Uchida)的代表作则是2003年推出由日本设计师川上元美设计的“铸”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75所示,令人耳目一新。其最大特点则是弹性靠背,两段式背倾仰最大角度可达35度,另一个体贴使用者的特色是背部支架多了可挂衣物的衣架设计。伊藤喜(Itoki)的杰作首推2007年上市的“脊”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76所示,这款座椅的设计师是康裕中村,脊的独特之处为业界首创的机械性座背连动机构(passive slide seat & active lumbar support),搭配树脂与橡胶聚合物制成的超弹性可弯曲椅背,背垫上充满肋状垂直排列的沟槽,座垫底板具排热孔,更可让久坐时产生的热气迅速散出,既耐久坐又不闷热,是相当创新的设计。
图1-73 “AGATA”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74 “ 女爵”(Contessa)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75 “铸0”4人7机工程学座椅
图1-76 “脊”(Spina)人机工程学座椅
2002年,美国诺尔推出其新一代人机工程学座椅“生”(Life),如图1-77所示,在芝加哥家具展颇受好评。而赫曼·米勒一直是全球办公家具业界领导潮流的品牌,在2003 年推出了 “米拉”(Mirra)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78所示,该款座椅是由德国著名的设计公司 Studio 7.5 所设计,“米拉”上市后即以卓越的绿色设计概念,被美国绿色建筑产品名录列为“最佳绿色新产品前 10 名”,并被财富杂志票选为“2003 年最佳25 个产品之一”。这款新世纪的产品,可回收的零件占整体重量的 42%;超过 96% 的材质是可以被回收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弹性靠背呈均匀分布的沟缝排列,可充分配合人体动作而调整。
图1-77 “生”(Life)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78 “米拉”人机工程学座椅
2004年,美国斯蒂尔凯斯推出了“思考”(Think)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79所示。该款系由德国设计师格伦奥利弗勒夫所设计,简洁的外观,背部弹性钢丝的支撑是一大特色。设计师的设计概念是从解决“如何拆解一张椅子”这样的问题来开展设计,所以任何人都可用简单的工具在5分钟内完全拆解,拆解的零件都可以再回收利用。“思考”做到了99%可回收的程度,使用44%回收再利用的材料。“思考”亦通过麦克唐纳布朗嘉设计关系(McDonough Braungart Design Chemistry)的认证,获颁“从摇篮到摇篮”产品银色认证(Cradle to Cradle☆ Product Certification)。
图1-79 “思考”人机工程学座椅
2005年,美国海沃氏推出“祖迪”(Zody)的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80所示,祖迪座椅主要特点是一种名为“PAL”非对称调整系统,可根据使用者身高调整腰部及骨盆的支撑点,更可以配合使用者惯用的是右手或左手,而调整左右的支撑强度,为腰部脊椎提供绝佳的支撑力。其环保设计通过MBDC的认证,获颁“从摇篮到摇篮”产品金色认证。
图1-80 “祖迪”人机工程学座椅
2008年,赫曼·米勒另一款引爆讨论话题的最新高科技人机工程学座椅英保迪(Embody)上市,如图1-81所示,这款座椅是由艾龙椅同一个设计团队比尔·施通普夫(Bill Stumpf)和杰夫·韦伯(Jeff Weber)耗时六年所开发完成,是一项创新人机工程学的背部支撑概念的发明。“英保迪”座椅的设计概念是实现椅子能反映使用者的随意行为,使使用者的肌肉、骨头和组织之间的压力减到最小;另一个重大特色是完全裸露像脊椎弯曲结构的椅背设计,背后的精密构造如同移动式的56个关节骨骼肌肉,而且坐垫设计多达93个连接的圆点矩阵,能随着人体坐下或移动时依照臀形调整,让使用者坐在椅子上有轻盈的浮动感觉。“英保迪”座椅的开发成功,几乎颠覆了新的座椅视觉形象,也将人机工程学座椅的发展推向新的时代。2010年,由伊凡·贝哈尔所设计的“赛尔”(Sayl),如图1-82所示,是一款具突破性技术的座椅设计,其支撑的功能直接融合运用在3D的高科技智慧材质中。椅背的悬吊式材料从大型的Y字支架延伸出来支撑住椅背,犹如钢索般地悬吊住一座桥。背部支撑最大张力的部位是从胸到腰椎部位之间,以及腰椎至脊柱底部。这些“关键点”区域是有弹性且能支撑背部,并有助于骨盆的往前倾,提供较健康的坐姿。而其造型灵感源自于旧金山金门大桥,设计精神结合了赫曼·米勒产品特色的元素——美丽的设计、一流的人机工程学、优雅的工艺技术和对环境的尊重,同时也是一把人人负担得起的平价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81 “英保迪”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82 “赛尔”人机工程学座椅
在欧洲部份,德国威尔克哈恩的设计一直都居于领导地位, 2002年率先推出一款由维格设计的人机工程学座椅“索利斯”,如图1-83所示。其承袭威尔克哈恩一贯的简约设计精神,方正对称的几何形式、直觉式的自动同步调整机构、较大的倾仰角度及坐垫前滑装置,都让这把既简洁又时尚的座椅在新世纪开始,即搏得市场的非凡评价。2010年,威尔克哈恩又推出一款历时5年研发成功的最新概念人机工程学座椅“ON”,如图1-84所示,同样是由维格所设计。这座椅设计是源自于3D运动生理学的创新概念,其坐垫与背靠可两侧横移,使座椅与身体能同步摆动,独特的坐垫悬吊设计,即使在平地也能感受到如同飘浮在空中的舒活自在感,是一款能让身体做出360度毫无局限的自由伸展与变换姿势的座椅。ON椅的核心在于“三维”先进技术。科学家、医护人员和人因工程专家一直主张要尽可能频繁地变化坐姿以减低腰背痛发生,ON椅无疑的满足了“动”的需求,且可达到更舒适的坐姿,是划时代的创新。
图1-83 “索利斯”(Solis)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84 “ON”人机工程学座椅
德国英饰都于2003年推出一款先进的“迈托斯”(Mitos)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85所示,其独创超柔软摇篮倾仰悬浮设计,具备最舒适倾仰角度,并整合脚凳及小桌板的设计,成为一款具SOHO功能的座椅。2004年又推出一款令人惊艳的“银”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86所示,是由名建筑师海蒂·特赫拉尼操刀设计,秉持“产品设计是微型建筑”的设计理念,追求风格统一的包豪斯简约现代精神。其最大特色在于椅座及椅背是用银白色铝合金一体压铸成型,呈现具未来感的设计。
图1-85 “迈托斯”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86 “银”人机工程学座椅
意大利阿瑞斯·兰恩的惊人之举,是2004年推出由法拉利跑车设计师宾尼法利纳所设计的"Xten"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87所示,一上市即造成业界轰动。"Xten"亮丽的一体成形铝合金背壳及扶手,有着与法拉利跑车烤漆同级的色彩及表面处理。同步倾仰机构及同步升降扶手达到最佳操控性能,大受精品典藏家的青睐,也让阿瑞斯·兰恩在全球办公椅界知名度大幅窜升。
图1-87 “Xten”人机工程学座椅
另一大厂维特拉,于2005年推出由马里奥·贝里尼与克劳迪奥·贝里尼所设计的“标题”(Headline)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88所示,它提供了现代上班族一个符合人机工程学所需的全面解决方案,它不仅在腰椎区提供最佳的支撑,也注重相对脆弱的部位(就是以前常被忽视的肩膀)使颈部和头部都能获得最舒适健康的支撑。2006年,欧洲当红设计师布鲁莱克兄弟为维特拉设计了“工作巢”(Worknes)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89所示,其形式、色彩及质感呈现前所未见的宁静和谐之美,体现了办公室环境的美感与舒适。2008年,维特拉再推出由安东尼奥·奇特里奥设计的“AC4”人机工程学座椅,如图1-90,承袭了其前几款设计的方正薄型椅背,具有统一的产品识别语言。无论是美学或功能特点,AC4达到了人性化功能和细微设计之间的平衡。
图1-88 “标题”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89 “工作巢”人机工程学座椅
图1-90 “AC4”人机工程学座椅
时至今日,全球化势不可挡,国际品牌均持续投入在新产品的开发及新市场的拓展。随着新经济浪潮及新工作型态的改变,座椅的风貌将会更多元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已成为基本的要求,未来在“坐”的概念上,可期待的是与身体生理机能、心理感觉及感测监控上的整合,朝着健康座具的方向全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