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一)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述国内外医院评价指标的研究发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公立医院考核的最显著特点是指标的设置体现了医院基本定位、公益性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大小。没有一个国家把医院的收入、服务量作为考核指标,各国考核的主要范畴是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服务的质量、患者安全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等。国内对公立医院的考核与评价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绩效、社会责任、社会功能、公益性的评价,考核的指标均集中体现在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效率、政策指令性任务、满意度等内容。值得指出的是,国内外医院评价指标的研究均未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选择与评价指标构建的相互影响。由于公立医院具有多维性的社会职责,不同的评价主体所处的层面和角度不同,因此在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即使是对同一评价内容或评价指标进行评价,不同评价主体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笔者认为,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主体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不同评价主体在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中的权重比例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对象来具体设置。
国内外对医院评价治理主体的阐释,可归纳为以下3种。①政府评价,或由政府卫生管理部门聘请社会各界有关专家学者,协同政府对医院进行评价,如我国开展的医院等级评审活动。②独立于项目执行方(医院)和监管方(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的第三方(社会舆论、行业组织等)组织开展的评价,如美国JCAHO、澳大利亚ACHS认证。③半官半民性质的评价主体,具有一定权威的社会第三方学术团体受政府卫生管理部门的独立委托开展评价。
上述国内外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相关研究基础和文献成果,对本项目的深入研究有重要的帮助和参考作用。我国现行的公立医院评价体系仍然缺乏根本的制度保证,忽视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与保障机制;评价主体主要体现了政府及医院管理者的角色;评价指标对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责与公益性的体现不足,且忽视了评价指标选择易受到评价主体利益角色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会公众对医疗卫生系统的评价偏低。故以实现公立医院社会职责为核心内容,以激活和利用社会系统参与治理为研究视角,探索建立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主体及指标体系理论方法等的相关研究,对实现公立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效配合和推动公立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多数患者并不了解及知晓等级医院评审制度,也不明白等级医院评审制度实施后对患者自身的影响,因此患者对于等级医院评审制度实施的参与度不高。新的等级医院评审制度时刻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是患者对于就医医院的选择,主要还是停留在医院规模、硬件设施、专家力量上,其次才会关注医院服务。患者并不清楚地知道,医院评审制度会带来医疗质量的提高,能保障患者安全、优化医疗服务。由于等级医院评审制度仍停留在卫生评卫生、自己评自己的基础上,虽然有第三方平台进行了患者满意度调查,但是患者对于等级医院评审制度实施参与度仍然不高,所以导致制度实施结果的可信度不够。
(二)国内外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1.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社会视角来考察和评定新时期公立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以“社会身份”反映其社会价值,探索并建立一套公立医院的社会评价体系,确立明确的评价目的、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主体、研制合理的评价方案、搭建有效的评价结果发布平台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为适时开展公立医院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必将对政府和社会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具有引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和检验其履行社会职责的进度和效果,同时引导社会多方直接或间接参与公立医院治理评价为依托的基本路径,实现有效互动、高度沟通,实现政府主导的公共治理与公众主导的社会自治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构建和谐的医疗秩序、医患关系,帮助决策者制定新时期公立医院的社会政策、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适时衡量整个公立医院系统的发展程度,实现公立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有效配合和推动公立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医院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公立医院社会评价指标的构建
公立医院是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窗口,政府肩负对公立医院的管理、监督和引导责任,保障其履行社会职责,实现其社会价值。公立医院社会评价指标不仅要体现公立医院社会职责的行为表现,还要体现社会参与且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公立医院的保障、管理、监督和引导职责的测评,最终促进实现医患双方以及全社会的协同满意状态。公立医院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渗透社会治理理论及策略思维,侧重评定公立医院存在的社会价值,遵循社会公民健康需求及利益诉求发生到不断满足实现的循环回路逻辑,包含支持、过程和结果3个维度的层层相互递进及关联互动与影响。支持维度作为过程和结果维度的基础保障和充分条件,确保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职责的可能性。其过程维度主要反映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职责的行为表现,应主要包括确保向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可及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控制管理医药费用及成本,进行医学生实习培养、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和进修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接受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举办社会公益及慈善活动,规范处理医疗废弃物等内容。结果维度集中反映公立医院治理及社会职责履行的综合效果,体现在医患双方及社会系统关联互动的综合满意度的评价上。
3.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主体的选择
评价主体是公立医院社会评价及管理实践的核心要素,选择适宜的评价主体是确保评价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评价主体的选择,首先应遵循独立性原则,只有保持独立才可能不受其他相关利益角色的影响和意见的干扰,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职责的实际水平。其次要考虑评价主体的专业性,科学专业地设计、构建并深度解读评价体系及治理目的,有利于掌握并获取真实的数据资料,且能够根据评价结果从专业的视角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和措施。再次,需分析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只有秉公行事、以身作则及勇于承担责任,才会具有社会普遍信服的权威性角色,才能从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出发开展组织评价活动。最后,评价主体选择需要结合个人主观意愿。一般情况下,评价主体参与的主动性越高,其评价活动的组织、过程和结果就越客观和规范。不同的评价主体有其特定的评价优势与劣势,只有综合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判结果,才能有效中和或削减不同利益相关主体利益角色的影响及专业性的不足。系统纳入公立医院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社会评价,根据其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主动性的原则,基于评价指标构建与评价主体选择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理论逻辑,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配置契合的不同评价主体,以利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以及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和治理效应。
本章小结
本章在总结国内外公立医院评审或评价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指出了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主体主要体现政府及医院管理者的角色;评价指标对公立医院的社会职责与公益性体现不足,且忽视了评价指标选择易受评价主体利益角色的影响。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及具体做法,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公立医院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渗透社会治理理论及策略思维,侧重评定公立医院存在的社会价值,还要体现社会参与且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公立医院的保障、管理、监督和引导职责的测评,最终促进医患双方以及全社会协同满意状态的实现。第二,公立医院社会评价主体应系统纳入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根据其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主动性的原则,基于评价指标构建与评价主体选择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理论逻辑,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配置契合的不同评价主体,以利于公立医院社会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以及获得社会普遍的认可和治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