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沙成塔的水乡丰碑
便利发达的水系格局,客观上造就了宁波居民自古以来“铺桥为路”“以舟作马”的生活特性。据清光绪《宁郡城河丈尺图志》记载,当时宁波罗城(即外城)范围内,即今长春路、灵桥路、和义路、永丰路、望京路围合而成的狭小区域内就有桥梁近160座。据方志记载,目前宁波所辖10个县(市)、区中,古桥达万余座,尚存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且具有一定价值的古桥300多座,其中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就有90余座,尤以鄞州区、宁海县和余姚市境内分布为多。
古代由于受造桥技术和建筑材料所限,宁波城区三江上仅有一座浮桥,即奉化江浮桥(灵桥),宁波人也称为老江桥、东津浮桥、东津浮梁或鄞江浮桥。同治元年(1862),英国人修建跨余姚江浮桥于宁波城区盐仓门关帝殿道头(今解放桥附近),次年移至桃花渡口,俗称新江桥。收取过桥费,每人每次4文铜钱。旧时宁波城乡均有迎神赛会,名目各异,祈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祀五都神,故称都神会,俗称四月半会。清同治八年(1869)四月十三日,因过桥观看都神会的人特别多,而英国人依旧收费,人群拥挤导致桥断,酿成400余人溺水身亡的惨剧。光绪三年(1877)六月,陈政钥等人向宁波洋药商(鸦片行)募集银洋1.6万元赎回新江桥主权,取消过桥费,为宁波人做了一件大善事。
新江桥
《鄞县通志》记曰:“鄞人好建桥,其性习然也。有一人独建一桥者,有数人合建一桥者,亦有鸠集微资而成一桥者,如一元桥等是,甚有一人独建数桥,如陈庆裁、姜忠汾等所建是。民国以来,新建改建者大小不下数十百桥。”千百年来始终让宁波人记忆深刻的大概莫过于灵桥了。它既是宁波人的骄傲,又是宁波人心头的创伤,同时承载着宁波人为善千载的荣光。
据宋乾道《四明图经》记载,鄞江(今奉化江)跨江浮桥,旧称灵现桥,为唐长庆三年(823)刺史应彪所建。后因东渡门外江阔水急,两年后迁至今址。相传始建时桥基无法打牢,一筹莫展之际,云中微见有形,弯曲如虹。众人感到奇异,便在彩虹下建桥。传说虽然神奇,实际上当时的浮桥很简陋。由16只扁舟排列而成,用篾索连接,上铺木板,长55丈(1丈≈3.3米),宽1.4丈。靠船体承负桥身重量,随潮汐涨落上下起伏,时有链崩桥断、舟覆人溺之患。尤其是遇到台风暴雨,更是险象环生。
灵桥屡坏屡修,明朝前大修、重修就达20余次。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府李煦募银千两重修,铺厚板排方,旁围粗木护栏。清同治五年(1866),为救援过桥落水遇险者,在桥东首设济生公所。1913—1933年,船排被风浪冲散撞毁5次,大小事故72起,沉船61艘,死亡66人,遇险获救152人。尤其是1926年8月,曾发生过40余人罹难的惨剧。这次浮桥灾难,引起沪甬各界宁波人士改建灵桥的讨论,提出了建造钢铁大桥的方案。沪甬两地很快成立了灵桥建桥筹委会,参与者均为宁波商帮人士。上海以乐振葆为主任,陈荺馆为副主任,虞洽卿等17人为委员;宁波以张申之为主任,严康懋为副主任,另有委员3人。因北伐战争爆发,改建灵桥被迫中断。1931年,旅沪宁波商帮人士乐振葆、张继光、张申之、竺泉通、金廷荪、孙衡甫等与宁波人士王问涵、陈如馨、俞佐宸、应鸣和等再次发起改建灵桥,同年8月1日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各界人士捐献银洋70万元,其中旅沪宁波同乡捐献银洋50万元。
灵桥(老江桥)
鄞县傅家漕人张继光时为筹备委员会委员,担任募捐组与工程组召集人,为灵桥改建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能募集到足够的建桥款,他率先捐献1万元,每天带着募捐簿,逐家上门向宁波旅沪名绅、富商募捐,募得捐款数十万元。在设计方案审定过程中,他与宁波市当局一同坚持采用当时最新型、最先进的钢结构建桥方案,将灵桥由浮桥改建为永久性桥梁。
1933年10月,改建灵桥工程在上海招标,德国西门子洋行中标。工程由上海租界工部局英籍工程师吉姆森(A.F.Gimson)设计,德国西门子洋行总承包,钢梁由德国名厂孟阿恩桥梁公司(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urnberg Germany)提供,打桩和混凝土工程由丹麦康益洋行(A.Corrit Company)承包,油漆工程归信昌洋行承包。耗时25个月,1936年5月25日改建工程竣工,6月27日举行通车典礼。相传一位宁波女子抱着儿子领着孙子率先走过灵桥,于是“抱子领孙过江桥”的故事在宁波一直流传至今,灵桥也因此多了几分温馨,寄予着宁波人子孙兴旺的企盼。传说终归是传说,灵桥建成之际,鄞县县长陈宝麟兴奋不已则千真万确,有其亲自撰写的《重建灵桥碑记》为证。
据原存县东平政祠的《建(灵)桥纪念碑(附:自捐五万元以上者之传记碑)》碑文记载,重建灵桥的70万元善款中,捐款5000元以上者达40人。其中有2人各捐出5万元,一位是孙衡甫,一位是徐庆云。
孙衡甫又名遵法,慈溪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宁波当学徒,后至上海仑余钱庄任账房,是著名的金融家、实业家,为四明银行的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热心慈善,除为灵桥重建捐资5万元外,还在家乡兴建半浦小学和医院,独资修建半浦村3.5千米长的石板路和沿线桥梁。
徐庆云是慈溪人,长期担任上海大英银行买办,当时与吴麟书、邵声涛有纱业三大巨头之称。他平生好义,捐资甚多,如助建模范监狱,赈济各省水灾,救济河南灾民,救上海银荒等,先后捐出银洋达数十万元。1931年因病去世,遗嘱要求拨出50万元用于家乡建设,修建学校、医院、养老院、孤儿院各一所,以10万元兴办其他善举,为灵桥重建捐款5万元即是善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