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效应机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财富500强企业已经减少了500万个工作机会,更让人惊讶的是,美国500人以下的小企业雇佣着全国53%的劳动力,贡献47%的销售收入总额与51%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德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5%,提供了70%的就业机会,所交纳的税额占全国税额的70%;在加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85%的新增就业机会。在中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量上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扩大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繁荣城乡市场等方面影响力十分突出。《中国中小企业年鉴2014》显示,2013年中国共有规模以上(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中小工业企业34.3万家,占全国的97.3%,主营业务收入61.9万亿,占全国的60.2%,实现利润3.8万亿元,占全国的60.7%。若将数以千万计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纳入统计,全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总价值占全国GNP的60%以上,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市场与顾客最直接的接触者,其行为及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张慧玉,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移——小企业和新创企业的社会角色.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7):130135.

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是创业热潮兴起最直接、最具体的结果,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创业在创造财富、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理念不断改变,由此所引起的消费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动态给创业者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与此同时,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也随着客观需求和市场环境动态性及复杂性的增加而更具难度与挑战性。

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跃跃欲试,然而,创业者们不得不面对“创业漏斗”的残酷筛选。“创业漏斗”效应形象地指出:尽管有很多人有创业想法或欲望,但只有10%的人能够将理想付诸实践,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在走出第一步之后,只有50%的创业实践者能够如愿创立起新企业;而更残酷的是,创业者们历经辛苦坎坷建立起来的新企业中,只有5%能够坚持五年获得初步成功。杨俊.社会资本、创业机会与新企业初期绩效——基于关键要素互动过程视角的实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创业成功微乎其微的残酷事实使得财富神话更为传奇,同时也成为困扰创业实践界和理论界的主要难题。“五年恶咒”的存在使得大多数为理想全力以赴的新企业主们不得不以失败告终,令人痛心惋惜,这就促使人们不断地从各方面破解恶咒背后的谜底。

为什么只有少数创业者能够创办新企业并获得成功?围绕这一个核心问题,创业领域的学者们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纵观学科和领域发展的历史,创业研究本身经历了视角、方法和思路等多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但始终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不断挖掘新的问题和方向,将探讨一步步深入并细化。

从研究层面来看,创业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型。张玉利,杨俊.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尽管创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但是直到工业社会迅速成型的19世纪20年代,创业者和创业活动才得到系统的关注,而且几乎所有的阐述及讨论都以经济学范式为基础。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ter)是早期关注创业的经济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认为从宏观的角度上看,创业活动可以打破经济均衡,推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周期性变动背后的主要逻辑和原动力,而创业者则被定义为“创造性破坏者”。熊彼特等早期学者的观点是创业研究的起点,对后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经济学范式下的创业研究由于受到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维的禁锢和限制,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创业只被当成对经济周期有重要影响的外生因素,而创业者被神化为具有风险承担、启动创新、驱逐利益等超凡能力的群体,是天生而非后天塑造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创业者及其活动受到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行为科学领域学者的关注,经济范式下创业研究的局限才逐渐得以突破。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以成就欲望为解释逻辑,强调了创业者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McClelland D C.The achieving society.Princeton, NJ:D Van Nostrand,1961.,这也启示后续研究者们从微观角度关注创业者的特征。紧随其后,奥维斯·F.科林斯(Orvis F.Collins)、大卫·G.摩尔(David G.Moore)和达勒布·昂娃拉(Darab Unwalla)从人格、心理特征角度出发,相对细致地描述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在风险承担、控制源等方面的区别Collins O, Moore D G, Unwalla D.The enterprising man, bureau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1967.,进一步激发了行为研究者们对创业者特质的关注。尽管创业特质论在之后的发展中也遇到了困境和瓶颈,但正是这些聚焦创业者独有特征的学者们推开了从微观层面研究创业及创业者的大门,使得创业研究成功实现了从宏观经济研究范式到微观行为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

从研究内容来看,创业研究经历了从关注创业者特质向关注创业构成的转型。创业特质论研究围绕“谁是创业者”或“创业者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以及不同类别的创业者进行比较,尝试挖掘创业者的独特之处,这种对创业者特质的特别关注与经济学范式下将创业者神化有重要的联系,但较之后者的泛泛而谈有了较大的进步。特质论的学者们从多个微观角度挖掘创业者的多种个性特质,包括:对成就的追求(desire for achievements)McClelland D C, Winter D G.Motivating economic achievement.New York:Free Press,1969.、控制欲(locus of control)Liles P.Who are the entrepreneurs? MSU Business Topics,1974,22:5-14. Brockhaus R H, Nord W R.An exploration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vs.environmental condi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1979.、个人价值观(personal values)Komives J L.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ersonal values of high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In A C Cooper and J L Komives (eds.).Technical entrepreneurship:a symposium.Milwaukee:Center for Venture Management,1972,231242. Hull D L, Bosley J J, Udell G G.Reviewing the heffalump:identifying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by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0,18:11-18.、风险承担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Brockhaus R H.Risk 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23:509520. Palich L E, Bagby D R.Using cognitive theory to explain entrepreneurial risk-taking:challenging conventional wisdom.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6):425438.、创新(innovation)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超前行动(proactiveness)Lieberman M, Montgomery D.First-mover advantag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9:41-58.、乐观主义(optimism)及现实主义(realism)Liang Chy-i lyi, Dunn Paul.Are entrepreneurs optimistic, realistic, both or fuzzy?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traits an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cademy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8,14(1/2):51-73.、对不明确性的忍耐(intolerance of ambiguity)Budner 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62,30(1):29-50.等。这些研究发现加深了对创业者群体的了解,推动了对创业者及创业活动的微观层次探讨。特质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以哈佛大学创办的创业历史研究中心为核心研究阵地。该中心认为创业者是天生的,将建构识别创业者的科学途径作为主要研究任务之一,但他们长期的理论探索并无满意的结果。中心时任主任的阿瑟·科尔(Arthur H.Cole)感慨:“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创业历史的专业研究中心,并为之奋斗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们执着于定义‘谁是创业者’,但却从未成功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定义,而且我坚信,其他学者也不外乎于此!”10 Cole A H.Definition of entrepreneurship.In:Komives J L, Karl A(eds.).Bostrom seminar in the study of enterprise.Milwaukee:Center for Venture Management,1969:10-22.10有关创业者天生特质的探讨难有突破,也使得创业研究一时停滞不前。

面对特质论的困境,学者们在改进特质论研究方法和途径的同时,开始分析探讨这类研究受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以期为创业研究寻找新的出路。威廉姆·加特纳(William Gartner)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于1985年提出了新企业创建现象的概念框架,指出新企业创建是由创业者、组织、环境和过程等四个关键性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见图1.1)。Gartner W B.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696706.该框架的提出不仅为分析复杂创业现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工具,而且为探讨创业的变异性及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路。事实上,过程与演进是管理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视角和思路。Zhang Huiyu.Games in evolu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8 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 system and service management.Tianj in, China,2011.

图1.1 新企业创建的描述框架

资料来源:Gartner W B.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5,10(4):696706.

针对特质论的困境,加特纳又在1988年发表于《美国小企业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上的文章中提出,“‘谁是创业者’是一个错误的问题”(“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并且指出特质论将创业行为和活动归因于部分独特的人格心理特质,这样的基本假设和判断存在片面性,因此导致先前的研究发现存在较多相互冲突之处,也致使学者们很难就创业的概念达成一致。他建议创业研究应该跳出特质研究思路的局限,尝试关注创业者创建新企业的过程及该过程中的行为和活动,从而揭示创业的内在规律,并且首次提出从过程和行为视角探讨创业。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the wrong ques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8,12 (4):122.就在同一期上,卡兰德(Carland)等学者就加特纳的尖锐质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谁是创业者’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a question worth asking),特质视角同样重要。Carland J W, Hoy Frank, Carland Jo Ann C.“Who is an entrepreneur? ”is a question worth asking.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88,12 (4):33-39.他们的直接对话引发了当时创业研究领域的激烈探讨,加深了学者们对创业研究的反思,具有重要意义。继加特纳之后,默里·洛(Murray B.Low)和伊恩·麦克米伦(Ian C.MacMillan)从研究目的、理论视角、关注焦点、分析层次、时间跨度、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对先前的创业研究进行述评,指出后续研究应该尝试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地关注社会情境下的创业过程。Low M B, MacMillan I C.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8,14(2):139161.加特纳、洛、麦克米伦等学者们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他们启示后来的研究者们拓展研究边界和视野,关注创业准备、创办企业及新企业初期成长的连续性过程,从微观层次研究创业影响因素、创业活动及创业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创业研究从特质论向创业行为、过程探讨的转型。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过程视角下的创业研究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创业过程、创业绩效差异等问题的理解不断深入。从最初跳出特质论的束缚、开始探索性地关注各种零散的创业行为,到相对系统地从资源、战略结构、初始条件等角度剖析创业主体、行为及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过程视角下的创业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完善,甚至对主流管理理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Davidson在2005年美国管理学年会(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上发表的文章以定义、剖析过程为基础,指出创业过程的核心是匹配的问题(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s a Matching Problem),并围绕个体、机会、环境等提出“创业要素匹配的过程模型”(How Components of Entrepreneurship Fit Together,见图1.2)。Davidson P.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s a matching problem.Proceedings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Hawaii, USA,2005.该模型将创业过程置于研究情境中,尝试说明创业的不同要素之间如何通过互动来影响新创企业的绩效,即没有任何创业过程能够对新企业绩效产生绝对的影响,新企业绩效有赖于创业者个体特征、创业机会(或想法)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权变机制。事实上,该模型精辟地概括了过程视角下创业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处在一定创业情境中的创业者如何根据自身技能、兴趣等内部条件及主要由环境构成的外部条件识别有价值的、适合的创业机会,并如何进一步在创业过程中综合利用内外部条件开发这些机会以获取创业成功。创业的过程既受到个体、机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些主要创业元素的互动中,从而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创业成果或绩效。该模型呈现的核心问题及创业复杂过程之下包含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各种问题,如模型的右端会促使我们思考:不同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存在怎样的差异?各项创业活动在具体过程中的差异如何影响新企业的成长和绩效?外部环境能否以及如何作用于其中的影响机制?等等。现有研究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但却不局限于此,其广泛地从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借用理论与方法,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较为充分的探讨,得到很多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发现;与此同时,现有的发现也将研究一步步向前、向深处推动,启发、呼唤更多过程视角下的创业研究,从而更清晰、全面地剖析不同创业元素之间的匹配、互动及其效应,这代表了创业领域最新的研究趋势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主流。

图1.2 创业要素匹配的过程模型

资料来源:Davidson P.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as a matching problem.Proceedings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Hawaii, USA,2005.