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评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某些批判文章对《序言》的否定,集中在有关鲁迅思想发展问题上。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是不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基本”?否定论者认为进化论和个性主义在早期鲁迅思想中不占主导地位,说是“基本”就会把鲁迅贬低成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

这样的批评是很难令人信服的。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是鲁迅早期用以指导战斗的思想武器,这是历史的事实。最好的证明就是他在这段时期所写的一系列论著。从1903年最早的论文《中国地质略论》及稍后写的《中国矿产志》,就是用进化论来阐述地球和生物发生发展的历史的。1907年发表的《人之历史》,又系统地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的历史,并用进化论解释了人类的起源问题。他认为达尔文的学说是“生物学界之光明,扫群疑于一说之下者也”。《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长篇论文,在宣传进化、变革的同时,肯定了尼采“非物质、重个人”的主张并认为它能“作旧弊之药石,造新生之津梁”。显然,这些文章对阻碍民主革命发展的封建思想所展开的尖锐批判,主要是以进化和个性解放的观点作为依据的。鲁迅自己后来说过:“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以后学习了先进的革命理论,终于“救正”了他“只信进化论的偏颇。”鲁迅:《三闲集·序言》, 《鲁迅全集》第4卷,第6页。又说“那时候(指1907年前后),相信精神革命,主张解放个性,简直是浪漫主义,也还是进化论的思想。主张反抗,主张民族革命,注重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和同情弱小者的反抗的文学作品之介绍,也还是叫人警惕自然淘汰,主张生存斗争的意思。”冯雪峰:《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0页。所有这些话不应看作是鲁迅的谦虚,而是对他自己思想变迁的“径路”的认真回顾,是他严肃的自我解剖。毋庸置疑,进化论和个性主义对鲁迅思想的影响是深刻而又长久的。除了早年民主革命的实践这个根本原因之外,对他早期确立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关系很大的,也无过于此了。

这样说是否会将鲁迅早期的世界观全部说成是唯心主义的呢?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进化论而言,它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大的革命意义,而鲁迅的进化论在当时尤其是唯物的、战斗的。如所周知,进化论的出现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是有很大革命意义的。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的理论,第一次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化的规律,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一切都是恒定不变的谬论。革命导师对此曾给以充分的肯定。恩格斯指出:“他极其有力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因为他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植物和动物,因而也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延续了几百万年的发展过程的产物”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1972年版,第420页。。马克思甚至还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127页。鲁迅在这个学说中吸收了什么呢?进化论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促使他认识到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永远向前发展的。“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鲁迅全集》第1卷,第67页。。谁要阻碍社会的发展,就会“入于苓落”,走向衰亡。同时,从进化论的生存竞争论,鲁迅又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要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一个民族只有敢于斗争,才能战胜强暴,获得生存的权利。毫无疑义,这些观点对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庸之道”等陈腐信条都是极大的冲击。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接受进化论,从中吸取了唯物的、辩证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旧事物一定要死亡,新事物一定要兴起的思想,产生了对祖国和人类未来的信心和坚定地改革不合理社会的革命意志。

尼采的理论同达尔文的学说情况有所不同。它本来就是西方资产阶级没落阶段的思想体系,是为垄断资本主义利益服务的。鲁迅当时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对尼采超人学说的反动本质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因而为它对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表面否定所迷惑,以为它可以作为反抗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武器,并从而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解放个性的主张。然而,鲁迅的思想同尼采是有本质区别的。尼采的“超人”是为了“抵制新兴阶级的群众的集体的进取和改革”,而鲁迅的“倾向尼采主义,却反映着别一种社会关系”。当时中国社会现状是“大部分的市侩和守旧的庸众,替统治阶级保守着奴才主义”,成为“改革进取的阻碍”。这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广大群众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因此鲁迅提倡“张灵明”“任个人”,希望有“独具我见之士”“匡纠流俗”,促使人们入于“自觉之境”。“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鲁迅全集》第1卷,第46页。很清楚,鲁迅提倡个性解放,“目的正在于号召反抗,推翻一切传统的重压的 ‘东方文化’的国故僵尸”,使民族获得新生。这同尼采鼓吹“权力意志”至上论,让帝国主义者奴役弱小民族、主宰世界,恰好是尖锐对立的。正由于出发点不同,鲁迅发展个性、打破传统的呼声,因而“客观上在当时还有相当的革命意义”。“……群众这样落后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当时革命的思想界里有一个现成的答复,就是说,群众落后是天生的,因此,不要他们起来革命,等编练了革命军队来替他们革命……而鲁迅所给的答案却有些不同,他是说,因为民众落后,所以更要解放个性,更要思想的自由,要有 ‘自觉的声音’,使它 ‘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这虽然也不是正确的立场,然而比 ‘革命的愚民政策’总有点儿不同罢”。这段精辟的分析说明,由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鲁迅虽然从西方资产阶级反动时期的哲学中取了营养,却完全不是那种狭隘的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念,不是资产阶级的“害人利己主义”。而是立足于被压迫民族的苦难的历史现实上面,和被压迫被奴役的人民大众有着血肉的关系,而这,也就正是鲁迅的思想超出于当时一般进步知识分子的地方。

从以上不难看出,对于鲁迅接受进化论和个性主义,《序言》是从不同的历史条件作了具体分析的。自然,这种分析还不够细致和完善,然而从根本精神来说,《序言》并没有曲解鲁迅,而是触及到他早期思想的实质和它的真髓,显示了鲁迅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和启蒙主义者的特色。

有的同志认为,鲁迅早期思想的基础应该提唯物主义,他的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自然也不是不可以。实际上,鲁迅的进化论本来就包含着唯物论的因素,而经过鲁迅改造过的个性主义,同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也是很不一样的。说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基础,这同主张用唯物主义来概括鲁迅早期思想很难说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然而它更能够具体而切实地反映出鲁迅当时思想的实际和它的特点,包括他的思想的强点和弱点。如果看不到鲁迅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思想中的唯物主义的内容,确实是会导致对鲁迅的贬低和歪曲的。如前所述,《序言》在论述中突出了鲁迅思想同时代和人民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他的执着于现实的战斗精神,而并没有因此而将鲁迅同达尔文主义和尼采哲学混为一谈。但另一方面,一味强调鲁迅早期思想上的唯物主义,而忽视了其中相当浓厚的唯心主义成分,那也是不实事求是的。从鲁迅漫长的思想历程来说,这段时间毕竟只是起点,当时他还不能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观察事物,分析社会,这是毫不奇怪的。无论是提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还是提唯物主义、朴素唯物论或战斗的唯物主义,这些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都是有原则界限的。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这个界限是不应该加以模糊和抹煞的。如有的同志主张,鲁迅在十月革命以前的历史观——也即他的社会历史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这样的看法是很值得讨论的。

什么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呢?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7页。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把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现象的这种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是不可能有的。早期鲁迅思想中的主要弱点也就在这里。我们知道,达尔文进化论在自然界的认识上是唯物的,而对社会的看法则是唯心的。鲁迅从进化论中形成了发展的、唯物的宇宙观,然而,他还不能超越进化论,从物质生产是社会全部生活和发展的基础的高度来对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不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的矛盾斗争,往往过分强调了科学理性和精神的作用。对文艺的看法也有类似情形。

“知精神现象实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辉光,于人生为无当”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鲁迅全集》第1卷,第54页。。他以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受人欺侮是由于国民性软弱,缺乏理想,安于现状。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利用文艺进行思想启蒙。他指出,文艺改造社会的力量是很大的,“人得是力,乃以发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极点”。只要文学家“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就可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鲁迅全集》第1卷,第66页。鲁迅提倡文艺和人民革命事业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其强烈的反封建内容。但由于他的社会思想是进化论的,因而便把文艺当成了改造社会的根本途径,这显然是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那时他还不知道,思想启蒙运动在民主革命中虽然是必要的,但它不能脱离群众的阶级斗争。只有被压迫阶级奋起进行斗争,改变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才能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精神面貌也才可能逐渐得到根本的改变。另外,尽管他同尼采的反动“超人”理论有本质差异,但他的“尊个性而张精神”,毕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范畴。因此,他往往看到某些先觉者的作用,而看不到人民群众集体力量的伟大作用。他说过:“故是非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果不诚;政事不可公于众,公之则治不郅。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这类话主要是针对当时摧残个性,实行蒙昧主义的封建僵尸统治而说的,但在对待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上,显然存在着夸大少数知识分子个人的作用,忽视群众力量的偏颇。《序言》认为,早期乃至前期的鲁迅容易看到群众的弱点,却往往不易看到群众革命的潜力,因此常常不能摆脱怀疑群众的倾向,一时不免引起对革命的悲观失望,这是符合鲁迅实际的。

事实证明,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必需要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列宁就曾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前,“按其观点来说,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8页。。直到经过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和理论上的长期研究、探索以后,他才“从唯心论转向唯物论,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9页。,从而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不可能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在革命实践中,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克服各种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负累,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序言》如实地反映了鲁迅早期思想上的唯心主义,显示出鲁迅思想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这不仅没有减损鲁迅思想的光采,相反的,鲁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艰苦探索、不断前进的品质却得到了更真切的体现。

关于鲁迅早期思想中究竟是什么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可以百家争鸣,展开充分的讨论。瞿秋白的分析和概括即使不很全面和深入,但他毕竟对鲁迅思想发展道路首先作出了认真的探索,对他早期思想的主要的、战斗的一面作了充分的评价,同时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他当时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这是应该肯定的。我们可以讨论和批评他论述中的某种缺陷或错误,但不能因此便全盘否定整个《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